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在歪脖子樹下吊死的時候,身邊的太監說道:“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魏忠賢當時若還活著,大明朝還能延續嗎?

豬十二戒


在帝王集權的時代,表面上帝王乾綱獨斷,但經過頭一兩代開國立國君主之後,各級官僚集團就開始侵奪國家權力,架空帝王,達到掌控國家滿足私慾的目的。這是官僚集團的本性,歷史上朝代興替往往歸結為官逼民反,就是官僚集團篡奪政權,利用政權力量無限度無底線的殘害盤剝勞動人民最終導致政權傾覆。

在那個年代,人民未被引入國家治理體系之中,官僚集團無法駕馭,於是產生了一門穩定政權的學問叫帝王心術,主要就是必須分化官僚集團,使之相互鬥爭從而穩定君權。

崇禎的錯誤在於消滅了魏忠賢的閹黨,從而讓東林黨做到一家獨大,尾大不掉,挾持君權,禍國殃民,最終傾覆王朝。


宏業007


崇禎把三尺白綾掛在歪脖子樹上,剛要把頭套進去,身邊的太監曹化淳說話了: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崇禎忽又想起十七年前,兄長朱由校的臨終叮囑:

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

崇禎痛哭一場,隨後道:“大勢已去,現在說啥都晚了,我去上吊了,咱們陰間再見吧!”。


那麼問題來了,真如太監所說的那樣,有了魏忠賢,大明就不會滅亡了嗎?

我覺得滅亡肯定要滅亡的,但至少不會這麼快,或許還能苟延殘喘個幾年。為何這麼說呢?因為魏忠賢是個高手,一個斂財高手。

魏忠賢雖然大字不識幾個,但他“創收”能力了得。當時江南是明朝最富庶之地,工商業、海洋貿易非常發達,天下財富,盡在三吳。

但是江南雖然富裕,貢獻上來的稅很少,這是因為萬曆末年,在東林黨的干預之下,工商稅、海稅被廢除了,農民頭上的稅並沒有減,結果形成了富人少交稅,窮人多交稅的荒誕局面。


魏忠賢手握大權之後,很快發現了這個秘密,宣佈恢復工商稅、海稅,此舉遭到東林黨人強烈抵制,他們是江南富商的代言人,魏忠賢又通過手裡的殺人工具—東廠,殺掉了一批東林黨首腦,政策終於得以推行。

幾年之後,國庫迅速充盈了,有了錢,魏忠賢修黃河水道,搞軍事,造武器,火銃、戰車、大炮這些重型武器全配備到了北方重鎮。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明末打的幾場大勝仗,都是在魏忠賢當九千歲的這幾年:寧遠大捷,明軍一炮轟死了努爾哈赤;寧錦大捷,明軍打得皇太極落花流水。

為什麼明軍能取勝呢?還不是裝備好,戰鬥力強嘛!要滿足這兩點,必須有錢才行!

有人或許說,魏忠賢貪得無厭,中飽私囊,這話確實不假,但魏忠賢貪的多,賺的更多啊!他貪的這些錢,說到底還是明朝的錢,皇帝說拿回來就拿回來了。和珅貪了這麼多錢,最後還不是被抄了家,錢又一分不少地回到國庫了嗎?


也只有魏忠賢這種光腳不怕穿鞋的,才能壓制住東林黨。要知道,東林黨是江南富商的代言人,不搞定東林黨,就不可能有錢。

不過,魏忠賢算是徹底得罪了東林黨人,勢同水火,不共戴天,朱由校死了之後,朱由檢上臺了,朱由檢就是崇禎。

崇禎上臺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殺了魏忠賢,崇禎此舉贏得了東林黨人的讚許,獲得東林黨人的大力支持。

沒有了魏忠賢的牽制,東林黨登上了政治舞臺,工商稅、海稅再次廢止了,西北災區的稅不減反增。

為了彌補財力不足,節約開支,東林黨打起了驛站的主意,宣佈裁撤驛站,後來幾十萬驛卒成了無業遊民,這成了一股可怕的不安定因素,但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這些驛卒裡有個人叫李自成。


如果不裁撤驛站,李自成就不會失業,李自成不失業,他就不會造反,李自成不造反,明朝或許不會滅亡。

可笑的是,當李自成農民軍快要打到北京城,明朝國庫已經空了,前方士兵連吃飯都成了問題之時,崇禎只能低三下四地號召大臣和國戚捐款,後來只募捐了二十萬兩。

而當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強迫王公貴族募捐之時,居然捐出來了七千萬兩,假如早一點捐出七千萬兩銀子,或許明朝就不會滅亡了!


