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社會沒有化肥,大地主家的地用什麼肥種地,就算用農雜肥也沒那麼多,用什麼?

老爸158230666


傳統農作是循環利用,土壤本有肥力,論作轉換,農家肥為主,也有豆餅,釆子餅作肥。


有形無形448


說一下我記得的事吧,都是從我大伯那裡聽來的看來的;

我6-7歲的時候,我跟我大伯住,我大伯是單身,以前他有2個老婆,2個孩子,後來都死了,我們家孩子多,顧不過來,我就跟大伯住,那個時候是人民公社生產隊,我大伯是殘廢軍人,他做豆腐賣,也種黃瓜賣(在自家院子裡),那個時候沒有化肥,就算有也是生產隊裡有,只有一種尿素化肥,還是日本進口的,老百姓給尿素起了個外號叫“洋勁”,社員家裡是沒有的,也買不到,他們也不相信尿素有多大作用(沒文化的結果),我大伯種黃瓜經常施用一下幾種東西做肥料;

1;棉籽餅---用水泡開發酵後做肥料。

2;豆子---把黃豆煮熟,發酵後做肥料。

3;麻汁醬幹---就是芝麻醬提油後的殘渣,泡水發酵,做肥料。

4;豆餅---豆子榨油後的副產品(現在是豆粕),泡水發酵後做肥料;

5;牲畜糞---把路上的牲口糞便撿回來,積累多了做肥料。

6;大糞幹---收集人糞曬乾,壓碎做肥料。

7;還有其他的榨油後的廢渣,都能做肥料。

8;草木灰,炕洞土(就是農村睡的火土炕,每2-3年換一次新的,為的就是把換下來的炕土做肥料,因為日積月累,火炕土裡含有大量的鉀肥,但他們不知道,就知道上了炕土莊家長的旺盛,增產)。

9;生產隊裡的尿素化肥也很少,都是按供應來的,分攤到每畝地裡也就十幾斤,作用有限,也管用,再說了那時也只有這種單一的氮肥,其他的各種氮磷鉀複合肥都是改革開放後的事了。

在那時的老百姓眼裡,只要是含油高的東西都能做肥料,還有就是所有糞便都能做肥料,他們也衡量成本,能不花錢買就不買,能少花錢就不多花,在生產隊裡大部分是漚綠肥,把農作物費秸稈摻土發酵,做肥料。那時不管是生產隊還是個人,種地實用的肥料才是名副其實的有機肥,由於數量太少,所以產量一直不高,在舊社會也一樣,沒有化肥,全靠農家肥,沒那麼多,也就產量很低,其實有的根本就沒有,全靠人種天收。


驛動星期六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其實在我國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種地也就是近40年的事情,包括新中國建立之後的前30年化肥的使用都是非常少的。那麼之前種地的肥料來源都是從哪裡來呢?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我們可以看一看美國的一位官員寫了一本書,叫做《四千年農夫》,這本書大概是2006年左右被翻譯介紹到國內的。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教授,也是美國農業土壤局的局長。

因為美國的現代化農業比較早的使用農藥和化肥,他發現美國的農田土壤已經板結化,營養物質少、土壤肥力嚴重下降。他當時就在想美國現代農業才發展100來年,已經出現了這麼嚴重的問題,那麼東方農業幾千年,為什麼沒有出現這種問題,一直耕種呢?



是大概在1909年的時候,他攜夫人來東亞考察,在日本,朝鮮以及中國與大量的農戶進行交流,實地考察,寫出了一本書,翻譯成中文就叫做《四千年農夫》,書中記錄了大量的有關中國之前農業的生產方式,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農業是非常先進的,也是可持續的,對世界範圍內的農業生產方式又非常大的推廣價值。

其中書中就有記錄,關於農業肥料來源的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來源:

一是農村中本身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有機質的腐熟作為肥料;

二是農村中飼養的家禽、家畜的糞便腐熟作為肥料來源;

