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為何要遷都北京?

斯幽牧遙


去年看了《明朝那些事》,恰好前不久看完《大明風華》,更加覺得朱棣是一個頗有遠見而且不喜歡享受的皇帝,下面我來說說朱棣為什麼遷往北京。

1、北方的防禦太LOW

1403年,蒙古軍隊進攻遼東,被快速地席捲了一遍,這消息報告到了朱棣那裡,朱棣非常惱火,一怒之下,把遼寧那邊負責守護的負責人嚴肅地處理了,處理了負責人,朱棣詳細地詢問北方那邊的防禦情況,大臣們嚇得不敢吭聲,都不敢抬頭看朱棣,瞬間朱棣心裡反思了一下,其實這個就是當年自己在那邊當燕王留下的後遺症,北方沒有了朱棣,就少了強有力的防護牆啊。

北京是防守蒙古的前沿陣地,當蒙古人已經被趕回塞外之後,朱棣的豐功偉績只能通過深入大漠草原去追擊蒙古人才能實現。

作為當時明朝著名的戰將,朱棣想要從南京出發,那麼勢必太遠,而且南京不能為前線提供足夠的戰略支撐,而北京卻正合適,所以朱棣建設北京就是為自己遠征蒙古做打算。

再來看南京,南京地方絕對好,地勢險要,尤其是風水好,誰不喜歡,但當時不是和平年代,北方時不時就有騷亂,從南京發兵過去,鞭長莫及,等趕到北方的時候,蒙古兵都走了,所以遷往北京,絕對是因為北京的地理位置,可以隨時奮起殺敵,追趕前來的侵略者,極大地取到震懾的作用。

這個絕對是朱棣遷往北京的原因,而且是最大的原因。

2、起兵在北京,勢力也在北京

靖難之役後,朱棣在南京稱帝,睡的並不安穩,這個地方之前是朱允炆稱帝的地方,他是通過武力搶過來的,如果朱棣是正常繼位,在南京,那是延續傳統,是正常接任,朱棣不是,所以在南京,朱棣怎麼都感覺名不正言不順。

南京是一個見證了朱棣“篡位”的城市,京城的百姓對建文帝頗有好感,自然不可能認同這個篡位的新皇帝,而朱棣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雖然身處高位,但是也極其希望能夠得到上上下下所有人的認同,所以這讓朱棣更加思念北京。

當然,因為朱棣之前做燕王的時候在北京時間長,他的勢力和人脈資源,其實都在北京,他在南京,很多舊臣是朱元璋和朱允炆的勢力,動不動和自己唱對臺戲。

而北京不一樣,那邊知根知底。

3、生活習慣更喜歡北京

朱棣出生其實是在南京,但21歲之後,他就去了北京,在那南京生活的時間,比在北京的時間短。

據史料記載,朱棣偏好北方飲食,尤其喜歡吃朝鮮泡菜,在北方生活久了,習慣了那邊的飲食生活習慣,對南方的飲食方式,有些不適應,這個也是原因之一。

據相關史料介紹,朱棣遷往北京後,明朝皇宮飲食裡多了一些北方特色。在朱棣留下的一條日常菜單中,可以看到砂餡小饅頭、香油燒餅等北方面食。

由此可見一斑。

以上三點,是我認為朱棣遷往北京的最主要原因。

吳聊歷史,多一種視角看歷史。


吳聊先生


1.南京雖是虎踞龍盤之地。但,但歷朝歷代,凡是在南京定都的帝國都短命或者偏安。在朱棣那個年代,人們是信風水的。前車之鑑在,更是小心謹慎,他遷都北京也是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著想。

2.明成祖朱棣皇位來的不正,他不是大明正統的皇位繼承人。他是以靖難為名,通過軍事手段奪取了自己侄兒皇位。他起兵之初還是燕王,即他的老巢是“北平”。而大明的都城是南京。朱棣身為篡奪了侄兒皇位的帝王,在南京辦公內心肯定不爽:南京是自己父親所選定的都城,自己違背了他的遺願,幹了傷天害理的事。對上,他無法面對父親(老朱葬在南京)的在天之靈。對下,他無法面對江南的滿朝文武和黎民百姓。這是人之常情,設身處地,他遷都到北京,能使內心獲得此許安慰。

