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給眾多中小微企業及傳統線下企業帶來了災難性打擊,怎麼辦?

西瓜妹的爹


打擊中小微企業的不是疫情,而是中小微企業本身。

一、中小微企業普遍風險抵抗能力較弱

中小微企業有個特性,就是小、微,企業體量小,資產負債率高,經營能力不穩定,對外抵抗能力較弱,很多企業憂患意識不強,靠大量舉債高杆槓維持企業經營,說到底這不是一個良性的經營方式方法。靠高應收賬款、高成本支出型生產模式去運轉的公司,這一階段都是他們最難熬的階段。

二、風險和急情時刻都會發生,而不僅僅是疫情

此次疫情突發,是很多沒有準備的企業意料不到的,延遲復工導致的人工成本、工廠租金等高額支出,讓很多企業面臨窘境。但是,一定是疫情的原因嗎?如果出現地區自然災害,出現政府政策變動導致停產,出現其他各種各樣的意外事件,這也都是意外的一種呀,疫情也是意外的一種。說到底,還是企業自身準備不足,沒有足夠完善的應對措施和應急預案。

三、冬天還會遠嗎?

這次疫情之後,肯定會有一部分小微企業面臨破產。這一部分企業就這樣被市場所淘汰。市場和社會淘汰的是那些劣質企業,不夠優秀的企業,說起來殘酷,但這次疫情確實是把篩子,把那些優質企業和劣質企業篩分開來。優勝劣汰,留下來的,才是未來民族企業的基石。

企業自身要想對策、減成本、扛風險。國家也呼籲了降費減租增補貼,希望更多的中小企業能一路熬過來,迎接曙光吧。


嶺南人看世界


毫無疑問,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還未結束,拐點也尚未產生,對餐飲、旅遊等眾多行業的打擊是巨大且深遠的。不誇張的講,“戰疫”結束後半年內,相當一部分企業的經濟都難以恢復,也會有大批的企業面臨倒閉,尤其是重資產企業,行業大洗牌已近在咫尺重資產企業自不必說,損失是慘重的,即使能熬過“病毒的襲擾”,也未必能挺過“餘毒的蔓延”,這個時候政府必須要出臺相關的政策進行扶持,否則僅僅只靠企業自身的努力,作用甚微。那麼,撇開重資產企業,單論輕資產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如何自救?

作為創業者很清楚,即使相關部門出臺了一些扶持政策,也是存在一定滯後性的,並且政策一定是優先傾向於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企業,等落實到地方,再輻射到小微企業,估計黃花菜都涼了。那麼這個時候,作為小微企業,包括個體經營戶,都只能先進行自救。

以輕資產的小微企業為例。首先我們要從實際出發,計算自己的成本損耗。小微企業損失要相對少一些,尤其是以“服務”來進行變現的企業,運營成本低,損耗較少,最大開銷是人工工資和房租成本;對於個體戶而言也是如此,房租以及物料、設備的自然損耗應該是最大的開銷。因此,只要能夠挺過這一階段,疫情結束後將是恢復最快的一批。在疫情結束後的“餘毒”階段,營銷仍然是企業(個體戶)經濟回升的關鍵:無論是老品牌的延續,還是新品牌的誕生,在此時此刻,都將同臺競技,競爭將更加激烈和殘酷疫情的嚴重性不言而喻,創業者的基本素質在此刻體現的淋漓盡致。

無論身處何種境況,臨危不亂、辯證思考是創業者成功的必備條件。此次疫情讓我們更加深刻的懂得了一個企業必須要多元化發展,集中於某一個支點非常容易崩盤;在可控的成本損失下,對於創業者,更是一場難得的磨練,比起恐慌,我們更應該保持清醒:疫情過後,行業大洗牌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這個時候我們要看清時事,疫情過後以最快的速度調整狀態和戰略,重新啟航!

最後,創業者要正確看待疫情,堅定核心價值觀。對於那些沒有造成關鍵性災難的小微企業,“戰疫”是對價值觀的又一次指引和穩固:這次疫情,讓我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在和平年代耀眼的明星,並不是一堵不可逾越的高牆,在災難面前,明星也是素人,只有“逆行者”才是英雄。我們是“戰疫”的見證者,更是參與者,作為創業者,視野將因此變得更寬,格局更大



青海小咖


短期來看,首先是度過這個難關,保證企業能夠經營下去。

長期來看,真的要考慮是否需要僱傭那麼多人?是否能夠用機器替代人?是否可以進一步縮減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