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小的宋國被稱為宋朝,而金朝,遼朝這些強大的王朝卻被稱為金國,遼國?

平安中國742


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採取重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並剝奪武將兵權。宋太宗繼位後統一全國,宋真宗與遼國締結澶淵之盟後逐漸步入治世。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導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康王趙構於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紹興和議後與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1234年聯蒙滅金,1235年爆發宋元戰爭,1276年元朝攻佔臨安,崖山海戰後,南宋滅亡。

北宋稱之為朝,沒有啥爭議,爭議最大的在南宋。

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

首先分析遼國。遼國佔領的地理位置屬於北方,如今的外蒙古一帶,結合現在的中國地圖解釋,假如將遼國寫入中國歷史正統,就不符合現在的領土架構,除非外蒙古還屬於中國,才有可能有遼朝。這類問題在這不解釋,大家都懂得。

然後分析金國。從歷史上看,1125年,北宋朝滅亡。1134年,南宋連蒙滅金。去掉北宋朝,金國時間9年,9年的王朝,想想都不太可能吧。

最後分析南宋。

1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這點不用我說了吧。

2既然北宋稱之為朝,那麼南宋就順理成章。

3歷史通常以漢人為主導。後續出現的元,清是以中原地區為主導,加之當時並沒有其他政權相匹配。

4歷史的連貫性。秦朝的劉邦滅了秦,建立了漢,然後漢朝的劉曹孫建立了三國,司馬篡魏,建立兩晉,南朝屬東晉的後續,北朝屬各族的混合體。後楊堅代周為帝,統一天下,建立隋朝,李淵奪位建立唐,後唐朝分裂,成為五代十國,趙匡胤篡後周建立北宋,他的後人趙構建立南宋,這裡就是佔據中原者為正統。忽必烈佔據中原地區,成立元朝(1271年—1368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隨後北伐驅逐元廷攻佔大都。此後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奪政權建立韃靼,北元滅亡。按照元國曆史,應該是1271年到1402年,這段時間都應稱之為元朝,可是歷史確實1368年到1402年屬於明朝,因為在1368年元國被驅逐初中原地區,不在屬於正統。

明朝(1368年—1644年)

清朝(1636年—1912年)

中間交叉8年,那是因為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為了記事方便,才這麼算。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總計296年。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起,國祚276年。從清兵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算起為268年。

這就是歷史的連貫性。而不是小明今天生了個兒子,明天收了個義子,請問,小明的族譜上會寫上他的義子名字嗎?


身藏魔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網上颳起“黑宋朝”的風氣,先是否認宋朝是大一統王朝,再就是否認宋朝在歷史上的正統地位。這裡就宋朝的“正統地位”說一說:

貌似三國鼎立格局的北宋、遼、西夏,為什麼北宋是正統?

【從歷史傳承上說】

唐朝的正統地位沒人質疑吧?唐朝之後、五代十國,再到北宋,這是一脈相承的。唐朝到五代的文化、政治、大部分人口、大部分土地,都被北宋繼承下來了。歷史傳承方面,北宋的正統地位不可動搖。

遼國、西夏跟唐朝有繼承關係嗎?

契丹人只是唐朝邊疆羈縻制度下的邊疆小政權,在五代十國混亂期間,趁機坐大。即使它最強盛的時候,也僅僅是越過長城沿線而已,對著傳統的中原腹地還只能遠遠觀望。文化上、政治上、土地上、人口上,跟唐朝沒有任何繼承關係,何來正統說法?

西夏只是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個小小節度使,撮爾小邦,沒有把它列入落草為寇的叛匪、能承認它是一個國已經很給面子了。

【史家絕對不答應把遼國列入正統】

雖然遼國在國史中地位貌似比以前提高,但是絕對不可能將遼國列入正統地位。最關鍵一點,就是它沒有跟前朝的繼承關係。要是把遼國列為正統,整個中國歷史體系勢必要推到重來。

一個正統王朝,前生後世起碼都得有吧?

北宋的前身“五代”,五代的前身唐朝,一目瞭然、一脈相承。契丹的前生就“嘎仙洞”那點事,能扛起正統大旗嗎?重構契丹之前兩千年的歷史?誰能做到?

這個理由金國同樣適用,女真人的前生連“嘎仙洞”都沒有,頂多算是繼承契丹基礎上,做到了一些發揚光大。

【再從人口、經濟、文化方面說】

北宋人口最多的時候接近1.25億;遼國人口最多的時候約900萬;西夏人口最多的時候約300萬。雖然不是說少數服從多數,但是,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別的人口差,這種情況下,誰來代表正統,還用說嗎?

在公元1200年代,南宋人口約8000萬,金國人口約5000萬。人口差距仍然巨大,但也算是一個數量級。不過,要看到一個事實,金國雖然國祚119年,穩定統治的中原地區的時間,也就半個多世紀。這點時間,對於一個前無傳承、後無繼承的,僅僅佔了半壁江山的國家來說,頂多也就一個割據政權。

【經濟文化方面宋朝全面碾壓遼國、金國】

北宋、南宋的商業活躍、文化繁榮、科技進步是用目共睹的。手工業方面,指南針、印刷術、火藥這些新技術得到廣泛使用。金融方面,紙幣進入實用階段,對外大宗貿易得到高度發展。 文化方面,唐宋八大家裡面宋朝獨佔其六。

這裡要說的是,不能因為軍事對抗中的一時強弱,就否認宋朝的正統地位。

【北宋的歷史地位】

北宋雖然相比唐朝,在疆域上縮水不少,但是中原王朝歷來的核心區域,一直在北宋的有效統治下。

宋朝在疆域上沒法跟唐朝一較高下,但是在經濟規模、人口數量、文化繁榮這些方面已經全面超越唐朝,這才有了唐宋並稱於世的說法,這也是北宋“正統”地位不容置疑的原因。當然了,這也是北宋被承認“大一統王朝”地位的原因。


爾朱少帥


我是小南史,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很多人都存在疑惑,其實仔細思考一下,相信大多數人都可以理解,那麼為什麼宋朝可以列入正統的朝代,而金朝,遼等等卻不能被列入呢?

