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政變後,武家為何相傳沒有被清算,反而還給予了封賞?

小任淺談史


神龍政變是把武則天做下的權力交接,提前實現,而且政變針對的主要是二張,避免因為二張阻隔宮內外消息傳遞導致權力交接出現意外,並不是針對武家,所以武家沒有被清算,反而因為要安撫,還有封賞。

神龍政變的針對目標是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二人,目的是確保權力順利交接

神龍政變前,武則天已經做好了權力交接的工作,把李顯召回洛陽立為太子。如果就此順利等到武則天死去或者退位,皇位自然落到李顯的身上。

可以說神龍政變的目標與武則天的目的沒有衝突,那為何還要搞這麼一次政變呢?

就因為張氏兄弟太過於張揚跋扈,趁武則天專寵又病重之際,阻隔了宮內外的消息傳遞,雖然張氏兄弟沒有奪權的可能,但是從中作梗,讓權力交接出現問題,比如假傳聖旨讓李氏與武氏提前權鬥,都是有可能。

所以認為繼承狄仁傑之志的張柬之等人就發動政變,目的是誅殺張氏兄弟確保權力順利交接,順勢逼武則天提前退位,並不是針對武氏進行的政變。

至於為什麼沒有殺武氏,老妖認為有兩個原因。政變主導者想把誅武氏的功績給李顯,另一個就是武氏在朝廷中勢力盤根錯節,一時難以驅除。

  • 第一是主導政變的人員,想要把誅武氏的功績給天子,以提升天子威嚴。

張柬之在評價李顯時,就有提到“主上昔為英王,時稱勇烈,吾所以不誅諸武者,欲使上自誅之,以張天子之威耳。”

第二,武氏此時在朝廷中的實力盤根錯節,甚至李、武幾乎成一家。武則天在位時期,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許多武氏子弟擔任軍政要職,牽一髮而動全身,這注定剷除武氏勢力是一個比較長的權鬥過程而不是簡單的靠兵變殺死幾個人物就可以。

另一方面,武則天為了讓武家子弟和李家子嗣進一步融合,融入,於是命自己的子嗣和以武三思為首的武家子弟喝血酒,發毒誓,結同盟,只為確保兩家能和諧相處。

李顯剛繼位時,權力尚弱,動不得武氏子弟。

據傳言,武則天退位後,李顯曾拜見武則天,武則天對李顯哭訴“五賊”惡行(主持神龍政變的張柬之無人),李顯也跪拜哭泣。

據說這也是沒有立刻清算武氏的原因,而之後李顯對張柬之五人明升暗降的處置,似乎也在忌憚他們,自然也沒有精力繼續清算武氏。

所以,一方面神龍政變的真正對象是二張兄弟而不是武氏,另一方面李顯的個人問題以及武氏勢力盤根錯節,單靠殺戮會動搖國家根基,所以神龍政變時達到確保權力順利交接到李顯手中就結束,目的實際上已經達到。


妖鬼雜談錄


神龍政變後,武則天將帝位傳給太子李顯,自己徙居上陽宮,直到年底十一月份去世。

政變中,張柬之、敬暉、桓彥範、袁恕己、崔玄暉五位大臣僅僅完成了對武則天兩名男寵張易之、張宗昌的誅殺及勢力的清除,對於盤根錯節的武氏宗族勢力選擇性的進行了迴避。這樣的結果是,沒有受到絲毫損傷的武氏宗族勢力依然在朝堂中具有很深的影響力,致使五大臣被武三思聯合皇后韋氏進行打壓,最終被貶出朝堂,慘死異鄉。


  • 武氏宗族勢力之所以沒有遭到清除,根本原因就是武氏勢力在帝國權利圈中盤根錯節,以至於僅僅依靠達到朝中大臣勢力無法撼動的地步。

武三思不但是武則天的侄子,還是新任皇帝唐中宗李顯的姑表兄弟及兒女親家;中宗李顯與韋后的掌上明珠安樂公主就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

