當前情況下房地產給社會帶來哪些啟示?

隨緣194998554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損失,也給我國房地產市場帶來較大的衝擊。粗略看了一下,一月中下旬到春節期間全國樓盤成交量比往年減少95%以上,而某二線人口數量達千萬級別城市,每天看房人數只有18次,成交量基本為零。

目前對於房地產業來説,正處於休眠狀態。一方面,不管是新樓盤售樓處,還是二手房中介門店,都處於關閉狀態,無法銷售房產,房企損失慘重。更何況,今年是房企債務集中到期日,大量新建樓盤不能變現,流動資金就有可能斷裂。另一方面,在建房產工地不能施工,要暫時停工幾個月,使得房產不能如預期完成,這給房企帶來的經濟損失也是巨大的。

對此,專家們給房企提出建議,應該更多借助線上銷售模式,發展更多創新銷售渠道。不過去年電商節期間,房企也是做過線上售房的嘗試,但是買房並非兒戲(動輒幾十萬),不可能在網上輕易成交。結果效果並不理想。購房者要到實地看房,與業務員面對面籤購房協議,而採取網上看房,購房者心裡面總是沒有譜,很難出手購房。

而我們認為,在當前非常情況之下,房地產業現在的局面給我們帶來三大啟示:第一,早在2018年時,就有遠見的房企開始去地產化,並且紛紛轉型發展,就是努力把房地產佔集團比重降到最低,防範房地產波動給企業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失。

而另有一些房企拼命擴張拿地,他們向銀行大量貸款,各地地王紀錄被不斷刷新,甚至樓板的價格要高於附近的新房價格。而現在房企們的償債期到了,資金如果無法回籠,房企就會面臨倒閉的風險。所以,聰明的房企應該做好房地產波動之前的預警規則,平時還要控制投資規模,避免資金鍊斷裂的風險。

第二,現在房地產市場低迷不振,中國經濟應該擺脫對房地產的過度依賴,另外要尋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經濟結構轉型。從這次疫情中我們看到了醫療、大健康、雲計算等科技行業的發展勢頭。未來中國經濟將依靠高新科技來拉動,比如説人工智能、5G、機器人制造等。所以,這次突發事件,短期會迎來經濟下行的陣痛,長期反而會加快中國向世界高技術前沿邁進的步伐。

第三,這次突發事件爆發後,很多人表示還不出房貸、信用卡欠款,銀行方面及時做出延遲房貸的決定,避免了斷貸潮,安撫了人心。這方面也給雙方敲響了警鐘。對於很多購房者來説,明明經濟條件不允許購房,那可以暫時租房居住,非要買房,一旦遇到突發事件,沒有能力還貸,那如何是好?所以,買房一定要量力。而對於銀行業説,房貸、信用卡欠款等業務並不是想象的那麼好,特別是在高房價的情況下,隱患重重,會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在這次特殊事件中,房地產市場受到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主要是在建工程被迫停工,售樓處停止運營,以此帶來了房地產市場近期成交量非常的低迷。實際上,有一大批房企前二年已經轉型,受到影響就小很多了,所以房企要有預警機制,別老想著借錢擴張。此外中國經濟現在也要去房地產化,加快向高科技領域轉型。更關鍵的是,此突發事件過後,銀行才發現居民高槓杆貸款也存在著較大的危險性。未來要加快房貸的審核力度,防控金融風險。


不執著財經


2020年初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對我國經濟造成了巨大損失,同時也是對我國的重大考驗。當前情況下,從房地產行業的表現來看,給社會帶來了哪些啟示呢?

一、房地產業休眠

出於疫情防控的需要,房企暫時關閉了各地售樓部,中介機構也暫停營業,新房和二手房的線下銷售渠道基本關閉。另外,各地延遲復工時間,建築工地也同樣被要求延遲復工,工地無法正常開工,期房建造進度被延誤。

雖然部分房企開啟了線上看房模式,大力推廣線上銷售渠道,但也只能起到蓄客引流的作用,對於房產銷售作用不大,畢竟我國房地產還沒有繞開線下實地看房看盤的傳統模式。

由此來看,疫情期間房地產行業基本就處於休眠狀態,成交量必然大跌,房價也會因此有所下跌。從A股開市幾天的行情來看,房地產股基本一片“飄綠”,作為重資產的房地產業,其損失對經濟整體來說也是巨大的。

二、對社會的啟示

房地產行業遭遇疫情後,短期內陷入休眠狀態,這對我們有什麼啟示呢?