3.朱棣發起的靖難之役成功後,標誌著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入死、苦心孤詣構造的大明基業由太子朱標後裔轉入了燕王及其後裔來繼承,🈶點曲沃代晉的意思。所以,打破了以前的政治格局。而燕王以北京為都城,顯示了自己發源於北京,也告訴天下人,自朱棣後,北京才是正統都城。又北京比鄰大漠長城一線,使得天子守國門成為現實。事實上,朱棣遷都後,也確實削弱了大明來自北方的威脅。

4.其實,朱元璋在開國之初,也曾經與群臣商議過遷都的問題。他打算在開封與北京之間選擇一個城市為新都,南京作為陪都而存在。可惜,由於太子英年早逝,此事不了了之。從這個角度來看,朱棣後來的遷都之舉也🈶完成父親心願的意思。


希望星晨58298869


今天的北京,車水馬龍,人來人往,有無數的高樓大廈,是我們國家的首都,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很多人都渴望著去北京,一睹首都的風采。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源於永樂皇帝朱棣的一個決定——遷都。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後,建都南京,在位期間,南京的發展迅速提升,南京是一個十分不錯的地方,也是很適宜建都的,因為這裡地勢險要,風水不錯,另外,這裡的糧食產量十分可觀。再加上當時中國的經濟中心已經南移,建都於此,無疑有利於維持明朝的統治。

如此得天獨厚之地,為何朱棣要選擇遷都北京呢?

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一下:

一:鞏固國防,天子守國門!

朱元璋建立明朝,但元朝勢力,卻沒得到根除。元朝殘餘不斷騷擾北方邊境。永樂元年(1403年)三月,蒙古軍隊進攻遼東,大肆燒殺搶掠。時任遼東的都指揮沈永,卻是一個無能之輩。既無還手之力,也不向朝廷通報。朱棣一氣之下,下令處死沈永。朝廷之上,朱棣詢問大臣們由誰負責和鞏固北方防禦,大臣們竟然一語不發。徒弟並不是一個有耐心的人。心頭怒火正欲迸發時,他卻冷靜的下來。他忽然知曉了大臣們沉默的原因。原來該對北方防禦負責的是他自己。在以往,朱元璋派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駐守北方,負責北方防禦。但寧王在靖難之役中被自己挾走,而自己也從北平跑來南京做了皇帝。難怪啊,難怪蒙古軍隊進入遼東如同入無人之境。而明朝主要兵力均在南京,如果發起遠征,軍隊還沒抵達北方蒙軍就逃走了。軍隊一走,蒙軍又來侵襲。就反反覆覆被游擊戰術拖著幾乎無人頂得住。再加上那是交通不便,從南京到北方邊境,少說也得三個月。這北方的邊防實在令朱棣頭疼不已。"放手不管是不行的,討伐也不行,總不能遷過去吧。對!就遷過去。"朱棣當時可能就是這麼個心理狀態。就這樣,遷都的想法在朱棣心中生根發芽。 軍事政治固然是遷都的重要原因。但接下來這條原由也不可忽視。

二:朱棣的個人特徵

遷都可是國家大事,難道除了政治因素朱棣個人與遷都也有關係嗎?當然是有的。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從小眼見無數刀光劍影,有著十分優秀的軍事能力。朱元璋在位是,就派燕王朱棣駐守北平,那是的朱棣二十一歲,這一待就是二十年,多少個春秋的洗禮,讓朱棣早就習慣了北方的生活,那個北方,沒有江南的山水,居多的就是荒漠。但那是朱棣所熟悉的。有史料記載朱棣十分愛吃北方的食物,在南京當了皇帝之後,北方的專廚也在皇宮為朱棣做飯。這南京雖好,但少有機會處理北方戰事,至少自己不能親自處理(朱棣十分熱愛戰爭)。其次就是這裡的環境並非自己所熟悉的,他熟悉的是那種大漠孤煙直的壯麗。熟悉的,才是朱棣認為最好的。

