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雍正王朝》中康熙帝派十四阿哥為撫遠大將軍王的真實意圖是什麼?

紅雨說歷史


《雍正王朝》中,十四阿哥胤禵西征,他的對手是準噶爾汗國的策妄阿拉布坦。

噶爾丹大家都知道,那是一波鑿穿蒙古草原來撩康熙的主,康熙對他很是頭疼。這個策妄阿拉布坦是噶爾丹的侄兒,比噶爾丹更狠,就是他把噶爾丹逼死的。

面對這樣的“大怪”,一般的人打不了,康熙又老了,身體不允許他御駕親征,所以他只能從眾皇子中選一個人作表他去打準噶爾人。

九子奪嫡如火如荼,一些沒有野心的皇子不願意沾事。所以,康熙可供選擇的西征皇子並不多,也就三、四、八、九、十、十四這六位皇子。其中,三皇子側重於文事,他選擇棄權;八、九、十皇子,他們這三位共舉老八;胤禛保舉的是十四皇子,胤禵本心願望西征。

康熙最後選定十四阿哥作為撫遠大將軍王,他為什麼作出這樣的決擇呢?



第一,國本為重,外患次之。

準噶爾人入寇西藏,很多皇子都認為:誰能當上撫遠大將軍,誰就是聖心默定的皇位繼承人。就連在高牆圈禁的廢太子,也千方百計地想出來帶兵。

他們為什麼會有這種判斷呢?

1,康熙和他上面的清朝皇帝,因為當時的形勢,都熟悉和親自指揮過戰爭。

2,二次廢太子以後,康熙對王位繼承人透露出來的消息很少,大家無法判斷。剛好碰上西征選帥這件事,在當時的朝中,這是件大事,也是一個機會。於是有些皇子私下認為,誰能在西征選帥中獲得康熙的青睞,那麼皇位繼承人的天平就會傾向於他。

這種判斷準確嗎?

我以為不靠譜。原因如下:

1,西藏平亂,叛軍靡亂半個西藏,波及面積相對來說並不大。即使打贏了,也不能代表西征皇子擁有扭轉乾坤的能力。

2,戰事難料,如果西征皇子真的是聖心默定的繼承人,萬一打敗了,那不是讓未來的皇帝威風掃地?

3,如果出現了更壞的情況,西征皇子被俘或者被殺,那豈不是動搖了國本?土木堡之變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後來,鄔思道為胤禛剖析時局,他說:“西征是國家大事,保舉西征皇子要出於公心,控制西征軍隊的關鍵在於糧道。”

鄔思道的解讀很接近於康熙的想法。

康熙是位高瞻遠矚的皇帝,他知道西藏平亂不是件容易的事,他更知道在皇位繼承人這個國本和西藏一地之亂兩者間孰輕孰重。他不會在自己年高體弱的時候,輕易讓儲君遠離朝廷而孤身犯險於西陲邊遠之地。

因此,他選擇撫遠大將軍的時候,是一定會排除掉皇位繼承人。

第二,綜合考評,能者居之

胤禛很聰明,沒有在西征選帥一事上瞎摻和,本著為國家負責的態度,他保舉了十四阿哥。他的表現,贏得了康熙的印象加分。

西征選帥,康熙需要的是能夠解決西藏問題的皇子,在為將能力這一塊,八阿哥相較於十四阿哥,顯然是不夠看的。

西藏平亂的戰場在青藏高原,海拔高度在四千米以上,身體不好的人根本適應不了,更不要說揚鞭躍馬地指揮戰鬥。



(老八是個雙下巴,一看就身體不行)

在《雍正王朝》劇中,老八的形象是個中年胖子,還有小肚腩和滿臉的嬰兒肥。這種身體狀況,一看就是缺少鍛練的亞健康,萬一有個劇烈的高原反應啥的,是很動搖軍心的。

十四阿哥就不一樣了。在眾多的阿哥中,他和十三阿哥是功夫最高的,他的身材修長、面容堅毅、熟讀兵書,康熙誇他懂得帶兵之道。



(十四阿哥氣宇軒昂,長得精神)

後來,十四在西征時十分勇敢。一些大臣害怕他稍有閃失後不好向康熙交待,就要求他留在後方。他不幹,親自帶兵馳騁在青藏高原上。

第三,性格直爽,動機單純

十四阿哥除了軍事能力強於八阿哥外,在康熙的眼中,他的性格直爽、動機相對更加單純。

如果老八的軍事能力更強,康熙也不敢將率領二十萬軍隊的軍權交給他。

1,老八這個人太會邀買人心,在朝中有很大的勢力。

2,老八在對儲位的爭奪上太執著,可以用死纏爛打來形容。

康熙害怕一旦百年之後,傳位給其它皇子,老八外有兵權、內有黨羽,會進行武裝搶權。

十四阿哥就顯得純粹些。他在西征期間盡心盡力地為國平亂,只返朝過一次,沒有捲入太深的奪嫡之爭。後來雍正登基,他輕裝簡從地返京祭靈,沒有動謀反的心思。

第四,高手佈局,留有後招

康熙任命十四阿哥為撫遠大將軍王,同時任命陝甘總督年羹堯掌管西征大軍的糧道。

這種佈局有兩層含義:其一,挑選最有能力的將領配合胤禵,全力打贏西征這一仗;其二,如果胤禵擁兵造反,年羹堯就會斷其糧道,使其部不戰自潰。


鏈天絕


康熙五十七年,西北叛亂,傳爾丹兵敗,六萬人馬被全殲。康熙震怒,揚言要“御駕親征”,其實這就是一個姿態,康熙年事已高是不可能再搞什麼“御駕親征”了,但是,西北的平叛也是關係到大清的安危的大事,皇上不能親證,但必須委派一名皇子“代天子出征”。

康熙給代天子出征的皇子的待遇是相當的高:委任撫遠大將軍,封大將軍王。

究竟要委派哪個皇子去西北“代天子出征”,這個事本來可以是康熙“乾剛獨斷”就可以決定的,但是康熙沒有這麼辦,他還是演了一把“推薦和自薦”的戲碼——究竟派誰去,可以舉薦也可以“自告奮勇”。

在諸位皇子們的舉薦和自薦的戲碼演完了以後,康熙決定委任十四阿哥胤禵為撫遠大將軍,封大將軍王,代天子出征,赴西北平定叛亂,並且康熙親自送行,十四阿哥胤禵用天子儀仗,可謂是“威風八面”,十四阿哥胤禵似乎已經明顯的感覺到自己離太子之位越來越近了。

那麼,康熙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任命十四阿哥胤禵為撫遠大將軍,並封大將軍王,並讓他掌控西北的二十萬兵馬呢?他的真實意圖究竟是什麼呢?

