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致虛好,還是守靜好?

方子羽208784727


好問題,提問者的參悟達到了一定的水準。《道德經》中“守虛極,致靜篤”,看來許多註釋,都是語焉不詳,目前沒有見到一個徹悟其義者。如何才是虛極,如何才是靜篤,吾未見善解其義者啊。

道教言之虛者,譚子《化書》曰“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原來“虛”也是可以養的。“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道者,不可以言之,“起心即錯,動念即乖”,哪裡說的清楚呢?所以老子曰“強名為道”。

聖人說法亦是強名,我一個俗人,更是勉勉強強,拋磚引玉了,不喜勿噴。

所謂虛者,無相而已,金剛經雲,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眾生因有“我”執,而生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皆因“我”有,“我”執即破,世間萬物,山河樹木,百川交葛皆是吾身,正是洞山禪師因過水睹影,大悟所旨,有偈雲:

切忌從他覓 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 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 我今不是渠

應須恁麼會 方得契如如

不知眾位看官,會得否。

虛字一言,廢了半天口舌,那這虛極之後的“靜篤”該如何會意呢?其實“虛”字證得,自然明白這“靜篤”之義了,姑且一句話以敘之“行亦禪,臥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佛法所說之“愣嚴大定”者也。


禪月水清音


致虛好還是守靜好?我以為還是先回到老子原文上看一看再說。

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原文為: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老子的這段話,用今天的話來說,大概意思應為:

當觀察思考達致虛與無的最極致處,並堅定守護住這種安靜狀態,就能從萬物並作的表象世界抽離而出,我們可回覆到構成物質世界的本質層面去觀察。

在此過程中發現萬物與眾生,全都復歸於最根本的同一源頭上。

歸結到同一源頭可稱之為靜,這就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對規律的認識,認識規律叫做明(事理)。

不明事理,亂作為容易闖禍。識見規律則可拓寬眼界胸懷,有胸懷才會主動追求公平正義,有公正的品格支撐才能成為真正的領袖,真正的領袖會順應天道,順應天道體現的正是宇宙時空的運行法則,遵循道(法則)才能持久,存在於持久中有否肉體已然無礙。

由是可見,老子認為,致虛與守靜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認識宇宙時空世界,並遵循宇宙時空世界的運行規律及法則,也即悟道循道,如果在悟道循道過程中形成了德(即大收成大獲得),那麼人的肉體生命生存不存在也不重要,因為悟識道德並踐行道德的人,其精神生命與宇宙萬物已經合為一體,完全同步。


劉怯之


要談此問題,必須先深入的瞭解什么是致虛,什么是守靜。虛是宇宙萬物的根,是虛與無,是為恍為惚,道德經雲:「是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是玄之又玄的虛,無,中的妙有,是宇宙大智慧的心,是無限全知全能,本有清靜及無窮盡的永恆。



老子言:「靜為躁君」。是一切生滅現象有無,得失,好,惡之本,是君,是王,人們的心常隨外界生滅現象,影響自心,而起心動念迷失在動搖中,而不知內心最深處,本有的,清靜心。

以上以間單的說明,虛與靜。虛是體,靜是用,兩者本為一,是不可分也,人的頭腦總是要區分到底是致虛好,還是守靜好,殊不知虛與靜它永遠不會在「有為」。的頭腦思維中。若強區分那個好。只會離,虛與靜,越來越遠。



道德經雲:「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心要虛懷若谷,謙讓,屈下,,「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心方能與心相應」。

人「有為」的頭腦心識,就是「志」。你的生滅的心沒有了,虛的,「體」,如何有真正的「靜」。

你的頭腦,可用各種方法。技巧雖會有點,你自己認為的靜,皆是短暫的,瞬間的,不持久的,,遇到狀況,變化時,那靜,就不知到那去了。

唯有,自心認清,自我的本,心靈最深處的虛,方能與之相應,那靜方能從最深處中的「虛」,中顯露出來。


和_子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虛極空明而散發,靜寂守誠為空相,虛實相合,動靜變化


乙宅寶元


一個東西,好不好的,問這些不如去做。或者問:啥是好?


無涯無涯亦無涯


博大精深

孤陋寡聞,妄敢苟同 然才疏而言之 望鑑

致虛:正因為捉摸不定,才承載著天命。

守靜:正因為沉穩安定,才承載著地運。

天命/地運:不可違也不可言違(我想表達的意思是兩者同樣重要,是二者支撐的一個整體體系,不分輕重)


小友聊情感


人不可虛,應該要真,守靜道是正確的,因為,人心平靜,大腦才安寧,行為才不浮躁。


道之人137113144


虛即無垠無窮靜,靜在方寸一心守。


LLF888


人應該守靜,養虛好啊


飛龍267862166


都好才是真的好!你好我也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