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俄為何要將首都從聖彼得堡遷回莫斯科?

用戶68996591


從1712年開始,聖彼得堡就一直被視為俄羅斯的首都,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聖彼得堡一直是俄羅斯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可以說聖彼得堡是整個俄羅斯最為繁榮璀璨的城市。但到了1918年,俄羅斯卻選擇將首都遷回莫斯科。究其原因,和以下幾方面有關。

政治上的原因

之所以蘇聯會將首都遷往莫斯科,其中有一個原因是出於政治的考慮。在蘇維埃俄國建立之前,俄羅斯一直是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所以聖彼得堡的居民有很多都是忠於羅曼諾夫王朝的。在蘇維埃俄國建立之初,就經常需要面對來自羅曼諾夫王朝忠實者的威脅,特別是羅曼諾夫王朝有一股復辟勢力,經常試圖推翻蘇維埃俄國的政權,所以當時的聖比德堡是非常不穩定的。為了消除原王朝對人民的影響,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遷徙首都。

經濟上的原因

在一戰結束後,俄羅斯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已經呈現斷崖式下跌,新建立的蘇俄政權也遭到了來自西方的一致敵視,俄羅斯西部的領土與西方政權緊密相連,但此時卻處於戰爭和經濟的封鎖之中,所以很難再繼續向西方發展經濟,所以他們的經濟重心只能從原來的開發西部轉向開發內陸,而莫斯科正好位於東歐平原的中心位置,無疑是建立經濟圈的最佳選擇。

軍事上的原因

當時之所以會將聖彼得堡作為首都,是因為聖彼得堡近海,俄羅斯想成為海陸強國,但在一戰末期,由於聖彼得堡太過靠近邊境線,所以經常會被德國軍隊騷擾威脅。正是意識到自身與德國在軍事上還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莫聖彼得堡的防禦比較薄弱,為此,蘇俄只能選擇將首都改為莫斯科。

俄羅斯的遷都之路,不管從政治上、經濟上還是軍事上,都是為了國家自身的利益考慮的,也正是當年做出了遷都的選擇,蘇俄的國家安全和政治穩固才能得到保障。


點史成器


很多人都認為蘇聯之所以遷都莫斯科是因為戰略安全 這是一個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根本原因是選擇思想開放,融入西方,還是思想保守,拒絕融入西方。

眾所周知,德國的龍興之地是現在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柯尼斯堡);而俄羅斯帝國的龍興之地並非莫斯科,而是聖彼得堡。

雖然俄羅斯最早是以莫斯科為根據地,但能夠奠定俄羅斯帝國基礎的卻是在聖彼得堡彼得一世改革。在彼得一世之前的俄羅斯,雖然軍事實力也強,但不過是和波蘭、立陶宛等周邊國家一樣的舊貴州軍事國家。只有彼得一世改革奠定了現代化俄羅斯的基礎,才是俄羅斯、蘇聯、俄羅斯聯邦能夠持續存在的基本架構。

因此俄羅斯的龍行之地是聖彼得堡,而非莫斯科。莫斯科只是俄羅斯的發源地。

來看地圖:

藍線連線了波羅的海主要城市:聖彼得堡——赫爾辛基——斯德哥爾摩——哥本哈根——呂貝克——格但斯克——柯尼斯堡——里加——塔林。

以聖彼得堡為首都意味著俄羅斯積極融入西方的開放海洋時代。

1697年彼得一世出使歐洲的經歷是彼得一世改革的思想基礎。在彼得一世前,俄羅斯對歐洲事務基本不參與,除非是瓜分波蘭這些奪取土地的事情。

但在彼得一世定都聖彼得堡這個出海口時,俄羅斯就積極參與歐洲事務。

通過波羅的海,進入北海,就到了英法二國。海洋路線遠比陸地要輕便、快捷。

在比對德國和俄羅斯:

1、兩國都是因為在出海口城市進行改革而興隆:柯尼斯堡是宗教改革,聖彼得堡是彼得一世改革;

2、兩國都是以軍事為驅動力,都有積極擴張的源動力;

3、都是從附屬國起家:德國的普魯士原本是波蘭附屬國;俄羅斯的莫斯科大公國是金帳汗國附屬國。


蘇聯定都莫斯科

蘇聯定都莫斯科可以:

1、遷都可以避開俄羅斯帝國206多年的文化沉澱,拒絕接受彼得一世確立的開放融入西方政策;

2、聖彼得堡太有革命傳統,不利於穩定統治:第一次俄國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都是在聖彼得堡發生;遷都到莫斯科這個沒有革命傳統的地方,可以有效控制和統治;