1、對房地產業的啟示

受疫情影響,房地產行業短暫休眠,那麼是否應該探尋更多線上銷售模式,發展創新更多銷售渠道;同時,房企應該注重品牌宣傳,購房者有需求時能第一時間想到該品牌,比如萬科、恆大、碧桂園;房企還應做好特殊時期預警規劃,平時控制投資規模,避免資金鍊斷裂。

2、對我國經濟的啟示

早在去年我們就已提出“不把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依靠房地產拉動經濟增長的老路行不通了。這次疫情對國民經濟帶來的損失,更是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因此,我們應該加快經濟轉型,這次疫情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醫療、大健康、雲計算等行業,都可以作為未來經濟轉型的方向,不能再以房地產行業作為支柱產業。

隨著疫情防控力度加大,人們被要求儘量不出門,復工時間也被延遲,很多人暫時失去了經濟來源,對於房貸車貸等無法按時還上,當然這一點我們做得很好,央行要求各銀行延遲房貸車貸還款期限,並酌情降低房貸利率,從而避免了斷供潮的發生。

3、對我國社會的啟示

對社會來說,房貸的延期還款,避免了斷供潮,安撫了還貸人的心,從而也就避免了社會動盪。

另外,人們被要求不外出,也說明了有房的重要性,不管是租房、買房、公租房、共有產權房,還是農村宅基地、自建房,人們至少要“有房可居”。這也再次證明了“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只有讓房價迴歸理性,最終實現軟著陸,才能在“住”這一方面體現社會公平。

綜上所述,疫情當前,讓我們對房地產行業、對社會有了更多的思考,也有了更深的認識。當然,目前最重要的,還是一起加油,努力抗戰疫情,等疫情過去,一切美好都有希望實現。

我是小黑,房地產資深從業者,感謝閱讀,如果喜歡請關注“文說樓市”,更多精彩好文等您來,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


文說樓市


前幾天看了下統計數據,一月中下旬到春節期間樓盤成交量比往年減少95%以上,某二線千萬級別人口城市一天的帶看量只有18次。

1必須有自己的房子,別管這個房子多大多小多近多遠,有自己的房子就能落腳,就不會在馬路上漂著,至少快遞也有準確的投遞地址。

2這次疫情讓很多人困在自己的“老宅”裡,老宅很多都在鄉鎮縣裡,說明城鎮化的推進還需時日,這些人口如果未來進入城市要解決城市房產問題。

3房貸佔貸款買房家庭的支出比較大,適當將房貸利率下調有利於居民生活質量保障,也可以考慮短期內採用一個季度或半年內不需還貸,往以後順延的措施。

今年很多房企會有很多債務到期,本來就需要大量資金週轉的開發商一下子被按了暫停鍵,不能銷售就沒有一分錢,如果控制順利那麼到3月份的時候會加大馬力上新,打折促銷,畢竟每年3.4月份都是比較旺的季節,包括二手學區房也是中介重要的營銷節點。總體來說地產的需求與旅遊、餐飲,服務不同,它不會消失只會延後。但可以預見的是房價在短期內繼續下行是必然的,至少在疫情沒有得到控制之前,不會發生太大變化,之後,一些地方可能會在因城施策的大背景下,根據當地的樓市狀況,給予不同程度的靈活政策。


疫情對開發商和個人房貸的資金上都造成了較大壓力,可以說是房地產行業在疫情當中暴露出的最大風險,房貸違約會引發很多後遺症,不光是國內,也會影響到國際上,所以對於這方面必須有提前的預警措施。

在往後看等一切恢復平靜後的4,5月份,也到了LPR的節點,房貸利率屆時如何調整,是為了保經濟繼續刺激房地產還是以此時為房地產整個調頭?