另外,武則天雖然退位,但是影響力依然存在。話說,武則天雖然退居上陽宮,依然被尊為“則天大聖皇帝”,中宗李顯每隔十日都有前去拜見一會;武則天就像中宗李顯哭訴五賊(五大臣)害她,中宗李顯也跟著哭泣謝罪。


  • 武氏宗族勢力之所以沒有遭到清除,最直接原因就是大臣勢力方面的軟弱性。

大臣勢力還是有人能夠意識到武氏宗族的威脅。洛州長史薛季昶就認為武氏宗族勢力猶如西漢呂后的宗族勢力一般,需要進行清除;敬暉也主張對武氏宗族勢力進行清除。但是遭到張柬之的反對,其認為清除武氏宗族勢力已經成為皇族內部的矛盾,需要皇帝來進行。

另外,神龍政變實質上是大臣勢力協助皇族勢力(李唐、武周)方面對皇帝武則天勢力的一次清洗(張易之、張宗昌兄弟),結果是李唐勢力在大臣的支持下奪取皇權,武周宗族勢力依然把控著朝政。對武周宗族勢力要進行清除,沒有皇權的支持,僅僅依靠大臣勢力是難以撼動的。


安定郡小書生


神龍政變以後,繼承武則天皇位的人,不還是武氏家族的後代嗎?

唐中宗李顯也好,唐睿宗李旦也罷,他們都是武則天的兒子,身上都流著武氏家族的血液,武家是不可能被徹底清算的。

神龍政變的核心目的,其實並非是要推翻武則天,而是要誅殺武則天寵幸的二張兄弟。張昌宗和張易之二人過於跋扈,以至於釀成懿德李重潤之死的慘案。

參與者不僅有李唐家族的成員,還有武氏家族的成員,大家都被二張坑得很慘。因此,神龍政變的本質其實是這樣的:

在張柬之等朝廷大臣的帶領下,由李顯、李旦、太平公主以及武三思等人為首的李武集團,聯手發動的政變。

因此,李顯等人和武三思等人的利益在當時是一致的。至於連帶著逼迫武則天退位,其實是張柬之的夾帶私貨。

對於這點,李顯是非常不滿意的。

在李顯看來,母親武則天已是暮年,自己的皇太子地位穩固,已經說好了要把皇位交給他,自己只需要等下去即可,不宜揹負弒母的罪名。

因此,在神龍政變成功後,李顯去拜見武則天時,武則天就抓住了他這種心理說道:

太后(武則天)泣曰:我自房陵迎汝來,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賊貪功,驚我至此。

五賊即張柬之等五位發動神龍政變的大臣。

李顯對武則天的話深以為然,所以 “悲泣不自勝”,當即決定“三思等得入其謀”。

因此,武氏家族當然不會被清算,他們不只是新皇帝的母家,是他們的親人,更是利益的共同者。


HuiNanHistory


關鍵在登基的是武則天的兒子,第二就是神龍政變的時候,武則天已經退位不再是皇帝,是以太后的身份頤養天年。武則天如果傳位也一定是給自己兒子。從這一點來看,神龍政變真沒有必要,即便武則天以皇帝身份駕崩,皇帝之位也一定的李顯或者是李旦。當初。武則天為加強李武兩家的聯繫,太平公主和武家聯姻,李顯的子女也與武家聯姻。從核心角度來數,李武兩家實際上是一家。

武則天既以退位,就等於放棄了權力。作為兒子李顯如果弒母顯然是站不住腳的。自李顯之後所有的皇帝都是武則天的血脈,李唐宗室也能太放肆。在就是承認武則天的合法地位,其實是為了新繼任皇帝對朝局的穩定和控制,也還有安撫人心關係 ,這是一種保證。畢竟武則天掌控朝局近三十年,武家朝臣遍於朝堂之上,對於剛剛登基李顯而言。穩定是第一位的。神龍之變之後,李顯,李旦,韋后集團,太平公主集團,武三思集團都具有一定的實力,李顯如果擅自對武家動手,也會讓太平公主集團,武三思集團產生恐慌,雖然張柬之等人一再要求李顯處死武三思。李顯都沒有動手。顯然李旦更信任外戚武家而非朝臣。

