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陵近百年後被打開,同治只剩屍骨,為何陪葬的皇后依舊屍身不腐?

覓夜店


同治死後,於光緒五年(1879年)葬入的惠陵。且不說1945年之前惠陵的被盜情況,1945年景陵被盜墓賊光顧,沒多久就有人發掘被盜並且報案,當時有縣公安局長雲光就到了現場,這時候發現惠陵也被盜,經他的回憶道,他進入惠陵地宮之後發現同治的屍身已是白骨化,而孝哲皇后的屍身卻沒有腐爛,還有頭髮。這時候距離同治葬入惠陵還沒有一百年的時間,還有三十多年才到一百年,所以這個問題的近百年後才打開是不對的。



屍體的腐敗

按照正常情況,晚期的屍體現象大約會在死後的第一晝夜末或者第二到第三晝夜的時候開始出現,然後經過數週、數月、一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徹底白骨化,顯然同治皇帝的屍身就經歷了這個過程。若是處於有利腐敗細菌生長的環境下,那麼屍體的腐敗速度就會加快,反過來腐敗的速度就會減緩。如果屍體受到一些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可以使得屍體的腐敗過程中斷,然後屍體就會部分或者全部保留下來,這就是保存型屍體。


孝哲皇后為何屍身不腐?

1983年的時候,開始對慈禧的內棺進行清理,而清理之前大家的預料慈禧內棺應是一堆枯骨了,然而打開之後屍體還在,只是成了一具乾屍。可見屍體若是中止了腐敗現象,只要不是長時間改變外部環境,那麼腐敗現象就會很緩慢或者趨於中止。

而孝哲皇后的屍身之所以不腐,可能和其死因有關,其實當時孝哲皇后的死亡原因就是成迷,清朝官方的說法是憂傷過度而亡,而有說法是吞金而亡,也有說法是被慈禧毒死的。有意思的是,若是砷中毒,那麼死後形成乾屍機率會大一些,而乾屍化後的屍體可以使得腐敗現象很緩慢或者中止,服用砒霜就是砷中毒,所以這樣孝哲皇后很可能是被慈禧毒死的。不過之後至今並沒有對惠陵地宮再次開啟進行清理,所以孝哲皇后到底是如何死的以及現在的屍體保存狀況如何也不得而知,只是可能也像慈禧的屍身那樣成了一具乾屍。



雖然同治和孝哲皇后死後同穴,外部環境基本上相同,但他們屍體的內部環境不一樣,所以一個有了正常的屍骨腐敗現象,成了一堆白骨,而一個是中止了屍體的腐敗過程,屍身沒有腐爛。至於到底真相如何,如果以後再起開啟惠陵地宮,那麼就有答案了。


淡看天上月


同治皇帝,在清朝皇帝中,有些名氣,因為在清朝歷史上,除了著名康乾盛世之外,知名度很高的就是同治中興。歷史上,也習慣性把同治在位的十三年,稱為同治中興。

雖然同治皇帝頂著這麼大的一個光環,但這個光環跟這個皇帝似乎關係並不大,同治死的時候,只有十九歲。


也就是說,他六歲就當了皇帝,雖然後來也親政了,但慈禧太后依然是清朝的實際統治者。所以,同治皇帝,依然是個傀儡而已。

這個傀儡皇帝,在位的十三年間,清朝的確出現了中興局面,首先,太平天國平定;其次,洋務運動開始,中國最早的總理衙門出現,最早一批留學生出現,這些的確讓清朝有了迴光返照的感覺。

但這種榮耀,並沒有給年輕的同治皇帝帶來多少安慰,上面有個很霸道,而且很想要管事的老佛爺,雖然他貴為天子,也不得不仰人鼻息。

所以對於同治皇帝來說,這些國家大事以及榮耀,既然和自己無關,也就不願意多問。

於是,他開始很喜歡享樂,很喜歡玩,很喜歡奢侈享受。這儼然是一個昏君的做派。更讓後世覺得荒唐的是,根據野史的記載,同治還很喜歡逛八大胡同。

聽過郭德綱于謙相聲的人都知道,郭德綱沒少損過於謙,尤其說過八大胡同問題。

在清朝的北京城,八大胡同是清朝的風月場所,這種尋花問柳之地,一個皇帝整天去,簡直荒唐至極。

在清朝,皇帝雖然坐擁後宮佳麗,是不能夠亂搞的,這一點涉及到很多政治問題,更多出了例如在哪個妃子身上播撒龍種,最符合政治利益一類無聊的問題,珍妃娘娘的悲劇,一定程度上就是這種無聊問題的體現。

但在當時,卻關係到國體問題的大事,所以同治皇帝不喜歡後宮的佳麗,厭倦了爾虞我詐的宮鬥生活,在他看來還是八大胡同更刺激一些。

在野史上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那就是,同治皇帝留戀風月場所,居然一不小心中了招,染了花柳病。


而且,野史上對於同治的死,也是寫的非常不客氣。因為他得了花柳病,所以,他死的時候,敏感地方都已經爛了,可以說慘不忍睹。

這個野史,很可能是對同治皇帝的一種抹黑,但,當同治皇帝的墳墓挖開之後,發現了一個令人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同樣都是埋在一個地方,同治的屍體,已經化成白骨,他的皇后的屍體,保存的相對還是完好的。