3、莫斯科處於內陸,可以讓蘇聯產生安全心理。

簡單說,遷都莫斯科,可以讓蘇聯閉門造車。斯大林獨裁統治也就是這樣產生。

聖彼得堡由於傳統的思想開放政策,很容易威脅蘇聯的統治,不如穩定保守的莫斯科。

但定都莫斯科實在是太保守了。說句實話,蘇聯定都可以有三個選擇:

1、聖彼得堡,繼續積極參與西方事務——但蘇聯不願意,思想上回歸保守;

2、基輔,定都基輔好處很多:基輔大公國都城所在、金帳汗國統治中心、在東歐和巴爾幹爭霸;若定都基輔,東歐地區基本是俄羅斯實力範圍,俄羅斯就成為新的東羅馬帝國,興許還能奪回伊斯蘭堡。

3、莫斯科,這是最差選擇。

定都基輔的勢力圖:

當然,如此一來,烏克蘭也就不存在了。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1712年,俄國首都從莫斯科遷到聖彼得堡。1918年,首都又從聖彼得堡遷回莫斯科。

兜兜轉轉二百年,從原點回到原點,到底因為什麼?

早在幾百年前的莫斯科大公國鼎盛時期,莫斯科就是首都。莫斯科深處東歐大平原的腹地,距離波羅的海、黑海都比較遠。但是,那時還不是海洋時代,深處內陸,反而比較安全。

那時的俄國,還不知道世界上有個叫聖彼得堡的城市,直到彼得一世的出現。

彼得一世是沙皇阿列克謝一世之子,生於1672年。這位生於莫斯科皇宮裡的王子,正如普希金說的:我們的皇帝看上去並不喜歡莫斯科……的一切。

彼得一世是個比較叛逆的人,他有點類似秦始皇,對小時候發生在莫斯科皇宮內的刀光劍影非常有牴觸情緒。他在1682年繼位後,不止一次的表達對首都放在莫斯科的不滿。

何之?一言以蔽之:莫斯科距離海洋太遠。

公元十七世紀(1601--1700),世界早已進入海洋時代,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了南美大陸,海上馬車伕荷蘭四處搶地盤。而沙俄呢?只是個內陸國。這對大腦裡充滿著海洋意識的彼得一世來說,是不能容忍的。

彼得大帝經常告訴大臣:俄羅斯是一個天生大國,如果我們沒有寬闊的海域,沒有像樣的出海口,我們就無法生存下去。

尤其是彼得一世去歐洲遊歷各國,親身體會到了海洋時代的魅力,以及海洋的重要性。回國後,彼得一世決定為俄羅斯搶下出海口。

俄羅斯的海洋戰略是向西,與瑞典爭奪波羅的海,進入大西洋;向南,與土耳其爭奪黑海,進入愛琴海與地中海。但在當時,沙俄海軍非常弱小,被瑞典和土耳其暴打一頓。不過,失敗也激起彼得一世的雄心,不奪得出海口,他死不瞑目。

1703年5月,沙俄終於拿下了涅瓦河的出海口。這裡瀕臨芬蘭灣,是沙俄通向歐洲列強在海上最便捷的通道。彼得一世敏銳地意識到,這裡註定是沙俄的天選之都。

一座雄偉的要塞在涅瓦河與芬蘭灣的匯合處拔地而起,定名為彼得保羅要塞。為了修建新都,彼得一世每年都要派數萬工人來到原來荒無人煙的地方,他親自督工,誰幹活偷懶,彼得一世上去就是一棍子。

原來純軍事意義上的要塞,變成了人口稠密的城市,是時候了。1713年,彼得一世正式宣佈:俄羅斯的國都,從莫斯科遷到聖彼得堡!

面對反對意見,彼得一世的理由非常充分:聖彼得堡是俄羅斯通向歐洲、通向現代化的窗口。對於有雄心壯志的俄羅斯人來說,這條理由,誰都無法反駁。

站在俄羅斯的立場,遷都聖彼得堡無疑是正確的決定,這標誌著俄羅斯正式成為列強之一。而舊都莫斯科,開始學會了沉默,直到1917年10月。

這次影響到人類歷史發展的重大事件發生之後,蘇聯並沒有立刻遷都。蘇聯想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前沙俄的對手德國進行談判,德國卻看準了蘇聯急於求和的心理,提出了誰都無法接受的苛刻條件。

