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曆代國王為何都姓“鄭”?

用戶3708573182


也不能說是泰國的歷代國王都姓鄭,而是說如今的泰國卻克里王朝也稱曼谷王朝的歷代君王,都用個漢姓“鄭”。比如之前的泰王普密蓬,他的中文姓名叫做“鄭固”,如今的瑪哈·哇集拉隆功的中文姓名叫“鄭冕”,像泰國這樣的現象在世界上也是非常罕見的。

而曼谷王朝的君王有個中文姓氏,也是與曼谷王朝特別的歷史息息相關,一方面東南亞向來都是海外華人聚居之地,中原文化影響深遠,而另一方面,泰王擁有“鄭”這個姓氏也與曼谷王朝當初建立起的一段往事有關。曼谷王朝的王室,當年為了求得清王朝的承認與冊封,假稱是吞武裡王朝君王鄭信的子孫,所以有了“鄭”這個姓氏。

宋元明清時期,來自中原的大量華人移民到東南亞地區經商謀生,當時的泰國也有不少的華人,其文化與經濟上都深受中原影響。卻克里王朝第一代君王拉瑪一世,原名叫做“通鑾”,也被稱為“昭披耶卻克里”,雖然其父親是泰國的貴族,而母親卻是華人後裔。從血統上來說,卻克里王朝的歷代君王都是有華人血統的。

泰國阿瑜陀耶王朝被緬甸所滅之後,泰國當地的華人鄭信建立起吞武裡王朝,當時的通鑾擔任軍官,與鄭信之間關係匪淺。然而吞武裡王朝建立沒多久就發生了兵變,鄭信被自己的近衛軍所逼而被迫退位,吞武裡王朝陷入了內亂之中。當時的通鑾奉命原本是遠征柬埔寨的,聽到消息率兵回朝,不過通鑾並非是要平亂,而是要奪位。

通鑾率兵回到吞武裡之後,軟禁誅殺了鄭信,隨後自立為王並且將都城從吞武裡遷到曼谷,建立起卻克里王朝,也就是如今的曼谷王朝。通鑾之後被泰國王室追封為“拉瑪一世”,也就是如今泰王室的初代君王。其實拉瑪一世不僅是鄭信的部將,還是鄭信的女婿。

拉瑪一世奪位之後,不僅繼承了吞武裡王朝的地盤,還逐漸恢復和完善了封建制度,多次擊潰了來自緬甸等方面的攻擊。當時的泰國獲得了安寧,生產力也得到了恢復發展,勢力範圍不斷擴大,基本恢復了歷史上泰國“大城盛世”時代的輝煌,成為中南半島上最主要的強大國度。從個人功勳建樹方面來說,拉瑪一世也算得上的泰國曆史上最傑出的君王之一。

那麼卻克里王室為何又有了“鄭”這個漢姓呢?主要還是因為當年拉瑪一世奪位之後,派遣使臣前往中原朝見乾隆皇帝,稱自己是鄭信的兒子,給自己取了個漢名叫鄭華。其實在近代西方殖民者力量完全滲透之前,中原仍舊是整個東方的核心所在,東南亞的中原藩屬國數不勝數,泰國也在其中。鄭信當年建立吞武裡王朝之後,就與清王朝建立了朝貢聯繫,得到了雍正帝的冊封與正式承認。

對於拉瑪一世來說,吞武裡王朝終究是清朝的正式臣屬,若是來日清朝找自己算賬恐怕還是會有麻煩的。為了獲得清廷的承認與冊封,獲得當時各藩屬非常重視的正式地位,拉瑪一世乾脆就說自己是鄭信的兒子,自己並非奪位,只是平定叛亂繼承了父親的家業。雖然之後泰國不再需要受清朝的冊封,當時泰國曆代君王還是姓鄭這個傳統卻保留了下來。


澹奕


泰國王室其實並沒有中國意義上的姓氏,泰國曼谷王朝歷屆國王都是以“拉瑪”開頭,如首任國王稱“拉瑪一世”,現任國王稱“拉瑪十世”。不過“拉瑪”並非姓氏,這個稱呼是來自於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一個神。

雖然泰國王室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泰國姓氏,但是卻有一個明確的漢姓,就是姓“鄭”,歷任泰國國王都一個漢名。

拉瑪一世:鄭華

拉瑪二世:鄭佛

拉瑪三世:鄭福

拉瑪四世:鄭明

拉瑪五世:鄭隆

拉瑪六世:鄭寶

拉瑪七世:鄭光

拉瑪八世:鄭禧

拉瑪九世:鄭固

拉瑪十世:鄭冕

(拉瑪九世,前泰國國王普密蓬的漢名叫“鄭固”)

(拉瑪十世,現任泰國國王瑪哈·哇集拉隆功,漢名“鄭冕”)