這似乎證實了,野史中,那些有些噁心的描述。

換句話說,同治皇帝不是正常死亡,他死的時候,身子已經開始腐爛,因此埋在土裡,即使空氣完全隔絕,可以保證屍體可以長時間不腐爛,但如果埋進墳墓裡,已經是開始腐爛的屍體,那依照古代有限的防腐技術看,是不可能很好保存屍體的。

當然,同治皇帝的死,還有另外兩種說法,一種是死於天花,一種是死於一種罕見的毒瘤。

這兩種,死相都不會很美觀,而且很多史料也記載,無論同治皇帝死於花柳、天花,還是毒瘤,相同的是,同治皇帝在死的時候,身子的確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潰爛。

而這三種疾病,都在當時是絕症,而且這三種病,嚴重到一定程度,都可能出現皮膚潰爛的現象。

在下葬過程中,因為這些罕見的疾病,一定不可能很仔細的裝斂屍體,甚至很可能很草率的就埋了。

所以,同治死時已經有了腐敗跡象,沒有近一步進行防腐措施,他的屍體高度腐爛,也是合情合理的情況。而同治的孝哲皇后的屍體相對完好,依舊屍身不腐爛,也就不足為奇了。


綜上所述,在同治皇帝墳墓裡發現,同治皇帝的屍體已經化成殘骸,和他一起下葬的皇后,屍體卻保持的很好。我想,這和同治死時,身體已經開始潰爛,有著很大聯繫。


小小嬴政


1934年,發生了一件人神共憤的事情,清朝同治皇帝的惠陵墓被盜墓賊攻破,墓室裡的財寶被洗劫一空,更加殘忍的是陪葬的皇后阿魯特氏本來屍體保存的很是完整,面目栩栩如生,卻被盜墓賊開膛破肚,拋屍一角,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為何同治帝只剩屍骨,而陪葬的皇后屍身不腐?

這個問題可能跟當時的密封有關係,工匠們在處理同治皇帝的屍體的時候,有一些細節的問題沒有處理好,導致密封不好,屍身與空氣接觸,時間久了,自然會腐爛,只剩下一堆枯骨。而陪葬的皇后則是密封的很好,因此,屍體沒有與空氣接觸,便比較完好的保存了下來。還有一種說法是,同治是因梅毒或者天花而死,患的是傳染病,因此工匠們害怕自己被傳染,於是工作草草了之,而陪葬的皇后沒有患傳染病,便進行正常的封閉。


陪葬皇后為何被盜墓賊開膛破肚?

這便與一個傳言有關,同治帝六歲登基,十九歲便撒手人寰了,而再此期間則一直是完完全全的傀儡皇帝,宮中實權均是被東西宮太后所掌管,其中一個便是慈禧太后。在同治死後,慈禧太后專橫跋扈,同治的皇后阿魯特氏深感絕望,便吞金自殺了,而這個吞金自殺的行為便是皇后阿魯特氏百年後被開膛破肚的根本原因。

盜墓賊們就是聽信了這一傳言,於是便起了歹念,掏光墓室裡的財寶還不夠滿足,還要將陪葬皇后的肚子裡的吞金也一起取去,便將陪葬皇后開膛破肚,腸子都扯一地,實在是殘忍,之後更是將陪葬皇后的屍身隨便拋到一處,不理不睬,所有人聽到這個消息後,無不感到可惜,以及為陪葬皇后鳴不平。



盜墓小說是很好看,墓地機關無數,盜墓賊有來無回,因此人們反而同情盜墓賊,實際上一個墓地是很脆弱的,一但被盜墓賊發現,幾乎就是被洗劫一空,屍身被毀的下場,並不會有那麼多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因此人們應該同情的是安息於墓地的主人,而不是盜墓賊。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這個皇后是個苦命的皇后,死後竟然因為一個傳聞,被盜匪解剖了

同治帝死於同治13年(1874年)12月初5,十幾天後,慈禧太后加封同治帝的孝哲毅皇后為“嘉順皇后”。一年後,孝哲毅皇后也死了。年僅22歲。也是個苦命的皇后。


1945年,同治帝和皇后的惠陵被土匪盜掘,土匪到處尋寶,棺木裡的同治皇帝被搗鼓的只剩下一把骨頭,皇后也被土匪剖腹,腸子流了一地。土匪為何要剖腹皇后,擼了她的腸子呢?


官方說,皇后覺得丈夫同治帝去世後,慈禧太后立了同治帝的堂弟載湉(光緒皇帝)為皇位繼承人,孝哲毅皇后頓時覺得最大的靠山沒有了,生路渺茫,於是走向了絕路。


關於孝哲毅皇后的死因,一直是個謎。民間卻有很多傳聞。

1、官方說是病死,說,同治皇帝死後,皇后一直悲痛欲絕,身體不支。死因非常含糊不清。

2、吞金子而死。(民間最流行的死因,這也是後來1945年土匪盜掘她的陵墓的直接原因)

3、絕食而亡。

4、吃鴉片而亡。

5、服毒而死。

以上的5中死因都是傳聞,並不可信。孝哲毅皇后到底是怎麼死的,至今還是一個謎。(孝哲毅皇后)


第二次清東陵大盜案!