我們還是通過電視劇《雍正王朝》來分析康熙的“帝王心機”和“馭人之術”。

客觀的講,康熙委派十四阿哥胤禵赴西北平叛,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撫遠大將軍的最佳人選應該是非十四阿哥胤禵莫屬,但這個任命僅限於平叛,與皇位繼承無關。

在康熙眾多的皇子當中,有能力也有資歷擔任撫遠大將軍一職的皇子其實不多,細數起來也就是三個人:大阿哥胤褆,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

在這三個人選當中,大阿哥胤褆因為陷害廢太子胤礽,以及試圖謀殺廢太子胤礽,在康熙四十七年就被終身圈禁,說起來已經被圈禁十年了,儘管這位大阿哥曾經跟隨康熙親征葛爾丹,也曾經作為副將輔佐他的皇叔沙場征戰,有一定的軍事才能和帶兵能力,但是康熙是不會,也不敢把西北的重兵交到這個“居心叵測”的大阿哥胤褆手裡。

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也是皇子中的帶兵打仗的出身,也是沙場征戰履立戰功的阿哥,但是十三阿哥胤祥因為受到廢太子的牽連,也已經被圈禁,並且十三阿哥胤祥的生母,是和叛軍有血緣關係的柯爾克蒙古的公主,康熙更不放心把西北兵權交給十三阿哥胤祥。

這樣一來,主管兵部的十四阿哥胤禵幾乎就成了“唯一的人選”,所以在確定十四阿哥胤禵為撫遠大將軍,大將軍王的問題上,康熙的選擇應該是一個必然的選擇,這個選擇的本身並沒有什麼可以討論的,但是康熙選擇十四阿哥胤禵的過程卻很值得研究,這個過程才是康熙的“帝王心術”和“馭人之術”的體現。

康熙選擇撫遠大將軍的過程和結果,絕對不僅僅是為了確定“西北平叛”的最佳人選這麼簡單,他是在最後考驗他的皇子們,看看究竟哪位皇子是有能力有胸懷有擔當的可以繼承大統的最佳人選,和這個目的相比較,西北的平叛只能是放在第二位。

這就是康熙為什麼不“乾剛獨斷”而是要徵求各位皇子意見的根本原因。他需要看的是圍繞這個“大將軍王”誘惑,皇子們都是如何表演和表現的。

幾乎所有的皇子都認定,誰能當上這個大將軍王,誰就可以基本上會是那個繼承大位的人選,於是太子之位的爭奪,就變成了大將軍王的爭奪。

其實,這個大將軍王只不過是康熙拋下的一個誘餌,但是的確有人上鉤了。

第一個上鉤的還是那個急切的相當太子更想當皇上八阿哥胤禩。

在大將軍王人選的競爭上,八阿哥胤禩是處於劣勢的,他既不會帶兵更不會打仗,但是這個大將軍王的誘惑力太大,直接會左右皇帝大位的傳承,所以胤禩必須要爭取。

他知道和十四阿哥胤禵相比,他沒有什麼優勢,所以他炮製了一套理論:大將軍王其實就是一個坐鎮的,並不需要會帶兵會打仗,只要會籠絡人心就可以,在這方面,八阿哥胤禩很拿手。他的這個理論通過九阿哥胤禟提出來,作為推薦八阿哥胤禩為大將軍王的理由。

但是,八阿哥胤禩的這個舉動,其實是徹底得罪了那個一直是他的死黨的十四阿哥胤禵。在胤禵看來,他的這個八哥在關鍵時刻還是隻想到他自己,完全沒有考慮他這個兄弟的利益。

十四阿哥胤禵也很清楚,這是他千載難逢的的好機會,並且是老天賜給他的唯一的一次可以繼承大統的機會,八阿哥胤禩的舉動,讓他徹底的脫離了八爺黨,開始自立門戶進行奪嫡之爭。

這個局面是康熙最滿意的,一個大將軍王的頭銜,就挑起了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的窩裡鬥,十四阿哥胤禵的自立門戶其實就是給八阿哥胤禩又樹立了一個敵人和對手,八阿哥胤禩的敵人和對手越多,康熙的位子就越安全,知道自己時日不多的康熙,最需要的就是安全和穩定。

同時這個誘餌也是對四阿哥胤禛的一個考驗,康熙要看看他已經初步認定的這個接班人的智慧和胸懷究竟如何。

四阿哥胤禛其實也差一點就上了鉤,但是好在他有一個神一般存在的師爺鄔思道。

鄔思道告訴胤禛,那個大將軍王你不要去爭,你也爭不上,那個人選康熙心中早有所屬,十四阿哥胤禵是唯一的人選。然後鄔思道告訴胤禛:西北打仗打的是糧草!