泰國王室之所以給自己起漢名,其源頭是因為一箇中國人。

這個中國人叫鄭信,祖籍廣東潮州。鄭信是泰國的第二代華人,鄭信的父親叫鄭鏞,他於雍正初年隨同商隊前往泰國定居的。

到泰國之後鄭鏞開始經商,他主要經營賭博業,由於買賣做的非常大,鄭鏞得到了泰王的賞識並受到了冊封,成為泰國貴族,從此進入泰國上層社會。

鄭鏞赴泰之後娶了一名泰國女子,於公元1734年生下了兒子鄭信。鄭信出生之後被一位當朝大臣收為義子,於是鄭信變成了一個官二代。所謂“朝中有人好做官”,在義父的幫助下鄭信先是進入宮廷充當侍衛,之後又外放到地方任職。

鄭信的職位類似於今天的市長,但權力卻遠遠大於市長,也可以理解為城主。

原本鄭信可以安安心心的做一個封疆大吏,但時勢造英雄,1766年緬甸突然入侵泰國,迅速滅掉了泰國當時的阿瑜陀耶王朝,並佔領了幾乎泰國全境。而鄭信則率領所部殘餘勢力退守至南部沿海地區繼續與緬甸人鬥爭。此後鄭信在南部地區招募士兵,然後從湄南河順流而上收復失地。

鄭信此人打仗還是非常厲害的,他率兵一路北上連敗緬甸軍,而緬甸此時也正與清軍作戰,無心估計泰國。於是鄭信很快地驅逐了緬甸軍,成功地幫助泰國實現復國。

在泰國復國之後,鄭信在部下的擁護下建立了吞武裡王朝,隨後他一面派人前往北京,希望得到清廷的冊封。另一面他開始著實打擊國內的割據勢力,試圖加強中央集權。

在平定國內之後,鄭信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相繼將老撾和馬來半島納入泰國控制之下。但是由於常年的用兵,以及錯誤的宗教政策,泰國國內頻繁爆發民變,這極大的動搖了鄭信的統治。

1780年柬埔寨發生內亂,柬國內的親泰國王被殺,安南則趁機插手柬埔寨事物。為了防止安南染指柬埔寨,鄭信統兵20萬準備討伐柬埔寨。然而就在鄭信出征柬埔寨之際,泰國國內發生了叛亂,鄭信只得倉皇回軍。不過在回到京城後,鄭信卻遭遇了部下昭披耶卻克里發動的軍事政變,昭披耶卻克里將鄭信囚禁,並在1782年殺掉鄭信自立為王,稱“拉瑪一世”。之後拉瑪一世遷都曼谷,建立了曼谷王朝。

昭披耶卻克里在弒殺鄭信後,派人前往北京請求冊封。但是中原王朝向來排斥亂臣賊子,拉瑪一世無法向北京交代鄭信的死因。為了將自己的王位合法化,拉瑪一世對乾隆皇帝謊稱自己是鄭信之子,為此他給自己起名鄭華。

由於不瞭解泰國國情,清廷相信了拉瑪一世的話,於是冊封拉瑪一世為暹羅國王。此後曼谷王朝的歷代國王在給中國的奏表中都使用漢名,鄭姓也成為泰國國王的漢名姓氏。

雖然鄭信在執政期間存在許多過失,但他光復泰國,開疆擴土的功績一直被泰國人所銘記。今天的泰國人尊稱鄭信為“吞武裡大帝”,而泰國政府也規定每年12月28日為“鄭皇節”,以示對這位民族英雄的紀念。

(泰國的鄭信塑像)


千佛山車神


回頭浪子

這事兒其實挺扯淡的,泰國絕不是歷代國王都姓“鄭”,起碼1767年之前的國王絕對不姓鄭,如果細究的話,又會發現1782年之後他們的國王也不應該姓鄭。真正姓鄭的國王只有一個,統治國家14年又99天而已。

話說清朝雍正年間,潮州府澄海縣有個二流子叫鄭達,這老兄整天浪蕩不羈,混的飯都吃不上。鄉親們都看這貨來氣,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歹子達”。後來實在活不下去的鄭達隨船去了暹羅大城的華富里廝混,不想一不小心轉運了。

歹子達去了那邊繼續玩浪蕩子那套,靠賭博為生,大約是華人智商碾壓的緣故,這老兄居然漸漸發家了。手裡有了錢,鄭達的年紀也見長,就琢磨著做點正經營生,開始擺攤做生意。幡然悔悟的鄭達大約也開始學習文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鄭鏞。

所謂的“鏞”是一種上古樂器,就是定節拍的大鐘,常見於廟堂祭祀只用。歹子達改這個名字一方面是想顯示自己有文化,另一方面未嘗不是打算弄個官來當。他的願望很快就實現了,當上了大城王朝的稅務官。

割據一方

走上人生巔峰的鄭鏞又娶當地一個貴族的女兒,混了一個爵位傳家。他的夫人名叫諾央,相傳其實也是個華人,漢姓應該姓吳。公元1734年4月17日,諾央給鄭鏞生下一個大胖兒子,自覺人生圓滿的前浪蕩子給這個孩子起名鄭昭。