雖然皇后的死因是傳聞,特別是第二種“吞金子而死”,但是壞人聽見了,就以了歹心!於是就有了以下的第二次清東陵大盜案。


1945年8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於是很多土匪趁著這次政權交接的慌亂時期,聚集在河北唐山的清東陵,預謀盜掘皇室陵墓。(同治皇帝)


盜匪相信皇后是“吞金而死”的,於是解剖了皇后的肚子,擼了她的腸子找金子

當時的清東陵正處於無人看管的時期,清東陵裡的惠陵就是這樣被殘忍地盜掘了,場面十分慘烈。這些盜墓的土匪進入了惠陵後,聽說地宮裡的皇后是“吞金而死的”,於是他們為了找到被皇后吞下的金子,硬生生地將皇后的肚子解剖了,並且將她的腸子撈出來全部擼了一遍,至於土匪們有無找到金字,我們不得而知。(惠陵全景圖)


惠陵被盜後,盜洞長期敞著,當地許多百姓鑽進地宮裡親眼看見地宮裡那位娘娘的屍體一點兒未爛,面目如生,渾身被扒得精光,肚子被剖開,腸子流了一地。社會上都傳說這位娘娘是吞金死的,盜匪們為了找金子,把娘娘的腸子從頭到尾擔了一遍。至於找到金子與香,不得而知。


惠陵被盜後,石門長期處於打開的狀態。後來有人又進了惠陵,但是裡面已經沒有什麼寶貝了,幾乎一無所有,他們只看到了兩幅棺材,一副是同治皇帝的,另一幅就是孝哲毅皇后的。(惠陵)


同治帝的棺材裡竟然只剩下一把骨頭了,連一件像樣的衣物都沒有了。孝哲毅皇后的棺材裡,屍體還沒有腐爛,但是身上的衣物被扒光了,趴在棺材裡面。孝哲毅皇后與同治皇帝是同時入葬惠陵的,沒想到在1945年被土匪盜掘,最後只剩下一把骨頭。


至於孝哲毅皇后的屍身為何沒有腐爛,還有,清東陵裕陵的令妃屍體被後人發現時,也是沒有腐爛,栩栩如生的。這兩具著名的女屍體為何沒有腐爛,至今是兩個不解之謎!


文圖:搞史人


搞史人


同治是咸豐皇帝和慈禧太后的親兒子,在位十三年,於1874年駕崩。

同治的皇后是蒙古狀元崇綺的女兒,叫阿魯特氏,據說慈禧是想讓富察氏給同治當皇后的,可同治沒有聽老媽的,堅持立阿魯特氏為後。 阿魯特氏與同治大婚後,她和慈禧的關係一直不好。

阿魯特氏

據說慈禧有一次喊她去看戲,她沒有去,慈禧認為阿魯特氏沒把自己放在眼裡,更加不喜歡這個兒媳婦了。

同治駕崩後,阿魯特氏在宮裡的遭遇可想而知。特別是慈禧立光緒為帝后,阿魯特氏這個孝哲毅皇后日子更不好過了,整日以淚洗面。

慈禧就說既然皇帝死了,皇后這麼悲傷,那就讓皇后隨大行皇帝去吧!果真,過了幾天,孝哲毅皇后就去世了。死後與同治一起葬於惠陵。

同治帝木偶:

關於阿魯特氏的死,有幾種說法,有說是絕食的,有說是上吊的,有說是吞金的,總之是自殺是可以肯定的。 清朝滅亡後,由於民國時期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很多土匪強盜就把發財的目光瞄準了古墓。

最有名的是孫殿英盜挖清東陵了。當時孫殿英在慈禧和乾隆的墓中挖出了數不清的金銀財寶,也讓很多盜墓者眼冒紅光。

1945年,以王紹義為首的一夥土匪悄悄的摸到清東陵附近。他們用重金賄賂了部份幹部,先後盜挖了康熙的景陵、咸豐的定陵、同治的惠陵和慈安陵,給東陵帶來了嚴重的破壞。

這夥盜賊用手榴彈炸開了惠陵的墓門,進去打開了同治的棺槨,隨後又打開了皇后阿魯特氏的棺槨。沒想到阿魯特氏棺內不僅沒有臭味,而且屍體也沒有腐爛。土匪們為了她身上的衣服都一件件扒下來。

因為當時傳言皇后是吞金而死,他們還殘忍的將她開膛破肚尋找金子。後來盜墓賊被抓獲並執行了死刑。 為什麼葬在同一個陵寢,同治和阿魯特氏兩人的屍體會有如此大的區別?

中國古代也有很多屍體,到今天都保留完好,比如著名的馬王堆辛追女屍,還有新疆“小河公主”都是千年不腐。 一般的解釋是由於棺材裡面的棺液具有特殊的成分,這些成分使得古屍能夠千年不腐。

要麼就是古代存在一些我們所不知道的藥物配方,通過將這些配方應用在古屍的屍體上,這樣就能夠使得屍體能夠千年不腐。

再要麼就是由於埋得較深,使得空氣以及細菌等難以接觸到屍體,加上棺木周圍的保護材料,能夠更使屍體不腐。

可是同治和阿魯特氏是在同一個陵寢裡面,埋葬的深度一致,裡面的空氣也一致,要說用藥水,沒理由阿魯特氏抹了不腐的藥水,而同治不抹,這是說不通的。

所以,孝哲毅皇后屍身不腐之謎,目前還沒有權威的答案。也許是她死時心有怨恨,這口氣支撐著她屍身不腐吧?