一半秋色


朱由檢他哥朱由校臨死的時候,就叮囑他,魏忠賢可以大用。但是他不聽,把他殺了,然後重用東林黨。東林黨失去了對手,無法無天。朱由檢累死都沒用,被氣個半死。


古代皇帝信任太監不是沒有理由的。太監去了勢,沒有子嗣,一輩子待在皇宮,只能依靠皇帝。而且明朝的太監雖然權勢熏天,和漢朝、唐朝的宦官還是不一樣。明朝的中央集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制度十分成熟。司禮監掌印太監只是秘書的性質,他始終控制不了皇帝,說拿下也能拿下,像明武宗殺劉瑾也就一句話的事。而漢唐的宦官權力極大,甚至能夠廢立皇帝,這在明朝想都不要想的。明朝,司禮監與內閣是相互制約的,明朝很多皇帝不幹事,國家也不會亂。

到朱由檢的時候,國家內憂外患,在內自然災害頻發,農民起義不斷,在外,遼東努爾哈赤崛起,虎視眈眈。

前任朱由校整天就喜歡研究木匠手藝,很多事都讓魏忠賢處理。魏忠賢沒什麼文化,但很有手段,把那些官僚治的服服帖帖,到處給他建生祠,爭著認他做乾爹。但正直的讀書人也不少,骨頭硬,魏忠賢殺了關了不少,手段殘酷至極。


但就是這樣,明朝穩得很,遼東從來沒出過問題,打仗也沒怎麼缺過錢。魏忠賢這個人很有理財能力,生財有道。做事還是很有原則的。最重要的是對皇帝絕對忠心。而士族官僚就不一定了,自從萬曆時,張居正倒了,各種改革廢除。這些大官僚家族的土地、產業最多,稅卻收不上來,國家怎麼維持。

說到底,魏忠賢的閹黨與東林黨的矛盾,都是利益的衝突,談道德,談為國為民都是假大空。閹黨群體搜刮的那點東西,相對來說,根本就不算什麼。而絕大部分東林黨人是偽君子。

魏忠賢一死,朱由檢以為可以大幹一場,重振大明王朝。但是國家已經內憂外患,積重難返。有點改革,受多方掣肘,都是無奈的失敗。他自己又剛愎自用,被袁崇煥的牛皮吹的一愣一愣的,結果袁崇煥膽大包天,殺了毛文龍,皇太極沒有了後顧之憂,繞過山海關,圍了北京城。要命啊,這誰受得了。就把袁崇煥剮了,平民憤。袁崇煥一死,明朝在遼東就只有防守的份了。

少了魏忠賢這個手段狠辣的維持會會長,明朝也就走到頭了。當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時候,朱由檢求爺爺告奶奶,沒有一個大臣出來幫他。到他上吊煤山的時候,才醒悟過來說“諸臣誤朕”,用頭髮蓋住自己的臉面,以示無顏見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真是可悲!




而當初捐不出餉銀的忠臣良將們,很快投入了李自成的懷抱。李自成就不是良善之輩,一個一個,讓他們把搜刮的民脂民膏都吐出來,光白銀就不知道幾千萬兩。


可以說,有魏忠賢在,明王朝不至於亡的這麼快。而魏忠賢名聲之所以這麼臭,是因為筆桿子都握在讀書人手裡。


hh1185977001


明實亡於東林黨,這是所有明史學家共同的看法!但是大明本身就已經有很多不利因素,單單一個東林黨,還不足以為患。

忠賢若在,實時必不至如此!這是崇禎死前聽到的最後一句話,但是朱由檢死前給李自成下過一道聖旨,告訴李自成,務傷我守城軍民,剩下的文官都該死,你可以隨便殺!說明朱由檢已經明白了文官誤國的道理。至於魏忠賢嗎,殺他是遲早的事,一個閹宦而已,就是皇帝的狗!但是崇禎錯就錯在殺魏公公有點殺早了!沒培養出自己的狗呢,就著急殺了以前的看家狗,讓文官集團得到上位的機會,逐步把他給架空了!朱由檢還是太年輕了,他不明白他哥哥朱由校臨死前囑咐他的那些話裡真正的含義!