蘇聯只能應戰。但是,蘇軍處在草創階段,哪裡是德軍的對手?德軍從1918年2月18日向蘇聯大舉進攻,拿下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蘇聯確信自己的實力還打不過德國,只能向德國求和。根據1918年3月3日簽訂的《佈列斯特——裡托夫斯克和約》,蘇聯承認烏克蘭獨立,立陶宛、波蘭、拉脫維亞等地也被蘇聯放棄。如此一來,聖彼得堡就處在了蘇聯的邊境上,新管理層再留在聖彼得堡,不知道哪天就被人一鍋端掉。

莫斯科深處腹地,德軍再強,一時半會也打不進來。《佈列斯特——裡托夫斯克和約》簽訂後的第8天,蘇聯就匆匆把首都遷到莫斯科,直到現在。


地圖帝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主要就是從軍事上考慮。

以往沙俄時期,芬蘭是沙俄的盟友,沒有什麼威脅。

但蘇聯建立以後,芬蘭倒向西方,和蘇聯對立。

聖彼得堡的位置不好,陸地距離芬蘭只有180公里,幾乎沒有戰略縱深。

海洋上,聖彼得堡就在波羅的海邊。

敵人一旦掌握制海權,可以隨意從波羅的海登陸聖彼得堡。

從軍事上來說,這非常不利。

事實也是如此。

蘇德戰爭爆發以後,列寧格勒北面芬蘭一側的芬軍東南、卡累利阿2個集團軍,於6月底分別在彼德羅扎沃茨克和維堡方向,對蘇軍北方方面軍發起猛烈的進攻。

蘇軍用盡全力才抵抗住,但最終還是被突圍,列寧格勒被團團包圍了800多天,造成最多150萬人死亡,其大部分人不是被打死,而是餓死。

在872天的圍城戰中,在1941年至1942年間的冬季,當所有雀鳥、老鼠及寵物被生還者吃光後。在1942年1月至2月每天死亡約7000 - 10 000名居民,其中大部分緣於飢餓。

城內的居民為了活命,開始吃屍體。列寧格勒警察因而組成一個特別師,阻止人吃人現象。

大家看看,如果把首都設在聖彼得堡,會怎麼樣的下場。


薩沙


因為安全問題,俄國首都自彼得大帝以來定在彼得格勒。俄國首都自彼得大帝以來定在彼得格勒,一戰爆發前,俄羅斯帝國內有芬蘭,波羅的海三國以及波蘭,而當時的彼得格勒擁有非常大的戰略縱深。十月革命勝利後,蘇聯為了儘快從一戰中撤出,和當時的德國簽定了《佈列斯特合約》,這個合約非常苛刻,其中規定蘇俄承認芬蘭獨立,芬蘭西南部的奧蘭群島也歸於芬蘭,波羅的海三國也在後來紛紛獨立, 此時的彼得格勒的外圍屏障全部都沒有,周邊全都是對蘇聯非常敵對的國家。特別是蘇聯當時的海軍非常弱小不足以保衛彼得格勒這個沿海城市。

而且當時的蘇聯正在陷入內戰,蘇維埃的政權非常脆弱,所以彼得格勒作為首都不足以控制蘇聯如此廣袤的國土。所以當時處於蘇聯腹地的莫斯科是非常合適的首都所在地。

蘇聯政府於1918年3月從彼得格勒(後改名聖彼得堡)遷到莫斯科,1922年12月莫斯科正式成為蘇聯首都。

現在看來這項決定非常正確,因為二戰爆發後,莫斯科正式由於有非常廣袤的縱深,以空間換時間,才能將德國阻擋在莫斯科城下,如果蘇聯的首都在彼得格勒,而德國盡全力只進攻那裡的話,列寧格勒是守不住的。




醫藥獵頭李


十月革命在聖彼得堡取得勝利,作為沙皇的首都聖彼得堡戒備森嚴,但是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最艱苦的時期,沙皇軍隊損失慘重,不得已將衛戍首都的部隊也都調往前線了,因此布爾什維克黨人才能在首都奪取政權,這是歐洲革命少有的成功案例。

但是,依靠工人和農民起家的布爾什維克不可能在聖彼得堡生存,原因就是這裡地近北極寒冷帶不是俄羅斯的農業區,因此農民少得可憐。又因為聖彼得堡是海港城市,本身沒什麼工業資源,也不是俄國鐵路網的核心,即便作為沙皇首都200多年它依然不是帝國的大型工業區,工人的數量少的可憐,依靠工人和農民立身的蘇俄顯然不可能在聖彼得堡長住。



(工業區有武器、農村有兵員)