武三思集團和韋后集團迅速整合到了一起,二人也有私情。而且李顯三個女兒都嫁給了武三思和武承嗣的兒子,且李顯上位後,武三思權力比武后時期更大,得到了李顯夫婦的充分信任。可以說,李顯對武三思的信任遠遠超過以張柬之首的政變集團。後來韋后想學武則天二次登基,李隆基這才以動政變將武三思一門誅殺乾淨,但也是僅僅是武三思一家。李唐宗室實際上根本也不記恨武家。武則天是皇帝親媽,與親爹高宗合葬,更是宗廟裡要祭祀的。總之,從國法,宗親,李唐王朝都不能對武家則樣。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導語:

神龍政變是以張柬之為首的忠於李唐江山的大臣,對武則天發起的一次逼宮。從這場政變過後,武則天將皇位再次傳給了自己的兒子李顯。

那麼為什麼武家沒有受到牽連呢?當年呂后去世時,陳平周勃對呂家可是趕盡殺絕。這兩者之間有何不同之處?

01武則天是李顯的生母,這一層關係每個人都要重視。

武則天和唐高宗一共生了兩個女兒和四個兒子。大女兒被武則天給掐死了,小女兒就是後來著名的太平公主。

此外還有四個兒子,大兒子李弘做太子的時候早逝,二兒子李賢做太子的時候,因為太優秀,被武則天妒忌排擠,繼而被武則天廢黜逼殺。三兒子李顯和四兒子李旦先後都做過皇帝,李顯被武則天廢黜,李旦主動禪位給武則天。

二月甲寅,復國號,依舊為唐。社稷、宗廟、陵寢、郊祀、行軍旗幟、服色、天地、日月、寺宇、臺閣、官名,並依永淳已前故事。神都依舊為東都,北都為幷州大都督府,老君依舊為玄元皇帝。諸州百姓免今年租稅,房州百姓給復三年。---《舊唐書,本紀第七》

這四個兒子都是武則天所生,打斷骨頭連著筋,即使武則天曾經對二兒子李賢痛下殺手,不過也不是李顯忤逆的理由。

此時的李顯,已經掌握了朝中大權,武則天雖然還活著,可是經過政變以後,她最得力的駐守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倆已經被誅殺,至少她跟宮外的力量已經聯繫不上了。

這個時候武則天的生死問題,幾乎就捏在了李顯的手裡。這是一個比較困難的題目,因為不管怎麼做,李顯的新朝廷似乎都會出錯。

  1. 首先武則天是篡奪李唐王朝的罪人,她利用唐高宗對他的寵幸,擅自專權,垂簾聽政也就算了,甚至將李家江山改旗易幟,建立了武周王朝,又誅殺了大量的李家子弟。
  2. 其次武則天是李顯的生母,古代皇帝基本都要以孝道治理天下,即使混亂不堪的唐朝,也不會將孝道置之不顧。即使武則天罪惡滔天,可是畢竟是李顯的生母。
  3. 再者武則天對天下是有功勞的,她在位期間,打造了一個新的太平盛世。她治理天下的水平的確是唐高宗這些人所不能比肩的,所以她是一位明君。

由此可見,李顯壓根就不知道該如何處置自己的母親,索性他就沒有去管這件事。既然連武則天都變得沒罪了,為什麼武家的人要被治罪呢?