做皇帝難,做一個好皇帝更是難上加難!有閹黨的存在,就能制衡內閣。不至於讓東林黨一家獨大,隻手遮天,也就從根本上杜絕了文官集團矇蔽聖聽的可能。這也是成祖朱棣設立內閣的同時,又把披紅蓋印的權利交給司禮監的原因了。

但是我想成祖萬萬沒想到最後這個內閣成了大明的催命符!這些文官親手把大明帶到了萬劫不復之地。作為一個好皇帝一定要明白,權利平衡是最重要的,千萬不能讓一家獨大。太監權利大了就會出現王振,劉瑾,魏忠賢之流。內閣權利太大又會出現萬曆早年張居正這樣的權相,能壓皇帝一頭!

所以我說,崇禎太年輕了!他是一個好人,但是我想說好人絕對做不了好皇帝。大明的病症已經是病入膏肓了,要想起死回生就要用狠藥,這並不是殺不殺魏忠賢能解決的。那些個閒散王爺與民掙利,他們才是國家的蛀蟲!他們才是最應該被消滅的一群人,明末有一大半的收入被這些王爺揮霍了,國庫空虛,邊防廢遲,民怨沸騰,亂民四起!跟他們有直接關係,明末這些朱家的子子孫孫有好幾百萬,有人說有一千萬之多!這些人不僅不適勞作,還得朝廷拿錢供養他們,不交稅不說還兼併土地!趴在已經是瘦骨嶙峋的國家身上吸血的害蟲!他們才是國家的敵人,是天下人的敵人!


因為蛋好疼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並沒有一個定論,在瞭解東林黨之前,不少人的想法是,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十惡不赦,將大明江山敗光了,等到魏忠賢終於下了臺,大明已經無力迴天,事實如何?不管是閹黨,還是東林黨,都不是什麼好鳥,雙方共同存在的時候,相互牽制,大明的江山還穩固一些,一旦其中一方失去了對手,大明,岌岌可危。

相較而言,閹黨比東林黨要靠譜一點,閹黨主要都是太監,太監可以掌權,卻不能奪權,太監的權力源自於皇權,而太監卻不能將權力傳承下去,就算是大太監魏忠賢,也不過只能做一下皇權的代理人,魏忠賢沒有子嗣,這就意味著,即使是魏忠賢反了,天下還是老朱家的,而東林黨在這一點上就佔據了天然的優勢,這也是為什麼自古至今太監一直都可以掌權的一大原因。

閹黨如何?

在很多文學作品中,閹黨無惡不作,確實如此,閹黨,特別是魏忠賢,的確是無惡不作的,魏忠賢本來就是個地痞流氓,燒殺劫掠才符合他的身份,但魏忠賢對普通百姓的態度又略有些不同,對待那些世家大族,魏忠賢可以虛加罪名,將他們趕盡殺絕,但對待普通百姓,魏忠賢顯然沒那麼殘忍。

東林黨如何?

在閹黨落敗以後,或者說崇禎皇帝上臺以後,崇禎皇帝曾經勵精圖治,試圖營造出一種政治開明的氛圍,只是很可惜,東林黨也都不是什麼好鳥,對崇禎皇帝而言,最大的難題就是缺錢,為了應對北方女真入侵,為了應對內部農民起義,崇禎皇帝甚至不惜像大臣們借錢,借錢的結果如何?比如說大臣可能有萬貫家財,借給崇禎幾百兩就算上天了。

此外,崇禎皇帝也曾試圖將東林黨的某些人拉下馬,給東林黨人一個下馬威,只是,前腳剛把東林黨人的某個高官撤了下去,後腳自己的某個親人就被迫害致死了,崇禎實在是無能為力。

