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力薦《事實》,助你掃除思維盲區,認識真實世界

《事實》這本書是我看了比爾蓋茨的推薦後買的,給的推薦語是:“我今後會用《事實》的模型來推進工作。”


比爾蓋茨力薦《事實》,助你掃除思維盲區,認識真實世界

讀畢後也是大有啟發,深刻認識到我們所認為的世界並不是真實的世界。因為思維當中的缺陷,外部環境的干擾等等,造成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產生了錯誤的認識。

作者出了一套題來測試各國的人,題目內容主要是世界的主要數據和發展趨勢,其中不乏國家領導人、企業家、投資人,諾貝爾獎獲得者等等,這些博聞強識的人,可是他們的答案大部分都比一頭沒有任何知識的大猩猩隨機選的要差。

而我們之所以會給出如此慘不忍睹的答案,作者總結是源於我們有10點原因:

  1. 一分為二
  2. 負面思維
  3. 直線思維
  4. 恐懼本能
  5. 規模錯覺
  6. 以偏概全
  7. 命中註定
  8. 單一視角
  9. 歸咎他人
  10. 情急生亂

接下來我一一來介紹這10點。

一、一分為二

作者認為我們總是粗糙地把事物分成兩類,比如西方國家和其它國家,窮人和富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等等。但其實現實生活要比我們想象得複雜的多,並不是簡單的兩類就足以解釋的。因此他認為可以按照收入多少,把人口分為四級,而不是簡單的兩級,大部人都在中間那兩級。

文中還揭示了一個事實,雖然我們覺得一些地區十分貧窮,但是極度貧困人口的數量是在不斷下降的。大眾媒體只會對於能激發同情,增長流量的新聞大肆報道。所以會讓我們認為貧窮似乎是普遍存在的。可是我們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其實我們的生活已經變得越來越好,現在和幾十年前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關於一分為二,我還想到以前有人問過這樣一個問題,“你是好人還是壞人?”以前我總是覺得,其實每個人看事情的角度不同,因此不存在好與壞。現在我可以回答說,其實這麼複雜的問題,不應該只有兩個選項,而應該有更多的中間地帶。就像朱棣對朱瞻基說,“這個世上壞人少,隨風倒的人多。”

二、負面思維

負面思維的體現是,我們總是覺得這個世界在變壞。這個觀點讓我想到了柏楊寫的《醜陋的中國人》裡他說孔子太過尚古,總覺得周朝是最好的朝代,但其實我們的時代也在變得更好。

我們的思維裡更容易注意到壞的事情,而不是好的事情。我們看到壞的事就認為世界是不好的,但是其實我們應當接受有不好的,但是世界依然在變好。我們經歷著穩定而和平的時段,這個時期無論是經濟、科技還是其它等等,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同樣的,對於媒體來說,好消息不是新聞,循序漸進的進步也不是新聞,只有更具故事性,更加奪人眼球的事件才是新聞。

三、直線思維

這個思維我們最近可能不會有,因為最近疫情的關係我們所看到的圖表都是指數型增長的,而不是直線型的。但是任何一種圖形所代表的是數據,而數據反映的是真實情況。真實情況是我們不可能任由其自由生長,相信過不多久圖形就會慢慢變成直線,再拐點向下。

書中舉的一個例子是世界人口,大部分人都認為世界人口將按照直線的模式一直增長。但這是不可能,在經歷一段增長之後,就會陷入平臺期。我們無需擔憂人口的爆發,而更應該注重人口組成結構的優化。將極度貧困人口減少。

現實的情況複雜多變,我們很難通過一個模型就來模擬真實情況,只能作為參考。“所有的模型都是錯的,好在有些有用。”

四、恐懼本能

“當我們陷入恐懼的時候,我們就無法看到現實。”許多病人在身患重病之後,都沒有醫生預期活得那麼長,大部分人都是被嚇死的,一下子失去了希望。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時候要瞞著家屬真實病情的原因。