02武家與李唐皇族關係早已盤根錯節,若是清理勢必涉及皇族利益。

武則天不是傻子,她能夠上臺做皇帝,其實跟家族力量的支持是有很大關係的。武家的眾多子弟,都相繼被武則天安排到了朝中做官,有些甚至手握重權。

與此同時,這些武家子弟,也都開始跟李唐江山的朝中重臣們相互聯姻,成為了兒女親家。有了這麼一層關係以後,武家和整個李唐王朝的命運,也就全都聯繫在了一起。

  1. 李顯本人其實就是這件事最糾結的一個人,他是李家和武家聯姻的產物,他身上本身就流淌著一半武家人的血液,他跟武三思這些人,可都是表兄弟關係。
  2. 李顯和韋后的女兒安樂公主,也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為妻,所以說李顯跟武三思不僅是表兄弟關係,更是親家關係。親上加親的關係,使得李顯不會去動武家的人。
  3. 李唐皇室子弟尚且跟武家有扯不清的關係,更別說手下的那些大臣們了。在武則天盛極一時的時候,這幫人都想著巴結武家,恨不得自己成為武家的女婿才甘心。

由此可見,武家跟李家已經完全結合在了一起,除非後世皇帝不是武則天的後代,否則這一層關係,將會伴隨李唐江山永生永世流傳下去。

武則天是李治的皇后,前任王皇后無所出,所以唐高宗李治的嫡子就李顯李旦這麼幾個。除非張柬之等人再大膽一點,誅殺武則天所有子孫,改立李治的庶子為帝,那武家將會成為第二個呂家。

聖曆元年,召還東都,立為皇太子,依舊名顯。時張易之與弟昌宗潛圖逆亂。神龍元年正月,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定策率羽林兵誅易之、昌宗,迎皇太子監國,總司庶政。大赦天下。---《舊唐書,本紀第七》

可惜張柬之沒有這樣的魄力,更加沒有這樣的能力。他能夠逼迫武則天將李唐江山還給李家人,就已經是功不可沒了,對他的要求不能那麼高。

03在狄仁傑的提醒下,武則天早有傳位李顯的想法,神龍政變對付的不是武家人。

早在狄仁傑還活著的時候,武則天就曾經為了立嗣的問題產生過疑問,到底是立自己的兒子好呢,還是立自己的侄子好呢?

  • 兒子雖然是自己親生的,可是他們好歹是李家的子孫,每個人都姓李。可現在的皇帝武則天是姓武的,王朝也改稱武周王朝,李家子孫繼承皇位後,武周王朝還能存在嗎?
  • 侄子雖然跟自己是一個姓,都是武家的後人。可是侄子畢竟是侄子,並沒有兒子那麼親密,再說也會有一些大臣表示反對。

所以一時之間武則天是拿不定主意的,她已經是武周王朝的開國皇帝了,李唐江山也不復存在了。這個時候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攔她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可是她自己反倒是犯了難。

這個時候,武則天想到請教一下狄仁傑。結果狄仁傑告訴武則天,天地下只聽說過兒子祭拜母親的,從來沒有聽說過侄兒會把姑姑的排位放在祠堂裡祭拜的。

武則天聽了這話,恍然大悟。她知道狄仁傑的意思,就是要立她的兒子李家的子孫為繼承人,這也成了武則天后來的想法。

久之,召謂曰:“朕數夢雙陸不勝,何也?”於是,仁杰與王方慶俱在,二人同辭對曰:“雙陸不勝,無子也。天其意者以儆陛下乎!且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危矣。文皇帝身蹈鋒鏑,勤勞而有天下,傳之子孫。先帝寢疾,詔陛下監國。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餘年,又欲以三思為後。且姑侄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廬陵王,則千秋萬歲後常享宗廟;三思立,廟不祔姑。”---《新唐書》

所以這個時候武則天將李顯重新召回來,立為了皇太子。由此可見,武則天早在掌握實權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立李家子孫為繼承人。

那神龍政變的時候,主要目的不是對付武家,而是針對張易之張昌宗倆兄弟。李唐江山當時最大的威脅也不是武家人,而是這兩兄弟,所以他們為什麼要對武家清算呢?