相較而言,儘管閹黨禍亂朝政的時候,朝廷也是逐年衰敗,但明顯比之東林黨強上很多,地位的不同決定了,閹黨只能做走狗,而東林黨卻可能喧賓奪主。

為何魏忠賢的名聲那麼不好?不是因為閹黨掌權不如東林黨掌權,而是因為,歷史的真相往往掌握在文化人手中,毫無疑問,世代傳承的東林黨人,就成為了歷史真相的敘述者,東林黨高風亮節?都是假的。

若是魏忠賢不死,大明王朝繼續由閹黨掌控,難道大明王朝就能翻身了不成?不可能的,其實不管是東林黨還是閹黨,都不是什麼好鳥,但明顯東林黨比之閹黨更加不堪。
<strong>

大明滅亡,魏忠賢的搖錢樹就沒有了,所以魏忠賢會拼命救大明,但憑藉一個貪念勝過信念的魏忠賢,大明也支持不了太久。但大明滅亡,對東林黨而言,也不過是換了一個侍奉的王朝,或許東林黨中也有忠於皇室的,但那些人畢竟勢單力孤,無法決定東林黨人大的政治趨向。

即使魏忠賢不死,大明也不過苟延殘喘一段時間而已,兩個派系,都不是什麼好鳥,大明的滅亡是註定的。


魏青衣


個人感覺如果魏忠賢還在,明朝可能真的還能延續個幾年。

魏忠賢的好壞,姑且不論,但如果他把持朝政,他有一個崇禎沒有的情況,就是他不會朝令夕改,變化無常,也不會死要面子。

崇禎派袁崇煥,到殺袁崇煥,先不說袁崇煥這個人到底好壞,崇禎心思變化太快了。

再有李自成、張獻忠之類的起義軍,都曾經被明軍逼得毫無辦法,被迫投降接著就是投降又叛,甚至不止一次。這要是魏忠賢在,投降估計就是死路一條。

所以崇禎最大的問題就是拿不定主意,心思變化太快,魏忠賢不管是好是壞,他可以一條路走到黑,為了維持自己的權威,他可以不擇手段,真要是他在,恐怕起義軍到真有被壓下去或者至少控制在一定範圍的可能。而只要大明自己根基不動搖,吳三桂也不會去開什麼山海關,那麼滿清就只止於騷擾,明估計真可以多延續幾年壽命。


葉飄刀


引言:魏忠賢是明朝乃至古代有名的宦官!自宮進入皇宮後改名李進忠,在出任秉筆太監之後,他改回“魏”姓,被皇帝賜名“魏忠賢”!魏忠賢極受皇帝的寵信,被稱為“九千歲”,可想而知魏忠賢的地位有多高!魏忠賢得寵之後,在朝廷上排除異己、專斷國政、橫行霸道。從而引起一句古話“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帝!

崇禎皇帝即位後,一一列舉出魏忠賢的罪狀,將其處死!魏忠賢被世人稱為“千古第一大宦官”!崇禎皇帝

針對題主您所說的“魏忠賢如果不被處死,是不是能夠拯救大明王朝呢?”每個人對這個問題都會有自己的見解,我想為您分析我個人的看法!我認為:魏忠賢不被處死,能夠暫時延長明朝的滅亡時間!

第一點:魏忠賢是“千古第一宦官”,可有能力有魄力!

魏忠賢雖然的確是“千古第一大宦官”,可是我們不能夠忽視他的能力的確高明!魏忠賢被人認為是老奸巨猾、無惡不作,當時明朝黨派之爭激烈,魏忠賢與東林黨屬於死對頭,東林黨不信服魏忠賢,魏忠賢就處死諸多忠臣良將!

事實上,魏忠賢的確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宦官,卻在明朝末年袁崇煥的一話:從古內臣誰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賞宜也!袁崇煥竟然表示魏忠賢是救世良臣!無形中是肯定魏忠賢雖然奸詐,可是他能力的確強,乃至東林黨一直無法推翻他!

魏忠賢

第二點:魏忠賢專橫期間,百姓能吃上飯,將領抵禦外敵!