年幼的鄭昭聰明伶俐,很快贏得當朝宰相的喜愛,不僅將其收為義子,還賜名為“信”。在泰語裡這個字的意思是“財寶”。年老的鄭鏞大約只能一邊欣喜孩子有光明的未來,另一邊鄙視宰相沒文化,起名俗不可耐。

鄭昭長大後被國王派到北方邊境當副市長(副府尹),守衛常常被緬甸威脅的土地,後來他又被提撥成總督,正經成為一方大員。在暹緬戰爭中鄭昭逐漸展露頭角,又憑著幾分運氣在緬甸攻陷王城之前率500人衝出了包圍,當上了頗有實權的軍閥。

達信大帝

1767年4月7日,緬甸軍隊攻陷王都,暹羅國王被殺,這個東南半島大國四分五裂,鄭昭成為很有實力的一支。也是這一年鄭昭很雞賊的率先向清朝派出了使臣,聲稱暹羅已經絕嗣,自己是起兵復國報仇,現在被推舉為國王,請求清朝賜他印鑑。

乾隆皇帝當然也沒那麼好糊弄,沒給他一毛錢支援,但是同意了建立宗藩關係的請求,折騰到他差不多統一暹羅的時候才承認鄭昭是國王。在往來文書裡清朝沒有稱呼他暹羅名字達信,只叫他漢名鄭昭,另外一種說法是“昭”在泰語裡就是王的意思。

鄭昭對暹羅初期的統治非常成功,不止對內加速統一,還有餘力向外擴張領土,在泰國曆史上留下了達信大帝的名號。跟很多明君一樣,這貨到了晚年開始糊塗,大約是有點神經病的意思,經常自稱變成佛陀了。

騙封達人

經過一系列不得人心的亂政後,鄭昭在一場宮廷政變中被部將扎克里處決了,扎克里順理成章的把王冠戴在了自己的頭上,可他還得面對一個要命的問題。天朝那幫人全是死心眼兒,鄭昭改封都折騰了好幾年,我這個篡位的不一定被怎麼收拾呢!

要說扎克里也是個腦洞狂人,他琢磨暹羅山高皇帝遠,清朝不可能知道具體發生了什麼,於是這老兄悍然向清朝派出使者,自稱是鄭昭的兒子“鄭華”,現在我老子死了,請封我當國王吧!

要說這招還真挺好使,清朝壓根沒想到還能這麼玩兒,很快就把冊封的詔書發下去了。從此以後歷代泰王對清朝的文書中都使用鄭姓漢名,雖然傳到拉瑪四世的時候暹羅與清朝斷絕了朝貢關係,但這個習慣算是一直保存了下來。

總結起來吧,泰國國王裡真正姓鄭的其實只有鄭昭一個人而已,他的王朝也只有一代國王。剩下的那群傢伙只是為了騙封才冒用漢姓的,而且傳了四代就斷絕朝貢了,斷供的時候居然還惡人先告狀,聲稱是清朝擅改文書,冠漢名來侮辱他們,簡直不知所謂。


歷史吐槽機


這跟一箇中國人有關,這個中國人叫鄭信。原籍中國廣東潮州府澄海縣華富村,也就是今天的汕頭人,也是潮州人。

他的父親移民到泰國,他從小則被一個泰國的大臣收養。到了十八世紀中葉,也就是乾隆皇帝在大明湖畔碰見容嬤嬤時。泰國國力衰弱,旁邊的緬甸趁機進攻,幾乎把泰國給滅了。當時的鄭信帶著一支部隊打游擊,轉戰四地,最終打敗了緬甸。現在這個鄭信還是泰國的民族英雄,到處都有他的雕像。

這樣,鄭信就稱王了,建立了泰國曆史上的吞武裡王朝。但是,這個王朝很短命,只存在了十三年。

為什麼呢?

在趕走緬甸人,自己建國後,鄭信有點走楊廣的路子,四處征伐,進攻越南,進攻柬埔寨,雖然勝多敗少,但畢竟勞民傷財,而泰國是個佛系國家。另外鄭信在宗教問題上處理不當,他知道泰國百姓太信佛教了,對自己的世俗權力造成影響,所以他模仿中國搞了一個滅佛運動,但中國可以搞,但泰國全國信佛,從平民到百姓,你說要清理,人家肯定不樂意。

最終,他被自己的禁衛軍推翻,帶頭的就是他的部將昭披耶卻克里,也就是拉瑪一世,也是現在泰國王室的開山祖師爺。

拉瑪一世當上國王之後,就面臨一個問題,怎麼取得清朝的認可。

其實清朝對這種改朝換代是不歡迎,做熟不做生嘛。

當年鄭信當國王時,曾經專門給乾隆送貢品,希望清朝能夠敕封他為暹羅王,乾隆還很任性,當場把他的文書擲還,還回信大罵了一番。鄭信沒有放棄,專意修好跟清朝的關係,比如把緬甸俘虜送到北京,這算獻俘,是很隆重的臣子禮。另外,還把從緬甸手中得到的中國士兵送回國。