當然政治因素才是遷都的重要因素,而朱棣的個人特徵雖有影響,但到如今也只是茶餘飯後。

歷史給我們證明了朱棣這個決定無意識正確的,在朱棣遷都之後,北京這座城市也開始了它的輝煌使命,在直至如今,它都散發著迷人的香氣。歷史長河中沉澱了無數精彩絕倫的故事,朱棣這個遷都的故事也帶給了我們無與倫比的美妙。給了我們今天繁華的首都。無疑歷史是證明事情正確與否的最好事物。歷史,是精彩的,是令人著迷的。

本文作者青梅煮史(悅奇)

喜歡歷史,熱衷碼字


青梅煮史


有三個原因,第一當時大明最大的威脅來自於北方,邊患最為嚴重,將首都北移,有利於調兵遣將和命令的實行;第二踐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豪言壯語;第三自古以來定都南京的都是短命王朝,朱棣不想步他們的後塵。

朱元璋是從蒙元的手中奪得天下的,被譽為得位最正的皇帝,自藍玉將蒙元殘部追到漠北之後,大明就已完成了江山一統,但北方仍不穩定,韃子依舊隨時侵擾邊境,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屯兵與此,這就是明長城修建的背景。

北方韃子隨時都侵襲邊境,但是大明的首都在南京,邊疆的軍情到皇帝手中時已經失去了時效性了,而且皇帝的命令有時候也並不適合邊關情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朱棣就提出將都城遷往北京。

另外朱棣是在北平起兵的,打著靖難的名號歷時四年終於奪得了大權,但是南京的官員些根深蒂固,不利於自己的統治,為了削弱這個朝城的勢力,他就打算把都城遷到自己的老家去,到時候想要怎麼炮製他們還不是自己一句話的事。

此外南京在秦朝的時候就被斬斷了龍脈,在南京定都的東吳、宋齊梁陳乃至南唐都是一些短命王朝,這表明南京是不適合建都的,朱棣為了重蹈覆轍,就只好遷都,而此時中原大地上長安破敗、洛陽人口少,開封城無險要可守,綜合以上情況就只有北平城可作為選擇,於是就遷都了。


趙尚陽007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明朝,定都應天府改稱南京。同年,明軍攻取元大都,朱元璋將其更名為北平府,取"北方安寧平定"之意。

朱元璋立嫡長子朱標為太子,封其餘諸子為藩王鎮守各地,其中四子朱棣獲封燕王,鎮守北平府。朱標早逝,朱元璋立其子允炆為皇太孫。

朱允炆即位後,為鞏固中央政權,採取“削藩之策”,奪取各地藩王皇叔的職權。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起兵,最終奪取了皇位,史稱“靖難之役”。

1402年,朱棣在南京登基為帝,年號“永樂”。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平,改稱北京。朱棣雖興於北平,但在南京為帝前後十九年之久。所以,遷都不應是北平是其舊有勢力範圍的原因。

明朝建立後,元朝殘餘勢力退回蒙古草原,史稱“北元”,後又分裂為韃靼和瓦剌。蒙古軍隊多次南下侵擾明朝北部邊疆地區。朱棣為藩王時鎮守北平,多次率軍抗擊蒙古軍隊。

朱棣稱帝后居於南京,十九年後為加強對北方的經營和管理,最終決定遷都北京。


林城布衣10001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他受封為燕王,告別江南,就藩於北平。因為北平是通往塞外的咽喉重地,時年21歲的朱棣深感責任重大,勤於政務,戰績頗多,苦心經營二十多年,獲得了百姓的支持與信賴。

建文帝即位之後,採取了一系列“削藩”的舉措,使燕王朱棣備感不安。形勢危急,朱棣以“清君側”之名,決意起兵反抗,出師南京,自稱其師為“靖難”,史稱“靖難之役”。三年征戰,最終奪取皇位,但是因為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感覺天下不穩,遂決定遷都北京。

從傳統與風水上來說,南京在地理位置上偏處東南,不符合古代帝王“王者受命創制建國,立都必居中土”的要求;反觀北平,承擔了連接東北平原、華北平原 和蒙古高原的任務,成為溝通三大區域的中轉站,左邊環滄海,右邊擁太行,南邊衣襟河濟,北邊枕居庸,一言以蔽之,北平在中國政治地理格局中具備了得天獨厚與無可取代的條件,也是朱棣之所以遷都北京的重要原因。