固然,我們去了解一個人往往從“壞處”看待!不管一個做了多大的好事,只要辦錯一件事就會被批評!魏忠賢在朝廷上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宦官,可魏忠賢出身貧苦家庭,能夠明白老百姓的不容易!雖然專橫,可至少能夠給老百姓一碗飯吃!魏忠賢專政期間,河南遇到天災,顆粒無收。魏忠賢得知後不僅免去了和河南農民的賦稅,還撥款放糧救濟災民。黃河水患頻發,派人修繕水道,改善兩岸老百姓的生活!

再者,魏忠賢放權給邊疆將領,與袁崇煥共同抵禦皇太極的入侵!想對比而言,東林黨在李自成、吳三桂等人叛變的時候,有過多少的抵禦外敵政策,有過哪些救百姓於水火的事情?

崇禎自盡

固然,我不認為魏忠賢是一個好人,可是他的存在至少能夠暫時緩解明朝的滅亡!每個人都有其兩面性,魏忠賢的代表是“無惡不作、老奸巨猾……”可他也有一絲一毫的“好處”!不是嗎?

明朝的滅亡是必然的的,任何人都無力迴天!魏忠賢最多能夠暫時緩解,可治標不治本!明朝帝王的不作為、老百姓苦不堪言等都是明朝滅亡的因素!

(END)

我是木子,與您談古論今,共暢歷史長河的人與事!歡迎【關注】木子談歷史!

木子談歷史


豹眼以為,如果魏忠賢活著,大明朝不用等到這個時候才滅亡。崇禎皇帝如何死法不好說,但肯定不是在這棵歪脖子樹下吊死。

01

此說在正史沒有記載,但野史中卻廣為流傳。

一般說法是出自太監曹化淳之口,但據一些史料來看,此事不靠譜。

曹化淳幼年時家境寒微,十二三歲左右入宮。由於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在宮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詩文書畫,樣樣精通,得到司禮太監王安賞識。後入信王府侍奉五皇孫朱由檢。

天啟元年(1621年),魏忠賢得寵弄權,害死王安。曹化淳受到牽連被逐出北京,發配到留都南京待罪。

崇禎元年(1628年),朱由檢繼位後,曹化淳被召回北京,委以重任,平反魏忠賢製造的冤案,深得崇禎皇帝的信任。

崇禎十一年(1638年),司禮秉筆太監、東廠提督,總提督京營戎政的曹化淳,因病乞準告假,向崇禎帝連上三疏。

崇禎十二年(1639年),曹化淳蒙允告假還鄉。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此年是農曆甲申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景山(煤山)那棵歪脖子樹下自縊身亡。

此時,曹化淳並不在北京,已經在家鄉閒居六載。無論如何他不能跟崇禎帝隔空喊話,說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之類的話。

02

崇禎帝死難,曹化淳蒙不白之冤

據有關資料記載,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太監王廉急告崇禎帝,朱由檢此時正在宮中飲酒,長嘆道:“苦我民爾!”太監張殷勸其投降,被一劍刺死。

3月19日拂曉,朱由檢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崇禎帝最後死時,身邊只有提督太監王承恩。

沒有史料記載,在崇禎帝最後時刻,王承恩等太監們是否說過“忠賢若在”之類的話。

甲申五月,清軍入京,為崇禎帝發喪三日,追贈廟號懷宗。

十月,清朝順治皇帝移駕北京,曹化淳奔赴北京上疏,請求妥善處理懷宗帝后陵寢。經恩准,委派內官監冉肇總理其事。

此時,順天府楊博、宛平楊時茂等分別上疏參告曹化淳“開門迎賊”,此事是指迎接李自成入京。

曹化淳上疏辯誣,奏辯甚力。奉旨“曹化淳無端抱屈,心跡已明,不必剖琛,該部知道。”