鄔思道的分析非常精闢,胤禛也是豁然開朗:既然爭不到這個大將軍王,那就安排能夠控制大將軍王的人選。於是他們確定的策略就是:由胤禛推薦十四阿哥胤禵出任這個大將軍王,交換的條件就是由年羹堯出任陝甘總督。胤禛告訴他的親弟弟胤禵,我舉薦你當這個大將軍王,並且會全力支持你在西北打個大勝仗。

胤禛的意思很清楚:親弟弟,八阿哥胤禩靠不住了,他可是主管戶部的,他要是在錢糧上卡你的脖子,你就是當了這個大將軍王也不會好過,還是用我的人吧,我不但舉薦你,還要派親信來全力支持你,年羹堯任陝甘總督,糧草軍餉的的補給應該可以放心。

十四阿哥胤禵對此感動不已:還是親哥哥靠譜!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話是真的。

他萬萬沒想到,就是這個年羹堯會在最關鍵的時候,通過控制大軍的糧草牢牢地控制住了他,讓他的十幾萬兵馬形同虛設,直到這個時候,十四阿哥胤禵才明白所謂的“大將軍王”真的就是一個誘餌,他也上鉤了。

按照通常的邏輯,康旭不可能不知道四阿哥胤禛推薦十四阿哥胤禵的真正目的,因為陝甘總督是封疆大吏,年羹堯的任命是一定要得到康熙本人的首肯,康熙對年羹堯的任命沒有提出反對意見,說明康熙是看懂了胤禩的心機,而看破不說破,更說明康熙對此是認同的甚至是讚賞的。

這樣的安排,讓康熙實現了一種相互制約的平衡,一般情況下三角關係比兩極關係要平衡的多,康熙通過對十四阿哥胤禵的任命,憑空給八阿哥胤禩製造了一個對手,這樣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三位皇子就可以互相牽制互相制約,康熙就有時間和精力安排後事,而四阿哥胤禛的佈局,讓康熙清楚的認識到這個老四胤禛的水平要比那個號稱八賢王的老八靠譜很多,康熙進一步堅定了傳位給四阿哥的決心。

事實上經過爭奪“大將軍王”這件事之後,四阿哥胤禛已經被康熙認可,繼承大位已成定局,至於能否順利繼承,康熙能做的就是牢牢控制住“宣旨官”隆科多,其他的就看四阿哥胤禛的本事和膽量了。

這就是康熙的“帝王心術”和“馭人之術”。


步武堂


《雍正王朝》中,康熙派遣十四阿哥胤禵為大將軍王,帶領十萬大軍前往西北平定叛亂,可謂是下了一手“一箭三雕”的大棋,體現的是康熙超凡的帝王心術,讓人深感佩服。


康熙大限將至,此時此刻,絕不能再出現能夠左右朝局和奪嫡形勢的重臣。

歷史上的康熙就是一個將兵權牢牢控制在愛新覺羅家族手中的皇帝,除了收付臺灣時啟用施琅外,平定三藩倚重的是自己的兩個哥哥,裕親王福全和康親王傑書,征討噶爾丹,不是康熙帶兵御駕親征,就是由福全帶兵出征,始終將兵權掌握在皇家手中。《雍正王朝》西北叛亂,康熙指明瞭要找一名皇子出任大將軍王,帶領十萬大軍出征,也是出於這個方面的考慮,軍權不能旁落。

而更為重要的是,此時的康熙已經六十多歲,不得不考慮到接班人的問題,這個時候如果安排外臣或者再安排其他的宗室成員帶兵,手握重兵,大權在握,必然引得眾位皇子的極力爭奪,特別是八爺黨肯定會想盡一切辦法拉攏,如果不是八爺黨的人,或者不能為八爺黨所用,那麼結局一定就和傳爾丹一樣,落得全軍覆沒的下場。這些都是康熙所不希望看到的,特別是信任的大將軍成為左右朝局和奪嫡形勢的重要力量,那時,整個局面也會使得康熙無法控制。

而在阿哥們當眾,能帶兵打仗的只有大阿哥胤禔、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這個時候大阿哥和十三阿哥都被圈禁了起來,十四阿哥也就成為了唯一適合的人選。


這也是康熙對於八爺黨內部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分化瓦解。

八阿哥胤禩,是何等聰明的人,康熙剛說出自己想要從皇子中擇一人帶兵出征,立馬就想到了誰是大將軍王誰就是康熙的繼位人,而這一點康熙不可能不想到八阿哥的前面,而康熙這樣做了,就是為了從內部瓦解掉八爺黨。

八阿哥的皇帝夢雖然受到了康熙無情打壓,但是卻一直不肯放棄,康熙也就這樣欲擒故縱的保留著八阿哥的爵位和差事,同時也在重用十四爺,這次西北戰事,啟用十四爺出任大將軍王,為的也是繼續增加八爺黨內部的猜忌,從內部將八爺黨瓦解,削弱八爺黨的力量。從這一點上來說,康熙是成功的,八阿哥讓鄂倫岱監視十四阿哥,但是鄂倫岱反被十四阿哥策反,而八阿哥一眾又調換十四阿哥的禮物陷害十四阿哥,這都說明了,康熙這樣的安排,讓八爺黨內部出現了矛盾與內耗,也是極大的削弱了八爺黨的實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雍正的順利登基。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康熙讓十四阿哥擔任大將軍王,也是將十四阿哥調離京城,削弱八爺黨在京城勢力和影響力,特別是對於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把控能力,這樣九門提督隆科多的重要地位就能體現出來,康熙控制隆科多相對容易,因而也能更好維持京城的安穩,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當然,康熙也是通過這次推舉大將軍王,來對雍正進行考察。

康熙臨終前對雍正說:“善待你的臣民,善待你的兄弟,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傷害他們。”康熙之所以這樣說,正是因為這些都是康熙所擔心和顧慮的。

“九子奪嫡”讓康熙的兒子們打做一團,關係勢同水火,一方上臺,其餘眾人難免會受到清算,這些都是康熙多不願意看到的,也不想讓發生的,他希望的是一個能有包容心的新皇帝上臺,這樣不僅能讓阿哥們人盡其用,有利於朝廷,也不至於兄弟鬩牆,骨肉自相殘殺。

而雍正在康熙面前舉薦了十四爺出任大將軍王,不僅贏得了康熙的讚賞,更是贏得了康熙的信任,也讓康熙放下心來。推舉大將軍王,是康熙考察雍正以及其他皇子的最後一道題目,目的就是要看看皇子們有沒有人君的氣宇,能不能包容兄弟和臣下,而此時的雍正,交給了康熙最為滿意的答卷,康熙也就此最終決定將大位傳給雍正。


雍親王府


康熙認為老十四去了,即便引兵於外對於政局也掀不起大風浪,朝內有康熙自己,老八,老四,搞政治鬥爭老十四沒戲;糧食在年羹堯手裡,也就是在老四和康熙自己手裡。但是康熙想測試老四的心胸是不是真正以國家大局為重。而更加搞清了老八的真面目,尤其是死鷹事件。這時,即便康熙死了也瞑目了。


浩浩和湯湯


(日堯居k古史解雍正王朝)

——之無限猜想200——004

朝廷上下都在議論;這位撫遠大將軍王就是未來的皇位繼承人,包括十四阿哥胤禵自己也是這麼想的,別人的議論和自己的想法都不如康熙皇帝的意圖最準確!