作者分析道這些恐懼是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根植於我們腦海深處的。曾經的人類生活在原始叢林之中,需要對很多突發情況作出應急反應。但是現在的我們,更需要冷靜下來分析現實的情況。

五、規模錯覺

當你看到一個很大的數字的時候,你很有可能會覺得這件事情很嚴重。但是當你能看到過去以及未來趨勢的時候,你可能就會有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解讀了。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2016年全世界有420萬嬰兒死亡,這太可怕了是不是。但其實前兩年的數字分別是440萬和450萬,而在1950年,這個數據是1440萬。

單一的數據沒有任何意義,只有放在對比和比較中才有意義。

六、以偏概全

“每個人都會在頭腦中自動地進行演繹和歸納。”這讓我想到了何不食肉糜的故事。

有一年發生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有挖草根,吃樹皮,許多百姓因此活活餓死。消息被迅速報到了皇宮中,晉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聽完了大臣的奏報後,大為不解。“善良”的晉惠帝很想為他的子民做點事情,經過冥思苦想後終於悟出了一個“解決方案”曰:“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餓沒米飯吃,為什麼不去吃肉粥呢?)

我們把自己的經歷和經驗套用在其他人的處境裡,往往是有問題的,甚至是非常危險的。我們沒有理由認為我們所代表的就是具有普適性的,這個世界這麼複雜,或許每個人都是完全不同的個體。

我們只有保持謙卑和好奇,才能探究出現象後的本質,作出正確的解釋。

七、命中註定

命中註定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因為這與我們所說的刻板印象類似。就如我們認定北大清華畢業一定是會飛黃騰達一樣。但這並非必然。

作者曾有一次在非洲聯盟總部演講。在演講之後,非盟的秘書長祖馬告訴她,所述內容並沒有任何令人驚喜的,你還是在歐洲人的傲慢之中來預測非洲國家。非洲不止是會慢慢變好,甚至會超過歐洲國家,之後會去歐洲旅遊,而不止是作為難民或是需要幫助的那一類人,更有可能是非洲去幫助歐洲人民。

中國有句古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誰也不是註定就應該成為霸主,誰也不是永遠都是奴隸,人的壽命很短,可是歷史很長,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只是要相信細微的變化,經過時間的放大鏡,也會叫人感嘆。

八、單一視角

“你也許聽過這樣一句諺語:你給你的孩子一把錘子,他就會把所有的東西都看成釘子。”

這個與我在《謝謝你遲到》中看到的一樣,我們需要足夠的多元化才能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有時我們習慣性的簡化問題,因為我們只有簡化問題,才能發揮出自己最優勢的那方面,就像專家解讀非專業領域一樣令人啼笑皆非。我們要認可現實的複雜,並且尊重複雜,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九、歸咎他人

承認自己的錯誤總是需要勇氣的。我們會本能地把錯誤歸咎於他人,而只有傑出的人才會不遺餘力地希望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以求達到絕對的正確。而索羅斯就是這樣的人,也正是他這樣極致理性的人,才能成為金融巨鱷。我們何不效仿一下。

而且歸咎於某一個人也是太過把問題簡化了。我們更應該檢查整個系統是否出了問題,而使得我們沒有能避免某個錯誤。

十、情急生亂

這點與恐懼本能是相似的。在我們遇到問題時,我們一定要冷靜下來,仔細分析問題的癥結在哪裡,再對症下藥。我們會有專注紅利,但往往帶寬會受到影響,而產生管窺的後果。凡事三思而後行。通常循序漸進的方案,總會優於大刀闊斧的行動。

慢慢來,比較快!

總結

書裡有句話,我深有同感。“他們十分希望能夠為世界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但是他們卻並不真正瞭解整個世界。”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想著為這個世界做點什麼。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但我們不管怎樣都應該理解這個世界,否則豈不往來這一遭。讓我們帶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去探索這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