慢慢的,清朝政府也認可他了。

而到了拉瑪一世,又碰到老問題,鄭信好壞是趕走外來侵略者為王的,拉瑪一世就是一個弒君為王的,在清朝儒家文明 裡是最痛恨的。所以要是實說,清政府肯定不認可。這拉瑪一世也聰明,他想了一個辦法,把自己弒君的事情瞞下來,而稱自己是鄭信的兒子,還取了一個新名字叫鄭華。一是姓鄭,二是名華,這乾隆看了特別高興。本來他有一批建築材料要送給鄭信的,結果鄭信死了,那給他兒子也一樣,所以泰國就用這批材料建了曼谷新都。

這就是泰國王室有個鄭姓的原因,其實泰國王室也有一部分華人血統,而領導人更幾乎都有華人血統。


腦洞歷史觀


在中國所有對外關係中,只有與泰國有著“中泰一家親”的讚譽。這不僅是因為泰國社會有很多華人華裔,更是因為掌握實權的泰國王室和泰國政府與中國有很深的聯繫。

泰國華裔總理英拉


泰國實行君主立憲制以來,至今已有37任總理,而至少有13位總理都有華人華裔身份,像全球最美總理英拉和哥哥他信總理,老家都在咱們廣東。在泰國民間的華人華裔更是數不勝數,這無形中拉近了中泰之間的關係。


不過,最讓我們感到親切的當屬泰國王室,因為泰國王室已傳十世國王,每一任國王都有一箇中文名字,且固定姓鄭。


現在的泰國王室叫曼谷王朝,也叫卻克里王朝,是1782年由泰國第一任國王拉瑪一世建立的,當時正處於中國乾隆皇帝時期。拉瑪一世國王名字叫昭披耶卻克里,他之所以能夠建立卻克里王朝完全是鑽了他義父的空子,篡位上位的。


拉瑪一世國王的義父是一位來自廣東汕頭市澄海縣華富村的華人,名字叫鄭信,泰國名字叫達信,鄭信的老爸鄭鏞年輕的時候來到泰國,與當地女性結婚,所以鄭信是中泰混血兒。

吞武裡大帝鄭信雕像


鄭信可不簡單,被梁啟超譽為“中國四大殖民偉人之一”,親手建立了泰國曆史上第三個王朝——吞武裡王朝,被泰國人尊稱為“吞武裡大帝”,泰國政府將每年的12月28日定為“鄭皇節”來紀念鄭信。


主要是因為鄭信帶領當地人民擊敗了強大的鄰居緬甸的入侵,在位15年的時間裡,北部的清邁和南部的馬來半島的部分領土全部收回,把一盤散沙的泰國統一為一個強大的國家,並且奠定了泰國現在的版圖,對泰國立下了不朽功勳。


在鄭信建立的吞武裡王朝,還沒有成為國王的拉瑪一世昭披耶卻克里只不過是鄭信非常信任的部將。令鄭信萬萬沒想到的是,越是親信,越容易神不知鬼不覺地背後搞事。


1780年,吞武裡大帝鄭信扶持的柬埔寨國王安農被殺,安南(越南前身)國王阮福映,趁柬埔寨內亂竟然出兵柬埔寨,企圖把柬埔寨納入越南勢力範圍。鄭信就不爽了,果斷派自己的親信部將昭披耶卻克里率領20萬大軍殺進柬埔寨,阻止安南軍隊的吞併行為。

誰知鄭信的昭披耶卻克里大軍前腳剛與安南軍隊接上火,後腳鄭信的吞武裡王朝的上層貴族就開始逼宮,勢孤力薄的吞武裡大帝鄭信被推翻。而前線的昭披耶卻克里將軍並不是想著回去救主公鄭信,反而將隨軍的王子逮捕起來,並與安南軍隊停火班師回朝,並處死了鄭信。


昭披耶卻克里將軍便在群臣的擁戴下登基,史稱“拉瑪一世”,昭披耶卻克里將軍登基的第一件事就是遷都曼谷,因此人們把他的王朝稱呼為曼谷王朝,延續至今。


泰國突然改朝換代,必然要向中國清朝報備。因為在鄭信當初建立吞武裡王朝時,多次派遣使臣前往北京,雖然起初並未被認可,直到1777年,乾隆帝才正式承認鄭信建立的王朝,冊封鄭信為暹羅王,泰國正式成了中國的藩屬國。

所以,曼谷王朝的拉瑪一世國王昭披耶卻克里也必須向宗主國中國清朝進貢接受冊封,為了不給宗主國清朝留下嫌疑,拉瑪一世國王昭披耶卻克里在向清朝請求敕封的文書中自稱為鄭信之子鄭華,清朝就信以為真,並給予了冊封,拉瑪一世國王的地位正式合法化,此後歷任泰國國王向中國進貢時都以中文名字自稱,泰國國王的中文姓氏“鄭”自此也就延續至今。