那麼誰去擔當這個大將軍王,這裡面還有許多玄機嗎?

康熙皇帝的帝王心術,沒人能猜得透!可是有一個人摸透了,這個人就是庸秦王府上的幕僚鄔思道,他自有一番自己的道理。


(鄔思道給雍親王胤禛獻計)

自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永久被廢以後,太子位一直空著,朝廷上下官員的心一直在懸著,特別是康熙帝的那幾個兒子,眼巴巴的惦記著這個皇位繼承人,可康熙帝卻對張廷玉和馬齊說:從此不確立太子,我太祖太宗沒立太子,天下不照樣安定嗎?

可是惦記這個皇位繼承人幾位皇子阿哥們還是暗流湧動,對這個“儲君”位置搖搖欲試。到了康熙五十七年,青海的叛匪羅卜藏丹增又發動了叛亂,朝廷派去的傳爾丹六萬大軍由於孤軍深入,被傳爾丹打了個全軍覆沒。

這次康熙帝決定派一位皇子前去大西北帶兵,為撫遠大將軍王。康熙皇帝的這句話傳出去以後讓幾位皇子又興奮了,在他們眼裡,這個大將軍王就是未來的皇位繼承人,所以幾位皇子一場爭奪撫遠大將軍王的序幕又拉開。
(舉薦撫遠大將軍王的朝會)

按照鄔思道的推理:

去大西北帶兵的阿哥只有這兩位,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關鍵問題是十三阿哥胤祥還在宗人府圈禁,即使在外面,也有可能因為十三阿哥胤祥他的外公是蒙古大汗而不能被康熙皇帝使用,所以在康熙帝的心裡,這位撫遠大將軍王的最佳人選就是十四阿哥胤禵,這讓雍親王沮喪。

鄔思道繼續分析:西北打仗,打的是糧草,只要雍親王胤禛能控制糧草,就等於控制住大西北的十萬大軍首尾不能相顧,將來即使皇位傳給他,他也不能順利繼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次四爺一定要以朝廷大局為重,按照康熙帝的思路,積極舉薦十四阿哥胤禵為撫遠大將軍王,爭取天心。

聰明的雍親王胤禛心領神會,這才有了他首先舉薦自己的弟弟十四阿哥胤禵的第一步棋。同時換取了自己的心腹年羹堯為川陝總督,這就堵住了這為撫遠大將軍王的後路。這是奪嫡的節奏。
(雍親王的舉薦正合朕意)

康熙帝的帝王心術:

在清代康熙朝的歷史上,恍恍惚惚也能找出這一段的記載;十四阿哥胤禵的確是一個帶兵的好材料,重要的是這個阿哥最大的特點是桀驁不馴,有時候會做出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他是雍親王胤禛一個母親的親弟弟,可他卻和八爺黨的八阿哥胤禩打得火熱,時間久了恐怕現的很太深。

既然他會帶兵會打仗,倒不如讓他遠離京城,離開這個是非之地,以免他在京城生出事端,也好為他今後留下個好去處。這樣他也好遠離八爺黨,為今後皇位繼承人的順利交接清除障礙。

讓他在大西北不但建功立業,京城也少了許多麻煩,也是讓他遠離皇位繼承人爭奪戰的最好辦法。至於皇位繼承人好像沒考慮他。
(老十四認為是皇位繼承人)

十四阿哥胤禵順利的當上了撫遠大將軍王,此刻的他也堅定了自己就是皇位繼承人的最佳人選,興高采烈的走馬上任之時,還寄希望於八阿哥胤禩在京城能與他遙相呼應。可是八阿哥胤禩眼看著自己爭奪這麼多年的皇帝繼承人怎麼能這樣輕鬆落入他人之手?

十四阿哥胤禵並不是巴結黨的中堅骨幹,他與八爺黨的若即若離,在撫遠大將軍王胤禵剿滅叛匪羅卜藏丹增即將取得勝利之時,他與八爺黨產生了內訌。

重要一點是八阿哥胤禩在大將軍王身邊安插臥底,阻止出兵,最卑劣的是在康熙的生日那天把大將軍王送的禮物換成了死鷹,雷霆震怒的康熙帝並沒有深追究下去,原因是他知道是誰幹的,已到暮年的康熙皇帝,不想在皇位繼承人的交接之時影響朝廷穩定。
(康熙帝送別撫遠大將軍王)

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帝在暢春園駕崩。他最終把皇帝位置傳給了四阿哥胤禛,是為雍正皇帝。他在臨終前把宣召大臣的重任交給了九門提督隆科多,這就是後人所說的內有九門提督隆科多,外有川陝總督年羹堯,雍正帝身邊還有一位俠肝義膽的十三阿哥胤祥,雍正帝的機會順利成章。

可是作為撫遠大將軍王的十四阿哥胤禵始終認為皇位繼承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傳給自己的,但一直沒有合理的佐證來證明康熙皇帝就是傳位給這位十四阿哥胤禵。不過種種跡象表明,康熙帝派出這位十四阿哥胤禵出征大西北為撫遠大將軍王是一種平衡皇子之間各種勢力,緩解兒子們之間的矛盾的策略手段,也是為保護這個兒子。本頭條號的無限猜想,無論你是否相信,只要當故事看,就會覺得有點意思,就會理解其中的奧妙。

本人不是歷史學家,不過是根據電視劇《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歷史資料的情節做出了猜想,故事為主,有不同看法歡迎網友們吐槽!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雍正王朝》詳細解剖還在後面,帶你繼續解剖雍正王朝!歡迎網友評論互動、留言。


日堯居


果然,大家對這件事還是有很大的疑惑,是啊,在奪嫡關鍵時刻,康熙帝為什麼要指派老十四胤禵出任撫遠大將軍?

