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車主最常見的幾個“怪現象”?不知大家是否有類似的經歷?

莉所當燃


對於車主來說,買完車肯定要打扮一番,比如搞個真皮座椅,方向盤縫個套,更甚者給真皮座椅加個墊,後視鏡掛滿了各種裝飾物,前檔玻璃前放滿了各種小東西。

其實很多車主都只是覺得這樣做比較好看,比如女生喜歡在車內放一些娃娃,座椅都換成粉紅色的,車上還會貼上幾個卡通貼紙,這些在其他人看來確實怪,但在車主看來這就是可愛。

對於這些情況我個人是很理解的,因為我也喜歡改裝,雖然改動沒有這麼大,但能夠改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開車的心情也會更好。

而所謂的“怪現象”也只是他人覺得怪而已,比如有些車主喜歡在車窗裡面裝個小窗簾,你覺得奇怪,他自己反而覺得高檔;還有真皮座椅加座套的,一般在北方的居多,畢竟那邊天氣冷,一到冬天的時候,座椅就跟冰塊一樣,根本不敢坐上去,一些沒有座椅加熱和方向盤加熱的車子,那就只能手動升溫,給車子加上一件“外套”。

買車就是圖個方便和開心,況且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習俗,比如系紅布條,放鞭炮,在我們眼裡這是一種吉利的表現方式,而在其他地區的車主眼中就變得很奇怪。

總之,對於這些所謂的“怪現象”,我個人認為沒必要去說三道四,自己的車子怎麼弄是自己的事,買車就是圖個開心,只要改裝和裝飾不違法,那麼誰也管不著,你認為奇怪,我認為好看就行,反正車子是自己開,又關你什麼事。


車遍世界


我覺得最接受不了的是在中控臺鋪那個黑墊子,有些出租車中控臺都是塑料的,夏天反光嚴重,但我竟然看到過寶馬車鋪那個!!!




燚燚燚燚真牛


這個還真不少,但是不知道是不是針對國內,或許國外也是呢。

舉幾個例子吧。

座椅套


這個就比較講究了。在買車的時候會問“你這個車他是不是真皮座椅啊,不是的不行啊”。買車的時候都希望挑真皮座椅,因為坐著舒服,透氣,有質感…各種好。

買完之後,套上各種各樣的座椅套…

這個美其名曰保護座椅,那買真皮座椅的意義在哪呢。還有,這個是有安全隱患的。


方向盤套

這個其實有的時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買的車方向盤可能手感不怎麼好,或者有人就想用真皮的,這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這個最好用縫上去的,不能去直接套上去的,也不能用比較滑的。畢竟安全最重要。


掛件和擺件

大部分車主喜歡在中控臺掛上各式各樣的掛件,平安福,玉啊等等。中控臺上擺小佛的,擺香水的,還有擺棺材的(見棺發財?)。

這些東西最好不要放,因為一旦出現事故,或者緊急剎車,那些擺件掛件可能就是讓你受傷的原因。


排氣管改裝

這個就比較偏改裝了,我覺得不僅僅是國內,國外也不少。不僅僅是部分車主,大部分車主應該都想改。一變二,二變四,四變六!哈哈。

這個改裝沒有啥說的,好玩,有範,運動!大部分車主都應該喜歡,而且裝在不同的車上有不同的效果。我還見過四排氣的五菱呢。




國內大部分車主的行為都是可以理解的,也不能說誰對誰錯誰不懂啥的。不能說別人啥,畢竟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想法。


姑蘇早知道


用車“三大怪象”個人所見

其一在於汽車裝飾(過渡愛車)

原車皮革座椅以人造革為主,其耐磨程度遠超任何座套或坐墊,但總是有人樂此不彼的為座椅套上一層又一層。汽車太陽膜絕大部分人瞭解存在甲醛和苯超標問題,但為了保護隱私還是得貼一張。

屋子裡亂七八糟車子裡鋪上地膠一塵不染,皮膚劃破可能沒有什麼大不了、內飾有些劃痕就像“切膚之痛”;買一臺新車總得放盤鞭炮圖個吉利,然而還有因防鞭炮引燃車輛的案例。作為一個資深愛車人對這些行為不能理解,雖然大家都是賺錢不易買臺車愛惜一些總沒有錯,但買車的目的首先是便利出行提高生活品質,並不是讓汽車成為“心病”。