一切一切的一切在生命面前都是渣渣,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平等的


屬狗的水瓶座


疫情當前,百業待興。尤其是房地產行業在疫情當中損失慘重。返鄉潮沒能抓住,節後市場未能復甦,線上售房效果並不十分明顯。房地產行業所呈現的頹勢在2020年開年完全展現了出來。



但是相比房地產行業,其他行業的囧境才更讓人感覺觸目驚心。商業活動無法開展,企業不能復工。一面是員工的工資,一面是企業的年度業績。如果疫情持續發酵下去,那麼眾多行業或許都難以為繼。不一樣的就是房地產企業,目前房企的最大壓力就是來源於融資壓力。房子賣不出去,資金不能到位,人員運轉工資照常發放,這也是非常大的資金壓力。好在房企現在的壓力可以轉化為後續的動力,只要加班加點就完全可以把之前損失的市場給不回來,當然前提條件就是各位購房者需要拿出該有的購房熱情。

疫情之下,房地產帶給社會的啟示是什麼呢?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股市開始之後經歷了大跌。為什麼大跌呢?因為恐慌、因為疫情影響投資者對於市場的信心不佳。股民拋售之後就會留下大量的資金,資金無處可去只能流向樓市。樓市當前是眾人嚴重的香餑餑,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樓市整體的發展穩定,價格穩定,還有上升空間,是投資者投資的熱點。因此當資金流入樓市之後,房價也只有進一步上的可能。

所以說疫情過去之後如果房價持續上漲了,那麼給大家的一個啟示就是:房子恆久遠,一方永流傳。起碼在疫情面前,就算沒人主動購房,但房價並未鬆動,相對堅挺,相對穩定。買房遠比其他投資渠道來得放心的多。再加上房子還有租賃收益等等,絕對是一個穩賺不賠的好生意。


房產老J


第一,一旦出現疫情房地產將備受打擊,股市開市第一天房地產股閃崩觸底10%,如果再來幾個跌停那今年大批倒閉的不在少數。

第二,主要是對銷售打擊過大,新的銷售模式出現線上直播售房,但是購房者不是很買賬。

第三、急需培養,變革發現新的賣房模式,應對以後的不確定性。




談樓觀市


出於疫情防控的需要,房企暫時關閉了各地售樓部,中介機構也暫停營業,新房和二手房的線下銷售渠道基本關閉。另外,各地延遲復工時間,建築工地也同樣被要求延遲復工,工地無法正常開工,期房建造進度被延誤。

雖然部分房企開啟了線上看房模式,大力推廣線上銷售渠道,但也只能起到蓄客引流的作用,對於房產銷售作用不大,畢竟我國房地產還沒有繞開線下實地看房看盤的傳統模式。

由此來看,疫情期間房地產行業基本就處於休眠狀態,成交量必然大跌,房價也會因此有所下跌。


雷子1206


短期疫情只會對國內房地產造成短期影響,通過疫情甚至等讓熱點城市人口更加聚集。本次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在應急反應處置方面,做出了反應,管理更有序、更人情化、醫療水平更高、救治更及時、生命更有保障。這也是為什麼人口會聚聚在一線城市、中心城市原因,而不是經濟不發達是鄉鎮,交通便利,覆巢之下無完卵,而那裡一旦發病,缺乏及時治療。所以疫情不會造成人口向經濟不發達是城鎮流動,而是更加依賴經濟發達城市。

關於房價關於疫情與房價,最近幾天,一直在和朋友和網友做探討,每次都有新的體會,每次都會說明的更清晰。

首先由於疫情影響,工程進展因為延遲開工及其延遲銷售對房地產企業資金壓力很大,短期無論新房還是二手房,會有一定降幅,對剛需和投資者都是一次最好機會。

其次中國房地產的長期趨勢或者說近5到10年的趨勢是不變的,熱點地區會上漲,而其他地區會維持穩定或下跌。

熱點地區是大範圍胡煥庸線東部地區,中範圍為大北京、長三角、珠三角、小範圍包括上述三個地區的城鎮等。

以長三角為例,上海外,浙江整個區域發展非常平衡,嘉興、湖州、寧波、湖州、溫州、台州所有地區交通、醫療等基礎設施都十分完善,無論市區、鄉鎮都是宜居的最佳選擇。江蘇也是如此,蘇州、無錫、常州、南京、南通、揚州、鹽城、泰州、連雲港等等,全部宜居好地方。

