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不適要看】會引起腹痛、腹瀉、腸鳴、口腔潰瘍的—小腸腑!

很多人認為小腸在臟腑辨證中的重要性不太突出,而且很多中醫辯證都很少有辯小腸病的。難道小腸辯證在臨床上真是很少或者說沒有嗎?錯!!如果小腸辯證不重要的話那臟腑辨證就不應該存在小腸病的辯證。小腸的辯證臨床上與脾胃和心臟的辯證具有同等重要性。

小腸是一個相當長的管道器官,位居腹中,其上口在幽門處與胃之下口相接,其下口在闌門處與大腸之上口相連。小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小腸與心有經脈相互絡屬,故小腸與心相為表裡。


【腹部不適要看】會引起腹痛、腹瀉、腸鳴、口腔潰瘍的—小腸腑!


主受盛、化物:

小腸主受盛化物是小腸主受盛和主化物的合稱。受盛,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變化、消化、化生之謂。小腸的受盛化物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小腸盛受了由胃腑下移而來的初步消化的飲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即受盛作用;二指經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在小腸內必須停留一定的時間,由小腸對其進一步消化和吸收,將水谷化為可以被機體利用的營養物質,精微由此而出,糟粕由此下輸於大腸,即“化物”作用。在病理上,小腸受盛功能失調,傳化停止,則氣機失於通調,滯而為痛,表現為腹部疼痛等。如化物功能失常,可以導致消化、吸收障礙,表現為腹脹、腹瀉、便溏等。

【腹部不適要看】會引起腹痛、腹瀉、腸鳴、口腔潰瘍的—小腸腑!


主泌別清濁:

泌,即分泌。別,即分別。清,即精微物質。濁,即代謝產物。所謂泌別清濁,是指小腸對承受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在進一步消化的同時,並隨之進行分別水谷精微和代謝產物的過程。分清,就是將飲食物中的精華部分,包括飲料化生的津液和食物化生的精微,進行吸收,再通過脾之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輸心肺,輸布全身,供給營養。別濁,則體現為兩個方面:其一,是將飲食物的殘渣糟粕,通過闌門傳送到大腸,形成糞便,經肛門排出體外;其二,是將剩餘的水分經腎臟氣化作用滲入膀胱,形成尿液經尿道排出體外。“膀胱與腎為表裡,俱主水,水入小腸,下於胞,行於陰,為溲便”。因為小腸在泌別清濁過程中,參與了人體的水液代謝,故有“小腸主液”之說。所以張景嶽說:“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濁,水液由此而滲入前,糟粕由此而歸於後,脾氣化而上升,小腸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類經·髒象類》)。

【腹部不適要看】會引起腹痛、腹瀉、腸鳴、口腔潰瘍的—小腸腑!

小腸分清別濁的功能正常,則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若小腸功能失調,清濁不分,水液歸於糟粕,即可出現水谷混雜,便溏洩瀉等。因“小腸主液”,故小腸分清別濁功能失常不僅影響大便,而且也影響小便,表現為小便短少。所以洩瀉初期常用“利小便即所以實大便”的方法治療。

小腸的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即消化吸收過程,是整個消化過程的最重要階段。在這一過程中,食物在經胃初步消化後進一步消化,將水谷化為清(即精微含津液)和濁(即糟粕,含廢液)兩部分,前者賴脾之轉輸而被吸收,後者下降入大腸。小腸的消化吸收功能,在髒象學說中,往往把它歸屬於脾胃納運的範疇內。脾胃納運功能,實際上包括了現代消化生理學的全部內容,以及營養生理學的部分內容醫學|教育網整理。故曰:“人納水谷,脾化精微之氣以上升,小腸化糟粕傳於大腸而下降”(《醫原》)。所謂“脾化精微之氣以上升”,實即小腸消化吸收的功能。所以,小腸消化吸收不良之候,屬脾失健運範疇之內,多從脾胃論治。


【腹部不適要看】會引起腹痛、腹瀉、腸鳴、口腔潰瘍的—小腸腑!

希望這篇文章能讓大家對中醫六腑之一的小腸有所認識,從而對自己的健康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