剛日讀史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清惠陵是清朝同治皇帝的陵寢,裡面葬著愛新覺羅·載淳和他的皇后阿魯特氏。清惠陵曾經被盜墓賊光顧過,他們不僅大肆掠奪墓中寶藏,還將阿魯特氏皇后的腹部剖開,企圖找到她自盡時候吞下的金子。

清惠陵被盜後,就流傳出這麼一個說法:陵墓被打開的時候,同治皇帝只剩一具白骨,而皇后卻依然栩栩如生。不過也有另一種說法:那就是盜墓賊打開棺槨的時候,同治和皇后的遺體都是完好的,直到幾年後文物工作者進行搶救性挖掘時才發現,同治皇帝只剩白骨,阿魯特氏屍體沒爛,但腹部被剖開。

不管是哪一種說法,都說明同治的遺體比皇后的先腐爛,這是什麼原因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從兩人的死因進行分析。

首先說同治皇帝,野史上對於同治皇帝的死都認為是花柳病,但清朝的官方說法是死於天花。相比之下,我認為官方說法更為準確,原因如下:

  • 同治如果是花柳病,那麼他的妃子也會被傳染,但是在他的后妃之中並沒有類似症狀的記載,而且除了阿魯特氏皇后,其餘四位妃子都不算短壽,富察氏活到46歲,莊和皇貴妃活到64歲,另外兩名妃子都活到了七十多歲高齡!同治如果是尋花問柳染病,那麼他身邊的妃子又是如何倖免呢?所以,同治得的不是花柳病;

  • 同治得天花病,這在當時官方史料上有記載,而且也符合他為何屍體更容易腐爛的原因。天花病從大清入關以來就一直困擾著整個皇家,而且這種病傳染性極強,同治得天花去世後,處理善後的人心裡肯定會有所忌憚,害怕自己被傳染,因此在進行遺體處理和收殮的時候自然不會那麼專心和細緻。

其次說皇后的死因,有人說阿魯特氏是吞金自殺,這個可能性極低,因為吞食黃金是否能致人死亡還未可知,因此我更相信另外一種說法:她是絕食而死。

同治死後75天,阿魯特氏也跟隨他而去,在這二個多月時間裡,慈禧並沒有為兒子的死而悲傷,也沒有急著處理兒子的後事,而是急著立自己的外甥光緒為皇帝,繼續為自己垂簾聽政在努力著。

阿魯特氏皇后此時是非常尷尬的,她與同治沒有傳下子嗣,如今光緒做了皇帝,自己成了寡嫂,這讓她在宮中如何立足?本來慈禧就不喜歡她,因此同治皇帝去世後她也就開始抑鬱了。

阿魯特氏整日茶飯不思,最後鬱鬱而終,這也是她死後遺體不腐的原因。

絕食而死後,體內沒有殘留的食物,也就不容易滋生細菌,這一點可以參考著名的“香河老人”。香河老人就是在死前不進食,後來遺體就一直不腐,阿魯特氏皇后也和她的情況相類似。

結束語

同治皇帝是慈禧唯一的兒子,從小就在慈禧嚴厲管教之下成長。有人說同治與慈禧母子不和,慈禧並不喜歡這個兒子,但從她給兒子建的陵寢來看,卻是花費了不少心思。

同治的惠陵看上去孤零零的,沒有像其他清朝皇帝的陵寢那樣鋪設神道,規格也是非常低,但用料卻一點也不含糊。整座惠陵一共花費了四百多萬兩白銀,比他老爸咸豐皇帝的定陵還多花了一百多萬兩!

由此可見,慈禧對同治還是有母子之情的,只是病魔無情,讓這位年僅19歲的皇帝英年早崩。如果同治沒有早逝,慈禧還會繼續她強勢的統治嗎?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討論!


水煮汗青


同治皇帝和他的皇后孝哲皇后都非常短命,但是,在他們下葬的清惠陵被盜墓賊打開以後,二人的屍體保存完整度卻天差地別,同治皇帝只剩下了一副枯骨,孝哲皇后卻栩栩如生。

按說,孝哲皇后也只是比同治皇帝晚死了兩個多月,為什麼她仍舊屍身不腐,同治帝卻只剩枯骨?

同治皇帝娶孝哲皇后,不得慈禧太后歡心,二人在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淫威下,各個鬱鬱寡歡,心情鬱悶,也是他們早死的原因之一。

同治皇帝是咸豐帝和慈禧太后唯一的兒子,咸豐帝死後繼位,但是,因為同治帝當時年齡尚幼,肅順等顧命八大臣想把持朝政,結果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奪取清朝大權。

而後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同治皇帝就是在自己母親慈禧太后的淫威下長大的,所以生性懦弱。

同治十一年,同治皇帝十七歲,舉行大婚,娶了大學士賽尚阿孫女,鄭親王端華的外孫女阿魯特氏為皇后,是為後來的孝哲皇后,但是,端華是顧命八大臣之一,跟慈禧太后是政敵,所以慈禧太后對孝哲皇后素來不喜歡。

