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復工 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原標題:中國企業復工,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編者的話:2月10日,全國大多數地區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迎來複工復產。這不僅對中國經濟,也對世界經濟有著特殊的意義——畢竟中國是全球33個國家的最大出口目的國和包括美國在內的65個國家的最大進口商品來源國。比“找到替代中國供應商的選項絕非易事”“疫情再延續,相當於一次去全球化實驗”等分析更現實的是,因為中國商家缺席,丹麥水貂養殖商取消一場皮草拍賣,巴塞羅那手機展可能大受影響……而一些媒體此前擔心,如果中國企業不能儘快復工,汽車、電子等很多產業的全球供應鏈可能陷入混亂。對此,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中國經濟學家表示,中國有舉國體制優勢,有自己的發展戰略,一定會在嚴格防控疫情繼續擴散的情況下,有序恢復經濟活動。

  “德汽車工業每日損失7200萬歐元”

  “武漢是中國一大工業中心,那裡是中國最大的汽車公司之一——東風汽車公司的總部,該公司也向俄羅斯提供產品。”俄《新消息報》9日援引俄經濟學家萊昂尼德·哈扎諾夫的話說。文章還提到,由於中國疫情,俄卡瑪斯汽車公司也缺少組件。

  俄《新報》6日刊文把中國新冠肺炎疫情看成是2020年的“黑天鵝事件”。文章認為,儘管疫情並沒有在中國以外地區迅速傳播,但全世界潛在的經濟損失可能是巨大的。受影響的行業主要有汽車業、微電子和高科技產業、酒店業和航空領域、奢侈品市場。據IHS Markit的估計,全球汽車製造商第一季度將減產35萬輛汽車。由於中國零件的短缺,現代汽車公司暫停了在韓國工廠的生產線。特斯拉已警告推遲在上海組裝的Model 3供應。豐田、通用汽車和大眾也報告了類似困難。空客公司停止了在天津的工廠生產,該工廠每月生產約6架A320飛機。

  法國《巴黎人報》報道了標緻雪鐵龍等在華有生產線的法國企業近況。有生產汽車零配件的企業家說,“客戶非常著急,企業庫存也就夠維持到3月中旬,再接下去沒有貨就是大麻煩了”。

  “中國為世界汽車業提供動力。”德國電視一臺9日稱,德、法、美、日、韓、意等國的汽車工業都嚴重依賴來自中國交付的產品,如果中國工廠關閉的時間延長,全球汽車生產都可能陷入停頓。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汽車研究中心主任費迪南德·杜登霍夫提醒德國政府,在德國,沒有一個產業同中國相聯的程度像汽車產業這樣密切。他呼籲德國政府和歐盟決策者要向中國提供更多的緊急醫療援助。

  汽車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19年,德國國內外一共製造1590萬輛小轎車,其中1/3,也就是約520萬輛在中國銷售。再從汽車的銷售額來看,德國汽車產業每年的銷售總額為4300億歐元,其中1500億歐元在中國實現,約佔35%。如果以中國每年251天的工作日計算,德國汽車產業每天在中國的營業額為6億歐元,盈利為6000萬歐元。中國延遲一天開工,德國汽車工業每日損失7200萬歐元。目前,在華設立工廠的德國汽車企業有300多家,有的下屬工廠已於2月10日復工。德國大眾汽車管理人員埃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受疫情影響,目前,德國總部的工作人員暫時無法到中國出差,但他相信疫情會很快過去。

  除汽車行業,德國機械工程行業、電氣行業也受到疫情的影響。據瞭解,在中國有800多家來自德國的機械製造商在運營,其中有350家在中國有生產基地。《環球時報》記者10日下午聯繫一家供應德國EBM-PAPST風機的上海企業,答覆是“已經復工”。德國電氣與電子工業協會(ZVEI)的數據顯示,2019年德國將價值220億歐元的商品出口到中國,同時從中國進口了520億歐元的產品。該協會期盼,中國能早日戰勝疫情,這樣對德國電氣行業的影響會小一些。

  “巴斯光年(玩具)、阿迪達斯Ultra Boost跑步鞋、特斯拉Model3和iPad Pro之間有何共同之處?”阿聯酋《海灣時報》9日文章給出的答案是:“當然都是中國(生產)。”文章稱,現在還不可能斷言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有多大,但從中國過去20年來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性來看,經濟學家認為疫情或將導致世界損失3600多億美元。除汽車製造業外,信貸保險企業裕利安怡估算,如果中國工廠不復工,世界將面臨每週260億美元的貿易衝擊,其中受影響最大的是電子、計算機等行業以及一些航空公司。

  SARS疫情結束後,中國經濟迅速恢復

  法國《費加羅報》認為,如果中國經濟放緩、工廠停工、產業鏈停頓就會直接影響到世界經濟的走勢。中國受疫情打擊後,歐盟對華出口會大幅放緩,由此造成歐盟的經濟損失,其中對華出口多的德國、意大利損失將最大。法國醫藥集團賽諾菲在中國有多家子公司,員工近8000人,現在集團要求中國子公司密切關注藥物原料供應,儘早恢復生產。該集團負責人表示:“客戶哪個國家的都有,因此生產鏈不能停,否則會對經營帶來大問題。”據巴黎工商會消息,法國許多電子工業企業主和電腦供貨商也擔心,中國電子產品生產延後會直接影響他們的進貨渠道與銷售情況。

  《華盛頓郵報》3日描述了美國俄亥俄州幻影煙花公司的擔心。該企業稱,如果離武漢只有三四百公里的湖南瀏陽的煙花企業10日還不復工,或將影響今年7月4日慶祝美國獨立日的煙花需求。新澤西州一家依賴中國原材料生產治療高血壓、阿爾茨海默症和抑鬱藥物的藥企也有類似的擔憂。