在尼古拉二世改革之後,俄國的紡織、冶金、造船、機械製造工業蓬勃發展,聖彼得堡成為造船業的集散地,但是舊都莫斯科承載了大部分的重工業企業和紡織工業,這導致它的工人數量達到驚人的300多萬人。莫斯科的工業企業佔到全國的6%,但這裡工人在全國範圍的比重將近一半。可見莫斯科既是支撐戰爭的工業中心,又是布爾什維克發展的最肥沃土壤,因此列寧選擇遷都莫斯科。


(佈列斯特條約簽署後的歐洲形勢,可見聖彼得堡還是安全的)

其次,《佈列斯特合約》簽訂之後蘇俄面臨嚴重國際危機,英國率先佔領了摩爾曼斯克港大有順勢南下攻佔聖彼得堡的可能。由於沙俄時代的海軍曾被日本毀滅,重建過程很倉促,造成保衛港口首都的海軍力量十分薄弱。


(沙俄遺留下來的戰列艦)

僅有的四艘甘古特級戰列艦全部部署在波羅的海,但是《佈列斯特合約》簽訂幾個月德國就支撐不住了,協約國海軍大有通過丹麥進入波羅的海的可能,沒有足夠海軍力量爭奪波羅的海制海權的蘇俄,只能選擇遷都到內地的莫斯科。


看看上圖的蘇俄內戰形勢圖就能明白,莫斯科才是布爾什維克控制區的核心地帶,這裡是最安全的部分!而原沙俄首都聖彼得堡距離波羅的海前線近在咫尺!因此並不適合做布爾什維克的大本營。


兵器世界


彼得堡是一個海港城市,一個海軍實力不強的國家把首都放在海邊都是不安全的,八國聯軍從天津上岸兩天就能到北京,慈禧逃往西安,八國聯軍也就不敢追了,以八國聯軍那點兵力追到西安去還真不夠一路的民兵暗殺用的。敢把首都放在海邊的首先得有支強大的海軍來保衛。十月革命中由於列寧掌握了海軍,海軍大炮一響就宣告了革命成功,就是誰掌握了海軍誰就能控制彼得堡。但隨後的對德戰爭中紅軍慘敗,簽了喪權辱國的佈列斯特條約,條約除規定要割讓土地和賠款外,還要把波羅的海艦隊交給德國,紅軍失去在波羅的海有海軍的權力,海軍官兵拒絕交出戰艦,把船自沉了。所以蘇俄這時已沒有海軍,任何一個海軍強國都能把軍艦開過來炮轟彼得堡,嚴重時還可以直接登陸進攻直接拿下。再加上芬蘭獨立,彼得堡在陸地上也成了一個邊境城市,芬蘭陸軍或者別國借路進攻,都只要兩天就能攻到彼得堡。彼得堡西邊是大海沒有海軍防守,北邊是芬蘭,在重炮射程之內,哪個國家敢在這種環境下定都?列寧決定遷都是在德軍兵臨城下時決定,遷往莫斯科有廣闊的縱深保護才能安全,否則德軍一個突擊列寧就得當俘虜了。德國投降後,英國又組織聯軍干涉俄國內戰,英國是海軍強國,炮轟彼得堡是很容易的,但把軍隊打到莫斯科就做不到了。彼得堡只有在海軍和陸軍都非常強大時候能保持全線進攻狀態時才能當首都。

直到二戰前夕,蘇聯強迫芬蘭換地,芬蘭不同意打了仗,以上百萬的傷亡才給彼得堡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戰略縱深,同時吞併波羅的海三國,組建相當強的海軍,才算給彼得堡相對安全的環境,即便是這樣,德軍也是幾天內就突擊到列寧格勒外圍,很快就完成包圍,但由於格寧格勒鄰湖,德軍無法把整個湖包圍,蘇軍還能從湖上補給才算守住,這還是因為列寧格勒地位已不重要,德軍沒有使用重兵攻城,如果首都在這裡,用不了一個星斯就會被德軍打破,德軍將主要兵力用於突擊莫斯科方向了,莫斯科數百公里的縱深才救了蘇聯。


海中巖haha


十月革命勝利後,布爾什維克政權最初的首都是在彼得格勒。新政權成立後在1917年10月26日(11月8日)頒佈的第一個法令就是《和平法令》。出於自身戰略需要,唯一響應的國家就是德國,它在11月27日表示可以談判。不過它並不是為了解決兩線作戰困境,而是準備利用蘇維埃俄國的困境,進一步蠶食和吞併對方。

