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哪位哲學家?為什麼?

阿果BLUES


王夫之,稱“船山先生”,明末清初的哲學家。

我之所以提他這麼個不被廣大人熟知的思想家,一不是因為我懂哲學,領悟了他多高明的理論;二也不是他關於詩歌研究,經世致用,藝術美學上的研究成果。

我說他的另一個理論,叫“元氣本體論”。

這個理論什麼意思呢,就是他既堅決支持唯物主義的思想,又同時認為宇宙萬物源於氤氳化生,元氣為始。

鄉親們,這意味著船山先生的這個理論是兼容唯物唯心雙理論的。

看看理論內容:

氤氳,二氣交相入而包孕以運動之貌。體同而用異則相感而動二氣之動,交感而生,凝滯而成物我之萬象。氤氳之中,陰陽具足,而變易以出,萬物不相肖而各成形色,並育於其中,隨感而出。人物之生,皆氤氳一氣之伸聚。

這是對元氣--氤氳的定義。氤氳二氣代表了宇宙最初的動因,萬物皆是元氣的凝聚而成。

繼續!

誠者,無對之詞也。必求其反,則《中庸》之所云‘不誠無物’者止矣,而終不可以欺與偽與之相對也。天下之用,皆其有者也。吾從其用而知其體之有,豈待疑哉!用有以為功效,體有以為性情。體用胥有而相胥以實,故盈天下而皆持循之道。

他不認同朱熹的誠者,實有此理的理論。而是從人類的生活和實踐與物質世界的依存關係來證明,生活離不開“假物以為用”的實踐活動,由物之用而知物皆實有,由此而確認在人的意識之外存在著一個以“實有”為本質屬性的客觀物質世界。

繼續!!

依地行走,依空居住,依火禦寒,依水滋潤。以至依粟已飢,依漿已渴,以荑種粟粟不生,以塊取水水不挹。一眠一食,而皆與物俱;一動一言,而必依物起。

論證人與物的依存關係,從理學角度把朱熹的“此心收斂,不容一物“打成篩子。

繼續!!!

千萬物性遞變,而一元質則恆存天地之間。蓋凡天地間物,以四元行結而成體者,其變化復歸於四元行焉。故曰:‘有變化無增減也。

通過實物的形態變化來證明物質不滅的,又確證哲學意義上的物質實有之本體的不滅與常住性。還有質量守恆!@_@!

物質不滅,即“氣—誠—實有”的不滅。以天運物象言之,春夏為生、為來、為伸,秋冬為殺、為往、為屈,而秋冬生氣潛藏於地中,枝葉槁而根本固榮,則非秋冬之一消滅而更無餘也。車薪之火,一烈已盡,而為焰、為煙、為燼,木者仍歸木,水者仍歸水,土者仍歸土,特希微而人不見爾。一甑之炊,溼熱之氣,蓬蓬勃勃,必有所歸。若龕蓋嚴密,則鬱而不散。汞見火則飛,不知何往,而究歸於地。有形者且然,況其絪縕不可象者乎!未嘗有辛勤歲月之積一旦悉化為烏有,明矣。故曰往來,曰屈伸,曰聚散,曰幽明,而不曰生滅。生滅者,釋氏之陋說也。

他深刻的回答了“你從哪來,你是誰,你將去哪?”(以及你在幹嘛?)的哲學深刻問題!

說到這裡,你們別笑!

我是來取笑我老鄉的嗎?不是!!

我是來推廣他的理論的嗎?也不是!!!

我想說的是,哲學的範疇很大,他理論的道路很窄,但是思考是無窮的。

從現代理論來說,這兩者幾乎無法兼容。

所以我敢肯定,他一直還在思考!無窮無盡的思考!!!

我不知道他最後一刻想到什麼了沒有,但不管有沒有,這種獨闢蹊徑,孤獨寂寞的行者,堅決地與世界宣戰,終生不止,是我對哲學家最高的期望。

哲學沒有輸贏,只有認真!

完。




早上煙火


公元前四五世紀,是思想大爆發的年代。湧現了無數的哲學家。

中國的老子、孔子、印度的佛教創始人釋迦摩尼,耆那教大雄,希臘的蘇格拉、柏拉圖……

後來的哲學家就更多了,朱熹、王陽明,柏拉圖、康德、黑格爾………

要問我最喜歡的哲學家,就是佛教創始人釋迦摩尼。

釋迦摩尼從王子到修行證悟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很多人被佛教的神話傳說吸引。其實,佛學更是一門哲學和心理學。

佛的本意就覺,覺而悟之,達到般若,是為佛。修佛的過程,就是證悟的過程,度的過程,度過彼岸,到了無煩惱的般若境界就是取得了正果。

釋迦摩尼給人類最大的貢獻就是他和弟子們共同建設了龐大的佛學理論和用以支持這些理論的工具,那就是經、律、論,和戒、定、慧,還有用以實踐的體系,那就是佛、法、僧。

釋迦摩尼教會人們如何從容面對生死,如何去除煩惱獲得般若智慧,如何看待事物的本質。

佛經中對於釋迦摩尼最多的稱呼便是本師,是老師,是證悟哲學的老師,他帶領我們走過千年的風風雨雨,陪伴並引領我們從容面對生老病死,從容面對孤獨寂寞,從容面對物是人非。

釋迦摩尼理論最強的核心是因果。正因為有因才有果,這個最科學最切實際的論點,幾千年來教人棄惡從善,教人廣種福田。

釋迦摩尼另一核心理論是空性,就像金剛經所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在教我們如是觀的時候,告訴我們一切事物都有其成住壞空的過程,科學真實的告誡世人不要執著於眼前的虛幻。

總而言之,拋開宗教的崇拜,釋迦摩尼也是一位可敬的老師,偉大的哲學家!





維摩居主人


我最喜歡王陽明,他幾乎完成了天下讀書人所有的夢想。你多多少少也會知道他的一些故事。

這一生他最愛的就是講學,

自己親手創辦的2000多座陽明書院,

他收了兩萬多名弟子,

這些弟子上至朝廷大員,下至普通百姓,

這一生他所創的“陽明心學”,

在當時已經成為那個時代的偉大思想。

這一生,陽明先生如神一般的存在,

他是文人,放下筆桿,馳騁沙場無往不勝,

數十年來朝廷搞不定的匪患;寧王叛亂。

他憑藉心學的力量,知行合一輕鬆取勝。

中國歷史上,文人用兵當以三人為最:

諸葛亮、王陽明和毛澤東。

這一生他在“傳習錄”中留下了

利益千秋萬代心學智慧的結晶。

他被喻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聖人,

中國上下五千年只有兩個半:

孔子、王陽明,加半個曾國藩。

曾國藩也曾感慨:“王陽明矯正舊風氣,

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這一生他是被歷史譽為:

千古第一完人——王陽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