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方方言把街“jie”讀成該“gai”,這是古代標準讀音嗎?

今生今世半醉半醒


這個方言問題我們值得探討,因為我那裡湖北也這樣發音“gai”,和我們說的應該的該的發音特別像。

其實這只是個細音顎化的問題,並不能一定說就是古代的正確讀音。但是確實又很難說不是,特別的矛盾,因為他的範圍太大了。

首先古漢語中讀漢語拼音[g]、[k]等聲母的字,凡是後面跟的是“細音”(一般認為是後面帶個的介音)的,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都“顎化”成了漢語拼音[j]、[q]等聲母。類似的還有古的“精”組字,就是聲母可能是漢語拼音[z]、[c]、[s]的。

相同的看過來,“街”就是“見”組的細音字,聲母從[g]變成了[j]。而漢語支的很多語言和方言都沒有發生這一變化,聲母還讀[g]。後面韻母方面,說都讀漢語拼音[ai]不精確。這個變化比較複雜了,需要用到許多背景知識,不太容易解釋清楚,

但是 在我們觀察很多地域的關於“街”的讀音的時候,確實是像題主說的很多省市在方言上面都是說的"gai ”。包括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四川重慶,雲南甚至廣東故廣西,可以說基本上南方城市都是這樣說的。

這是什麼原因呢?又或許有著什麼隱秘?我們都不得而知!

畢竟也不知道題主所說的古時候是什麼時候,多久遠?

很可能古時候關於這個讀音說不定也有不同呢,只能說我們現在的讀音比較近似明清,再早點就不太確定了。

其實想南方省市基本上在古代都有比較大的人口流動,因為各種原因被官方或者自己離開故土向南方遷徙,在發音上也會保留一部分原來的音調。

但是我覺得在長時間發展後,幾百年千年後讀音肯定有變化。不可能完完全全一樣,只能說這個“街”和古代比較接近。畢竟你看北方很多地方發音就不像南方這麼複雜多變。

你們那裡怎麼讀呢?說來聽聽?


歷歷在木木


在我的家鄉湖南、現居住地重慶、曾經的工作地廣東,"街"的讀音都是gai,平聲。

這三個地方的語言,分別是湘西南方言、西南官話(四川話)、廣府白話(粵語),而據我所知,客家話裡,"街"字同樣讀作"gai"(平聲)。

古代的正確讀音是不是這樣的我不太清楚,因為我不是研究古漢語的專業人士。

但我知道宋代的范成大有一首詩中有這樣兩句:

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痴呆召人買。

古代的詩都是押韻的,如果讀[jiē],明顯是不押韻的,但如果讀成gai,平仄、韻腳都完美無缺。

所以我願意相信古漢語中應該會讀成gai。當然這還有待專業人士的權威解答。



易水春妍


上街(gai) 吃(qi)飯 喝(huo)水 鞋(hai)子

口渴(kuo) 敲(kao)門 角(guo) 黑(he) 白(bei)

腳(jio) 肉(lu) 熱(nai) 水(xv) 爹(dia)

藥(yuo) 和河(huo) 去(ke) 殼(kuo)

備註:西南官話,亦稱上江官話,是漢語官話方言的一種。西南官話主要分佈在四川、重慶、貴州、雲南、湖北等省市,此外廣西、湖南、陝西、江西等省市區及東南亞北部部分地區也有分佈。

😷😷😷,天天說普通話,官話讀音好多都被普通話同化了。 老一輩和我們說的有一點區別。


用戶101766358444


不錯,街這個字,全球人6個人就有一個人讀作gai,全中國人,每13個人裡面就有10個讀作gai。也就是說,起碼有10億人是讀作gai。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江西,福建,安徽,福建,山東,海南,臺灣,浙江這些省份的話語不管是客家話還是湖南話或者粵語,哪怕是西南官話也全都是把街字讀作gai的。也就是說以上這些省份基本上是全民一致讀作gai,當然了除了從小就用普通話交流的年輕人這些人,他們父母不是說普通話的,但是在學校說慣了,這也算是推廣普通話的成果吧。不過,隨著方言的沒落,隨著普通話的滲透,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是全民普通話了,我們這一代人將是最後一批把街字讀作gai的人了。1979年,德國語言專家統計世界上有5000多種語言,到21世紀講減少一半,200年後只剩下20%。這是大勢所趨,所有方言向普通話靠攏這是必須的,誰叫人家是北京話。如果當年重慶是中國的首都,街字今天讀作gai應該是毫無懸念的。