第二大“怪象”為有車不用以及沒有購車實力的人總會有車

這種現象在城市和農村都有出現但確實以農村車主居多,很多家庭傾全家一年的收入購買一臺汽車,但除了逢年過節會開一開其他時間都是“封車狀態”;一年中的360天可能都不會有機會用車,不過出於攀比心態即使不用也會買。

而沒有購車能力的人總會有車這點不好評價,大部分年輕人的可支配收入和儲蓄並不足以汽車消費,但出於婚俗或者其他原因哪怕負債也會買一臺汽車;似乎房和車成為了年輕人想要走到另一種生活狀態的必備品,只是這種狀態是否健康見仁見智了。


第三大“怪象”是汽車保有量巨大但並且有成熟用車文化

汽車保有量逾2.2億臺,其中家用車的保有量比例也很高,理論上有如此大的保有量不論是改裝車行業、汽車維保行業、車主DIY能力甚至車庫文化都應該形成了;在成熟的用車文化環境中一臺汽車應該有青年期、壯年期、成熟期、穩定期直到幾經易手最終淘汰,這一個完整的週期也許是20年也許更長。

但是超過10年車齡的老車都很難看到,大部分都鋥光瓦亮平均不過6~8年的車輛,哪些老車去哪了?答案也許都明白,這種“怪象”似乎並不是主觀為之,也可以怪的可以接受,前提是怪的成本不應該太高。


其實所有的怪象追根究底只有一個字,猜一猜吧。



天和Auto


相比較來說,國人接觸汽車的時間並不長,尤其是一些農村地區,這兩年來才開始出現購車熱潮。因為對汽車的瞭解少一些,總會出現一些"怪象",有時候覺得有些好笑,有時候又為車主捏一把汗。這裡並沒有黑農村的意思,本人也是農村人。說說自己身邊的事兒吧,不是絕對,只是反映一部分消費者,就當是嘮嗑,跟大家閒聊一下。

同事小王去年買了一臺帕薩特,那是一個歡喜,畢竟這是小王的人生第一輛車,是與媳婦兒奮鬥多年才換來的。不過小王選擇的是1.4T最低配車型,大概17萬左右的樣子。其他同事開玩笑問小王,買家裡還存款不?小王說,買了這車家底就空了,一夜回到瞭解放前。然後同事打趣:其實預算不多,買個高爾夫或者速騰家用就夠了,像我們這樣四海為家的建築工人,一年也開不幾回。小王說,這車配置確實不好,不過好在看上去很大很場面,並且大眾牌子,知名度高啊。

因為用車的情況並不多,首保前才跑了1500公里。小王說,才跑了1500公里就去保養有點太浪費了。同事說,實際汽車對咱們來說可有可無,確實用的比較少。小王說,現在人家都買汽車,不買汽車就感覺低人一等,也是內辦法啊。實際上,攀比跟風的問題很嚴重,甚至有人去貸款選擇高價汽車,後期使用頻率比較低,往往也會後悔。

自從買車以後,小王天天逛淘寶、拼多多,各種各樣的汽車裝飾品各種買。今天話10塊錢買瓶香水放中控臺,明天花20買川佛珠掛反光鏡上,再過一天各種拉花上扯身。最終一臺商務車,被打造的不倫不類,尤其是車門貼上兩個孩子的拉花,真心不協調。或許在很多人眼中,這就是所謂的改裝,"沒見過那五色的油彩,愣往臉上畫",最後整成了大花貓。

個人簡單總結一下,國人購車"怪象"包括,一味兒的求大,甚至是攀比跟風;各種各樣的廉價加裝,甚至不切實際;過度保養,愛車勝過愛自己;等等。當然以上情況也代表不了所有人,只是把自己身邊遇到的情況跟大家聊聊。不過隨著國人接觸汽車的時間不斷變長,購車也會更加理性,相信這些"亂象"也會越來越少的。

CMC車友會,悅之心、悅之行,交友、自駕、攝影、越野、漂移,活出精彩,中國汽車俱樂部旗下組織!歡迎加入CMC車友會大家庭!