但是甲申之後,啟門之說廣為流傳,許多野史都記載曹化淳開門迎賊,並有了“忠賢若在”之傳說。

1662年,曹化淳在去世前作《被誣遺囑》及《感懷詩》四首,分發諸子侄,曹氏後人傳承抄錄,至今保存完整。

03

曹化淳不可能有此言

理由有二:其一,崇禎帝死時,曹化淳並不在其身邊;其二,魏忠賢與曹化淳的師傅王安是死對頭,王安被害死,曹化淳被魏忠賢流放。

魏忠賢被崇禎帝殺死後,隨即召回曹化淳委以重任,清除魏忠賢的遺患,足以證明曹化淳與魏忠賢不是一路人。

不要說崇禎帝臨死前,曹化淳並不在其身邊,即便在其身邊也絕不會說出此等話,為魏忠賢辯護叫屈。

04

如果魏忠賢不死,恐怕早就篡奪了崇禎帝的皇位,不會給崇禎帝自縊身亡的機會。

第一,明熹宗朱由校號稱“木匠皇帝”,對於政事毫無興致,一心從事木匠事業。寵幸太監魏忠賢,把一切事務交給他打理。

魏忠賢常常趁著朱由校專心製作木器時啟奏,這時,朱由校總是不耐煩地說:“朕知道了,你去照章辦理就是了。”其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朱由校無子,兄終弟及。朱由校駕崩後,朱由檢繼承帝位,臨死前說:“魏忠賢可以大用。”

旁觀者清,魏忠賢所作所為,朱由檢心裡清楚得很,他如何會對魏忠賢大用呢?

第二,魏忠賢對於原信王朱由檢很不感冒,未繼位之前,朱由檢多次受到魏忠賢的凌辱,令他忌恨,這自然會導致魏忠賢的防範,廢掉朱由檢另立新帝是大概率事件。

第三,客氏與魏忠賢是對食關係,一向陰毒狠辣。誅殺魏忠賢后,客氏也遭到抄家,在其家中查出私養著不少宮女,據說是想效仿呂不韋的故事,等有宮女懷孕後就送入宮中,將來接替朱由校的皇位。這豈不是謀反的預兆嗎?

第四,魏忠賢是太監,沒有子女,但大封其子侄,培植自己的實力。巴結他的權宦都呼他“九千九百歲”,囂張到如此地步,篡權奪位,恐怕僅僅是一個時間問題。

崇禎帝繼位不久,嘉興貢生錢嘉徵為彈劾魏忠賢,列出了十大罪狀。

一與皇帝並列,二蔑視皇后,三搬弄兵權,四無二祖列宗,五克削藩王封爵,六目無聖人,七濫加爵賞,八掩蓋邊功,九剝削百姓,十交通關節。

奏疏呈上後,朱由檢就把魏忠賢除掉了。

除掉魏忠賢之後,東林黨人趁機掌控了朝政,把朝政搞得烏煙瘴氣。大明朝在內憂外患中,最終走向了覆滅。

歷史沒有如果,但豹眼認為,如果魏忠賢不死,他恐怕不會甘於寂寞,朱由檢遲早要被他整死,大明朝的結局很難說,恐怕中國歷史上還真得要出一個太監皇帝。

大明朝由一個討飯的和尚建立,由一個太監結束,這個結果可比朱由檢找棵歪脖子樹吊死要奇葩得多。


豹眼看歷史


魏忠賢如果活著,明朝就不會滅亡嗎?

千古第一大宦官

魏忠賢年輕的時候,沉迷於酒色並且喜歡賭博,後來因為賭博欠下了一大筆的錢,最後沒有辦法償還,便利用宮中的關係進入宮中當了一名太監。因為他家境貧寒所以又不識字,做了很久的官職位也沒有升遷。

明熹宗是個喜歡做木匠的皇帝,明熹宗繼位後也不理國事,一心他的木匠營造生活。後來魏忠賢靠著溜鬚拍馬和他的小聰明得到了熹宗皇帝的喜愛。便開始了他的平步青雲,一路做到了司禮秉筆太監,拉開了宦官專權的序幕,排除異己,專斷國政,流毒天下。

天下大亂,民不聊生

魏忠賢仗著有皇帝的寵愛給他撐腰,大肆誣陷迫害忠良,剷除反對他的人,權傾朝野便有了九千歲的稱號,甚至在大多情況下所說的話比皇帝還要有用多,下面的人沒有不懼怕他的。

以他為首的閹黨在朝堂和國內開始胡作非為,貪官汙吏與日俱增,欺壓百姓打壓貧苦。搜刮民脂民膏,加徵各種稅務,使社會的各種弊端日益凸顯出來,橫徵暴斂,導致百姓貧苦紛紛大規模起義。

