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齊短板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

本報記者 趙麗

本報實習生 董錦蒙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2月3日召開會議,聽取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和有關部門關於疫情防控工作情況的彙報,研究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會議強調,要對公共衛生環境進行徹底排查整治,補齊公共衛生短板。要加強市場監管,堅決取締和嚴厲打擊非法野生動物市場和貿易,從源頭上控制重大公共衛生風險。要加強法治建設,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

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的專家分析認為,公共衛生環境治理是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途徑,全社會應該共同努力,改善環境衛生條件,預防控制傳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同時,要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和文明的生活方式,以預防疾病和增進健康。

各地整治衛生環境

牢牢守住社區防線

張貼《緊急通知》;做好登記、測溫工作;小區大門24小時封閉管理;開展環境衛生整治,確保疫情防控不留死角……

社區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社區環境是否整潔、衛生,直接決定這道防線是否牢固。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全國各地小區採取各種措施,積極組織、落實疫情防控。

與此同時,各地也馬不停蹄地開展疫情防控環境衛生大清潔、大掃除,清理各種垃圾成為公共衛生環境整治中的重要環節。

春節前,《法制日報》記者在採訪中曾發現,不少地方的公共環境衛生不容樂觀,一些社區的垃圾桶旁堆起小山,公共區域更無人消毒。有居民多次給相關部門打電話,遲遲未見垃圾被清理。未及時處理的成堆垃圾,往往是老鼠、蟑螂等病媒生物的樂土。

1月27日,國家衛健委召開新聞發佈會時強調,“把環境衛生治理措施落實到每個社區、單位和家庭,防止疾病傳播。對居民小區、垃圾中轉站、建築工地等重點場所進行衛生清理,處理垃圾汙物,消除鼠、蟑、蚊、蠅等病媒生物孳生環境。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指導一般公共場所、交通工具、集體單位落實以環境清潔和開窗通風為主的衛生措施,必要時進行適度的消毒處理”。

治理公共衛生環境,離不開點滴小事。例如,廢棄口罩有可能是潛在的病毒傳播載體,因此要設置專門的垃圾桶。

在福建省廈門市,環衛部門就明確了廢棄口罩“專桶投放、專車收運和專廠(焚燒廠)處理”模式。

“在桶蓋上取個圓孔、加上一把鎖、貼上標籤,只需短短三個步驟,垃圾桶就可秒變‘廢棄口罩投放專用桶’。”1月29日,廈門垃圾分類中心發出緊急通知,廈門各相關單位積極行動起來,按照統一標準,加班加點對垃圾桶進行升級改造,僅一天時間,廈門市大部分小區都擺上了專用桶。物業保潔人員也會定期對“廢棄口罩投放專用桶”進行擦洗、消毒。

為防止廢棄口罩二次汙染,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也在候車室專門增設廢棄口罩回收專用垃圾箱,便於將旅客更換的口罩與其他垃圾隔離處置。

近段時間以來,這樣的廢棄口罩專業垃圾桶在中國的大街小巷幾乎隨處可見。

為阻斷病毒傳播,廢棄口罩集中處置之後,便要集中銷燬。

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有專門負責處理口罩的“口罩突擊隊”。“口罩突擊隊”隊員的任務是清理垃圾桶內的口罩。第一步,用消毒器對垃圾箱噴灑消毒;第二步,用夾子把口罩拿起來剪碎;第三步,把剪碎的口罩放入袋子,將袋子整體打包後再放入另一個黑袋子裡,送到專業機構統一銷燬。為了安全,每處理完一處口罩垃圾桶,隊員們都要對手裡的工具做一次消毒。

業內人士分析稱,每當疾病暴發,疫情來臨,公眾便會重新關注公共衛生事業。從2003年的SARS,到2019年突然出現、被及時“掐滅”的鼠疫,再到如今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公共衛生在阻擊疫病傳播、改善健康狀況中的角色從未如此清晰。

以疫情防治為契機

因地制宜改善環境

2月3日晚,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黨組會議,要求針對這次疫情應對中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完善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深化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徹底排查整治公共衛生環境,提高處理急難險重任務能力。落實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傳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在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提到了鄉村的公共衛生環境治理問題,提出要以疫情防治為切入點,加強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有評論分析,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為各級黨委和政府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當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要根據本地疫情防控的總體部署和要求,避免開展人群聚集式的活動。同時,要根據農村特點,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支持。