只是阿魯特氏得到慈安太后的支持,才當上皇后的,慈禧太后喜歡的則是富察氏,富察氏最後被封慧妃。

按照慣例,皇帝大婚之後,就應該談親政的事了。

當年小皇帝康熙被功臣鰲拜欺負,太皇太后孝莊就是這麼操作的,先讓康熙娶了四大輔臣之首索尼的孫女為皇后,然後由索尼等支持康熙親政,打壓鰲拜。

終於,在慈禧太后以各種理由拖延同治親政的情況下,小皇帝同治還是大婚了,大婚後的同治十一年,同治皇帝終於親政。

同治皇帝得重病而死,有說天花的,有說梅毒的,總之,死後屍體迅速腐爛。

然而,小皇帝同治,在深宮豢養太久,在慈禧太后的淫威下生活太久,所以心情總是特別不好。

據野史記載,同治皇帝由於慈禧太后的高壓,導致染上了很多壞毛病,比如喜歡演京劇,比如出宮嫖妓。

關於京劇,據傳慈禧太后喜歡看京劇裡面的淫劇,而且堂而皇之地在後宮上演,作為一個寡婦,守婦道方面,慈禧太后遠遠不如慈安太后守得緊密。當然,誰讓她們年紀輕輕就守了寡呢?

有時候,清宮上演淫劇,此時自然少不了小皇帝同治,甚至有的淫劇太過了,同治皇帝還要上臺演一個角色,把那些淫穢的臺詞和劇情都給省略了,搞得慈禧太后也不好意思。

清人記載,同治皇帝還有出宮嫖妓的惡行,一般只帶兩個小太監,不讓別人知道。

當時的北京城,有很多明目張膽的妓院,但是,同治皇帝畢竟是微服出宮懷柔天下的,不敢去那種地方,怕人認出來,只敢去一些犄角旮旯。

這些犄角旮旯的地方,都是些暗門子,也就是個人搞的。所謂暗門子,就是一兩個人單做生意,規模跟八大胡同那種有名的青樓沒法比。

星爺周星馳的《九品芝麻官》就惡搞過同治皇帝,包龍星還得到過一條皇帝的龍內褲。

因此,民間傳聞,同治皇帝得了梅毒,甚至後來有西方的一些醫啊生,也說同治得了梅毒。

野史可不可信,大家自己判斷。

但是,根據清代的檔案,同治帝得的病是天花。

關於是同治帝得的是天花還是梅毒,一直很有爭議。同治帝得梅毒的說法,一般多見於野史,比如有一個出了名的清宮野史《清代野記》,就說同治帝得的是梅毒。

《清代野記》記載了很多清宮的事,我看八成都是假的。

關於同治帝得梅毒的事,這部野史說:

久之毒發,始猶不覺,繼而見於面盎於背,傳太醫院治之。太醫院一見大驚,知為淫毒,而不敢言,反請命慈禧是何病症。慈禧傳旨曰:“恐天花耳。”遂以治痘藥治之,不效。帝躁怒,罵曰:“我非患天花,何得以天花治!”太醫奏曰:“太后命也。”帝乃不言,恨恨而已。將死之前數日,下部潰爛,臭不可聞,至洞見腰賢而死。

說得真是有鼻子有眼的。

關於同治帝得天花,清代檔案《萬歲爺進藥底簿》中記載了同治死去前後三十六天的脈案、病情和用藥情況,它證明了載淳最後死於天花。

無論同治帝得哪種病死的,天花還是梅毒,這兩種病都有一個特點,身體迅速腐爛。這也許就是同治死後,身體只剩下一副枯骨的原因。

孝哲皇后的死因,以及身體不腐的原因。

孝哲皇后在歷史的記載中算的上一個賢后,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筆記,都對她多有稱讚,但是,她由於不得慈禧太后喜歡,遭到記恨,在同治死後兩個月,就鬱鬱寡歡而死。

有的人說她是吞金殉情而死,有的人說她心情鬱悶絕食而死,還有人說她是自責而死。

比如,關於她自責而死的,有這麼一個記載。說同治帝病重期間,仍舊沉溺於女色,想要臨幸一個他寵愛的后妃。

但是按照清宮的制度,後宮妃子侍寢,要經過皇后的俯允才行,必須有皇后本人的鈐印和諭旨,該后妃才能侍寢。

同治帝由於已經得病,孝哲皇后就停了後宮妃嬪的侍寢,同治帝沒有辦法,只好苦苦哀求孝哲皇后。同治跟孝哲皇后本來也是恩愛小夫妻,孝哲皇后被哀求不過,同意了讓該妃子侍寢。

結果這天晚上同治帝縱慾無度,本來就重病纏身的同治帝病上加病,第二天早晨就快不行了。經過治療無效死亡。

因為這次的侍寢,孝哲皇后一直自責,鬱鬱寡歡,兩個月後也隨同治帝而去。

無論孝哲皇后是吞金而死還是絕食而死,這對於她死後的屍體保護其實都有一定作用。

吞金而死,據說金屬可以殺死部分細菌,絕食而死,因為腸胃中沒有食物,也延緩了細菌的滋生。再加上清朝皇家對於帝后死後的屍體防腐和各種保存方法,以及棺槨能隔絕細菌,等等這些因素,從而孝哲皇后的屍體在近百年之後,還能栩栩如生。

