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少年時的玩伴“閏土”晚年因沒錢治病逝世,子女後代如何?

柔沢十


魯迅先生在故鄉一文中塑造了兩種完全不同的閏土的形象。童年閏土和中年閏土,截然不同的表現,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那個“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沙地……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戴著銀項圈,手裡捏著一柄鋼叉。”一個活潑的童年閏土形象,在字裡行間,顯露出來。


而中年閏土,確實,輝煌的臉加上深深的皺紋,而且眼睛周圍腫得通紅。頭上的破氈帽,身上的破棉衣,簌簌發抖。手裡拿的不是鋼叉,而是一支長煙管。童年的夥伴相見之後,在片刻的興奮,歡喜之後,態度恭敬的叫了一聲“老爺”。

那個靈活,生動的少年形象,在這裡變成一個被封建禮教所壓迫轉變而成的僕人形象。


藝術來源於生活,魯迅先生對於閏土的塑造,也是來源於他的生活之中。閏土的原型就是魯迅家的一位長工的兒子,叫做章運水,而且與魯迅結下了一段深刻的友誼。

年少時的魯迅家境優越,也算是大地主出身,所以就僱傭了許多成功,還幫助種田。章運水的父親章復清就是魯迅家的一位長工,也正如魯迅小說故鄉中所寫的那樣,1893年時,魯迅的曾祖母離世而去,章復清也來幫忙,而且還帶了他的兒子章運水,也就是小說中閏土的原型。這個比魯迅大兩歲的男孩子,很快就和少東家成了很好的朋友,畢竟,孩子的眼裡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



但是,在舊社會,雖然遇上了比較好的東家,但是,長工生活還是非常的困難。直到1936年,章運水積勞成疾去世,他一直在起早貪黑的種地打工。

但是,章家和魯迅的因緣並沒有就此終結。


章運水一共有三個兒子,其中大兒子叫做章啟生,也就是魯迅先生在故鄉中提到的,他回到故鄉之後,見到中年閏土時,閏土帶來的第6個孩子。

不幸的是章啟生因病英年早逝,在他去世之時,他的兒子章貴,也就是閏土的孫子,年僅三歲。而且這個時候,家裡爆發洪水,淹沒田地,章啟生的夫人只好帶著年幼的孩子章貴去打零工。

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章貴已經16歲了,趕上了好時候,可以晚上去夜校學習,通過自身的努力,掌握知識。

到1956年,專章貴已經從一個文盲農民,轉變成了知識份子,,而且由於他的家族與魯迅先生的特殊淵源,章貴一直致力於魯迅先生,生平著作相關的研究,而且得出了許多出色的成果。因此有機會在魯迅紀念館工作學習。

1982年的時候,章貴還被任命為了紹興魯迅紀念館的副館長,與魯迅先生的淵源,得以繼續延續。直到1993年,在紹興魯迅紀念館工作40個年頭之後,退休過起了休閒的生活。


但他並沒有並不滿足於這種安閒的生活,還想著繼續做些什麼貢獻,於是就參加了,紹興當地一個叫做越文化研究的民間社會團體,希望能和大家一起為弘揚當地吳越文化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而且還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們,集資出版了一套越文化相關的叢書。

章貴還有兩個孩子,也分別擁有著自己幸福的小日子。

在章貴的故鄉,也就是閏土和魯迅共同的故鄉,還生活著許多親戚朋友,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改革開放深入,他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