現如今,曼谷王朝的國王都是遵從吞武裡大帝鄭信的姓氏來起的中文名。曼谷王朝拉瑪一世國王鄭華、拉瑪二世國王鄭佛、拉瑪三世國王鄭福、拉瑪四世國王鄭明、拉瑪五世國王鄭隆、拉瑪六世國王鄭寶、拉瑪七世國王鄭光、拉瑪八世國王鄭禧、拉瑪九世國王鄭固、拉瑪十世國王鄭冕。

泰國現任國王拉瑪十世


拉瑪一世國王除了繼承義父華人鄭信的姓氏之外,他身上還有中國元素,拉瑪一世國王的父親是暹羅貴族,而母親是一位華裔,所以拉瑪一世國王身上也有中國血統,那麼現在的拉瑪十世國王包括詩琳通公主同樣都有中國血統,這一層關係也是中泰一家親的重要組成部分。


襄遇阿雨


泰國國王並不姓“鄭”,但是又不得不姓“鄭”,這都是因為現今的曼谷王朝(又稱卻克里王朝)一世王王位是通過奪位而來。說到曼谷王朝就不得不提到在此之前僅存續十五年的短命王朝—吞武裡王朝。

【這才是正統!!!】

吞武裡王朝由華人後裔鄭信(1734年4月17日--1782年4月7日)建立,又稱鄭昭(昭意為王),因其後來出任達府城主職位,故又稱帕昭達信(達即達府,今泰國北方來興府),披耶達(披耶是泰國貴族爵位第二等,相當於侯爵),乃華裔,祖籍廣東澄海華富村。其父鄭鏞於清雍正年間迫於生計前往暹羅阿瑜陀耶城,發跡後取名為“燕子”的泰人女子為妻。1735年其父去世,被暹羅財務大臣披耶節基收養,並長大成人。鄭信七歲即進入今葛沙瓦寺學院讀書,在一所上座部佛教僧院接受教育。鄭信從小在財政大臣家接受貴族子弟傳統教育,懂得泰文、華文、越文。1747年,13歲時其義父披耶節基為之舉行“剃頂禮”(男孩留一發髻於頭頂,將髮髻剃去後即表明成年。與中國古代“束髮”意義類似),頂剃儀式完成後,就舉行了落髮為沙彌的比丘儀式,還俗後,年僅13歲的鄭信進入宮廷,出任皇家侍衛,後封達府子爵。21歲時再度落髮,拜高僧為師,出家為僧共計三夏。還俗後仍進入宮廷任職。

1766年,緬甸軍隊進犯暹羅,暹都阿瑜陀耶被圍困了一年零二個月之後,於1767年4月失陷。阿瑜陀耶城淪陷並被緬軍付之一炬,泰王也在逃亡途中餓死駕崩,一些未被緬軍征服的城鎮,皆擁兵自重,宣佈獨立,造成了割據的局面,國家被迫分裂為了六個部分。在1767年雨季製造軍艦徵召士兵入伍,經過幾個月的休整,鄭信擁有了客觀的軍隊規模,宣佈率軍揮師北伐 ,由於清緬戰爭爆發,緬軍主力悉數撤回國內與清軍作戰,為鄭信軍隊北伐創造了良好的條件,11月攻下舊都門戶吞武裡城,然後沿河逆流而上直搗緬軍駐兵重地--三菩提樹營,駐紮的緬軍自知不是對手,旋即投降。自此被緬軍攻陷六月的舊都阿瑜陀耶城重回獨立,鄭信也在眾部下的擁戴下成為暹羅國王,由於舊都被緬軍燒燬,重建在當時難度頗高,故決定遷都吞武裡城。

【奪位!!!】

1780年柬埔寨內亂,鄭信遣大將昭披耶卻克里率二十萬大軍前去討伐,此時暹羅國內卻爆發了近衛軍叛亂,卻克里收到消息馬上與柬埔寨停戰返回國內,1782年4月7日,卻克里以暴亂罪的罪名將鄭信處死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昭披耶卻克里在群臣擁戴下登上王位,並遷都曼谷,宣告了曼谷王朝的成立和吞武裡王朝的覆滅。

當時暹羅作為清朝藩屬國,國王的變更都需要得到宗主國的批准和冊封,因為卻克里是奪位而非正統繼承人,是年,昭披耶卻克里向清朝入貢,進表自稱為鄭信之子鄭華,清廷信之,封為暹羅國王。

所以泰國國王不得不姓“鄭”。




Thai知一二


泰國是老金經常去的國家,瞭解一些關於泰國國王的故事;

我們經常說中泰一家親,泰國國王如果溯源的話,還真是中國的親戚!

泰國目前是拉瑪王朝,每個國王都有一箇中文名字,比如2016年過世的普密蓬國王的中文名字叫鄭固;

為何泰國的國王姓鄭呢?

