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婁底婁星區:“廁所革命”補齊民生“短板”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 周 俊 鄒娜妮 李育湘 黃 妙 劉和平

2018年,是全省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年,也是婁底市婁星區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現鄉村振興的開局之年。

放眼星城,一幅幅美麗藍圖繪就、一項項科學舉措落實、一個個特色產業落地、一座座美麗鄉村崛起,婁星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宏美畫卷徐徐展開。

面對民生答卷,婁星區的決策者們沒有沾沾自喜。區委書記彭健初說:“服務和改善民生,不僅要抓好產業建設、鄉村經濟,也要關注影響群眾生活的細微點滴,讓城鄉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紅利,增強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

結合群眾反映強烈的農村廁所問題,一場以“廁所革命”為突破口的戰役迅速打響。婁星區結合“創文管衛”和生態宜居的要求,出臺實施方案、細化責任分工、明確資金獎補、畫好作戰圖、定好時間表,全力補齊美麗鄉村建設短板。

“廁所革命”,牽動眾人心

2017年12月18日,在當年最後一次區委常委會議上,婁星區將“廁所革命”工作列為承前啟後的重要民生工程。彭健初說:“要把農村廁所改造當成刻不容緩的重點來攻破。”寒冬將至,婁星區卻掀起了鄉村建設“一鍵美顏”熱潮。

2018年春節後首個工作日,一份散發著熱氣的《婁星區“廁所革命”實施方案》就印發到了各個鄉鎮街道和相關單位,把工作任務明確到了具體人員。

如何把好事辦好?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掛帥,分管領導帶隊進村,區城鄉綜合管理局牽頭負責,鄉鎮街道緊密配合,對轄區內農村存量旱廁一一清點,對學校、醫院、景區及公共場所進行地毯式梳理。

同時,建立健全公眾參與機制,廣泛動員群眾參與“廁所革命”;建立政府領導、財政扶持、專業服務相結合的推進體制,實行各部門協調配合,區、鄉、村三級聯動;根據地形地貌、基礎條件、生產方式等,採用適合本地實際的廁所改造和新建模式,防止生搬硬套和“一刀切”。婁星區採取“拆、改、建、管”四字方針,精準“靶向”除頑疾。

“頑固”旱廁——拆。規劃部門組織,對城鄉主要道路兩側、河道兩岸、鐵路沿線等區域範圍內的旱廁等一律拆除。

老舊廁所——改。衛計部門和教育部門牽頭,將城區老舊小區(院落)、農村中小學校、鄉鎮衛生院(所)、農村居民自建的廁所,改造為具有完整上下水道系統及汙水處理設施的水衝式廁所。

公共廁所——建。城鄉管理部門、旅遊部門聯合組織,在鄉鎮中心圈、城區拆遷安置基地、在建項目工地、重要旅遊景點統一規劃,購建一批無害化衛生公廁或流動公廁。

改建廁所——管。鄉鎮街道把嚴控區域內新增旱廁、建設衛生廁所,作為今後民房審批和危房改造的要求。探索市場化運作模式,鼓勵社會力量進行改廁後的檢查維修、定期收運、糞渣資源利用等後續工作,形成管收用並重、責權利一致的長效管理機制。

“廁所革命”,織就民生大網

婁星區廁所革命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人員周建華介紹:為保質保量推進,區裡組織技術人員進行深度培訓,組建隊伍提供技術支持;鄉村幹部無縫對接、密集服務;村民積極支持,全力配合。

婁星區將“廁所革命”作為檢驗幹部責任心和落實“有事請找我”主體責任制的標準,列入全區“十項競賽”“五項評比”和文明衛生單位評選的重要依據,建立督查考核機制、量化打分、按月通報。書記、區長多次走進萬寶鎮石塘村、杉山鎮萬樂村改廁現場,實地查看工程質量、檢查改造效果。

很快,第一批試點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在鄉鎮政府所在地新建或改建無害化衛生公廁2座;在5處主要旅遊景區各新建旅遊廁所1座;在農村中小學校改造傳統公廁13座;在鄉鎮衛生院改造旱廁2座;2個行政村全面完成整村旱廁改造。

按照“佈局合理、美觀適用”的總體要求,經反覆論證,婁星區實行先設計後施工,做到新建改建精準施策、建新拆舊同步到位。統一編印了無害化衛生戶廁改造標準、技術規範及施工圖,組織專業諮詢機構編制了鎮區公廁建設設計方案。村民旱廁改造驗收合格的,區財政每座補助1200元;公廁每個蹲位獎補5000元。

改廁不僅僅停留在“光鮮”的表面,重點在於解決農村環境、轉變農戶衛生習慣、治理鄉村汙水問題。婁星區將農村改廁與汙水處理設施建設結合起來,堅持“改廁+治汙”雙管齊下,同步推進、一體治理。

“廁所革命”,補齊美麗鄉村建設“短板”

“一個土坑兩塊磚,三尺土牆圍四邊,蒼蠅蚊子嗡嗡叫,又臊又臭滿庭院。”這是昔日農村老式廁所的真實寫照,也是農村環境的尷尬境地。

9月14日,走進萬寶鎮石塘村村民曾持加的家中,以往蒼蠅扎堆的旱廁已被新式沖水廁所取代。他熱情地帶筆者去看菜地旁的三格式無害化化糞池:“以前,臭味難聞,蒼蠅亂飛,影響生活品質;如今,無臭無味,糞便經過濾發酵後肥效更高。”

作為全國文明村鎮,石塘村正加速實現“村莊美、村民富、產業興”的總體目標。走山雞、稻田魚、休閒農莊,充盈了村民的錢袋子;寬敞的馬路、秀美的環境、豐富的文化活動,點亮了農民的生活。隨著“廁所革命”的推進,該村375座農家旱廁全部“一鍵美顏”。美麗的石塘村,村民生活更文明,環境建設更優美。

石塘村黨總支書記曾金明介紹:小小廁所,改變的不僅僅是人居環境,更帶來了農村衛生習慣的大變革,以此為基礎,該村大力開展鄉風文明和衛生整潔行動,徹底破除了陳年陋習,為鄉村振興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達到了文明建設“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打開一幅幅“廁所革命”的縮略圖:在石井鎮中心小學,原來的旱廁被潔白的瓷磚、乾淨的獨立水衝式便池取代。目前,婁星區共有28所鄉村學校完成了廁所改造,徹底告別傳統旱廁時代。在洪家山省級森林公園,精緻獨特的新公廁即將投入使用,解決了旅客尷尬已久的如廁問題,景區實現整體提質。截至9月10日,婁星區納入第一、二批試點的22個村已完成農戶旱廁改造2200多座,佔計劃任務的80%,水口村、石江村、杉山村超額完成任務。

婁星區造福民生的腳步疾蹄步穩,第二批試點任務完成之後,將緊鑼密鼓地開展第三批試點,將“廁所革命”推廣到更多的村鎮,讓更多民眾享受經濟發展的紅利,享受“廁所革命”帶來的便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