朱棣遷都北京,對整個明朝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封建的中央集權統治也得以加強。對於維護北方邊疆地區的安全,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也具有積極的意義。回溯歷史,明成祖遷都的意義是正面的,影響深遠。


您對這個問題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如果您覺得回答得還不錯,歡迎點贊和轉發~

一隻愛吃的小肥蝦,帶你領略美食背後的趣味與文化。^_^

蝦吃


我是專注歷史的莫地方,我來回答。

朱棣作為一個十分厲害的皇帝,可以說他的文治武功完全不亞於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可以說中國歷史上論皇帝能力,朱棣完全可以排上前幾名,他發動靖難之役推翻自己的親侄子朱允炆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定都南京大明王朝為什麼會進行遷都,這到底是有什麼原因呢?

1368年,朱元璋在擊敗陳友諒、張士誠等重要對手後,這個時候朱元璋有了足夠勢力和元朝對抗,他很快選擇在南京稱帝,並派出了徐達北伐元朝,徐達不負眾望,擊敗元朝佔領大都,並改名北平。

北平作為抗元第一線,必須要有個十分厲害的人物駐防,朱元璋把實力不俗的朱棣放在這裡,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朱棣可以駐守住北方軍事重鎮,雖然北平的位置很重要,相對南京還是有有定區別。

南京作為歷史名城本來就有不少王朝都定都在這裡,南京是江南地區的經濟中心,可以說對於南方政權來說,南京是最好的選擇,可是這個僅相比未統一南北的王朝來說,大明作為一個全國性政權,並不太適合這裡為都城,朱元璋在位期間就已經有了遷都的想法,只是最終沒有實現而已。

朱棣的皇位並不是正規手續得來的,而是通過軍事政變得來,他本來大本營就是北平,南京方面不少都依舊反對朱棣,北平就不一樣了,人民支持他,愛戴他,北京適合統治,在加上北方不穩定性,朱棣認為北平比南京更適合自己統治,朱棣選擇北遷。

朱棣先提高了北平的政治地位,把他定位為陪都,可以說是為了未來遷都做準備,在把大量的富商遷移到北平,保證經濟,並開始修建北平城,建帝陵,修運河,保證江南的物質和經濟可以高效運輸到北方。

雖然南京是六朝古都,對於一個統一全國的王朝是十分不理想的,他選擇北平最重要一旦蒙古南侵,需要調動大量兵馬,將首都設置到北平,可以保證軍事調動靈活性,朱棣在這裡就可以隨時親征清掃蒙古殘餘勢力,解決明朝北部危機。

朱棣雖然遷都北京後,並沒有弱化南京的地位,南京依舊是都城,並且有相對完整的制度,可以說是“小朝廷”可以說地位還是很重要的,明朝中後期後,南京地位下降,成為不少大臣養老的地方。

北京在成為明朝首都後,明朝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沒有遷都,躲過無數的兇險,一直到大明王朝的最後一刻,崇禎皇帝也沒有想到遷都,而是選擇了煤山上吊自殺,可以說真正做到了君王死社稷。


莫地方


這個問題,老梁有過研究!

明成祖朱棣,因在位期間修訂了《永樂大典》,故又人稱永樂大帝,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文治武功,中興明君,開創了大明盛世,史稱“永樂盛世”!

《明史·成祖本紀》:文皇(朱棣)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

朱棣這個人很是傳奇,同時也頗具爭議。從發動靖難到登帝成功僅僅只用了數年時間,在位期間更是文治武功皆頗有建樹,深得太祖朱元璋之遺風。但論起“心狠手辣”的程度,成祖朱棣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靖難時是過一城屠一城,登帝之後更是將建文帝一脈全部趕盡殺絕、斬草除根,基本上是一個不留。

因此傳奇大帝朱棣是歷史上頗具爭議的一位帝王,手段狠辣偏偏頗有建樹,簡直是讓人又愛又恨。作為傳“奇”皇帝的朱棣,有一件事至今還令眾人頗有疑問,那就是為何他選擇“遷都北平”?