CMC車主俱樂部


我國車主最常見的幾個“怪現象”?我說幾個你們一定深有共鳴。

“車是用來開的,不是用來撞得”

買車的時候,很多國人看空間、看配置、看品牌、看價格,就是不看安全性。被質疑之後會冒出一句,“車是用來開的,不是用來撞得”,我想問一下說出這句話的人,到底有沒有開過車。

就算你規規矩矩駕駛,但是你防得住新手把油門當剎車嗎?你防得住後車追尾嗎?你防得住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車和人嗎?你一個都防不住。對於安全性不看重的國人,就這樣被車企利用,輸送了一大批車身剛性減配、安全配置減配的垃圾車,還樂此不疲的說“安全性不重要”。

買車看品牌,聽關門聲摁鋼板

我真的要被這些買車聽關門聲,摁鋼板的人蠢哭了。4S店也在十分配合的用車門站人,大錘敲保險槓的方式來耍猴,因為他們認準了國人的尿性。說了一百遍了,決定車輛安全性的是框架強度,不是鐵皮厚度,市面上所有的車,鐵皮厚度都在1mm左右,跟你家不鏽鋼鍋蓋差不多厚,你指望這東西能在車禍中保護你?

自詡為鋼板厚的德系車,在碰撞測試中撞了個一塌糊塗,還要被德系信仰粉洗地,中保研是送檢,中保研被充值......你們把自己的智商充下值行嗎?

嘴上說買車踏實開,但幾年就換新車

當你指出一款車保值率不高的時候,總是有一大批人指出,“車買來是用來開的,誰叫你賣了”,但是事實上數據顯示,43%的國內車主不到3年就換車,只有1%的車主把自己車開到10年。那些告訴你自己買車要開十年的,要麼就是沒車,要麼就是那1%天選之子。

買車為面子,提車不咋開,愛車如老婆

很多人買車的原因就是為了面子,人家都有了,那我也要有,人家買10萬的車,我月薪五千貸款買20萬的車,人家買凱迪拉克,我買BBA......

車在國人眼中,承載了太多的附加值——包括面子,而遠遠不止一輛工具。在買了車之後,很多人把車放著不開,有人是因為愛惜新車,有人是因為燒不起油費。不止如此,買車的時候點名要真皮座椅,買完之後就馬雲爸爸家淘了一個織物座椅套全給套上,地墊、後備箱墊、儀表盤反光墊全給配齊。香水、掛失、佛像、平安符也不能少。我尋思你對你老婆有這麼上心嗎?而且你從來不考慮如果發生事故,安全氣囊憋死在座椅套裡彈不出來,一次碰撞,所有掛件秒變兇器。這時候老司機還是那句話,“車是用來開的,不是用來撞得”,嗯,祝你平安。

這幾個只是國人購車怪現象的冰山一角,歡迎補充。


老司機侃侃車兒


國內車主有幾種常見的怪現象,而且很多情況都是認知方面的錯誤和誤區,但是他們自己卻不以為然。如果你問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做,他們會說:別人都這樣做呀,有什麼問題麼?我有時候挺想問一句:別人口中說的一定正確嗎?還是那句話,對於一些不太熟悉的領域和東西,如果剛開始的認知出現錯誤,那就會一步錯,步步錯。如果真想聽別人的建議,一定聽要問業內人。

怪現象一:車窗貼太陽膜,顏色越深,遮陽效果越好

很多車主買把新車買回家之後,第二天就去把車窗貼上太陽膜,第一是想達到遮陽防嗮的效果,第二是想增加車內的私密性。這個想法沒問題,但是在選擇太陽膜的時候,卻存在很大誤區。大家覺得顏色越深的太陽膜,遮陽效果越好。所以恨不得選擇那種顏色猶如黑炭一樣純黑色的廉價太陽膜,但是卻忽略了重點,那就是透光率問題。

好的太陽膜未必顏色深,遮陽效果也跟顏色深淺沒有直接的關係。如果太陽膜的顏色太深,會直接影響車內的透光率,紫外線進不來了,光線也進不來了。在晚上或者周圍光線比較暗的時候,很難通過車窗看清楚外面的東西,所以極其容易發生交通事故。而且劣質的太陽膜,還會散發出對人體有害的氣體,危害身體健康。

怪現象二:真皮座椅加座套,真皮方向盤,加方向盤套

有些朋友的汽車很高檔,車內座椅和方向盤所用的真皮材質,也是上等材料,可是偏偏有些人要額外多加一層座套。你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們會說:加裝座套會保護真皮座椅,而且方便打理,比較衛生。此時我又弱弱的問一句:難道那些用化纖材料的座套,會比真皮與肌膚的貼合感舒服?還是覺得賣車的時候座椅是嶄新的,然後賣給別人用,自己心裡比較爽?

