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期的“共享用工”難題,有解

戰“疫”期的“共享用工”難題,有解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對部分行業的摧毀力度大於我們想象,很多餐企暫停營業,退餐損失、房租、員工工資等費用讓企業不堪重負。

西貝,在全國擁有400多家門店,2萬多名員工。正常營收是2000萬元/天,當下營業只能依靠外賣,直接縮水到200萬元/天。接下來,每月1.5億元的工資發放,是賈國龍最頭疼的問題。

海底撈,全國門店550家,員工超過8萬名。虎嗅根據其2019年中報做了粗略估算,每天收入約5789.6萬元,每天員工成本約2029萬元,當下收入為0,僅按這兩個數字的一進一出,相當於每天虧損近8000萬元。

而在另一面,為減少傳染疾病風險,居民一般採取自我隔離,網購成了大家日常購買生活所需的首選方式。線上用盒馬、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等平臺午夜搶單,線下大白菜、青菜都是緊俏貨。

蔬菜供應並未出現問題,此前盒馬對外表示,各大倉備貨相當充足,每天都會上架大量新鮮蔬菜。壓力,主要體現在人手的短缺。訂單需求激增,卸貨、入庫、上架、打包、配送,方方面面都需要人手;而春節期間,很多平臺只保留了70%左右的員工在崗。

此前,盒馬方面曾對媒體表示,很多門店的財務、HR等文職人員都加入了揀貨、配送的隊伍。門店的小二幾乎全部出動,每天上貨次數達到7、8次,遠遠超過了平時的峰值。


擁抱創新,自救良方


正在雙方都一籌莫展時,2月2日,在行業協會的牽線下,餐飲企業雲海餚接洽到盒馬方面。由於訴求一致,都是為了解決員工問題,很快,雙方便決定讓雲海餚的待崗員工到盒馬上班。

這一“樣本”出現後,立即引發餐飲行業的關注,盒馬公開對接人馬先生的電話被打爆,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向盒馬拋來橄欖枝。據瞭解,目前,57度湘、茶顏悅色、蜀大俠、望湘園等著名餐飲企業已與盒馬達成合作,將共計支援盒馬500多名員工。包括西貝、奈雪、探魚在內的30多家餐飲企業正在與盒馬溝通合作。

“共享員工”,似乎讓兩大行業同時找到了解決當下人員配置問題的法子。在盒馬之後,美團買菜也宣佈招聘其他餐飲業員工上崗,解決人手緊張問題。


“共享員工”行業普及需要專業的共享用工平臺


用工荒不僅體現在盒馬,商超類、生鮮零售平臺共同面臨著這個難題。根據AI財經社的報道,湖北當地一家中百倉儲超市,每天的門店客流量達到3000人,銷量比去年同期增長50%以上,其中蔬菜銷量超過去年同期的5倍,每天到貨量達到6噸。

勞達laboroot創始人魏浩徵表示,餐飲企業與盒馬這種“共享員工”模式讓我想起了多年前給蒙牛乳業集團做諮詢時,蒙牛人力資源部提出的季節性員工共享的想法:冰激凌生產、銷售旺季時需要招用大量人員,而進入冰激凌業務淡季時,這部分人員又變得冗餘,是不是可以把他們再共享給正好進入旺季的其他行業的企業?當時實施的主要難題在於供需對接及員工的接受意願。沒想到此次新冠疫情,真正成就了“叫好又叫座”的“共享員工”用工新模式。現在需要解決的是“共享員工”潛在的工傷、財務、稅務等新問題,法律關係的處理方面,除了目前“勞務關係”的主流手段外,可以多考慮一些更優的模式。

在此情況下,靈活用工領域的一家企業——好活,把原有的共享用工平臺進優化升級,專門針對有閒置人員和用工需求的企業提供免費服務,幫助雙方精準匹配,並幫助用工企業解決財務、稅務和保障方面的問題。


好活科技董事長朱江表示,在這個共同戰“疫”的時期,我們希望憑藉好活的專業能力,儘可能的幫助有困難的企業和待崗人員渡過難關,盡到一份企業責任。因此,我們平臺在疫情期間,完全免費提供給互助雙方使用。這也是我創業的初衷,幫助人力資源產能調配,讓人進展所長,創造更多的價值。正如馬雲曾在非典時期說的那句話,“非典時期,誰都不應該想到,這是一個機會,而應該想到,大家碰到什麼麻煩,我們能夠怎麼幫助到大家。”


戰疫期的“共享用工”倒逼企業啟動組織機構改革


據瞭解,好活“人才共享平臺”並非僅是信息撮合平臺,它還結合了好活成熟的合法合規共享用工產品體系。好活通過幫助“共享人員”在線一鍵創業個體工商戶,成為商事主體,形成靈活合規的合作關係。