畢竟在當時所有人看來,此舉就如同把老十四胤禵定為了儲君人選,難道康熙帝就不怕給下一任君主留下禍害?

直到康熙帝駕崩之時,他也沒有講出選老十四胤禵出任大將軍的原因,但不妨礙我們來推一推他的真實意圖!

一、

《雍正王朝》整部劇的主線就是圍繞著錢展開的,同時前半部又夾雜著九子奪嫡的劇情。等到了康熙五十七年,整個奪嫡的局勢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所謂九子奪嫡,實際上等時間的車輪走到這裡的時候,已有三人退出了競爭:

老大胤禔是最早退出的,倒不是說他實力不行,而是智商不足,玩什麼魘鎮,最終被康熙帝大罵蠢豬,被永久圈禁;老三胤祉是第二個退出的,雖然他也努力地討好康熙帝,可實力確實較弱,因跟老大胤禔互掐,被康熙帝罵書都讀到了狗肚子裡去;再就是太子胤礽,本來他安安穩穩地做太子,行光明正大之事便不會出問題,偏偏他也學習其他兄弟爭寵,最終兩次被廢。

剩下的幾位皇子,真正能競爭皇位的,只剩下老四胤禛、老八胤禩和老十四胤禵。

實際上在上次復立太子胤礽時,康熙帝就陷入了深思,因為他見識到了老八胤禩裹挾百官的實力。復立了太子胤礽,也僅僅作為擋箭牌使用,也就是這個時候,老十四胤禵發現了機遇,勇於蹦出來跟老十三胤祥幹了一架。

關於老十四胤禵蹦出來打架之事,其實他也是出於恐懼,不得不蹦出來破局:

當初為什麼要廢太子胤礽,導火索就是因為他“發兵”包圍了八大山莊,而老十四胤禵心中明白,這份太子手諭是假的。

不僅是假的,他還是模仿的老十三胤祥的筆跡寫的,這樣就把嫌疑指向了兩個人,一個是老十三,一個是太子。可是老十三胤祥被康熙帝以愛自己的孩子為由放了出來,太子胤礽又再次被複立,也就證明,這倆人的嫌疑已經被消除,他倆被消除了,康熙帝又不傻,咋辦?

此時的老十四胤禵必須要給自己洗脫嫌疑,而洗脫嫌疑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屎盆子往老八胤禩頭上扣,給眾人造成一種這都是老八胤禩指使的錯覺。

二、

所以,大家看當時整個打架的過程,老十四胤禵是替老八胤禩出頭,結果大家都看熱鬧,只有老八胤禩急著要拉開雙方。

更重要的是後面老十四胤禵跟康熙帝的爭辯:

“皇阿瑪,你當時不是也說過,江湖術士的話,有時候也能代表民意嗎?”

康熙帝說這句話的時候,老十四胤禵可不在場哦,那麼誰把這話傳給他的呢?除了老八胤禩,還能有誰?

這句話,就是把老八胤禩按在火裡烤啊,關鍵是還挑不出什麼毛病,面對康熙帝的憤怒,他不惜說出這話:

“家有諍子不敗其家,國有諍臣不亡其國。”

當然,他成功地激起了康熙帝的憤怒,最終康熙帝舉劍要砍,老四胤禛來了個空手接白刃……

但是,不得不說老十四胤禵走了一步險招,把自己說成了光明正大之人。變成了對某人有意見,或者看不慣某事,會直接說出來,甚至是面對皇帝,也是“諍子”,既然是一個光明磊落,敢作敢為之人,當然不會做出偽造太子手諭之事啊!

不得不說,老十四胤禵能入了康熙帝法眼,跟這件事關係非常之大。事後,康熙帝不僅沒有處罰老十四胤禵,還給了他兵部的差事,並把烏雅氏升了皇貴妃。

這也說明,康熙帝已經忌憚八爺黨的勢力了,而且也發現大家根本不把太子胤礽放在眼裡。也就說明,從這時起,康熙帝就開始瓦解八爺黨聯盟,同時,著手考慮儲君人選。

不要覺得,康熙帝就被老十四胤禵給忽悠住了,如果這點小伎倆他都看不出來,他也就妄稱康熙大帝了。關於他為什麼不處罰老十四胤禵,反而給他升官,我們之前講過多次,這裡略過,回到我們的題目。

三、

有了這個前提,我們再來看老十四胤禵出任撫遠大將軍之事:

之所以要選一位皇子出任撫遠大將軍,就像鄔思道分析的那樣,傳爾丹兵敗不是偶然,是必然!一方面供應糧草的戶部是老八胤禩管轄,不及時供應糧草。兵部又是老十四胤禵管轄,一個勁地催傳爾丹出兵,結果傳爾丹孤注一擲,冒進,中了埋伏,全軍覆沒。

對於康熙帝來講,他不傻,當然也明白這裡面的道道兒,此時的康熙帝身體已經不適,不然的話,說不定他就御駕親征了。

其實根本不用選,在康熙帝心中只有一個人能勝任,他就是老十四胤禵:

1、能帶兵打仗的將領很多,但是在當時兵部和戶部被八爺黨控制下,誰去都避免不了敗仗。如果讓八爺黨的人去帶兵,風險太大,很難保證儲君順利即位。思前考後,皇子中老十三胤祥被圈禁,只剩下老十四胤禵能帶兵,畢竟大敵當前,打勝仗最關鍵。

2、此時的康熙帝年歲已高,在當前的局勢下,他已經基本確定了老四胤禛為接班人。如果老十四胤禵仍然在京城,同樣風險太大!試想一下,如果老十四胤禵在,剛放出的老十三胤祥真的能順利接管豐臺大營嗎?