三是人的糞便,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農田的肥料的來源,其中有一個細節是,每天清晨他都會看到很多農民到城市裡面挑糞,就是把城市裡面的有機質,尤其是人的糞便收集起來作為肥料。

也就是說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農業,充分利用了自然界的循環,收集自然界的所有有機物質作為農作物生長的肥料,所以幾千年的農業並沒有使土地的肥力減少,通過精耕細作養活了如此密集的人口大國。



現在回過頭來再看這本書,真的有點感慨萬千,中國幾千年形成的優良的工作系統基本上已經被拋棄,化肥的大量使用也是我們的農地面臨著非常嚴重的問題。當然這裡面原因是很複雜的,也很殘酷的,也許再過幾十年我們也會回過頭,從傳統農業中尋找新的智慧。


熱愛農村的小許


古代人煙稀少,那時候地多人少,即使一畝地產量很低足以保證人民的生活,那時候沒有什麼病蟲害,生態平衡,沒有汙染,大家吃的都是綠色無公害蔬菜和糧食,當然種地肯定也施肥,都是農家肥,草木灰,柴火,隨便點東西都是肥料。

那時候資源匱乏,什麼都沒有,全是農家肥,燒鍋的灰,掃的樹葉,河裡的泥都是肥料,雖然肥效低但是環保,所以那時候的人們沒有雜病,沒有那麼多癌症,所以癌症發病率和飲食有很大關係。

以前地主家土地多,但是他們家的僱工也多啊,平時開始積攢,一年能弄很多東西,樹葉子堆積起來發酵就是肥料,燒鍋的灰就是肥料,肯定夠用,那時候的人們不考慮產量,反正地多,稍微收一點就吃不完。

古時候絕對是生態平衡,作物沒有激素,土地沒有汙染,大家吃的都無公害,那時候才多少人啊 !我們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一個地主一家就是幾千畝土地,有的上萬畝,稍微收點吃不完,所以他們根本不擔心收成。

至於地主土地上什麼,那時候人煙稀少,廣闊的土地面積,掃樹葉就夠了,他們自有辦法,絕對不會讓土地沒有養料,地主一般都是黑心,貪得無厭,他們肯定會認真種地,大家說對嗎?


大海傳媒


大家好,我是57年出身的,也能算是一個過來人吧,對以前沒有化肥的時代用什麼肥料來種地略知一二,給大家說說歡迎大家參加討論與批評指正。

我家鄉在蘇北鹽城裡下河地區,以前屬於水網地帶,所有農田都是水田,一年只長一季水稻,主要肥料都是以自然肥料為主,泥肥是當家肥。那麼什麼叫泥肥呢?就是農閒時,在地主家的長工在河道中將含有腐植質的河泥用船撈上岸,到來年的春天再布到田中,用於夏季插秧。哪時候由於沒有高肥效的化肥,再加之品種得不到改良,所以每畝地的收成是低得可憐的。

我們這邊農村以前有句古話叫“起早的碰到個拾糞的”,這話怎麼說呢,就是農村人喜歡起早。拾糞這個詞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怎回事,就是以前農村種田缺少肥料,許多人每天都會比平常人起得更早,一把糞勺,一個糞筐,到要道兩邊尋找夜晚有人在路邊拉的糞便,狗屎,回家放在糞坑中漚泡,供插秧時使用。

大地主還有一個積肥的方法就是用船到城裡收糞,以前城裡人都用馬桶,早上將夜裡一家人排的糞便拎到收糞處,賣上幾分錢還能換個中飯湯錢。以上就是舊社會種田人的肥料來源,在我們蘇北每年秋收一結束,許多人家就封門閉戶到上海去混生活了,上海蘇北人特別多就是哪個年代在上海紮根的。


