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理:圈子生意(上)


商業保理作為供應鏈金融的一個分支,近年來儘管有各種政策加持以及新的金融科技的輔助,但在整體經濟環境下行和防範金融風險的過程中,行業發展仍然顯得疲憊。205號文出臺之前,保理行業並沒有一個相對完善的規範性文件作為準入或指引,在不具備資本來源、產業背景、業務模式及相應的風控制度等作為保理企業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要素的前提下,仍然有大量保理公司成立開展業務,並假借保理的名義開展借貸、通道等業務,而近一年多來,實體企業因資金斷裂導致的信用違約情況越來越嚴重,保理等非銀金融機構在“雷區”中也難以獨善其身,甚至被炸成了別人前進路上的方向標。205號文出臺之後,對保理公司的准入、風險槓桿、業務方向均提出了要求,大量的“空殼”“失聯”公司將被出清,而存活下來的保理公司,如何在市場中站穩腳跟仍然面臨嚴峻的挑戰。

保理作為促進產融結合的金融工具,對於促進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其發展在這一年多來面卻面臨著巨大的瓶頸,多數保理企業和從業人員在遭遇了“暴雷潮”後均感到迷茫不知所措。

在筆者看來,保理企業遭遇發展瓶頸是必然的,這與其主要圍繞應收賬款開展業務以及將應收賬款融資作為主要業務功能的定位有關:

一方面,不管是直接服務於中小微企業的正向保理,還是圍繞核心企業開展反向保理,均擺脫不了核心企業的配合,但從市場交易環境來看,核心企業的的配合意願是相當低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就制約了保理企業在資產端的獲取能力和規模化拓展。這從當前市場上發展較為成功的保理企業均與大型的產業集團或產業資本相關聯就可以得到印證。

核心企業是否配合確權,以及配合的程度如何,是保理企業控制風險的一個重要環節。這兩年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區塊鏈等技術雖然也被運用到供應鏈金融領域,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底層交易背景真實性的問題,但從筆者接觸到的多家區塊鏈平臺公司來看,其更多是優化業務辦理效率,以及應收賬款在產業鏈條上的傳導和拆分等問題,而並沒有完全解決去中心化的任務,在整個交易結構中核心企業是否配合,比如開放相應的數據端口,底層交易資料的上鍊等仍然是關鍵的一環。

另一方面,大多數保理企業以應收賬款融資作為唯一的業務方向,通過利差來獲得企業的利潤。在資本過剩,整個社會均缺少資產的背景下,P2P、私募、金交所、擔保公司、小貸公司等民間資本為保理公司的發展提供了源泉和土壤,這幾年保理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現象,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才得到“蓬勃發展”。

隨著嚴監管、去槓桿成為常態,越來越多的企業出現債務違約,銀行及非銀金融機構、民間資本均被波及,資金投放變得更加謹慎,加之205號文對保理企業的融資渠道做了明確的規定,保理企業的再融資能力受限嚴重。

也就是說,保理企業從業務定位,資產的獲取以及再融資能力都有明顯的天花板,其發展遭遇瓶頸也是預料之中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