明清時期,潮汕澄海縣有一個叫鄭信的孩子去了暹羅(泰國古稱),不久他父親鄭鏞去世,他被暹羅財政大臣收做養子,受到良好教育,13進入泰國宮廷,1758年,年僅24歲的鄭信晉升為噠府太守;

1766年,緬甸軍隊進攻暹羅,古都大成被圍困一年多時間以後淪陷,暹羅阿瑜陀王朝滅亡,

鄭信帶領一小隊人馬逃出來,在華人的幫助下,招兵買馬,他的好友昭披耶卻克里也來投奔他,他們一起齊心協力趕走緬甸人,鄭信把泰國國都遷到吞武裡,自立為王,史稱吞武裡王朝;

鄭信雖然做了國王,但他沒忘記自己是個中國人,一再派使者前往中國,希望得到中國皇帝的冊封,

但他沒等到冊封,1782年暹羅發生兵變,鄭信被廢黜,正在越南作戰的昭披耶卻克里聽聞之後,迅速回到暹羅,處死鄭信和他的太子,孫子。

接著昭披耶卻克里登基稱帝,號稱拉瑪一世,拉瑪,取自印度史詩 羅摩衍那 中的羅摩,並遷都曼谷,開始了拉瑪王朝;


拉瑪一世登基後,立即派使者去清朝,當然他不敢說自己是篡位,於是自稱是鄭信的兒子鄭華,父親鄭信暴病而亡,清朝皇帝當然不知道里面的故事,予以冊封為暹羅國王;


時至今日,拉瑪一世向乾隆皇帝的國書還保存在故宮裡面,以後歷代的泰國國王都自稱是鄭氏,不過拉瑪一世說起來也有中國血統,他父親是泰國本地人,母親據說是華人;

所以中泰一家親確實是有淵源的!


下面貼上拉瑪王朝各位君主的畫像,大家瞭解一下

拉瑪一世,鄭華

拉瑪二世,鄭佛

拉瑪三世,鄭福

拉瑪四世,鄭明

拉瑪五世,鄭隆,泰國曆史上最有名的皇帝,現代泰國的締造者,後世尊稱朱拉隆功大帝,曼谷有個朱拉隆功大學,就是以拉瑪五世的名字命名,泰國最好的大學。

拉瑪六世,鄭寶,泰國曆史上第一位出國留學的國王。

拉瑪七世,鄭光。

拉瑪八世,鄭禧,幼年繼位後在瑞士求學,英年早逝,一生沒有加冕。

拉瑪九世,鄭固,就是我們熟悉的泰國前國王普密蓬。1946年登基,深受泰國人民愛戴,2016年過世,在位70年,是世界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君主(僅次於法國路易十四)

現任拉瑪十世國王,鄭冕




老金看世界


泰國總共有700多年的歷史,其歷史上先後建立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裡王朝以及曼谷王朝。現如今的泰國國王便是曼谷王朝的國王。其實泰國並不是歷任國王都姓鄭,只有吞武裡王朝以及曼谷王朝這兩個王朝的國王才姓鄭。那他們姓“鄭”由於何典故呢?

泰國國王姓鄭起源於吞武裡王朝的國王鄭信。

鄭信的父親鄭鏞,是廣東潮汕人,後來到泰國經商,並娶了位泰國姑涼,生下了鄭信,所以說,鄭信的身上有一半的中國血緣。鄭信小的時候就被一位泰國大臣收養為義子。長大後,在其義父的扶持下入宮擔任御前侍衛,後又被升任為達城城主。億卡塔王時期,由於緬軍攻打泰國,鄭信被令留守京師禦敵。後終因不敵緬軍,京師為緬軍所攻破。幸而鄭信在京師攻破前得以逃脫。

後在鄭信的努力下,終於趕走緬軍復國。公元1767年,鄭信於吞武裡被擁立為王,建立吞了武裡王朝。公元1770年,鄭信消滅其他割據勢力統一泰國。後又多次派使臣前往北京,請求向清廷進貢,做清政府的藩屬國。公元1777年,乾隆帝終於承認了吞武裡王朝,並恩准鄭信派使節朝貢。

公元1782年,鄭信部將昭披耶卻克里殺鄭信自立為王,是為拉瑪一世,建立了曼谷王朝。後拉瑪一世取漢名鄭華,以鄭信之子的身份繼續向清政府繼續進貢。清廷並沒有弄清事情真相,便輕易就信了他,並把他封為暹羅國王,讓他繼續管理泰國。自此歷代的曼谷王朝國王便有了個鄭姓的漢名。

讀史使人明智,讀史使人聰慧,我是混沌聊史,歡迎【關注】

混沌聊史


實際上,現在這個所謂的“鄭”姓是冒充的,有段不光彩的歷史,早先假冒姓鄭是為了爭取正統的身份,得到大清國的認可。
下圖,泰銖上的鄭信大帝畫像,所有泰國國王中,只有吞武裡王朝的鄭信是貨真價實的“姓鄭”。