總結:神龍政變的五位發起人,全都被李顯明升暗降。

神龍政變到底是不是為了恢復李唐江山呢?現在來看,其實充滿了迷惑性。武則天早就已經將李顯恢復成為太子,所以李顯是有合法繼承權的。

一旦李顯繼承了皇位,其實就等於是恢復了李唐江山。到時候只需要將武周王朝改為李唐王朝就好了。

可是這檔口發生了神龍政變,武則天提前退位,李顯提前監國登基。事後李顯將發起這場政變的五個人全都封了王,可是他們手裡的相權都被剝奪了。由此可見,李顯並不希望這五個人做大做強。

《舊唐書》

《新唐書》


江湖小曉生


又是玄武門!

這次是洛陽紫微城!

神龍元年正月癸卯(公元705年2月20日), 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崔玄暐、袁恕己為首的五位大臣,以防止張易之和張昌宗篡權為由,發動政變。大唐的政權重新回到了李氏手中。政變後這五人因功被封為王,因此這次神龍政變又稱為“五王政變”

張易之、張昌宗被誅殺。

病中的女皇武則天在第二天讓太子李顯監國,第三天禪位給李顯,第四天唐中宗李顯正是登基復位。

李顯二度執大唐之權柄,二月初四(3月3日),將國號由周改回唐。

政變的背後

在史書上,神龍政變的這五位大臣前臺的主角,在這背後是政變最大的獲利者,李唐王室的太子李顯、相王李旦以及太平公主。

幷州牧相王旦及太平公主有誅易之兄弟功,相王加號安國相王,進拜太尉、同鳳閣鸞臺三品;公主加號鎮國太平公主,仍賜實封,通前滿五千戶。

由此可以看出,李旦和太平公主也是主要參與者和謀劃者,他們不出面,只是不想落得一個奪母親政權的不孝罪名。

五王被貶

唐中宗李顯既是武家的外甥,也是武家的親家。李顯的三個女兒都嫁給了武氏子弟,永泰公主嫁武承嗣之子武延基,新都公主嫁武承業之子武延暉,安樂公主嫁武三思子武崇訓,他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姻親關係。所以在神龍政變後武家沒有絲毫損傷。

為了平衡相王李旦以及女強人太平公主,唐中宗李顯只得倚靠武家的勢力和韋家外戚。

張柬之等五人被封郡王,後來他們遭到了韋后和武三思一黨的排擠和構陷,這五人相繼被貶為各州司馬。

景龍政變

李顯家陰盛陽衰,他的小女兒安樂公主,平日裡以武則天為榜樣,將女皇帝訂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太子李重俊由於不是嫡出,也經常受到她的凌辱,忍無可忍的李重俊最終發動了景龍政變。

景龍元年(公元707年),李重俊與羽林軍李多祚等人,率領羽林軍三百餘人,誅殺武三思和武崇訓。唐中宗登臨玄武門城樓,一番訓話後,羽林軍散去,李多祚被殺,重俊出奔至鄠縣,為部下所殺。景龍政變以失敗告終。

景龍四年(公元710年),唐中宗被韋后和安樂公主毒死。李重茂作為傀儡即位,改元唐隆,韋后垂簾。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迎李旦即位,即唐睿宗。

結論:

張柬之等人發動的神龍政變,以恢復李唐江山名號為目的,因為李唐與武家不尋常的關係和特殊的利用價值,所以武家倖免於神龍政變。


抱影無眠夜歸人


神龍政變之後,中宗李顯之所以沒有清算武家是因為利用武氏維持朝堂各方勢力平衡,還有武氏與李氏聯姻眾多,李顯又是武則天親兒子,還有就是為了安穩人心。

首要也是最主要原因,李顯雖已登上皇位但手中嫡系勢力較弱,需要武家來平衡朝廷各方勢力。

在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政變”後,李顯登基當時朝廷主要有三股勢力,武家集團,李旦和其兒子李隆基集團,以太平公主為首的勢力集團。

《資治通鑑》:甲辰,制太子監國,赦天下。以袁恕己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分遣十使齎璽書宣慰諸州。乙巳,太后傳位於太子。