關於衛生和清潔的問題,座套就更不如真皮座椅方便了。無論是化纖材質還是那些所謂的羊毛材質座套,裡面所滋生的細菌要比真皮座椅更多,而且稍微掉上一些彩色或者油性液體,反而更難清洗。而且現在大部分車型都帶有座椅加熱和通風功能,但是加裝上座套之後,這兩個功能就如同形同虛設。

巖哥的觀點:目前很多車型在出廠的時候,配置就已經足夠用了。比如:目前大部分車型都採用了綠色隔熱玻璃,如果不是為了車內隱私考慮,完全沒必要貼太陽膜。座椅不僅符合人體工程學設計,而且還配備了通風和加熱功能,所以一旦加裝座套之後,這些功能會完全失效。






遊戲人超超


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有各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而買車這種大宗消費更是五花八門,比如歐洲人開手動擋的比較多,美國人喜歡買皮卡等等。今天咱們就來分析一下,我天朝子民買車都有什麼特殊嗜好

1.別人有車我也要有,開不開無所謂。

曾經在做銷售顧問的時候經常遇到這種情況,一家三四口,從農村來的,給兒子買車。看好了就提,但是在給客戶解釋保險時卻非常強硬,就是不買,細聊之後才知道,客戶一家人都在外地打工,車子買回去一年到頭也開不了幾次,就是放在家裡看的。那為什麼還要買車呢,理由很充分呀,別人家都有車了,我肯定也要買一輛呀,不然多沒面子。其實這種情況完全是虛榮心作祟,花個十來萬,對普通家庭來說不是小事,僅僅是為了買一個面子。

2.買車開光。

我們經常會在新聞上看到這種情況,某富豪買了豪車,請高僧做法開光、某人買了車後放鞭炮慶祝,結果把車點燃了等等,這種情況明顯是封建迷信作祟呀,真的有那麼靈驗嗎、。不開光就不能上路嗎?那中國每年賣出上千萬輛汽車,高僧豈不得累死。這種事情,還是聽聽就行了,千萬不要模仿。

3.買車也要戴套。

中國人買車非常熱衷於給車加裝飾,方向盤套,座套是大多數人的熱愛可能是為了減少方向盤及座椅的磨損,但是買車不就是為了開的嗎?如果怕磨損放到車庫不開豈不是更好。再說了,方向盤的設計是有人體工程學依據的,大小材質都有要求。隨便加個套,很容易出現打滑或抓握不穩等現象,嚴重時危及生命。

安全氣囊一般會設計在座椅的側面,套上座套以後,會影響安全氣囊的正常彈出,對我們的生命安全造成很大的隱患,還是建議大家不要裝了。

4.關車門一定要用力。

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中國人可能都有這種現象,關車門時非常的用力,生怕車門關不上。但是你知道在你關門時前面的司機會怎麼想嗎?先不說這樣關車門是不是會對車造成損害,最起碼這樣對於車主是非常不尊重的現象。

5.以鐵皮薄厚,關車門的手感來評判車的好壞。

在國人的思維裡,日系車是不耐撞,不安全的代名詞,為什麼呢?因為它鐵皮薄呀!很多人在去買車時很喜歡用腳踩踩輪胎,然後再使勁關一下後車門,試試手感,如果關門聲音不好聽或者手感不好那就基本排除了。鋼板薄厚和車的好壞真有關係嗎?其實就像蓋房子一樣,地基打的好不好,承重牆質量好不好才是關鍵。只要底盤紮實,車身結構及防撞梁沒有問題,那這個車的安全性就沒有問

題;跟鐵皮的薄厚,關門聲音怎麼樣真的沒有太大的關係。

這是小編總結的一些國人開車的習慣,無所謂好壞,只是觀念不同罷了。但是也希望那些危害用車安全的行為,大家能夠引以為戒。

獲取更多汽車資訊,歡迎關注汽車品鑑館,讓我們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汽車品鑑館


我國車主最常見的怪現象嘛……我認為主要體現在很多矛盾的行為上,舉幾個自己經常遇到的吧。

1.買車要求各種主被動安全配置一個都不能少,提車回來先買倆安全帶卡扣,然後在路上加塞、搶道、看手機。

名義上重視安全,其實對“安全帶是一切被動安全的基礎”這個常識一無所知。如果不繫安全帶,不僅有可能甩出車外、和車內物品或其他乘員衝撞,還有可能被你酷愛的安全氣囊炸死。有些車車相撞的事故中,你光看車禍現場,有的車明明乘員艙結構完好,但車裡的人卻重傷甚至死亡,十有八九就是因為沒系安全帶。