這其中的淵源,還同一個流傳數百年,雖然家喻戶曉,但是泰國各階層都十分迴避的詛咒有關。

作者本人曾在泰國某孔子學院當過海外漢語教師,發現,泰國本地人都不太願意提及此段歷史(泰國影視題材倒是有所涉及,但都是架空歷史性質的,沒有指名道姓的演過)。是同辦公室的美國外教神神秘秘的在食堂的角落裡,跟我講了這段歷史和流傳下來的神秘詛咒——“鄭信血誓”。
原來,深受愛戴的“人民的國王“普密蓬(我任教時老國王還沒去世)的前輩,上位的歷史非常的不光彩,而且充滿了背叛、血腥和欺騙。

當今的泰國屬於曼谷王朝。對,泰國的王朝就是以首都命名的。之前的老首都,叫做吞武裡,作者後來也去玩耍過。所以,這個吞武裡王朝是曼谷王朝前面的一個朝代,只存在了13年。
下圖,吞武裡王朝王宮遺址。

吞武裡王朝的開國國王是個華裔(中泰混血,爸爸是下南洋的廣東潮州人鄭鏞),姓鄭。

中國史書稱為鄭信,又名鄭昭,泰國人叫達信。鄭信被認為是現代泰國的締造者。

1767年4月,緬軍攻陷暹都(阿瑜陀耶城),大城王朝滅亡。鄭信以東南沿海地區為基地,組織抗緬軍,光復大城,並遷都吞武裡。當年12月28日被擁立為王,史稱吞武裡王朝。之後在民眾的支持下,南征北戰消滅各地割據勢力,1770年統一了暹羅全國,甚至把柬埔寨給整成了泰國的藩屬國,儼然成了東南亞一小霸主。

當然,鄭信也沒忘了向此時最強大的勢力——大清國效忠。繼位之初就派使者到中國,請求清政府敕封。

然而,局勢穩定後,鄭信開始膨脹,忽視了民生問題,還瘋狂的沉迷於佛教。給了一些反對團伙可乘之機。

這時,現在曼谷王朝的開創者,普密蓬的祖先——通鑾高調登場。

通鑾是鄭信的發小,鐵哥們,一直跟隨鄭大哥南征北戰,出生入死。還娶了鄭信的妹妹,是吞武裡王朝的二把手。但是通鑾的志向更遠大——當國王,坐龍廷。

1782年4月7日,通鑾發動了宮廷政變,鄭信在政變中死於非命,吞武裡王朝亦結束其短短13年的統治。通鑾繼任國王,定都曼谷,曼谷王朝由此開創。

泰國有個習俗:國王的血不能濺到地上。於是,通鑾把鄭信裝到麻袋裡,用檀香木杖擊頭部,活活的把他打死。鄭信死前狠狠的立下詛咒:“奪我王位者,九世而亡。

下圖,曼谷王朝的九個國王,現任的是第十個。

事兒還沒完,通鑾把鄭信的家屬扔進了沒有補給的破船,讓他們活活的在海上漂流而死,算是把鄭氏王族全部給“滅了口”;之後,趕緊的搖身一變,派使者去大清國朝見乾隆皇帝,彙報情況說,現任國王叫鄭華(下圖),是老國王鄭信的兒子,順利拿到了冊封,A貨變正版。繼任者中文都統一姓鄭,認鄭信為爺爺、祖宗(上世紀東南亞排華階段除外)。
曼谷王朝的國王稱拉瑪,剛才提到的背叛了好基友,還殺他全家的通鑾就是拉瑪一世;2016年去世的“人民的國王“普密蓬是拉瑪九世,中文名字叫鄭固;現任的瑪哈·哇集拉隆功國王是拉瑪十世(下圖),中文名鄭冕。


這麼一看,已經傳到了十世,貌似困擾泰國王室,並極大影響泰國幾個世紀政局的所謂“鄭信血誓”,並沒有真正起作用。

之前,泰國前總理他信,總是被篤信佛教輪迴之說的泰國民間視為鄭信大帝的轉世,所以一度被認為是印證泰國王室九世而亡的人。

重要原因就是,前總理他信的英文名和鄭信(達信)的拼音是一樣的,都是Thaksin。

支持他信和英拉的叫紅衫軍,跟那個帶血的詛咒似乎又有了無盡的關聯。

現在的拉瑪十世哇集拉隆功是普密蓬唯一的兒子。已經六十多歲的哇集拉隆功從小不學無術,行為和喜好都“非主流”,還曾長期有“作風問題”。母儀天下的王后是他的第三任妻子,之前當過脫衣舞女郎,當時的王儲為了離婚再娶脫衣服女郎,甚至打算王位都不要了。2014年,網上還曾經曝出王儲妃裸體爬行的視頻,遭到廣泛傳播,讓泰國王室顏面盡失。

下圖,2012年,未來的泰國國王與王后身著露臍背心,露著大片紋身,腳蹬涼鞋出現在德國慕尼黑機場,看兩位迎接王儲夫婦的使館工作人員的表情,分分鐘想找個地縫鑽進去的感覺。

泰國王室可謂是全球王室顏值的窪地。
下圖,已故泰王正裝全家福。相比之下,英國的禿頭王子和齙牙公主們都順眼多了。
老國王一家三口,父母都不醜,兒子長這樣。

公主都這樣(這是專門撿著父母短板遺傳啊)

大公主烏汶叻,現在是個電影明星和著名時尚人士。

小朱拉蓬公主(人不可貌相,漢語說得溜,還彈得一手好古箏)
二公主,“學霸”詩琳通,漢語造詣極高,中泰友好的先鋒,也是國王最看重的子女,沒有之一。

作者曾看到過她本人。在男人都喜愛往臉上塗脂抹粉的泰國,詩琳通從不化妝和修飾自己,髮型半個世紀都沒變過。
孫輩的直系王子公主們

下圖,現任泰國國王哇集拉隆功的女兒——思蕊梵公主被國際上公認穿衣品味出挑,是著名的時尚設計師????