李顯最初在章懷太子被廢后,被立為太子,然後在弘道元年(683年)即皇帝位,但是皇太后武則天臨朝稱制,什麼意思,就是朝廷大事還是武則天說了算,李顯就像一個傀儡。雖然李顯謹小慎微的當著皇帝,但是光宅元年(684年)他還是被他老媽廢掉了,降為廬陵王先後遷於均州、房州等地。一直到聖曆元年(698年)才被召還洛陽復立為皇太子。

唐中宗李顯畫像

神龍政變主要功臣張柬之

在這十餘年被貶的時間裡,他基本都是和他妻子韋氏相依為命,膽戰心驚的,偶爾武則天還派人來訓斥他,據說每次一聽說武則天派人來他都嚇的半死。而被召回洛陽當太子這幾年中也一直處於武則天的嚴密監視之下,親信極少,再加上長期遠離權力中心,導致他嚴重缺乏較強的嫡系力量。

而武則天之所以選擇再次復立他為太子,也是因為他嫡系力量太過弱小,便於掌控,又不會威脅到武則天的統治。

因而復位之後,他面臨一個嚴峻的局面,朝堂基本被武氏家族勢力,李旦勢力,太平公主勢力這三代集團所瓜分。而他手中又缺乏可與之抗衡的勢力,因而他需要選擇一股勢力為己所用。

先說他弟弟李旦集團,李旦曾為皇帝,他兒子李隆基(後來的唐玄宗)也不是善茬,可以說李旦是自己皇位的潛在威脅;而太平公主也是個權力慾極強的人,一心想成為第二個武則天,所以這一股勢力也不行;還有就是武氏集團,武氏家族由於武則天的有意培養因而勢力破強,還掌握一些軍隊,外加上武則天在政變後不久便去世了,武氏集團一時間也失去了靠山,因而各取所需。

百官逼武則天退位

武氏集團便得到李顯的重用,用以牽制,李旦和太平公主兩股勢力,儘量保持三股勢力的平衡,也保證其皇位不會受到任何一方的威脅。假設李顯一登上皇位聽從一些朝臣建議對武氏家族進行大清洗,那麼武氏集團肯定會覆滅,而太平公主集團由於摻雜許多武氏家族人員,也會被重創,這時候李旦的集團就會打破平衡一家獨大,這時候再用武力逼迫李顯退位,咋辦。而且如果要清洗武氏家族的話,可能一半朝臣都和武氏家族有或多或少的關係,都殺了嗎,都殺了朝廷估計也癱瘓了。

李顯是武則天親兒子,而武氏家族和李氏聯姻眾多,兩家之間關係錯綜複雜。

太平公主在丈夫薛紹死於獄中後,嫁給了武家人武攸暨,而中宗李顯的女兒安樂公主就先後嫁給武三思之子武崇訓,武承嗣之子武延秀,李顯與韋氏的女兒也嫁於武三思之子武延基。所以兩家關係錯綜複雜,若要進行清洗牽連太多,而且畢竟還都是李顯母親武則天的孃家人,古代講究以孝治天下,母親剛死就殺其族人也是不孝啊。

武則天像

牽連太廣,不利於朝局,人心安定。

若要對武氏進行清洗,除了武氏家族成員外,還有眾多與武氏有關係的咋辦,更或者朝臣基本又都在武則天統治下當過官,豈不是都與武氏有過關係,難道要殺光朝臣,若清理武氏人員也會造成朝臣人心惶惶,不利於朝局的穩定,而且李顯剛登帝位,親信不多,對朝堂把握並不是很穩定,很容易引發朝廷動盪,而一直對帝位有威脅的李旦很可能趁機謀取帝位。

其實最主要的還是因為李顯缺乏自己的嫡系勢力,需要武氏牽制李旦,太平公主集團,保持勢力平衡,提防對皇位有威脅的李旦和太平公主。而兩家關係複雜,安定人心這些原因也有,但是是次要的。