無力迴天,已成定局

魏忠賢雖然在崇禎即位後被剷除,但閹黨勢力根深蒂固,對國家的影響還在,百姓在水深火熱的生活中已經太久,加之內憂外患“內有農民起義,外有外族侵擾”詬病太多已經是無法再挽回的了,明朝的滅亡也成了必然。所以就算魏忠賢還活著,也改變不了明朝的滅亡。


排骨咋不香了


以後各位再看到類似“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等歷史謠言,止於此吧。

此題有三處錯誤:

一,崇禎死時身邊的太監是王承恩,他根本沒說過這句話

要是老王在地下知道有人這樣冤枉他,他肯定得詐屍大喊冤枉。

1644年3月19日凌晨1點,李自成大軍攻破東直門角樓,緣城而上,此時整個北京城陷。

崇禎換上平民服飾,帶著王承恩,拿著三眼銃,糾集幾十個小太監,想從齊化門混出城去,在這裡守門的太監們以為崇禎一行人,是已經投敵的內奸要趁亂開門,於是用弓箭和火槍把他們打回去。

崇禎一行人沒辦法趁亂表明身份,只得回去。又想從安定門出去,到了跟前,發現安定門早已鎖死,打不開。

這時候,天準備亮了。(大約在凌晨5點時分)

崇禎遣散了那群小太監,帶著王承恩,登上了煤山,吊死了。太監王承恩也陪著吊死了。

(上圖:崇禎吊死煤山)

那時候,崇禎說了兩句話,原文如下:

時上逡巡久之,嘆曰: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如先朝靖難時,有程濟其人者乎?已而太息曰:想此輩不知,故不能遽至耳。遂自經於亭之海棠樹下。太監王承恩,對面縊死。——《明季北略*卷二十》

王承恩並未有說話的記載。

而據合肥人奈村先生鄭達考證,他採訪的是崇禎近侍王中齋,這個錦衣衛幾乎目睹了崇禎所有重要活動。

在鄭達先生所著的《野史無文》一書裡,大力駁斥了很多野史記載的錯漏之處。比如上面本人引用的《明季北略》史料,裡面記載崇禎想走齊化門、安定門出去,鄭達先生也已駁斥。

筆者細細讀之,計六奇的《明季北略》,多處照搬馮夢龍的《燕都日記》,而馮夢龍是寫歷史小說的。

崇禎吊死之時,據鄭達先生記載,只有崇禎一個人自己吊死,並無太監在身邊。筆者更相信鄭達先生的考證。

上(皇上)登山下望,見賊勢猖獗,遂閉殿門而縊,獨自一人,並無內監(太監)在旁。上生於壬子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寅時,崩於甲申年三月十九日辰時,享年三十三歲。——《野史無文》*鄭達

二,“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此話乃虛構的。

咱們先看看最早出處,是在馮夢龍的《燕都日記》裡,原文如下:

起復內臣曹化淳,密旨收葬魏忠賢遺骸。化淳昔事忠賢;奏言: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上惻然,傳諭收葬忠賢骸首。嗚呼!此真謬舉矣。——《燕都日記》*馮夢龍

馮夢龍是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生於1574年,死於1646年。也就是說1644年崇禎亡國時,馮夢龍已經70歲了,在2年內,他就完成了《燕都日記》的寫作。

這種將死之前都在工作的精神是偉大的。但是,一個70歲的老頭,寫了大半輩子的小說,死前2年完成的《燕都日記》,可信性就沒有了。

因為嚴格的歷史記載必須得多方考證。很顯然,一個在蘇州70歲的老頭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在車馬不便的古代,去北京完成考證這個艱鉅任務的。要是真去的話,可能半路就掛掉了。

所以,結論就是,馮老頭是道聽途說,加上猜測寫成帶小說性質的《燕都日記》。

他在書裡猜測曹化淳打開了彰義門,原文如下:

賊攻彰義門,申刻,門忽啟——蓋太監曹化淳所開。——《燕都日記》

不但黑曹化淳打開了彰義門,還在書裡逼曹化淳說了那句子虛烏有的名言:“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然而,這麼個侮辱智商的句子,竟然有很多人相信了。

為啥說侮辱智商?