ZHANG828


在我們撫順的老一輩人幾乎都管大街叫大(gai),當老輩人幾乎都去逝了,這個gai字也隨之而去了,從我這輩往下已經沒有人再稱為gai了。

從前,我看曾在一本老書中看見過這個gai字的寫法,就是一個門字,裡面寫個外字,就是gai字,非常形象,門外就是gai嘛!可查過多部字典都沒有查著到這個字,為此也建議有關部門將這個gai字,名正言順寫到今後的字典裡,畢竟也是中國民俗文化長河中的一朵小小浪花。


老劉105751014


我爺爺奶奶都是滿族的,一直在瀋陽,他們把上jiē就說上gāi。覺得也很奇怪


財多多和才多多


我是重慶人,四川話重慶話讀“gai”。以前還一直以為川普發音不標準,突然才發現從南到北,從西到東神州大地大家都讀gai。我覺得古漢語可能真是讀gai,證據如下:

唐朝

湖南城郭好長街,竟栽柳樹不栽槐。 ——湖南童謠

如果是gai,和huai押韻。

宋朝

先來兩個著名人物的

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姜夔《觀燈口號十首 其八》

gai和lai押韻。

月邀棋約屢登臺,學省公廳只對街。——黃庭堅《九日對菊有懷粹老在河上四首 其一》

gai和tai押韻。

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痴呆召人買。——范成大《賣痴呆詞》

如果是gai,和mai押韻。

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范成大《州橋》

這裡回讀huai,和gai押韻。

竹引牽牛花滿街,疏籬茅舍月光篩。——劉錡《鷓鴣天》

gai和shai押韻。

黃葉蕭蕭忽滿街,獨騎瘦馬豫章臺。——劉克莊《秋風》

gai和tai押韻。

今夜金吾不禁街,燈山火樹準宣牌。——宋白《宮詞 其九十三》

gai和pai押韻。

綠勝章臺楊柳街,青羅斗帳淨無埃。——李廌《將至酇城和德麟韻》

gai和ai押韻。

五月沉陰久不開,冷風吹雨滿天街。——鄒浩《雨中》

gai和kai押韻。

金門內使走天街,當殿親收宰相才。——岳珂《宮詞一百首 其二十五》

gai和cai押韻。

元朝

龍首渠開王氣埋,淺沙殘草認天街。——袁桷《離宮圖》

gai和mai押韻。

白榆歷歷滿天街,廓落薇垣帝座開。——朱晞顏《題星翁堯民詩卷》

gai和kai押韻。

明朝

夕卸殘妝落燕釵,清風淨洗此天街。——江源《宮詞 其三十一》

gai和chai押韻。

鸛鵝聲合陣雲霾,一夜蠻兵列藁街。李雲龍《聞徵黎官軍奏捷寄王都督 其一》

gai和mai押韻。

清朝

犢車轆轣滿長街,火樹銀花對對排。——紀曉嵐《烏魯木齊雜詩之遊覽 其四》

gai和pai押韻。

赤眉求印擾天街,甲馬森森劍戟排。——多隆阿《桃花扇傳奇題詞 其三》

gai和pai押韻。

可以看到,歷朝歷代的詩詞,都指向了gai的讀音。

最後我們再來看個厲害的——宋徽宗

綵締鰲山聳禁街,端門簾捲五雲開。《宮詞 其九十六》

閶闔朝來禁鑰開,傳郵躍馬度香街。《宮詞 其五十四》

gai和kai押韻。

皇上金口一開,街讀gai這事基本就錯不了了。

說起古漢語的演變,我們都知道古漢語是有平、上、去、入四聲,現在的普通話入聲已經消失了,但是在一些地方方言中,比如粵語就還保留了入聲,所以用粵語讀唐詩可能更加符合音律標準哦!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古漢語中,街讀“gai”這事的可能。


石渠閣


最近我們經常在抖音短視頻中聽到這樣一句歌詞:

“只要你乖,給你買條街(gāi)”。

非常有意思,也很順口。


其實,“街”在古代的讀音即便不是“gāi”,也相去不遠,正如“斜”在古代讀作“xiá”。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杜牧·《山行》

“斜、家、花”同屬六麻韻,它們的韻母是ia、ua,韻腹都是a。


而在《平水韻》中,“街”屬於【九佳韻】,九佳韻有哪些字呢?

如下:

我們可以看到,在“九佳”這個韻目當中,用普通話來唸的話,竟然呈現出讀音截然不同的韻母。

第一種:

崖涯睚(yá)、佳(jiā)、娃(wá)

第二種:

鞋(xié)、街階皆秸(jiē)、偕諧(xié)

第三種:

“牌俳(pái)、釵(chāi)、骸(hái)、排(pái)、乖(guāi)、懷槐淮(huái)、豺(chái)、埋霾(mái)、儕(chái)、楷(kǎi)、齋(zhāi)、崽(zǎi)、揩(kāi)、挨(ái)”

通過以上歸類,我們可以看到,這放在一起完全不押韻。

那麼顯然,它們當中只會有一個相近的韻母,才能符合押韻的規則,才是符合古代讀音的。


如何確定哪個韻母,才能使九佳韻全部讀起來押韻呢?