3、再有便是進一步分化八爺黨,實際上從復立太子事件之後,八爺黨就已經不穩固了。那次把烏雅氏封為皇貴妃,就等於宣佈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奪嫡希望最大。再加上撫遠大將軍給老十四胤禵,還傳播出,誰當大將軍誰就是儲君的言論。以此成功地轉移火力,使得老八和老十四互掐,而老四韜光養晦。

4、當然,此舉也是對老四胤禛的考驗,讓眾人舉薦大將軍,就是看大家有沒有大局觀。而朝堂之上,老九和老十的吃相相當難看,舉薦什麼老八胤禩出任大將軍,連廢太子的老師王琛都看不過去了,舉薦廢太子來噁心他們。反觀老四胤禛,一切為江山社稷著想,不惜舉薦八爺黨的人為大將軍,這才是帝王胸懷。

四、

事實上康熙帝此舉非常巧妙,老四胤禛緊隨聖意,暗地裡安插年羹堯、李衛去遏制老十四胤禵。老八胤禩等人也識破了康熙帝的用意,不僅在老十四胤禵身邊安插了奸細,還一個勁地催他別打勝仗。

但是老十四胤禵不這麼認為啊,他覺得老八胤禩那是嫉妒他,當初舉薦大將軍王的時候,他們就沒把自己放在眼中。

康熙帝也是故意的,說了這麼句話:

“朕決定從皇子中擇一賢者代朕出征,封為大將軍王。”

看了沒,明明知道號稱賢王的就是老八胤禩,偏偏講自己要選一位賢者出任大將軍王。這也就有了老八胤禩假惺惺地對老十四胤禵講,要舉薦他當大將軍王,實際上這是笑裡藏刀,老十四胤禵並沒中計:

“八哥,無論年資還是德望,十四弟都不及你一分,你這樣說便是懷疑我,我願歃血為盟以明心志。”

但心裡肯定不服啊,為了防止老十四胤禵被人舉薦,老九胤禟甚至先人一步堵上老十四胤禵的嘴:

“回皇阿瑪,胤禵現管著兵部,兒臣以為應聽聽他的見解。”

舉薦,只能舉薦別人,哪有自薦一說,不然,表現地也太過了,只要沒有人舉薦老十四胤禵,那麼老八胤禩就成了唯一人選。可惜康熙帝不傻,一眼就識破了,馬上堵上了:

“是呀,胤禵是管兵部,但朕現在想聽聽你的見解。”

這也等於進一步離間了老十四胤禵跟八爺黨的關係!

最終,康熙帝的選擇是正確的,老十四胤禵急於表現自己,一上任就連打勝仗。更是在康熙帝壽辰之際送上大獲全勝的大禮,暫時解決了邊境大患,這也成為了老十四胤禵的鼎盛時刻……

直到雍正帝都即位了,老十四胤禵仍然堅定地認為皇位是自己的,真是被人賣了還傻呵呵地數錢呢,變著法兒坑兒子的,也就康熙帝了!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楊角風發作


一個關鍵崗位,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領導用人的時候,不僅考慮這個人的才能,也會洞察整個棋盤形勢的走向。《雍正王朝》中,康熙五十七年,康熙任命胤禵為大將軍王,代表朝廷遠征西北。西北這一步棋,走得可謂別有洞天。

當時的背景

康熙五十七年,西北傳爾丹深入敵營,最後全軍覆沒。戰報傳回朝廷的時候,老爺子正在戲樓看戲。康熙急急忙忙打開戰報,看完後心情沉重,立刻召見胤禛和胤禵商討對策,並放出風聲,要從皇子中挑選一位出任大將軍王。

各方受到消息後的反應

胤禛這邊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分析信息,最後得出結論:西北戰敗,表面上是傳爾丹輕敵冒進,實際上是八爺黨為了爭奪兵權故意“下黑手”。西北的部隊,是敗給了朝廷。鄔思道建議胤禛推薦胤禵,但是要控制陝甘總督的位置。陝甘是西北的糧草集運中心,只要控制陝甘,就能控制西北的大軍。

胤禩分析信息出來的推論是,誰能夠當上大將軍王,誰就是康熙的繼承人。去西北,為的是累積軍功和威望。胤禩一直熱衷於皇位,對這個崗位躍躍欲試。這下胤禵就不幹了,明明自己是兵部老大,又有軍事才能和打仗的經驗,怎麼著也該我去吧,你這個沒軍事才華的八哥就在朝中歇歇吧!這下八爺就鬧出不愉快了,最後決議優先推薦胤禩,退而求其次地推薦胤禵。胤禵心裡就悶悶不樂了。

康熙的意圖

西北戰敗的真正原因,康熙心裡清楚的很,問題就出在兵部。兵部是八爺黨的人把持著,只能從八爺黨當選人,才不會重蹈覆轍。胤禵是八爺黨的骨幹成員,他去了西北,在背景上比較合適。胤禵精通兵法,有實戰經驗,是一位軍事型的專業人才,能力是沒有問題的。

當時朝堂上太子之位空置已久,各位阿哥的奪嫡之爭已經愈演愈烈。八爺黨的人不在康熙的獲選名單上,卻是朝廷上的一股重大力量,甚至威脅到老爺子自身位置的穩固。康熙讓胤禵出任大將軍王,既可以調虎離山,也能起到分化瓦解的作用,削弱八爺黨的力量。胤禵和胤禩都想領兵去西北,無論選誰都會有一方不高興,八爺黨就會有裂痕。果然,胤禵還沒有出發,胤禩就在身邊安插眼線。

此時康熙可以藉著此時考察一下各位皇子的意圖,看看誰在顧全大局,誰在覬覦皇位。所有皇子的反應,康熙都看在了眼裡,記在心裡。就胤禛一個人的表現可以加分。胤禵成了大將軍王,他成了名義上的熱門候選人,讓外界所有人的目光都朝向了他。這樣一來,康熙心裡的繼承人就能減輕競爭壓力。