相比之下,同治皇帝生前已經屍體腐爛,死後再怎麼保護,已經無濟於事了。


西堤君


世人皆知1928年所發生的的東陵盜寶案,清東陵中慈禧的普陀裕定東陵,以及乾隆的裕陵被盜。實際上,在此次盜陵事件之後,清東陵還經歷了另外一次規模更大的盜陵事件。

1945年,侵華日軍投降之後,清東陵附近的悍匪王紹義組織了一幫人,盜掘了清東陵內的大部分皇陵。其中,只有慈禧普陀裕定東陵,乾隆的裕陵,以及順治的清孝陵躲過一劫。之所以沒有盜挖這些皇陵,是因為慈禧和乾隆的陵墓早已被盜挖一空;而民間傳說,順治去五臺山出家為僧,埋葬順治的孝陵地宮實際上是空的,只有一雙鞋子和一把扇子,只是一個衣冠冢,繼而倖免。

在1945年的盜陵事件中,安葬同治及其皇后的惠陵,卻沒能倖免。據人回憶說,惠陵地宮裡面當時放著兩具棺槨。同治的棺槨居右,棺槨中的遺體只剩下了一堆白骨。而右邊棺槨中的孝哲毅皇后的遺體並沒有腐爛,只是衣服已經被扒光,甚至腹部被人剖開。因為民間有傳說,同治的皇后是吞金而亡的,所以,盜墓者希望能夠找到皇后吞下的金子。

孝哲毅皇后腹中到底有沒有找到吞下的金子,現在已經無據可考。但是,相同的環境下,同治的遺體已經變為了白骨,而孝哲毅皇后的遺體卻數十年不腐,不由得讓人奇怪。

想要解開這個謎團,還要從同治的親生母親慈禧太后說起。

咸豐去世後,年僅5歲的皇長子載淳登基,即同治皇帝。慈禧說服慈安,聯合恭親王奕訢、醇郡王奕譞等人發動辛酉政變,除掉了咸豐指定輔政的顧命八大臣,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並定下了“同治”的年號。

同治雖然貴為皇帝,但是,因為慈禧的強勢,以及貪戀權勢,他和親生母親慈禧之間的關係並不融洽,經常遭到慈禧的訓斥。而且,同治介於慈禧、慈安兩太后之間,也成了權力之爭的工具。

同治十一年(1872年),16歲的同治大婚。選皇后時,同治生母慈禧中意秀女富察氏,而慈安太后比較滿意阿魯特氏。同治原本就不喜歡生母慈禧,便順從了慈安的意向,選了阿魯特氏為皇后,即孝哲毅皇后。這也進一步激化了慈禧對同治及皇后的不滿,甚至是憤怒,經常干預兩人的私生活。

正是因為慈禧的強勢干預,導致叛逆期的同治更加的放蕩不羈。在一些清朝的文人筆記及民間傳說中說,同治婚後獨宿乾清宮,就經常在太監和寵臣的引導下,悄悄跑出宮“微服私行”。同治去哪了呢?酒肆、戲館,甚至是跑到當時著名的煙花場所八大胡同,去尋花問柳,諸如“伶人小六如、春眉,娼小鳳輩,皆邀幸。”

既然是皇帝喜歡,自然有人投其所好。有人又給同治進獻了一些帶有香豔內容描寫的小說,正所謂“小說淫詞,秘戲圖冊,帝益沉迷”。據《桃花聖解庵日記》載,同治還“耽溺男寵”,有龍陽之好。

據《清宮遺聞》、《清朝野史大觀》等書記載,同治很快就染上了花柳病。當時為同治治病的太醫知道是什麼病,可是不敢明言,“遂以治痘藥治之,不效”。於是乎,同治在兩年後,還不滿19歲就病發身亡。

當然,根據正史,以及清宮檔案,及帝師翁同龢的日記所載,同治死亡的原因是得了“天花”,病故。

不管同治是得了天花,亦或是花柳病,同治臨死前,已經是全身多處潰爛,流膿不止。同治死後,身體的腐敗速度必然比較快。同時,官方宣佈同治是天花病逝。天花在清朝時,可是烈性傳染病,致死率極高。因此,那些清潔同治遺體的人員,不免偷工減料,很有可能並未做徹底的清潔,就草草將同治的遺體放入了棺中。這也就進一步加速了同治遺體腐敗的速度。

相反的,孝哲毅皇后去世前,應該還是比較健康的。雖然,她在同治去世70余天後,也隨之而去。

在傳說中,說孝哲毅皇后是被慈禧逼迫,吞金自殺的。這一說法,可信度不高。畢竟當時慈安太后還在,阿魯特氏是慈安看中的人,自然會加以善待,保護,慈禧還不敢如此明目張膽的與慈安公開為敵。而且,孝哲毅皇后,對慈禧並沒有威脅,畢竟光緒已經登記,名分已定。傳聞中說阿魯特氏懷孕的事情,在清宮檔案中也並沒有記載。皇后懷孕,是非常重大的事情,檔案中不會沒有任何蛛絲馬跡。慈禧沒必要逼死同治的皇后。