下圖,拉瑪十世與前妻和女兒出席思蕊梵公主自己的品牌發佈會
咱們再回到姓鄭這個話題,因為鄭信是秘密處死,曼谷王朝又是繼承吞武裡王朝的正統。所以,曼谷王朝至今還是把鄭信當作大帝一樣祭奠,鄭信也被看做是泰國偉大的民族英雄。每年的12月28日,政府和民間都會舉行鄭信朝祭大典,伴隨兩天兩夜的文娛活動。

而且,正如我前文所述,拉瑪一世的後人們也把自己看成了鄭信的繼承者,認鄭信當祖宗。1998年,漢語大師詩琳通公主還專程來到潮州的澄海縣華富村,拜謁鄭信衣冠墓,受到了鄭信族人熱情友好的接待,雙方互贈禮物,被認為是中泰文化交流的典範。
這要是換個劇本,就會給寫成——殺人兇手的後代遠赴受害人的家鄉祭奠,偽裝成受害人的子孫後人,受到了熱情接待........

如果審核不通過請告知原因,我辛苦原創的文章被無故顯示審核不通過,請不要這樣愚弄、侮辱作者。

一些粉絲上萬的作者赤裸裸的抄襲(連標點和配圖都一字不差的粘貼複製)倒是發文章暢通無阻,每天漲粉無數,難道平臺沒有查重系統?本人三觀正,老老實實堅持原創,每幅圖都是精心挑選過的,連賬號頭像都是我自己的真實照片,為何原創者被處處為難,抄襲者反成了大V,平臺何以取信於受眾?相關事宜我一定會投訴到底,誓不罷休。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這些年泰國逐漸成為了國人出國遊的首選目的地,很多人都被泰國的異域風情深深吸引,很多遊客可能會注意到在泰國的公共場所,除了隨處可見的佛教元素之外就是泰國國王的畫像。

泰國是比較特殊的國家,在近現代史上,泰國是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阿國家,雖然從拉瑪七世起泰國也轉變為君主立憲制國家,但是泰國國王卻並非只是國家的象徵,泰國王室可以說依然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現任泰國國王拉瑪十世這兩天冊封皇后以及加冕的新聞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關於泰國王室也再度引起了關注。

拉瑪十世名為瑪哈·哇集拉隆功,他還有個中文名字叫做鄭冕,他的父親拉瑪九世的中文名叫做鄭固,拉瑪八世的中文名叫鄭禧,實際上泰國自從卻克里王朝(曼谷王朝)的歷任國王都有一個鄭姓的中文名,這還得從泰國“吞武裡大帝”鄭信說起。

鄭信泰名為達信,祖籍為廣東潮州,父輩在雍正年間來到泰國謀生,鄭信幼年因機緣巧合被貴族拍耶節收養為義子,得以接受最好的教育,並進入泰國政壇。

公元1767年統治泰國200餘年的大城王朝被緬甸攻滅,突圍而出的鄭信率領餘部開始了復國運動,鄭信很有軍事才能,據說東南亞地區騎兵部隊以象兵為主,鄭信首創騎馬作戰,機動性的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僅用了七個月的時間,鄭信率眾擊潰緬甸大軍收復國土並定都吞武裡。

鄭信統治的這段時期被稱為吞武裡王朝,但是由於缺乏統治基礎鄭信的統治僅維持了很短的時間,1782年鄭信被迫退位,此後慘遭殺害,昭披耶卻克里自立為王並遷都曼谷,建立了曼谷王朝,也就是現在的泰國皇室。

鄭信在位時曾派使者北上到當時的清朝請求冊封,但是清政府認為鄭信是篡位而拒絕冊封,直到1777年,在鄭信的不懈努力下清政府才承認了鄭信的吞武裡王朝,並允許使者進京朝貢。拉瑪一世推翻鄭信後上書清廷自稱鄭信的兒子鄭華,要求清政府冊封,避免了清政府的問責,從拉瑪一世後歷任泰國國王都有一個鄭姓的中文名。

除了這個原因之外,我在泰國還聽說過另一個版本的故事,相傳鄭信退位時已經和繼任者達成協議,自己的兒子被保全下來,並和新王室通婚,這樣曼谷王朝的繼任者就有了鄭信的血脈,所以泰王才會另取鄭姓的中文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