2.方向盤/座椅非真皮不買,回家就套個非真皮的座套/方向盤套。

這個不用多說了,看看淘寶各種“套套”的銷量和路上車的內飾就知道了。


3.買車時低於200馬力不幹,提了車就當老年代步車開。

選車的時候特別看重動力,馬力絕不能含糊,8秒破百隻能算及格,6-7秒叫夠用,能進5秒才叫牛逼。但提了車以後油門捨不得踩,轉速不超2000轉,從來用不到1/5以上的動力,起步還不如1.0NA的車快。這種人說白了只是把動力當面子使,讓別人聽起來覺得這車很好很牛逼而已。


4.兩田混動版比汽油版貴一兩萬,怒斥省油不省錢;自主純電動比汽油版貴一兩倍,卻對使用成本低讚不絕口。

兩田的混動是目前全世界最節能的乘用車動力系統,而且不挑食,吃92#油就夠了。按2019年5月的油價,一公里三四毛錢,比同級別汽油版車型省一半左右。同時,這種混動車還有動力響應快、平順性好、靜謐性強的附加優勢。不過,混動車定價比汽油版略高,優惠也比汽油版少,總體價錢比汽油版要貴個兩萬塊左右。只算經濟賬的話,以當前的油價,車主要開8-10萬公里才能把油錢省回來。所以有人得出了省油不省錢的結論,並作為拒絕這種混動車的理由。

然而到了其他車型的汽油版和新能源版的選擇時,這幫人標準又變了。以“新能源領導者”為例,唐DM和唐EV和汽油版差價達到甚至超過了10萬,選擇新能源版的人反而搬出節省油錢、動力強、安靜這樣的理由。


5.前腳因為看手機發生險情,後腳若無其事接著看

遇到過很多這樣的人,在主路內側車道慢慢悠悠開不說,開著開著就往右跑偏,眼看就要蹭上旁邊車了,然後猛打方向盤把車頭拉回來。過一會兒我超過去一看,這貨還盯著手機看呢。


6.低速窄路風馳電掣,高速環路龜速壓車。

這種人也很常見,堵車和路況複雜的地方猛如虎,強行變道、加塞、走應急道和自行車道……。等到真該開快車的暢通環路和高速路,反而又跑到內側車道慢如龜了。我遇到過很多這樣的人,一到堵車分分鐘領先你好幾百米,過了堵點沒多久竟然反超了他,真不知道這貨著急到達的是通勤的終點還是人生的終點。


7.電動吹專屬:你說電動車價格比油車貴好幾萬,保值率低,省油不省錢。他們說我能開10-15年,一公里7分錢,這麼長時間早就省出一輛車了。你說續航會隨著電池使用年限衰減,換電池比車貴,他們又說反正我開個三五年就換車了。


學究又不正經的雜貨鋪


對於汽車每一位朋友都有著一個認知的過程,也正因為認知不足而做出了一些沒有意義的事;國內車主的怪現象很多,這也是由於咱們國內的汽車普及時間相對較短導致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摸過的車子多了,一些怪現象也就逐漸消失了;下面鄙人就列舉一些怪現象,大都是在各位朋友提出的問題中所選取的。。。



喜歡用車系決定好壞

很多車友喜歡用車系來判斷車子的好壞,比如一提到德系車就是燒機油、小毛病多、修理廠的福音;日系車鐵皮薄、不安全,遇到撞擊就散架;美系車油耗高、變速箱差;法系車全是扭力梁、不好修;韓系車已經被自主車所超越了,所以不能買等等;諸如此類的說法層出不窮。。。德粉攻擊日系車絕對不會吝惜各種狠辣的詞彙,而日粉評價德系車也絕對會火力全開;其實這種現象很怪,德系車企、日系車企之間也沒如此的爭鬥,為什麼咱們國內的各系車友卻能如此的互相攻擊?難道給那些國外車企看笑話麼?無論是哪個車系都有自己比較強悍的一面,但同樣有短板!