或者說,如何才能大致確定“街”字的古代讀音呢?

那麼我們就要看,這些字,在詩詞當中是怎麼運用的就知道了。

竹引牽牛花滿街,疏籬茅舍月光篩。

琉璃盞內茅柴酒,白玉盤中簇豆梅。

休懊惱,且開懷。平生贏得笑顏開。

三千里地無知己,十萬軍中掛印來。

——劉錡·《鷓鴣天》

因為鷓鴣天首句押韻,這首詩的韻腳是:街、篩、梅、開、來。

如果我們把“街”唸作“gāi”,才可以與“篩”押韻。

即:竹引牽牛花滿街(gāi),疏籬茅舍月光篩(shāi)。

不僅非常順口,詩中的美妙情境也一下就領略到了。

(注:在《詞林正韻中》,十三佳是包含“街”和“篩”字的。)


當然,可能會有人質疑“梅”字與其他字不押韻。

其實是這樣的,在《平水韻》中,“梅”與“開”、“來”同屬【十灰韻】。

那麼我們也可以大膽猜測,“梅”字在今天讀“méi”,那麼古代很可能讀“mái”。

當然,具體是第一聲還是第二聲有待商榷。

如果我的猜測是正確的話,那麼今天某個地方的方言,應該還保存著把“梅”讀作“mái”的。


後記:

雖然古今漢語的讀音變化有點大,但因為中國的地域文化、方言數量非常多,總會有部分漢字的古讀音會保留下來的。

就像我湖南老家,位於湘南,“街”的讀音也念作“gāi”。

如果要去縣城,或者要到街上去,我們往往說“到gāi上克”。


楚雲卿



在方言裡,往往能找出“鄉親"。古人有“四大喜"之說: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當你人在旅途,偶遇鄉音,是不是有一種“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的格外驚喜!

記得2000年前,第‘一次去深圳,座上公汽,報站用三種語音廣播:英語、普通話、深圳方言,她用深圳方言報站:到了xx街(gai),記憶特深。後到雲貴、黑龍江等地出差或旅遊,發現那裡說方言的人稱上街同樣為上gai,都與咱家鄉湖北一樣的讀音。

街(gai)的讀音,影響廣泛。西南官話語言區域基本方言都讀gai,這是否能作為古代官話發音的根據,不敢妄下結論,必竟我不是古漢語的專業研究者。是否與某些方面有關只能大膽猜測:

一、的確與古漢語“官話"發音有關。

每個朝代都推行自己的官方語言,正與現行推行的普通話,求得全國“官方語言統一",已達到更高的辦事效率。古代在朝中做官的一些文人詩句,最能反映出當時的讀音,因為古代是非常注重詩歌韻律的。而詩歌的韻律應該有具體標準,一些久居朝廷的著名詩人的詩句應該是第一參改資料。

二、各地方言讀音相同與移民相關。

中國有“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之說。湖北的老一輩人將江西、湖南、四川三地的人都稱為“老表",問其原由,說這四個省是親戚關係。也就是移民的傳說。而云貴地區,據史書記載,有一部分也是從上述地方遷移去的。

三、邊關地區是否與官員的駐守有關?

黑龍江、深圳、雲、貴等這些邊關地區,過去是由朝廷派遣官兵駐守,會不會有強行推廣“官話"的可能,沒有資料,也沒有研究,純屬猜想。


老狼48440790


借用明代音韻學家陳第的話開頭:蓋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

街這個字是二等字,古代讀kre,北方r變j,所以讀ie韻,南方r脫落所以讀gai。句尾助詞乎古讀ghaa,方言讀成變嘎自然。

18世紀以前,北京話可是一直念giai,後來受晉語影響不分尖團變為jiai,然後又懶音突變成jie,“街”本來就是一個團音,在普通話裡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尖團合流現象,才出現了“jie”這樣的不符合語言自身規律的音,類似情況在普通話中還有很多。

普通話定義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北京語音讀作jie,所以普通話也就讀成jie了

關於古代語音和方言你可以查詢軟件漢字古今中外讀音查詢、語音字典(有發音),如果是網頁的話,有個叫“古今文字集成”的,百度搜索就行,輸入漢字,查找下面的“字源”就有了,除此之外,該網頁還可以查找對應的西夏文,各時期漢字讀音,各地方言發音等,十分強大,另外還有韻典網和漢典網可以查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