1917年1月3日,俄德雙方開始在德國佔領的佈列斯特開始和談。12月15日簽署停戰協定。12月22日正式舉行和平談判。

1918年2月10日至3月3日, 正是蘇維埃俄國與德國進行佈列斯特和約談判的關鍵時刻。2月18日德國藉口蘇維埃俄國沒有很好履行停戰協議以及佈列斯-利托夫斯特和談破裂,發起了大規模進攻,很短時間就攻佔了整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已經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一部分。

為了對蘇維埃俄國施壓,德國的飛機在此期間每天以飛行高度1000至3000米的編隊形式出現在彼得格勒上空,試圖突破城市。

2月21日,列寧發出了“社會主義祖國在危險中”的號召,號召廣大人民積極參加紅軍,抵抗侵略者的進攻。 2月23日,年輕的紅軍在納爾瓦和普斯科夫城下擊退敵軍。此後1923年這天被稱為紅軍日,1946年改稱蘇聯建軍節,1995年俄羅斯改為祖國紀念者日。

2月24日,德軍提出最後通牒,條件則比2月9日的更為苛刻。

對於當時的蘇俄政權來說,佈列斯特談判的關鍵在於“失去空間,贏得時間” 。在這個大背景下,列寧考慮的問題是首先保存住蘇維埃政府。為了以防萬一,他當機立斷要求將首都遷往莫斯科,也就是離德俄戰線更遠一些的地方。顯然,列寧做出這樣的決策是預見到了局勢的危急性。因為如果失去了彼得格勒,也就將失去蘇維埃政權。列寧甚至考慮過“也許,我們即將迎戰;可能明天我們把莫斯科也放棄,然後,再轉入進攻。。。”

1918年2月26日,人民委員會通過決議,將政府機關遷往莫斯科。決議除了遷移政府機構和領導人員之外,還要求無論如何立即搬走國家銀行、黃金和國家有價證券印刷廠和疏散莫斯科的貴重物品。這個決議表明了列寧為了保住蘇維埃政權,不惜與德國單獨媾和,簽訂和約,甚至最後與德國破釜沉舟一戰的決心。

3月3日,佈列斯特和約正式簽署,蘇維埃俄國以極大代價(失去78萬平方公里土地和5600萬人口,喪失27%可耕地、26%鐵路、73%鋼鐵冶煉和89%煤礦開採)換來了暫時與德國中止戰爭關係。1918年11月13日蘇維埃政府宣佈廢除該和約。

3月11日,即佈列斯特和約簽字後的第8天,列寧和政府成員乘專列到達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 同一天,莫斯科電臺廣播瞭如下通告:“聯邦蘇維埃共和國政府、人民委員會和國家最高行政機構-工人、士兵、農民哥薩克代表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已經來到莫斯科。聯絡地點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宮。”


榮華之武器堂


首先,要糾正一下題目中的一個嚴重錯誤,遷都的不是蘇聯而是蘇俄。

蘇俄的範圍要比蘇聯廣,除了我們通常意義的蘇俄,還可以指沙皇時期。蘇俄的時間是1917年11月7日——1991年12月25日。它是一個國家指的是十一月革命後的俄羅斯。

蘇聯的範圍要比蘇俄窄,它指的是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十幾個社會主義的國家聯盟的統稱。


蘇俄與蘇聯的區別在於,蘇俄指的是沙皇時期或者是十幾個國家中的一個,蘇聯指的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國家聯盟的統稱。

至於為什麼要從聖彼得堡遷往莫斯科,這主要是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因為當時正好是一戰期間,蘇俄正在和德國開戰,那個時候德國已經佔領了塔林,塔林位於波羅的海地區,已經離聖彼得堡很近了,不太安全。

至於為什麼是莫斯科,則是考慮到能夠居中,更好的控制各個方面。


漫話五千年


1、十月革命勝利之初,一戰還在繼續,俄國是單方面宣佈退出戰爭,但德國和蘇聯的戰爭狀態並沒有結束,德國當時還佔據了波羅的海沿岸的塔林等地區,這些德國佔領區離聖彼得堡的距離太近,加之國內白軍蠢蠢欲動,繼續定都在聖彼得堡不再安全;

2、蘇聯領土遼闊,莫斯科位於蘇聯的中心,為了能夠控制國家的各個方向,莫斯科更適比聖彼得堡更具有優勢;

3、相對其他城市莫斯科有雄厚的工業基礎。在1910年,莫斯科6%大企業中集中了全國大約49%的工人。1917年的十月革命勝利後,在莫斯科大力發展了汽車製造業,紡織加工工業,工業的發展為莫斯科成為首都奠定了物質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