要知道自太祖建國以來,便選擇了江南魚米之鄉的南京建為都城,因為這個地方物產豐富,而且江南女子多柔美,就是美女也多。而相對於當時的北平(今北京)簡直就是“蠻荒苦寒之地”,外有邊患,內不舒服,朱棣當時到底是咋想的?為什麼要選擇遷都?

  • “龍興之地”易把控

古時之人向來比較封建迷信,簡單點來講就是很信風水。北平這塊作為朱棣的封地,十歲受封,二十一歲前往封地赴職,歷經戰火洗禮十餘年,完全可以說北平這塊藩地在朱棣心中的地位是完勝南京的,畢竟南京這邊還是其幼年時的記憶,北平那邊才是其根基!

而且南京作為建文帝的“老巢”,最後被朱棣給“一鍋端”了,也就是講最起碼對於朱棣來說這是個失敗者的地方,而北平是自己的“龍興之地”,這才是成功者的地方。因此南京對於朱棣來說完全可以講是不祥之地,北平才是其“天子氣運”降臨的國度!(而且在南京還發生了一系列不好的事情)

  • 政治基礎更強硬

南京這塊地方的建文帝的根基所在,同時也是文人集團的大本營!在這邊的江南才子、文人儒士是數不勝數,建文帝朱允炆吃這套,可朱棣不吃。在朱棣的觀念中“拳頭大才是硬道理”,有兵掌權才是根本。但是南京這邊朱棣沒有掌兵,換句話說他掌兵了也對這群文臣是沒有辦法的,總不能全殺光吧?(朱棣也要面子的,他也怕文臣在史料上將其勾畫為一個全盤否定的昏君逆臣)

北平則不同,這邊的規章制度、官員認定以及種種措施全部都是朱棣的團體任命的,在這邊朱棣才會覺得更安全更放心,同時在很多事情的決策上面他也會更舒心,畢竟都是自己人,有自己的政治基礎。偷偷講一點,在南京其實還是有很多人覺得朱棣“名不正言不順”,名為靖難實為逆賊,在哪裡朱棣很多決策是很難實施甚至無法實施的,稍不留神還會有生命危險,太不安全。

再有一點,北平這邊乃是邊境重地,他也怕再派別人過去會造成“擁兵自重”的局面,故還是把這塊地方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才是最放心的。後來朱棣即位後選擇了削藩其實也正是這個道理,朱元璋把外人的危險全部給扼殺於搖籃,卻偏偏沒有想到最後是自己的孩子“窩裡鬥”了起來。

  • 朱棣的戰略思維

最後這一點其實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北平這個位置很特殊,之前是元朝的首都元大都,故這裡的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好,交通順暢,人口眾多,進可北伐討逆賊,退可守京城,四方萬國,道里適均,是“金湯之固”的地方,地理位置頗佳!

《天府廣記》:燕薊內跨中原,外控朔漠,真天下都會。

同時蒙古族更是一直對這片土地是虎視眈眈,要知道元大都對他們來講意義非凡,他們更是無時無刻不想著奪回這片土地,是大明王朝的邊患和勁敵。出於國防的考慮,朱棣選擇遷都北平,同蒙古抗衡,佔據北方要塞,抗擊邊患蒙古族,史稱“天子守國門”!這就是我們大漢的錚錚傲骨與鐵血氣魄!

朱棣在位期間曾五次北伐,出征草原,每次皆以北京作為出發地與根據地,可見其對於北平的重視程度!

朱棣為何會選擇遷都?放棄這江南溫柔鄉,去邊境那邊吃苦受罪?他也是有大智慧的,多少人曾看錯了朱棣,其實這位君王咱不講其人品,單論起功績是非常偉大的,稱之為“千古一帝”我覺得的完全可以接受的,對此,你認為呢?歡迎下方一起評論哦~

參考文獻:孟森《明史講義》、蔡石山《永樂大帝:一箇中國帝王的精神肖像》、《明史·成祖本紀》、百度百科


老梁說歷史


江南一帶是魚米之鄉,物產豐富,朱元璋就建立明朝以後就選擇定都在南京。只不過在朱棣以“靖難”的名義奪得大明江山之後,出於種種原因,才動了遷都北京的想法,也正是因為朱棣毅然遷都北京,所以才有瞭如今經濟發達的北京,和聞名世界的故宮。