相對而言,《清史稿》中所載,孝哲毅皇后在同治去世後,憂思過度,病倒,之後又因為不思飲食,最後病餓而死,還是比較可信的。

孝哲毅皇后因為是普通的病逝,所以,遺體的處理應該會比較仔細,清潔的會比較好。再加上阿魯特氏死前服藥應該多於正常飲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細菌的快速生長,減緩了遺體腐敗的速度。同時,同治皇后的身材應該比較小巧玲瓏,含水相對較少。在棺內香料,以及吸溼防腐物品的作用下,屍體很快脫水,也同樣減少了腐敗的幾率。

因為惠陵遭到了多次盜掘,所以,孝哲毅皇后的遺體也早已經被破壞,現在已經無法再用新的科學方法去探究數十年不腐的真實原因了。不過,倒是有一個有趣的考古現象,到目前為止,發掘出的自然不腐的女性遺體比例,遠遠大於男性,也許女性身體內還具有某種天然的抗腐物質吧,倒是可以研究一下。


奕天讀歷史


屍身近百年不腐,咋一聽,有點令人毛骨悚然。但靜下心來想想,要想保證屍體長期不腐,無非就是這幾點原因。其一、用防腐技術保存屍體。這一點古埃及人是大師,古埃及的法老或者國王去世後,其後人就會用防腐的香料將屍體保存起來,最後製成為人熟知的木乃伊。其二、低溫冷凍技術,比如現在醫院的太平間就是如此。其三、屍體本身具有抗菌性或生前服用抗菌藥物。屍身腐敗,全因細菌滋生,如果身體含有抗菌成份,也就不會腐敗了。比如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辛追夫人,屍身竟然千年不腐,後來經過化驗得知辛追身體裡竟含有大量硫化汞,汞俗稱水銀,具有抑菌的作用,這也揭開了辛追夫人屍體千年不腐的迷團。


回到正題,惠陵座落於清東陵,是清代同治皇帝和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的合葬陵寢。同治是位福薄命淺的皇帝,他六歲登基,十七歲才得以親政。終同治一朝,朝政一直為生母慈禧太后所把持。同治好不容易親政,慈禧太后卻連同治晚上去哪個寢宮,也要管束過問。同治鬱鬱寡歡,因而流連於花街柳巷之中,同治十三年(1874),同治皇帝病逝,時年十九歲,相傳同治死於花柳病。

同治死後,皇后阿魯特氏地位可以說非常尷尬。此時,阿魯特氏雖然懷有身孕,卻並不為慈禧所喜。慈禧太后鐵了心要繼續掌控朝政,她堅持立醇親王奕環之子載湉為皇帝,慈禧看中了四歲的載湉,因為載湉的生母是慈禧的胞妹葉赫那拉-婉貞,而且載湉年紀小,便於掌控。既然如此,阿魯特氏便成了後宮多餘之人。本來,阿魯特氏起初被立為皇后,慈禧就不太滿意,如今懷有身孕的她更與慈禧的佈置衝突。阿魯特氏如果產下皇子,慈禧也會極為尷尬,因為這畢竟是同治的親骨肉。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慈禧對阿魯特氏百般凌辱。種種逼迫虐待下,同治駕崩75天后,阿魯特氏也隨同治而去了。



同治與皇后阿魯特氏合葬於清東陵惠陵。百年間,清東陵屢遭浩劫。先是有軍閥孫殿英的蹂躪,後又飽受幾十年的戰亂之苦。東陵因而面目全非,曾經輝煌的慈禧定東陵,乾隆裕陵,康熙景陵都受到了相當嚴重的破壞。同治的惠陵也曾慘遭盜掘。


當天下安定後,國家決定對清東陵進行全面保護,並緝拿盜墓賊。後來,盜墓賊落網了。據盜墓賊描述,他們進入同治的惠陵後,赫然發現,同治皇帝只剩一副枯骨了,而皇后阿魯特氏竟栩栩如生,並沒有腐敗的氣象。半月後,當專家們進入惠陵,卻發現皇后阿魯特氏已經高度腐敗了。


如果盜墓賊所言屬實,這或許與皇后阿魯特氏的死因和埋葬環境有關。據《李鴻藻先生年譜》記載,阿魯特氏是絕食而亡的。還有一種說法,阿魯特氏是服毒自殺的。不管是絕食還是服毒,這或許使皇后的屍體產生了抗菌性。再者,皇后的棺槨秘封完好,地宮溫度又常年屬於低溫狀態。這些條件,或許都方便了皇后屍身的保存,這也使她的屍體百年不腐。


風雪夢不逝


在清朝入關後的九位皇帝中,同治皇帝比較例外,他是死後才對陵寢進行選址。惠陵耗資四百多萬兩白銀,歷經三年修建完成。同治駕崩七十多天後,其皇后阿魯特氏也因病去世。四年之後,同治與皇后葬入清惠陵地宮。

同治皇帝,六歲即位,在位十三年。他是慈禧太后的親生兒子,即位當年,慈禧就聯合慈安和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將輔政八大臣革職拿問。至此,兩宮皇太后以垂簾聽政的方式,輔助同治皇帝來處理朝政。

同治的十三年皇帝生涯中,有十二年是處於兩宮太后的掌控之下。然而,同治朝卻出現了短暫的中興局面,與其說這是兩宮太后與同治的功勞,倒不如說同治朝碰上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同治的一生也可以說是很不幸的。