在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院長解志勇看來,“城鄉之間公共衛生環境的差別很大”。

他分析稱,在城市,設施比較健全,衛生設施、公共衛生條件良好,醫療設施藥品能供應,但人流太密集,尤其是在一些大型和超大型城市。要提高城市的公共衛生環境水平,一方面是繼續加大醫療基礎設施的投入,另一方面在公共交通工具方面增加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並且城市社區內的垃圾分類要儘快落實。

“農村公共衛生環境有很多需要改進的方面。首先是基礎設施,比如要充分認識在農村普及衛生廁所對疫情防控的重要性,編制完善農村戶廁建設有關標準規範,持續改善農民的如廁環境。要以疫情防治為契機,建立健全長效機制,認真落實好村莊保潔制度,關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相關人員的身體健康,加強自身防疫措施。強化對健康理念和傳染病防控知識的宣傳教育,普及衛生廁所使用、日常保潔、健康衛生等知識。”解志勇說。

值得注意的是,關於“堅決取締和嚴厲打擊非法野生動物市場和貿易,從源頭上控制重大公共衛生風險”,也被中央在此次疫情期間屢次提及。

首都醫科大學衛生法學研究中心主任劉蘭秋認為,野生動物雖然在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中居於重要地位,但也是很多人獸共患病病毒的天然宿主,野生動物源性疫病已成為對人類健康構成重大威脅的突出公共衛生問題。因此,加強對野生動物的保護與管理是公共衛生環境治理的重要課題。

在解志勇看來,目前急需出臺一部關於人工培育或人工飼養野生動物的相關條例。“雖然在野生動物保護法中已有一些禁止食用、交易的規定,但在人工繁育飼養等方面還有很大的立法操作空間。因此,要針對野生動物的人工繁育飼養等實行嚴格的行政許可制度,要有明確的目錄,哪些動物可以人工飼養繁育,哪些可以交易,哪些可以食用,哪些可以藥用,同時列明相關的物種、使用範圍、可交易的範圍等。”

此外,解志勇建議,還要明確人工飼養繁育動物的利用途徑,例如科學研究的利用、藥物研發的利用、物種恢復的利用等。同時詳細規定監管主體、監管方式和監管程序。

建立健全法律體系

多方聯動防控風險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建設“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就曾強調,“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全方位、全週期保障人民健康”。

劉蘭秋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時說,我國一直重視野生動物管理和公共衛生環境治理的法治化,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等多部法律,還加入了《瀕危野生動物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等國際公約,但從宏觀上來看,立法的系統性、科學性和精細化等方面尚有待加強。

劉蘭秋舉例說,野生動物保護法及配套規定未充分體現對野生動物分類保護和管理的理念,對於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外的野生動物管理嚴重不足,給野生動物保護和公共衛生環境治理造成重大隱患。

《法制日報》記者注意到,2019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強調“堅持預防為主”,規定國家加強影響健康的環境問題預防和治理,組織開展環境質量對健康影響的研究,採取措施預防和控制與環境問題有關的疾病。

劉蘭秋對此分析稱,該法還強調依靠和動員群眾控制、消除健康危險因素,改善環境衛生狀況,指出公民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樹立和踐行對自己健康負責的健康管理理念,主動學習健康知識,提高健康素養,加強健康管理。

“為避免類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再次發生,應該儘快實現我國公共衛生環境治理的法治化,建立健全系統、科學、完備的公共衛生環境法律體系,並建立跨部門、多領域的合作機制,切實杜絕對野生動物的濫捕和非法交易,有效避免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破壞。與此同時,還應引導人們養成保護動物和環境的生態文明意識以及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控制重大公共衛生風險。”劉蘭秋說。

而對於如何從源頭上控制重大公共衛生風險,中國醫院協會醫療法制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鄭雪倩認為,首先,要健全公共衛生體系,同時完善公共衛生治理能力;其次,重視公共衛生領域的人才隊伍建設;再次,對全國縣級以上的衛健委官員,包括其他部門的有關崗位等,都應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培訓。

“在此次疫情中暴露出包括公共衛生環境在內的公共衛生問題,值得我們正視和研究,應以此為契機完善疫情防控相關立法,加強配套制度建設,完善處罰程序,強化公共安全的法治保障,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體系。”鄭雪倩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