康熙是幾百年難得一遇的帝王,在識人、用人方面都有自己獨到的眼光。選擇胤禵,一是他紮實的專業才能,主要還是其政治價值。一顆棋子,起到多重妙用,既考慮到當下,也考慮到未來。


秋媚讀史


康熙五十七年,清聖祖(康熙)封皇十四子允禵(原名胤禎,清世宗(雍正)即位後為避帝諱改名允禵)為大將軍王率軍出征,其真實意圖到底是什麼,恐怕只有康熙自己知道。父親對兒子,什麼樣的可能性都存在。作為局外人,我們只能按照現代人的邏輯進行推測。個人覺得,有幾個可能性。



康熙作為允禵父親的同時又是一個皇帝,他不可能只是從父親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那麼,作為皇帝,政治問題必然是最先考慮的。康熙派允禵前往西北地區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軍事行動進展緩慢、時有失利,必須要尋找一個具有一定地位,可以鎮得住場面,又具有軍事才能得人去坐鎮指揮。而允禵恰巧具備這兩個方面的優勢。允禵作為皇子,沒有任何一個將領比他地位更高,更能鎮得住場面。同時,允禵又具備比較高的軍事素養,這一點是康熙諸皇子中數一數二的。允禩不行、允禟等人更不行,雍正同樣不行。至於“十三爺”胤祥,電視劇《雍正王朝》說他是帶兵的阿哥。但是,史料中幾乎沒有他帶兵的任何記錄。從現有史料來看,胤祥的確是個多面手,可軍事才能究竟如何還真不好說。更何況,胤祥和雍正的關係是擺在明面上的,即便他具有和允禵同樣的軍事才能,康熙也必須權衡權衡。



康熙權衡的是什麼呢?皇子之間的利益關係。眾所周知,允禵在領兵之前和允禩、允禟等人走得很近。而胤祥是公開支持雍正的。康熙五十七年,康熙實際上已經風燭殘年,不得不為自己的身後事作準備了。作為皇帝,康熙不太可能將軍隊和後援同時交給同一派系的兒子們。這樣很可能會誘發做大後的兒子產生非分之想,甚至軍事逼宮、提前上位。如此一來,康熙自身能否善終都很難說。那麼,如果雍正集團的人領兵,後援必然要交給允禩集團或者其他兒子,如此一來,雍正真成了孤家寡人,一旦康熙去世,在外領兵者後援受限,立時就是第二個現實中的允禵。



此外,如果是雍正集團的人領兵,而允禩集團的人控制後援。那麼,龐大的軍隊必然後援會受到掣肘,軍事行動也會面臨失敗的結局。因為只有搞掉了雍正,他們奪嫡的勝算才更大,即便允禩不爭這個皇位,允禵成為了皇帝,允禩的結局也要比雍正即位好很多。而軍事行動失敗是國家層面的大問題,是康熙不想看到的。如果是允禵領兵,首先允禩集團不會為難他,因為允禩爭儲失敗後已然失去了在父親心目中的皇位繼承資格,彼時的他想利用允禵翻盤,必然大力支持。同時,康熙五十七年後,作為和允禵並列的兩個可能繼承人之一的雍正,既然已經掌握了後援這個遏制允禵的利器,已然也就沒必要處處掣肘,導致國家層面的軍事失利,給自己即位後增加不必要的麻煩。



同時,從康熙的角度來看,軍隊交給允禵、後援交給了雍正的鐵桿小弟年羹堯接濟。既可以將允禵的軍事才能發揮出來,又可以將他與允禩集團分離,出於利益考慮,即便康熙去世,允禵也未必一定會站到允禩集團一邊。而且,一旦康熙去世,接濟後援的年羹堯可以很容易控制住允禵的命脈,而使得其不敢輕舉妄動。一支失去後援的軍隊,要麼等死,要麼搶掠。等死是死,搶掠丟失民心,終究也是個死。如此一來,遠遠地支開了允禵,雍正自然佔了上風。允禵的軍隊進不了北京城,而掌握北京城防的又是和雍正關係比較親密的隆科多。起碼康熙可以保證自身有個善終,同時還能儘可能讓自己默定的繼承人雍正能夠順利即位。



此外,康熙將允禵打發但西北地區可能也有作為父親的打算。就是讓他置身事外,不要攪和但允禩集團和雍正集團的爭鬥中去。可惜,父親的一片苦心最終還是白費了。不過,這次外調對於允禵來說倒也未必是壞事,至少爭鬥白熱化的時候他置身事外了,沒有引起胞兄更大的反感,反倒是得了個善終,雖然關了十來年,但畢竟活著等到了侄子的平反。

能力有限,只能扯這麼多了,如有謬誤,敬請海涵。請諸位多多指正,拜謝!


農民工歪說歷史


康熙派十四阿哥出任撫遠大將軍王,實在是個一石三鳥之計。

其一,西北地區叛亂來勢洶洶,需要一個能領兵作戰的皇子前去平叛。

在康熙的諸多兒子中,能夠帶兵打仗的皇子其實不算多,其中能力最強的無非就是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此時的老十三正被康熙軟禁,十四阿哥已經是不二人選。

其二,分化八阿哥和十四阿哥之間的聯盟。

在九龍奪嫡中,十四阿哥表面上看起來是屬於八阿哥的支持者,但實際上十四阿哥同樣對於儲君之位有著自己的渴望。

康熙讓十四阿哥出任大將軍王,讓十四阿哥誤以為康熙要把儲君之位傳給自己;與此同時,八阿哥也對十四阿哥產生了戒備之心,兩人之間的聯盟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康熙大壽之時的死鷹事件,便是八阿哥對十四阿哥的一種陷害。

其三,將不安分的隱患送離皇宮,確保皇位的順利傳承。

實際上,康熙早就把四阿哥當成儲君的唯一人選。十四阿哥屬於那種不太安分之人,如果一直留在皇宮,搞不好會在皇位交接的過程中搞出什麼事情來。因此,康熙讓十四阿哥去西北'戰場,實際上是讓他遠離權力的中心,免得他鬧出什麼么蛾子。



