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屏脫貧記


薄霧輕繞,茶樹漫山。

11月19日,從裕河鎮出發,沿著寬闊平整的五陽公路,一路走到鳳屏村,闖入眼簾的是一座座美麗整潔的房子,與山中碧綠的茶園成片相連,衝擊著視覺神經。

武都區裕河鎮鳳屏村2015年時還是一個偏遠的典型貧困山村。幾年來,隨著五陽公路修通,昔日的窮鄉僻壤鳳凰涅槃,鳳屏村不僅在2018年實現了整村脫貧,還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發展以茶葉、土蜂養殖等為主的綠色產業,為群眾帶來了可觀收益。

鳳屏脫貧記

▲裕河美景。毛樹林 攝

補“短板”解難題

貧困村“一朝出閣天下聞”

鳳屏村位於裕河鎮東南部,距鎮政府4公里,屬於洛塘片區,在過去,由於山大溝深,基礎設施欠賬大,全村180戶有一半是貧困戶。

“以前由於交通閉塞,老百姓們嚐盡了生活的苦,有些村社,群眾生活生產所需,僅能依靠人背,連畜馱都無法實現……”鳳屏村村支書陳學喜介紹,在八福溝,過河時只能踩著石頭,一旦下雨河水上漲便與外界斷了聯繫。

人窮志氣短。長期的貧困落後,帶給鳳屏人的不僅是物質生活的匱乏,更有思想觀念的封閉。就在幾年前,這裡的群眾還對苦日子“很習慣”,覺得“一輩子就是這樣了”。

直到2014年9月,經歷了近兩年血汗交融的艱辛,建設者在這裡的懸崖峭壁之間開出一條路。“五陽公路的修通遠遠超過了一條路本身的意義!”裕河鎮黨委書記王松青說。

鳳屏脫貧記

▲五陽公路。冉創昌 攝

鳳屏村居住分散,全村共有5個社,寬闊平整的五陽公路從其中的鳳屏社貫穿而過,其餘四個社則分散在公路兩側,重重山嶺間,一座座美麗整潔的房子躍入眼簾,和周圍的山水融為一體。

從貧困村到美麗鄉村,得益於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也來自於幫扶單位市委辦的幫扶。通過國開行項目,新建、拓寬改造了二房山、岳家灣、五房溝通社公路,新建岳家灣等社人畜安全飲水工程,實施了房屋改造、垃圾屋修建、八湖溝文化廣場等項目。

鳳屏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林偉科介紹,不僅在鳳屏村,市委辦在幫扶中以村帶片,對全鎮危房改造、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保障等全面排查並及時解決了發現的問題。


樹牢生態理念

茶產業助農“跳”出貧困線

一層層田園一層層綠,一片片茶葉一片片翠,雖是初冬時節,鳳屏村八福溝內的茶園卻是綠意蔥蔥,在雲霧繚繞中頗有柳暗花明之感。

裕河鎮具有亞熱帶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21℃。然而,作為甘肅茶葉三大產區之一,卻由於茶產業存在種植管理粗放,深加工能力弱等短板,造成當地茶產業多以初級加工為主。

理念和思想的提升才能帶來行動的轉變。市委辦幫扶鳳屏村後,幫扶領導幹部深入調查研究,推動茶葉產業提質增效,推進轉型升級。

按照“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共投入145萬元,新建了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茶葉加工廠,並於去年投產使用。截至目前,共收購鮮葉4000餘公斤,實現收入43萬餘元,戶均增收2400元。

鳳屏脫貧記

▲茶葉採摘。

為把鳳屏村的茶葉產業做大做強,於去年11月引進隴南臻怡瀾悅茶業開發有限公司,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帶動全村180戶茶農增收。公司總經理辛麗莉介紹,公司今年共收購裕河鎮鮮茶葉15000多公斤,銷售額700餘萬元,將逐步實現全村,並逐步輻射到全鎮的茶園增產、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的目標。

裕河鎮人大主席、包村幹部孟寶寶介紹,合作社無償為貧困戶配股分紅,將茶廠的全部收益折為1000股,對2018年底未脫貧和已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按不同標準每人配股共780股,剩餘的220股作為村集體積累。

“龍頭企業帶動,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茶葉的品質得到提升、生產規模得到擴大,群眾精細化種植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孟寶寶說,今後還將出臺茶產業提質增效獎補政策,從而更快推動茶產業發展。


做實綠色文章

多渠道拓寬群眾增收路

良好的生態、豐富的物產,是大自然對鳳屏的饋贈。利用特色資源優勢,村民們脫貧致富的路也越走越寬。

今年30歲的周安銀,是一名黨員,以前在外面打工,2009年回來後,開始種茶、養蜂,不僅如此,2014年,他分別在淘寶網、1688平臺開辦網店,把村上的農特產品賣到蘭州、北京等地,他的網店還輻射帶動裕河全鎮10個村,目前銷售額100多萬元。

鳳屏脫貧記

▲養蜂人照料蜂箱。徐雪 攝

按照“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組建了裕博中蜂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幫扶單位的支持,投資50餘萬元新建雲頂蜂場一處,去年該蜂場共繁殖中蜂240箱,實現收入12萬元,產生利潤2萬元,為18戶貧困戶分紅10800元。

為提高黨員帶頭致富和幫助農民致富的意識和能力,還積極組織黨員參加中蜂養殖等技能培訓。周安銀參加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班學習時,培訓還沒結束,就在微信群裡表達了帶動群眾致富的決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除了茶葉種植和中蜂養殖產業外,鳳屏村還發展中藥材種植,其中種植天麻52畝,產量41000公斤,實現收入32.8萬元;種植豬苓40畝,產量12000公斤,實現收入30萬元。

林偉科介紹,市委辦在產業幫扶中仍然堅持以村帶片,幫扶裕河鎮梨樹村引進發展獼猴桃產業,完成了120畝獼猴桃種植和栽樁、拉網、高效節水灌溉等基礎性工程,今年60畝首次掛果,產標果3000餘公斤、產值5萬多元。同時,引導兩個幫扶村黨支部牽頭組建產業帶貧合作社4個,建立了貧困戶與合作社利益聯結機制。

樹牢生態理念,做實綠色文章。這裡,因為脫貧而變得更加美麗。

(記者 石鼓 楊麗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