下面我來分析一下朱棣為什麼遷都的原因吧,

1.在朱棣看來,熟悉的才是最好的,再有就是北京是他的封地,他在北京的根基非常穩固,還有就是古人比較迷信,選擇首都的時候對風水是非常看重的,朱棣認為北京是他的“龍興之地”,這裡的風水非常適合自己,我認為最簡單的理由往往最真實,再說朱元璋也是想遷都的,只是太子朱標死的太早才擱淺了,從一定程度上說,朱棣這算是繼承自己老爹的遺願了。

2..從統治基礎上來說,南京所在的江浙地區,有很多心理上支持懷念建文帝的文士,遷都北京,則可以使朱棣回到自己的根據地,心理上要踏實的多,當時來說建文帝一朝南方勢力很大,而北方政治比較薄弱,如果遷都北京的話,可以打擊南方派系的實力,平衡南北派系的實力,加上明成祖朱棣本人興起於北京,他深知倘若不將全國政治中心北移,北平的軍事優勢勢必會造成新的軍事勢力,威脅中央的安全。

3.此外北京之前也是大遼,元朝的首都,在元朝時元大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好,交通順暢,人口眾多,進可北伐討逆賊,退可守京城,四方萬國,道里適均,自古就有“金湯之固”的地理位置.明末清初的學者孫承澤在《天府廣記》中形容北京說:燕薊內跨中原,外控朔漠,真天下都會。加上京杭大運河的修建,水路便利,使北京有足夠的糧食。

4.最後就是蒙古了,北京在元朝時元大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是蒙古族興盛的標誌,雖然他們被趕回草原了,但是卻無時無刻不在惦記著曾經的元大都,可以說這才是明王朝最大的勁敵,出於國防考慮朱棣將都城遷到北京他的目的就是為了同蒙古人抗衡,就是所謂的天子守國門了,定都北京,那麼可以像北方的少數民族說明自己的態度,告訴蒙古自己永遠不會妥協,甚至有著征服蒙古的決心。朱棣在位期間曾五次出征草原,每次都是北京作為出發地,由此可見北京在朱棣的心目中是多麼的重要

但是遷都北京用時是非常長的,從決定遷都北京到正式遷都完成,前後用了18年之久,這個過程是非常漫長的,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修建的北京故宮,從1421年開始北京成為了明朝的都城,之後的清朝也以北京為都城,時至今天,北京依然是我們國家的首都。


毛火榮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定都南京。南京地處長江下游,北靠幕府山,東有鐘山,東南有紫金山,歷來是虎踞龍盤之地,連山帶江,又是漁米之鄉,河流眾多,交通便利,經濟繁榮。所以朱元璋認為這裡是“帝王之都”,將南京作為大明的首都。

可是靖難之役後,朱棣奪取了侄子的帝位,建元永樂。從永樂四年起,朱棣便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在北京重建宮殿,同時疏通運河,做遷都北京的準備。

永樂十八年九月,改北京為京師,次年正月整個政府班子遷至北京,完成了遷都。

(朱棣)

朱棣之所以遷都北京,並不僅僅因為這裡是他的發祥地,也不是為了所謂的“天子守國門”,而是出於多方面的考量。

一、遷都的地理原因

北京是我國著名的古都,也是金、元的政治中心,自古以來就是中原漢族和少數民族的交界,也是北方重鎮。北京也是大運河的北端,長城腳下,擔負著防衛北方的重任。

(遷都場面)

北京“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是一個“形勝天下,依山帶海,有金湯之固”的關鍵地點,西、北、東三面被群山環繞,只有東南連接華北平原。


她位於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蒙古高原交界處,是中原農耕文明和北方少數民族遊牧文明交匯、衝突、融合的關鍵節點,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是朱棣遷都的地理方面的原因。

二、政治原因

朱棣奪取帝位之前,是分封在北京的燕王,從洪武十三年,朱棣21歲起,他就在北京生活。

朱棣在北京深耕多年,在這裡他與蒙古人多次作戰,立下無數戰功;這裡是他的第二故鄉,他在這裡有著盤根錯節的關係網,也有著無數美好的回憶,有著割捨不斷的感情。

北京是他發動“靖難之役”的大本營,這裡的百姓對他的忠心和擁戴是其他地方不能比的。

(北京的皇宮)