被各種傷車說法困擾的車友

這類車友或許非常愛護自己的車,在他們眼裡車子就如同豆腐一般脆弱、甚至比豆腐還要脆弱;他們願意聽信各類傷車言論,在到這裡來提問、求解,當得到不會傷車的答案後,他們依然不會相信,總之這類車友在用車時是非常小心翼翼的,常見的傷車說法如下。。。

1.等紅燈時,D擋➕剎車是否會傷車?

2.等紅燈時,P擋被追尾,變速箱是否報廢?

3.自動擋N擋滑行,是否會燒燬變速箱?

4.爆燈時加油,是否會燒燬汽油泵?

5.轉向打死,是否會憋壞助力泵?

6.啟動車輛前,是否需要先自檢?

7.高轉速(3000轉)是否會磨損發動機?

8.跑高速,啟動電子手剎是否會車毀人亡?

諸如此類問題還有許多,統一回復:上述行為不會傷車、也不會造成危險!


堅信大排自吸是王道

很多車友思維保守、不會與時俱進,他們堅信大排量自然吸氣發動機是王道,可在鄙人看來大排量渦輪增壓才是真正的王道;很多隻開著2.0L以下自然吸氣的車友不斷幻想大排量自吸有多厲害也是件很有趣的事;鄙人就曾見過一位開1.6L自然吸氣的車友對一位開3.0T的朋友說大排自吸是王道,結果3.0T車友喃喃自語我這排量還小麼?所以請認清事實、現狀,渦輪增壓改變的只是進氣方式,但它並沒有導致大排量發動機的消失,大排量渦輪增壓機型比比皆是,難道6.0T比不上6.0L自然吸氣麼?


很多日系汽車品牌被人為的鍍上了一層悲情主義光環,更無奈的是很多人居然信以為真。。。

很多車友盲目崇拜一些日系車的黑科技,比如馬自達的轉子發動機,一度被傳神,最常見的就是馬自達轉子在勒芒賽場上大殺四方,對歐美車企造成了影響,所以就在第二年組委會使壞,扼殺了馬自達的轉子發動機?這種故事騙騙十幾歲的熱血小青年還可以,但對於理性的成年人來說還有信的,就令人擔憂了。。。


實際上馬自達使用轉子發動機參加勒芒賽共有13次,僅在第13次的時候僥倖奪冠,如果馬自達轉子發動機那麼強,前12次幹什麼去了,為什麼前12次都在陪跑而不奪冠?而馬自達在91年勒芒賽為什麼能奪冠?其一就是奪冠熱門奔馳賽車故障導致退賽、捷豹車隊發揮失常,當然馬自達還是有實力的,所以既有實力再加運氣的幫助下馬自達就獲得了冠軍;但這並不能證明轉子發動機有多強大,因為馬自達奪冠那年,最快圈速是舒馬赫創造的(真正能跑拉力賽的F1冠軍是舒馬赫,91年代表奔馳車隊參加的勒芒,92年就轉行去F1了);所以馬自達的轉子發動機並沒有謠傳的那麼厲害,更不存在連續多年橫掃歐美車企的事實,所以悲情的馬自達只是被認為包裝的悲情而已。。。因為我們都需要故事、這個時代需要故事(其實其它日系車企的這類悲情故事也還有,為了不被攻擊,鄙人就不說了,鄙人的觀點就是事實永遠是事實,不要因為喜愛就誇大、歪曲事實,這樣是沒有意義的)!

買車只看配置、不看性能

其實這同樣是個怪象,國內的很多車友選車不關注性能如何,反而被那些花裡胡哨、根本不實用的配置所吸引,對於車輛的本質卻毫不在意;似乎只要車子的配置高,就是好車?但實際上很多配置、功能在車子買到手後根本沒用過一次,完全是浪費錢的做法;所以建議購車時要更加理性,實用的配置要、不實用的配置乾脆不要,一點用都沒有,車不一定都得買高配,關鍵要根據自身實力來決定!

總而言之諸如此類的怪象還有許多,鄙人就不一一贅述了,實際上正如鄙人在開頭時所說的那樣,這些怪象大多數都是因為咱們接觸汽車的時間還太短,不能正確定義每一輛車子就導致了各種、各樣的說法頻傳;怪象其實並不可怕,而可怕的是明明不正確的怪象卻被看成是正確的,這才是最厲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