  很多國際輿論開始對比2003年SARS(非典)疫情暴發後,中國經濟對全球產業鏈的影響。俄資金管理公司總經理亞歷山大·洛謝夫表示,與非典時期不同,中國現在已更加融入全球鏈中。

  《華盛頓郵報》近日援引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的話說,新冠肺炎疫情對美國經濟“沒有任何實質衝擊”。華爾街大多數經濟學家也表示,經濟損害將相對有限。摩根大通銀行經濟學家將今年第一季度的全球經濟增速預期調低0.3個百分點,降至2.3%。但他們預測危機結束後中國和全球經濟將在今年中期恢復至危機前正常水平。這種樂觀預測基於:2003年SARS疫情結束後,中國經濟迅速恢復。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8日刊文稱,自2003年SARS疫情結束以來,中國已成為全球經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還推動著對石油和銅等大宗商品的需求。中國還有大批富裕的消費者,他們在購買奢侈品、汽車,到世界各地旅遊。2003年,中國在全世界經濟中的佔比僅為4%左右,但如今該佔比高達16%。因此,經濟學家們表示,目前的影響依然可控,若新的感染病例數量開始減少且中國境內的工廠很快復工,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將“轉瞬即逝”,僅對全球增長產生微弱影響。若疫情持續擴散,經濟損害將會劇增。文章援引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稱,“一場嚴重的疫情將導致全球損失近5%的GDP,超過3萬億美元”,如相對較弱的2009年H1N1流感疫情也使全球GDP“損失”0.5%。

  新冠病毒不會阻擋全球化進程

  “新冠病毒導致的疫情蔓延相當於一次去全球化實驗。全球經濟增長還要承受多大打擊,將取決於病毒能在多短時間內得到遏制。”英國《金融時報》近日一篇題為“新冠病毒導致全球化逆轉”的文章,探討了疫情對中國及全球經濟的影響。文章說,“中國工廠是全球供應鏈的關鍵組成部分,中國遊客在全球人流中所佔比例更大”。

  “逆全球化一直沒能阻擋住全球化的進程。”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10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表示,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日企向中企提供尖端零部件,中企完成產品生產,產品再供中國、日本及全球消費市場。在日本機械產業五大構成中,除武器生產外,汽車等運輸工具、家電等電子產品、相機等精密機械、機床等產業機械都和中國有密切合作,且均採用流水線方式。因此,中國經濟一有“風吹草動”,日本經濟便會受到影響。但陳言表示,他沒聽說自己熟悉的那些與中國經濟息息相關的日本企業有調整動向。日本是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很多企業日常都強調風險管理,有應對短時停電停水、交通停頓的能力,也具有短時應對傳染病、流行病的準備。陳言說:“日企在全球化過程中,用了近30年的時間對中國集中投資,想一想,如果因為疫情這樣的突發事件就‘撤退’或轉移投資,那是不可能的,也絕對做不到。”他認為,目前日企能做到的就是和中國同舟共濟,減少疫情造成的負面影響。

  “德國經濟界有句話:中國打噴嚏,德國將感冒。現在,中國暴發疫情,德國經濟也面臨考驗。”德國漢堡大學國際經濟學者尤恩·卡斯普爾這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表示,只要儘快戰勝疫情,加上中美經貿摩擦已經階段性解決,世界經濟可以立刻恢復強大動力。中德相關企業應遵守中國政府的規定,有條件的要儘快恢復生產。卡斯普爾還特別強調,關鍵是企業要有信心。

  製造業國家不會“過度反應”

  美國明尼蘇達州諮詢顧問伊薩克·塞因菲茲7日在《明星論壇報》撰文稱:“疫情將迫使企業在供給鏈方面更靈活。”美國媒體還呼籲企業對突然情況要未雨綢繆:受疫情影響的高風險國家要增加供給鏈的透明度,要平衡供需關係、增加調節性庫存並通過其他國家使供應商生態系統實現多樣化,特別是“避免將製造關鍵零部件的重要節點置於單一國家或地區”。

  對此,國務院參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左小蕾10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是全球製造業中心,在全球產業鏈中的比較優勢已形成,因此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一些影響並不奇怪。她舉例說,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擔心中國遊客減少。凡是由中國提供配套的產業也擔心受到較大的衝擊。如美國的蘋果手機主要在中國裝配、生產,所以企業最近要求富士康要馬上恢復生產。德國、日本以及韓國等製造業國家都呼籲不要對中國暴發的疫情“過度反應”,不希望本國的相關產業受到非常大的影響。

  左小蕾表示,中國有舉國體制優勢,有自己的發展戰略,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中國人一定要打好關鍵一仗,在嚴格防控疫情繼續擴散的情況下,有序恢復經濟活動。

  法國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所研究人員皮卡勒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希望中國儘快戰勝疫情,恢復經濟運行——一方面是減少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一方面也是避免一些國際企業調整產業佈局,從而對中國經濟又造成新的衝擊。

  陳言也表示,可以想象的是,疫情過去以後,中國經濟會加快發展速度,2003年非典後。中國有相關的經驗可參照。尤其是隨著現代化技術手段增加,中國經濟本身會發生新的變化。如信息及物流手段的進步,會讓集中型大生產、大物流向靠近消費者的地方做相關分散,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去生產,調配資源,隨著消費者的產生而轉移生產基地。

  [環球時報駐法國、德國特約記者 姚蒙 青木 本報記者 李司坤 柳玉鵬 丁廷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