在朱棣發動靖難之戰中,他倚重的文臣武將大多都是北方人,這些人是他成功的根本,他們希望榮歸故里,富貴還鄉,遷都北京是這些功臣們迫切盼望的。


而南京是建文帝的帝都,有很多忠於或者懷念建文帝的勢力。建文帝一直生死未卜,得位不正的朱棣總感覺背後有一雙眼睛緊緊的盯著他,讓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他深深的討厭南京這座城市,他認為一定是南京人將建文藏匿起來,或者是幫助建文逃走了。

他在南京殺掉了建文手下那麼多忠臣,雖然在政治高壓下南京的老百姓表面上不敢說什麼,但南京總是給了朱棣無形的壓力。他要離開這個討厭的地方,尋求一種心理上的平衡,而北京是最好的選擇。

朱棣雄才大略,非比一般守成之君。他心中一直有“控四夷,制天下”的雄心壯志,他也是個積極進取的皇帝。

他要開創一個盛世,一個偉業,他要征服蒙古人,征服西藏人,征服他能征服的一切。他把蒙古當成他最大的敵人,他一定要將蒙古人打服,而北京更利於他對蒙古進行打擊。

其實早在朱元璋的時候,就有定都北京的意向。朱元璋沒有做到的事,由朱棣來完成,既是對先皇的告慰,也是宣示朱棣帝位法統合理性的舉措。


他可以利用遷都儘可能的消滅建文帝的政治影響,轉移視線,鞏固自己的皇權。

遷都北京,讓那些對舊皇還帶有留戀的大臣們留在南京,所有忠於自己的人陪著自己在北京重新開始,對朱棣來說是一件有利於他的統治的好事,也是鞏固他地位的妙招。

三、遷都的軍事原因

蒙古人雖然被朱元璋趕出了中原,但沒有消亡,一直陰魂不散。那個元順帝及其繼承者們一直對大明虎視眈眈。

蒙古還擁有強大的軍事能力,雖然他們分裂成韃靼、瓦刺和兀良哈三部分,但這三家從沒停止對大明邊境的騷擾。

由於之前大明的首都遠在江南,對北方的統治並不穩固,大明不得不採取防禦政策,設立九邊總兵府,重兵駐防。

這樣畢竟是被動之舉,軍費開支大,也不能根本解決問題。所以朱棣想將政治中心遷往北方,加強對北方的控制,拉近與前線的距離,使自己可以快速對蒙古人做出軍事行動,為將來徹底解決蒙古問題奠定基礎。


(明朝北邊疆界)

朱元璋生前將兒子們分封在各地,目的就是保衛疆土。而朱棣上臺後,為了自己統治的穩固,剝奪了蕃王們的軍權,這也造成邊境地區防衛的空虛。


朱棣決心自己填上這個空虛,將京城遷到第一線,控制北部邊境,徹底平定邊患。從這方面的歷史結局來看,朱棣的遷都對打擊蒙古勢力是絕對有效的。

四、遷都的平衡因素

自宋代以來,江南經濟飛速發展,已大大超過北方。當時北方地區缺少一個龍頭中心城市,無從發展。


而遷都會給北方地區製造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拉動北方經濟發展,縮小同南方的差距。朱棣是天下人的皇帝,他要考慮全盤,不希望國家經濟出現地區性的特別大的差距,所以用政治手段來緩解經濟矛盾。

遷都之後,北京很快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不但沒有動搖南方經濟,反而因為與南方的經濟交流實現了南北雙贏,縮小了南北差距,儘可能的做到了平衡。

北京在明代之前,就是金、元的首都,是政治中心。經過金、元數代政府的努力,北京早已成為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文化融合的前線,也是控制整個國家北部的需要,有利於對各少數民族的統治。所以朱棣才會力排眾議,“並建兩京,用南京之財富,會西北之北京”。他實行兩京制,將南京降為留都,保留相關機構,以太子在南京監國,大大促進了北方地區的發展,開創了永樂盛世。

參考文獻:于敏中《日下舊聞考》《明史紀事本末》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