因為曹化淳屬於王安一黨,一向親近的是東林黨。當王安被魏忠賢害死時,曹化淳作為王安的親信,被清算髮配去了南京。

而魏忠賢被崇禎殺死後,啟用曹化淳平反魏忠賢留下的冤案。曹化淳與魏忠賢是仇家啊,怎麼可能為魏忠賢說話呢?

所以,這句騙鬼的“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是捏造的。

(上圖:曹化淳劇照)

此事的起因:

在天津市武清縣王慶坨鎮老家告假的曹化淳,被順天府(今北京)楊博,宛平楊時茂等彈劾汙衊他開門迎賊。

他差點氣得吐血了,趕緊上疏辯解,順治回說:知道你是被汙衊的,放心吧。

後來曹化淳讀到南明傳來的野史,大多都是汙衊他開門迎賊的。他在死前寫了份《被誣遺囑》,以及《感懷詩》四首。

《忽覩南來野史記內有捏誣語感懷》詩:“報國愚忠罔顧身,無端造誣自何人?家居六載還遭謗,並信從前使不真。”

唉,老曹真是冤枉的。

三,魏忠賢能為大明續命?別天真了

咱們先看看明末遼東3位能抵禦後金的能人: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他們3人是怎麼被去職的?

王化貞本來是東林黨人,被葉向高提拔為遼東巡撫,掣肘熊廷弼,又因為他知人不明,導致廣寧失守。本來主要罪則都在王化貞的,但是王化貞投靠了魏忠賢,被袒護到魏忠賢下臺後,崇禎5年才被處死。

而熊廷弼,在天啟5年時被魏忠賢索賄不成,藉機殺掉。

(上圖:《繡春刀》裡的魏忠賢劇照)

孫承宗是帝師,魏忠賢剛開始得勢時,想巴結孫承宗,因為皇帝很聽孫帝師的話。

孫承宗本來和袁可立南北呼應,戰略封鎖死後金,是沒有問題的。

可是魏忠賢想沾染戰功,派人向孫承宗表達了這個意思。此舉令孫承宗想清君側,殺了魏忠賢,甚至告了魏忠賢一狀。僥倖躲過了孫承宗的絕殺,魏忠賢開始陷害孫承宗。迫使孫承宗在1625年10月,辭官回家。

還有袁崇煥,也是被魏忠賢搶寧錦之戰的功勞,憤而辭官回廣西老家。

魏忠賢為了發展勢力,只要給夠錢就能升官發財,朝廷之上,全是投機倒把之輩,五狗十孩兒能幹什麼事?

他們花錢買官不就是為了更方便的搜刮民脂民膏?別跟我說他們是為了做個兩袖清風、為民請命的好官。

可能有人說魏忠賢能刮錢啊。行,來看看他掌權期間的財政問題。

魏忠賢當政時,邊防軍費全面崩潰,鎮守北京北大門的宣府鎮年例299,156兩;天啟六年止發銀8000兩;大同鎮年例450,638兩;天啟六年止發11,488兩……共計天啟六年共發過977,980兩;天啟七年發過1,272,814兩, 實際應發4,274,223兩。

看看這財政赤字,這是能刮錢?再看看他免除的過路費。

“至潼關一路為秦晉要途,龍車一寨當秦楚要害,商賈輻輳貨物鱗集孔道,便於營息榷稅,易於取盈稅課大使,額設已久歷數十年,民不稱厲。天啟七年,偶緣崔魏擅權,市恩商賈致令潼關、咸陽、大慶、慶陽、鳳翔、漢中、臨洮、西安、三原之間一切報罷,而商賈熙攘之餘,不用以佐國家之匱乏,亦大失筭矣。”——《度支奏議》新餉司卷一《題覆御史姜兆張條議疏》

軍事、稅收、政治樣樣垃圾的魏忠賢,到底怎樣為大明續命?我至今仍不明白。

PS:最後一條純屬猜測,有些自媒體人為了流量,製造新奇爆點,無恥的進行各種翻案風,袁崇煥被黑了,岳飛也被黑了,魏忠賢、秦檜都能變得偉光正了。不能不說這是自媒體人的悲哀。

歪眼小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