康熙的帝王之術確實高明,十四阿哥被任命為大將軍王,高興的不行,還以為儲君之位是自己的囊中之物,殊不知康熙此舉已經判了他的死刑。


不要以為撫遠大將軍王手下十萬兵馬,威風的不行。但俗話說的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康熙把年羹堯丟到了陝甘總督的位置上,死死的限制了十四阿哥大軍的糧草。而年羹堯,則是四阿哥的人。


小鎮月明


康熙五十七年,皇十四子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康熙的意圖很簡單也很明確,就是為了統一協調指揮西北戰事,這是鑑於嚴峻形勢而做出的重大抉擇。胤禵出任撫遠大將軍,使得爭儲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皇十四子胤禵雖為雍正(皇四子胤禛)的同母兄弟,但二人的關係卻很一般,他與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關係密切,是八爺黨中重要的一員。胤禵自幼很受康熙喜愛,若非康熙猝然離世,胤禵即位的希望很大。

胤禵性格爽直,從小與皇八子胤禩情投意合,關係甚好。康熙第一次廢太子時,在乾清宮召見各位皇子,康熙當眾怒斥胤禩企圖謀害胤礽,指責他有圖謀儲位的野心,並下令鎖拿胤禩,胤禵挺身而出為胤禩求情。

胤禵辯解說,八阿哥沒有奪嫡的心思,康熙聽後大怒,拔出配刀就要看胤禵,皇五子胤祺趕緊抱住父皇,諸皇子也叩首請求父皇息怒,康熙命人鞭撻胤禵,並驅逐出宮。胤禵讓康熙見識了何為有情有義與表裡如一。

經過此事,康熙對胤禵的品質有了進一步的瞭解。胤礽復立之後,康熙對諸皇子進行分封,胤禵獲得貝子爵位,是受封皇子中最年輕的,得益頗多。當初康熙要砍殺他,也是因喜愛他,卻見他忤逆自己而一時衝動。

康熙末年,西北用兵乃是頭等大事。康熙五十七年,策妄阿拉布坦屬將策凌敦撥布率兵入藏,殺掉和碩特拉藏汗,控制了西藏。為此康熙派西安將軍額倫特到青海經營西藏事務,九月被準噶爾人包圍,全軍覆沒。

這時西北的形勢已經非常嚴峻,準噶爾處於進攻態勢,除佔據疆、藏之外,也可影響到與其毗鄰的西北西南其它省份,如不及時加以控制,清朝就不能穩定。此前一年,康熙已自稱年邁,血氣漸衰而不能再親征。

於是便下令把前線將領的奏疏交給皇子看,已有讓皇子參與西北戰事的打算。青海失利後,康熙為了在疆、藏兩方面用兵,統一前線指揮,以利戰鬥,需要派遣有權威的統帥,十月,康熙決定讓皇十四子胤禵出征。

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晉封王爵。康熙對這次任命非常重視,採取了許多使胤禵順利行使職能的措施,命胤禵使用正黃旗旗纛,採用親王規格,胤禵自稱及眾人對他稱謂均是“大將軍王”。

同年十二月,胤禵自京城出發,乘馬出天安門,諸王貴族及二品以上大臣均到列並處送行,康熙命令駐防新疆、甘肅、青海的八旗及綠營軍皆聽胤禵指揮,當時那裡號稱精兵三十萬,實際上有十幾萬人。

康熙給西北蒙古王公指示:大將軍王乃是我皇子,確係良將,故命帶領大軍,掌生殺重任,你們大小事務俱要聽他指揮,就像接受我的諭旨一樣。這一切都說明康熙極其重視胤禵的任命與使命,頗有代己出徵之意。

胤禵也不負眾望,出征大獲全勝,立下戰功,於五十九年十月率部回京。次年四月再赴甘州軍營,直到康熙駕崩,沒有再對新疆作軍事進攻。胤禵一出任大將軍,爭奪儲君的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

早在康熙四十七年,胤礽第一次被廢時,康熙已經指責了胤禩結黨營私的行為。在胤礽第二次被廢時,康熙再次警告胤禩不要有非分之想,胤禩懷恨在心。乃至後來康熙狩獵回京時,胤禩一不迎駕,二不請示行止。

康熙對胤禩已由不喜歡轉為痛恨,康熙五十五年,胤禩患病,一度告危,康熙只是表面敷衍而已,可見父子之間已恩短情絕。由此可見,在八爺黨內部,核心胤禩已與儲位無緣,眾人將奪儲的希望寄託在胤禵身上。

胤禟早就向親信說,他和胤禩、胤禵三人中必有一人當太子,又說胤禵才德雙全,其他兄弟皆不如他,將來必然大貴。及至胤禵出征令下,胤禟說十四阿哥現今出兵,皇上看的很重,將來太子之位非他莫屬。

由此可以看出,胤禵在出徵之前,八爺黨集團已經分化。胤禵本人也把當太子作為奮鬥目標。他知道遠離京城及康熙年邁對他立儲不利,因此一再要求胤禟及時給他通報朝中信息,胤禵為此也作了一些準備。

康熙對胤禵一開始應該說是喜愛的、重用的,並且著意培養他,所以胤禵將來有被指定為太子的可能。但胤禵似乎又不是最理想的、唯一的人選,他還不夠成熟,又有參加胤禩集團謀奪儲位的歷史。

所以康熙對他還不是完全信任,還心存疑慮,古終未立他為儲。康熙或許有意到他臨終時頒佈遺詔立他為帝,但當時胤禵正遠在邊疆,鞭長莫及,以至於與帝位無緣,只能是時也,運也,命也,國家穩定第一。

綜上所述,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康熙讓胤禵出征就是為了統一指揮西北戰事,維護國家穩定。至於爭儲一事,當時的形勢也很明瞭,胤禩已無望,只有胤禵與胤禛最有實力,遺憾的是康熙還未明示便突然離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