百花爭春我為先


就上海以前的農村來講,那時即使有化肥,但價格很貴,像尿素,氯化銨,氨水。農村每個生產隊都有專門的幾部拉糞車,就是一個鐵架子,兩邊按兩個勞動車輪胎,一隻很大的陏圓形木箱,安排兩個人每天去公房裡拉,那時公房都用抽水馬桶了,拉回來倒在一個很大的池子裡,以前還有這種奇事,晚上黑咕咚的,有人看不清掉糞池裡。到了冬季,生產隊會組織人去挖池塘汙泥,稍曬乾了就挑到田裡做肥料;生產隊養的豬,糞便都歸攏的;麥秸,油菜杆,稻草是分給社員做燃料的;最多有的地種蓿苜做肥料。所以那時田地不會板結,但產量不高,用化肥農藥也就是近三十年的事了。


李培福


你好,我是衛農,很高興回答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



看到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網友都進行了回答,本來不想再回答了,但是由於這個問題引起了衛農對已故大伯的回憶,大伯生前曾經多次給我們小輩,講起過他給地主家拉長工的事。因此衛農就想結合大伯給地主拉長工的經歷,回答一下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

地主家大業大,財大氣粗,家裡不但要僱長工,而且在農忙時還要僱短工。我大伯就是常年在地主家幹活的,我們這裡叫拉長工。在舊社會許多窮苦的人,就是靠給地主家拉長工,或者打短工,掙點糧食養家餬口的。

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在沒有化肥的舊社會,要想多打糧食就要多攢糞肥。因此那時候地主家都會養著不少的騾馬和牛等大牲畜,用來積攢糞肥和耕種農作物,而且高頭大馬還是地主的代步工具。同時也會飼養不少的豬、羊、雞鴨等,來積攢糞肥,包括人糞尿等,這些就是當時地主家種莊稼時所需糞肥的主要來源。



當然由於地主家土地面積大,靠積攢牲畜糞便,以及人糞尿收集起來的農家肥,還是滿足不了農田裡的需要。因此他們每年秋後到冬天農閒的時間,還會採取蒐集土肥的方法,補充糞肥不足的問題。

一是打鍋臺換土炕。就是把舊的土鍋灶臺和陳土炕打掉換成新的,把換下來的鍋臺和土炕的土坯作為土雜肥,也運送到農田裡去給農作物作為肥料施用的。

二是拆老房掀舊牆。就是把一些陳年的老房子,或者時間比較長的老牆,掀倒或者拆除了,用這些陳年舊土坯來彌補糞肥的不足,給農作物補充養分的。



三是挖塘泥。就是在冬天池塘裡沒有水的時候,把沉澱在池塘裡的淤泥挖出來,晾曬乾了以後,也可以給農田施用的。

四是輪作倒茬、休耕和種綠肥。雖然想方設法蒐集土肥,但是還滿足不了農田的需要,因此就會採取輪作倒茬,或者休耕的方法,再就是種植豆類作物作為綠肥,彌補糞肥的不足的。

五是出租土地收租子。他們也會為了省事,把一些照顧不上,或者比較偏遠、貧瘠的土地,出租給窮苦人家去耕種,自己每年既可以收取一定數量的租子,又不用操心施肥的問題。



總之,大伯說在地主家幹活,一年四季都有幹不完的活,起早貪黑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多少糧食。地主家也儘管想法設法的給地裡上糞,但是由於沒有化肥,糧食產量也是不太高的。

以上是衛農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歡迎批評指正。


衛農老頭


說到舊社會,我不由得又想起了我的爺爺,每次去看他,他總是不厭其煩地給我們講述關於他和地主家的許多事情,其中就包括農田栽種和施肥。


生在舊社會,長在舊社會的爺爺是個苦命人,從小父母病逝,他跟著姐姐長大,從他記事開始,他就是我們村裡一戶大地主家的小長工。每天起早貪黑地,沒日沒夜地幹活,吃不飽也穿不暖不說,還隨時被地主和管家打罵。爺爺說,那時候地主家有上千畝良田,種地所需的肥料基本上就是靠農家肥和綠肥,主要來源有四種。


首先是農家肥。這是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肥料來源,包括豬、牛、羊、雞、鴨、鵝等畜禽糞尿、人糞尿。那時候,吝嗇、苛刻的地主把人糞尿視為寶物,不準家丁和長工吃家飯、拉野屎,要把屎尿積攢起來給農田施肥。外出放牛的人要隨身攜帶糞竹筐,遇到牛拉屎或者有牛糞的要撿拾回來。