(圖來自網絡,侵刪)


柘4011


政治鬥爭的目標在於權利,對鬥爭失敗者而言,沒有權利的錦衣玉食只是施捨。對於勝利者而言,只要不給武家翻身機會,武家活著和死了沒有區別。


紅鬍子老王


千金市馬骨,或者又叫蓋棺定論,因為武則天的時代剛剛過去,朝堂之上的文官武將或多或少都有侍奉武朝的經歷,如果把武則天打成叛逆,那麼除了張柬之這種從龍功臣,其他人都不能洗脫自己從逆的色彩,這個時候正是人心動盪,人人都害怕自己被捲入某種名義的清洗,哪怕一個政治人物他本身忠於李唐,也沒有從逆行跡,他也害怕要騰出位置而被清洗。

所以這個時候承認武則天的合法地位,其實是為了朝局的穩定,安撫人心,這是一種保證,朝廷自己把除逆的大義解除,朝臣就不擔心始終有一把利刃懸在頭頂。


齊建波


神龍政變

公元705年,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不可一世的女皇武則天被軟禁了起來,同時唐中宗李顯復辟繼位,天下再度回到李唐的手中。但令人奇怪的是,武氏家族的人依然逍遙快活,並沒有遭到清算血洗,這又是為何呢?

自古以來,但凡干政的外戚集團都沒有什麼好下場。就如西漢時期的呂后,呂后死後,呂氏家族立馬就被陳平屠殺殆盡;西晉的賈南風倒臺後,賈氏家族也遭到了大規模的血洗。而武則天之所以能保住武氏家族,是因為她的手段實在是太高明瞭。

李武一家

武則天在位期間,為了緩和李武兩家的仇恨,可謂是花了大功夫。武則天先是召集自己的兒女以及武氏家族(武三思等人),苦口婆心地勸說,並讓他們發了毒誓,永遠不得互相傷害。

其次,武則天讓李武兩家進行了全方位的聯姻,李顯、李旦的女兒們很多都嫁到了武家,關係錯綜複雜。所謂血濃於水,此時的李武已是一家,唐中宗又怎麼忍心下得了狠手呢?

放低姿勢

武則天在臨死之前就自廢帝號,改稱皇后,要求與高宗合葬,這些舉措都贏得了當時人們的好感。百姓們都相信,武則天只是幫李家暫時保管天下,並不是真的篡位。因此,李顯也沒有理由要血洗武氏。

廣施恩德

雖然武則天在早年的統治中重用酷吏、大開殺戒,但這都是為了清除妨礙她的人而已。到了晚年,武則天也有所懺悔,於是廣施恩德,扶持親信。在神龍政變中,一代名臣姚崇甚至還阻止張柬之,處處維護武則天的權威。此外還有後來服侍玄宗的太監高力士,也是武則天一手提拔的,這些人都對武則天感恩戴德。可見,武則天在朝中已經深得人心。而且武氏家族執掌朝政多年,朝中多是武家的勢力,唐中宗哪怕想血洗武氏,也很難執行。

制衡李旦

唐中宗李顯被武則天流放在外長達十多年,在朝中毫無根基,武則天覺得他是個政治小白,比較好控制,因此才決定立李顯為太子。但是李顯的弟弟李旦卻不同,李旦長期居住在長安,多次擔任重要職位(名義上)。李顯上位後,李旦手中還有一支禁軍,實在不得不防,更何況太平公主還在旁邊虎視眈眈。在這種情況下,李顯能依靠的只有武氏一族了,殺掉武氏,這個權力三角就會被破壞,自己也很可能被趕下臺了。所以,李顯無論如何都要保住武氏。武則天憑藉她高深的智慧,成功地保住了武氏一脈。除了武三思、武崇訓謀逆被殺之外,武氏一族的其他人基本安然無恙,甚至在玄宗朝,武則天的侄女還當上了惠妃(武惠妃),這都是後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