為什麼要做這種身份轉變?好活科技董事長朱江認為:“共享用工”模式不僅是一種應急措施,也是未來的一種趨勢。在疫情期間,因為企業自身困難,迫不得已的自救。但雙方企業和勞動者之間的關係歸屬、勞動者自身權益、費用結算、稅務申報、保險保障等問題,也都是對企業的巨大風險和挑戰。疫情結束後,企業如果想借助共享員工這種方式實現企業組織結構變革,用人成本的降低,那麼合法合規化是必要的。這種將原先企業中的人,進行個體化、小微化,更能夠幫助他們完善自主能力、責任感和決策力,從而獲得更大的人效。在大災大難面前,我們更應該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平臺技術力量、政府支持,讓企業家、員工、社會一起努力,“同舟共濟,共克時艱”。


【律師、勞動法專家觀點】


社交電商、共享經濟平臺合規風控、社會化靈活用工法律服務專業律師高亞平:


首先大家不要以為盒馬與餐飲企業之間“共享員工”是一個新鮮事物,這也絕非是偶然事件。盒馬的舉措,只是一個常態化矛盾在戰疫時期恐慌心理關注下的引爆點。

這裡的本質是普遍存在勞動力市場供需不平衡的現象。這是任何行業都存在的問題,只是看有否在某一個聚焦的時點把矛盾激化。

雙十一,快遞員也來不及送貨。再以月餅市場為例,一箇中秋節支撐全年收入的80%,工廠在中秋節前的勞動力需求激增,廠門口天天貼著招聘。所以這種供需不平衡其實是常態化的。

為什麼?因為就業市場勞動者流動性不足,不能及時地在供需企業之間切換。為什麼勞動力沒有流動性?我的分析是有兩大核心原因制約著:(1)信息提供機制保障不充分。比如廠門口貼廣告,看到的人太少。互聯網平臺提供這樣的臨時就業信息越多、越對稱,勞動力就業的靈活性越好。勞動力共享服務平臺越活躍,勞動力就業機會越充分。(2)勞動者身份過於固化。在勞動法約束下的強勞動關係屬性的就業,降低了勞動者的流動性。

靈活性和穩定性是一對天生的冤家,勞動法約束下的勞動合同關係在保護員工的同時提供了穩定性,但也帶來了靈活性的降低,前面講過,這種強關係的固化,大大降低靈活性的同時,削弱了勞動力作為要素在市場資源配置過程中的效率,從而低效。現階段,如果說要評價是否對勞動合同關係產生衝擊,那要設定一個前提,我們通過好活平臺賦予勞動者的靈活性,動的是增量部分,還是存量部分?

如果不改變原有勞動關係,像盒馬現在的需求,臨時性的,那屬於在增量部分提供靈活性,勞動者原來身份予以保留,只是多了一重增加收入的機會。但如果更往前邁一步, 動了存量部分的勞動合同關係,從法律上對原有合同關係造成了影響或者改變,並引起社會穩定性的極大降低,而短期內又不能讓勞動者形成靈活用工的共識時,加之配套性保障(如社保)不能及時跟上導致勞動者心理安全邊界失控時,很有可能會引發一些群體性爭議。

短期內,建議只動存量部分,做增效增收,不改變原勞動合同關係,等社會形態和勞動力群體逐步適應共享用工、靈活用工的模式時,再去改變讓企業已經承重不堪的勞動合同關係。

動存量部分並不是蠶食,而是一種變革,傳統用工關係的變革,法律上稱為平等主體之間的合作關係。說未來會怎麼樣,我們縱觀公司的發展路徑能曉未來,從全能公司到分包再到眾包,最後到微包,讓每一個勞動者對自己負責,以平等身份的法律主體參與到社會分工中,同時擁有自己最小單元的商事主體身份,就是個體戶。而法律要保障的就是幫助個體戶健康成長,長成 IP,並在社會穩定、家庭穩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供給“靈活”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張成剛:


共享員工的做法打破了企業的固有邊界,在疫情影響餐飲企業正常經營的情況下,既緩解了受影響餐飲企業的人工成本壓力,也滿足了短期內盒馬等電商商超、外賣暴增的用工需求,服務了受疫情影響的普通民眾,是三贏的解決辦法。

靈活用工模式正在成為勞動力市場重要的組成部分。即使沒有這次疫情的衝擊,我們也將會看到越來越多的行業、企業通過靈活用工的方式進行勞動力的組織,這是一種趨勢。此次疫情中的共享員工方式告訴我們,傳統的勞動合同、勞動用工制度僅僅將注意力放在標準僱傭模式是不夠的,需要適應靈活用工的趨勢。此次共享用工模式中,工資如何結算、崗位標準如何確定、勞動用工風險如何分擔等問題都存在,這也是需要實踐部門和政策制定部門共同探索、思考的問題。

我看到已經有部分人力資源服務公司運用自身在靈活用工領域的優勢幫助解決上述問題,例如好活平臺可以提供匹配、結算、保險繳納等服務,以靈活化的解決方案幫助解決共享用工中的痛點。通過專業的人力資源服務公司幫助解決用工中的痛點,結合受影響企業和用工企業的迫切需求,相信共享用工模式可以在這次疫情穩定下來,並對以後類似的用工結構性矛盾下的用工模式產生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