其次是堆漚肥。在農田周圍開挖堆肥塘,經常指使長工們去路邊、野外採割諸如青蒿、綠肥葉、臭牡丹等雜木葉進行堆捂,再挑一些人畜糞尿,或者拉運一些日常生活垃圾農作物桔乾等一併進行堆捂發酵。

爺爺說,堆漚肥的糞塘都比較大,曾經發生過好幾起小孩子在玩耍時候不慎跌落糞塘致死事情,所以小時候的爺爺特別懼怕堆漚肥的糞塘,感覺那就是一個無底的會吃人的陷阱。


三是草木灰。那時候種莊稼的農田裡,每採收完一次莊稼,都要先進行燒地,儘量把上一茬莊稼遺留的根莖、田地裡的雜草等進行點燃燒燬。然後再進行土壤深挖,挖田的時候都有監工,土層稍微挖得不夠深就要挨皮鞭打,爺爺不知道被打過多少次。另外就是進行垃圾焚燒,剩下的草木灰和來自生火做飯的灶窩灰都是農田的肥料之一。

四是腐質土。由於我們地處深山,山林裡有許多樹葉、雜草常年堆積而成的腐質土壤,每到開春時節,地主都要長工去山上擼挖腐質土,用揹簍一趟趟揹回家,作為育苗、底肥的最佳肥料。

綜上所述,舊社會雖然沒有化肥,就算用農家肥也沒有那麼多,但是奸計狡猾而又心思甚密的大地主家就是採用以上肥種地的,你還聽過哪些肥?歡迎關注花腰妹一起留言交流!


花腰妹


說舊社會種田,地主那麼多田沒化肥是怎麼種出來的。

聽我祖母講過,我祖母19O3年生,八幾年去逝。過去自己種田也好,還是跟地主種田,都要靠自己會種田有關,靠體力,勤快,技術。有技術不勤勞也不行,勤快沒技術也不行。就評栽秧有的人一輩子都栽不好,又慢又栽成狗腳跡又不整齊。過去種種相當累,農閒時耍到處撿糞,割草燒火糞,把家裡糞挑到田裡,還耍到其它地方找糞挑。完全是體力活,種下去了田間管理是全家都要下田幹活。水田從開春就下田耕田,都是赤腳下田,幹什麼活都是穿草鞋,水田都耍下水糞,也就是大糞,家蓄糞。耍扯幾次秧草,(也叫泥秧草)過去說的旱田服鐵板,水田服腳板,水田是把泥踩活,秧苗才長得好。旱田是耍薅草,也就是鋤草鬆土,追肥,一般追肥就是糞水。就所以那是做什麼都離不開挑,全靠人工勞力。但也有田種不好的,麥子長的連兔子都躲不著,棉花長的葉子一片黃。像這樣有收成嗎,第一不會管理,第二不愛勞動。當然囉,還耍靠天收靠天吃飯,同樣有乾旱,水澇,聽老人講在三幾年連續下了七天七夜雨沒停過,那可以災年那。


一路長淡


小時候在農村住過幾年,有些瞭解,八十年代中期以前,農村使用化肥的很少,地裡用的肥料主要是廁所,牲畜家禽的糞便!根據作物的不同所用糞便也不一樣!廁所的糞便主要用在玉米,土豆和蔬菜上,點一顆種子,澆一點灌水,然後埋土,雞糞,豬糞馬分則等地裡收完莊稼後就堆地裡,明年種地時犁地前攤開!麥地有請放羊的晚上把羊圈地裡,一連好幾晚上俗稱臥地,這個的管放羊的飯,牧羊狗吃的也得管,給錢不給錢就不清楚了,也有把玉米杆用鍘刀切碎了堆到一起,(澆上灌水)來年開耕使攤開,犁地時埋地當肥料,我們這裡這樣的少,玉米杆一般都做飯燒火用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