隨著經濟發展,全國格局逐步按照市場配置原則固化下來,南方北方城市分化逐步形成,北方只有北京一個城市一枝獨秀,其他城市逐步在市場自發競爭下表現的越來越經濟發展緩慢,氣候、環境、宜居、產業、就業等眾多因素,造成北方城市人口流流失,南方經濟發達地區人口持續增長。

這也是為什麼東北這個重工業基地,曾經計劃經濟時代國內發達地區,在市場經濟情況下逐步衰退,實際上是一種市場配置的迴歸,自然環境不支持在寒冷氣候下的資源產業配置,除非是獨立經濟區,否則在一個大的經濟體內,產業、就業、居住等一定上按照經濟分工配置的,東北地區無疑應該是資源輸出地區,而不是經濟最熱的區域,這就是 為什麼20年振興而越來越衰退原因。同時這一區域,除少數(瀋陽、大連、長春、哈爾濱等)之外,除剛需外,置業一定慎重。

其他經濟聚合度不高區域也是,除區域熱點城市以外,四五線城市、鄉鎮置業也需要慎重。

總之,短期疫情只會對國內房地產造成短期影響,通過疫情甚至等讓熱點城市人口更加聚集。本次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在應急反應處置方面,做出了反應,管理更有序、更人情化、醫療水平更高、救治更及時、生命更有保障。這也是為什麼人口會聚聚在一線城市、中心城市原因,而不是經濟不發達是鄉鎮,交通便利,覆巢之下無完卵,而那裡一旦發病,沒有及時治療。所以疫情不會造成人口向經濟不發達是城鎮流動,而是更加依賴經濟發達城市。





馬野之


房地產不再作為下個階段的排頭兵是正確的決策,房住不炒需要堅定執行落實。

社會剛發展的時候吃是首要問題,農業就是排頭兵。

吃飽後需要提高生活水平,工業就是排頭兵。

工業發達提高所有人的收入,大家手裡有錢了需求提高居住質量,房地產就是排頭兵。

現在能買房的人基本都買了,老齡化日趨明顯,年輕人越來越少,收入過低的群體不是降房價能買的(不可硬降房地產購買門檻造,次貸危機就是這樣來的),可以租售並進大力發展租賃。

工業後時代就是信息,科技的時代,國家勢必要把科技產業發展起來,在世界上能夠建規立制,才能讓中國更進一步。現在全球排前十的公司大部分都是科技公司就是不爭的事實。

房子以後不可再是熱門話題,僅作為社會的基礎保障層面進行關注即可。

房地產中住宅客群大體分為剛需、改善、投資,以後將以剛需+改善為主,改善肯定是買房,剛需中一些人可以買也可以租。投資以後將會越來越少。

房地產的商業銷售難價格上不去和實體經濟有關,商鋪和寫字樓價格來自商戶和租賃使用的公司,這些商戶的利潤上不去,租金就上不去,租金上不去售價就上不去。所以發展高利潤的實體才是正道。

以上分析並不是說房地產不行了,本人也是房地產從業人員,這只是站在一個狹窄的角度表達自己的觀點,僅供參考。


鄭州張震


我談下本次疫情讓我對房地產產生的新的認知吧,社會將不再需要冷冰冰的功能載體,如何滿足人們在封閉空間下的情感訴求將成為所有房地產載體未來發展的核心命題。

至今為止,封在家裡的兩週多時間,我想大家感觸最多的不是空間侷促,而是無法滿足情感需求,如何足不出戶走遍大江南北、子女如何接受遠程教育、如何享受絕佳的美食、如何與朋友、生意夥伴相談甚歡等等。這次是因為疫情,將絕大多數人封閉在了房子裡,但如果是某個人被封閉呢,如意外住院、意外傷殘、住養老院等,這些人的情感訴求去哪裡得到滿足?他們所度過的每一天是不是都是我們現在正在度過的,壓抑、心慌、落寞?

社會是進步的,進步就是使更多的人過得越來越幸福。我相信VR虛擬體驗、3D虛擬影像、實體觸感、互聯網等技術將愈加成熟,走進我們的工作和生活,讓我們在每時每地都能進行高效信息傳遞、情感交流。除技術升級外,物業管理、醫療和養老也將越來越人性化,打開每個封閉空間的情感窗口。


A股情緒教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