慈禧在同治十七歲時才為他舉行婚禮,首先在皇后的選擇上,同治與慈禧就發生了不小的衝突。慈安提議以阿魯特氏為皇后,而慈禧主張以富察氏為皇后。顯然同治更喜歡前者,最終也如願以償,阿魯特氏被封為皇后。

大婚之後,便意味著親政的開始。可惜的是,同治皇帝親政才一年多,便因病去世,年僅十九歲。對於同治的死,清宮檔案中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在民間還是流傳著不少的說法的,有死於天花、梅毒、疥瘡等說法。

當從同治的用藥記載來看,他應該是死於天花。同治死後,阿魯特氏便一病不起。說同治可憐,其實最可憐的要數皇后阿魯特氏,她算得上是大清最可憐的皇后。同治活著的時候,她一直被慈禧虐待,根本沒有什麼尊嚴。

阿魯特氏並不是慈禧認為的皇后最佳人選,但她卻是同治最喜歡的嬪妃。看著得不到寵愛的慧妃,慈禧經常對同治的私生活指手劃腳。同治死後,阿魯特氏被光緒封為嘉順皇后。小叔子是皇帝,嫂子是皇后,確實不多見。

阿魯特氏在這種羞辱下一病不起,兩個多月後被慈禧賜死,當時她已經懷有同治皇帝的孩子。關於阿魯特氏的死,說法也是很多,有吞金、絕食、吞大煙、服毒等說法。其中以吞金流傳最廣,最起碼民間都這麼認為。

三年後,同治皇帝與皇后阿魯特氏被葬入清惠陵。1945年,也就是同治皇帝駕崩七十年後,清東陵第二次被大規模盜掘。土匪王紹義率眾盜掘了康熙的景陵、咸豐的定陵、同治的惠陵和慈安的陵墓,瘋狂程度堪比孫殿英。

惠陵的地宮大門被打開,盜匪們用斧頭劈開棺槨,將同治皇帝從內棺中拖出來,倒了一輩子黴的同治皇帝此時只剩一把枯骨。盜匪們將金銀財寶搶奪一空,揚長而去。 後來有三百多盜匪被緝拿歸案,有六名匪首被槍斃。

惠陵被盜後,由於東陵當時無人管理,盜洞口一直到七年後才被堵上。據說當地許多百姓都到地宮裡看過,有人說惠陵地宮皇后阿魯特氏的屍體沒有腐爛,面目如生。她渾身衣服全被扒光,肚子也被剖開,腸子流了一地。

阿魯特氏為何會遭此劫難?當時民間盛傳皇后阿魯特氏是吞金死的,盜匪們為取出她體內的金子,便將阿魯特氏的腸子從頭擼到尾。據當時參與調查的人講,惠陵地宮過道空空蕩蕩,走進到最裡面,看到兩具棺槨。

同治皇帝居右,只剩一把骨頭,也沒有什麼衣物。皇后阿魯特氏居左邊,阿魯特氏的屍體沒爛,有長髮,無衣服,俯身躺在棺內,棺前還有黃色的絲織碎片。洞口被調查人員臨時堵上,兩三天後,就有人報告說皇后被剖腹部。

皇后阿魯特氏為何70年屍身未腐?

眾所周知,屍體防腐自古以來都是一個難題。哪個朝代都不能保證皇帝、皇后下葬後屍身不會腐爛,或者說能防腐多少年。從古代的防腐手段來看,無非就是從屍身和棺木兩方面著手,同樣的處理方法,但會因環境和屍身差異得到不同結果。

同治和阿魯特氏便是這樣的情況,從清東陵被盜的情況來看,慈禧的定東陵是在其死亡二十年後被盜的,當時慈禧也是屍身未腐。雖然死後兩百多年的康熙只剩骨頭,但他的地宮中也有一位屍身完整的嬪妃。

由此可知,清朝時期的防腐手段已經非常高明,按照常理來分析,這些做過防腐處理的帝后屍身,保存幾十年應該問題不大,前提屍身完好,至於具體能保存多少年,這個肯定是沒有定論的。因此,阿魯特氏屍身70年未腐,可能也算正常吧。

無非就是當時屍身內臟沒有腐爛,清理比較完整,最主要的是棺槨密封的比較好。還有可能與當時的自然環境也有很大關係,比如,溫度、溼度等。那麼問題來了,同治皇帝為何只剩一把骨頭?

說來也奇怪,同治與阿魯特氏同年去世,也是同年葬入清惠陵,屍身的防腐處理也應該是一樣的,為何一個會腐爛,而另一個卻未腐?其實這就與同治死前得的病有很大的關係了,不論是天花、梅毒還是疥瘡,都有同樣的皮膚潰爛症狀。

這些病一旦到了晚期,基本上都會出現身體大面積的潰爛,內臟也會因細菌的侵蝕而加速腐爛。換句話說,同治在死亡前就已出現腐爛症狀,死後的防腐除了已經不起任何作用了,這是二者的主要區別。

綜上,阿魯特氏70年屍身不腐,也算是正常吧,畢竟康熙地宮中還有一個兩百多年屍身不腐的人存在。同治的過早腐爛,顯得阿魯特氏就有些“特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