當時的宋朝,最大的時候,還沒金朝的疆域大,南宋的時候,小到大概也就是比西夏,大理這些地方大了那麼的一丟丟,那麼在疆域上,宋朝可以說是完全沒優勢,評價一個一個政權是朝(代)還是國,並不是只看疆域,其實包含了很多在內。

第一、從中國的歷史說起了,歷史上第一個被稱為大一統是在秦朝的時候開始的,當時秦朝時最大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自此以後,大家都將秦朝那個時候的疆域認作是固有疆域,這裡指的是佔有黃河流域及長江流域,這也就是為什麼宋朝是正統的一個重要原因了。

第二、當時那個大環境下,宋朝的建立無疑給了混亂時代的一個終結,漢人建立起來的宋朝還是屹立不倒的,二宋合計三百餘年,並且北宋在遼國面前雖然沒能開疆拓土,面對強大的遼國,宋朝疆域依然在曾經秦朝所打下的疆域範圍內。遼國和西夏在當時的人的心中就是這些國家佔領的都是漢人的領地,所以也就有了後來的收復失地的詩詞了,他們口中的失地就是當時被割據佔領的各國。因此,在宋朝那個時代,西夏、遼國及金國頂多就算是少數民族佔領割據我漢人的土地

,所以最後還是宋朝佔據正統地位。

第三、繼承,北宋是宋太祖通過陳橋兵變所建立的,所以北宋繼承的是後周,後周繼承的是後漢....後梁,最終繼承的是唐,就象宋以前認可三國(魏、蜀、吳)里正宗的是魏國一樣,證據就是歷代帝王圖裡曹丕是帝,劉備孫權只是蜀主、吳主。

總結一下就是,不管從哪方面來講,承上啟下的始終都是宋,所以才會叫宋朝或者宋代。


小南史


宋朝是我國唯一一個兩次亡於外族的王朝,一次就是北宋末年靖康之恥亡於金國女真人之手,另一次就是南宋末年崖山海戰失敗後亡於元朝蒙古人之手。究其原因就是兩宋時期失去了北方的屏障——燕雲十六州,導致北方的鐵騎能夠輕易南下,宋朝的步兵很難阻擋。所以在兩宋時期基本上是不存在一朝獨大的情況的,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一樣強大。除去西夏不說,我們可以發現同樣不弱於宋朝的金遼兩國並沒有稱朝,而是稱國,這是為何呢?要知道北宋巔峰國土只有280萬平方公里,南宋就只剩下200萬平方公里了,而金國有361萬平方公里國土,遼國有489萬平方公里國土。這麼一比較,兩宋簡直是太“弱小”了啊。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朝”和“國”的區別。一般只有繼承正統的大一統王朝才能稱作“朝”,不滿足這個條件的一般稱作“國”,就像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前秦國只能稱為“國”,統一天下後則稱為“朝”。再比如東漢滅亡後繼承了東漢正統的曹魏也沒有叫做“魏朝”,而是叫“魏國”,就是因為當時魏國不是大一統王朝,同時期還有蜀漢和東吳兩個國家。我國雖然擁有著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但其中也是分分合合,能夠完成大一統成就的王朝數的過來,無非是秦朝、西漢、東漢、西晉、隋朝、唐朝、北宋、元朝、明朝、清朝。其中北宋算是比較有爭議的,因為它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沒有完全統一漢人聚居地。但若是結合當時五代十國亂世的背景,趙匡胤能夠基本上統一漢人聚居地已實屬不易,而且北宋正統繼承於後周,而五代的正統都承繼前朝,也就是說後梁繼承唐朝、後唐繼承後梁、後晉繼承後唐、後漢繼承後晉、後周繼承後漢,最終正統傳到北宋,所以北宋稱“朝”情有可原。這時候的遼國和金國僅僅只是周邊政權,不是華夏正統。

但是到了南宋時期就不同了,按道理金國滅亡北宋,統一了中原,理應繼承北宋正統,可北宋皇室又南渡新立南宋,也自稱繼承北宋正統,那麼究竟誰為“朝”就沒有定論了。可出於文化層面的考慮,我們一般依舊把南宋作為“朝”。金國雖然滅亡了北宋,但統治階層並不是漢人,文化制度什麼也與漢人王朝有異。而自唐朝衰弱後,又歷經了數十年的五代十國的混戰,好不容易出了一個比較穩定的漢人王朝——北宋,人們對於宋朝的認同感也就更強。加上宋朝時沿襲的唐朝的制度,統治方式也是漢人熟悉的,這是漢人政權的傳承。南宋即使丟失了中原,其統治階級也是繼承北宋,可以說兩宋就是一個王朝,那麼北宋為“朝”,南宋自然也為“朝”。在多個政權共同存在的情況下,誰繼承了漢族文化,傳承了中華文明,誰就是“王朝”。


風塵講歷史


國與朝的概念確實有不同。

舉個簡單的例子,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林立,有晉國、楚國、秦國、齊國等。在它們之上,是東周。東周是周朝的一部分。

換言之被後世承認的大一統王朝,一般稱為“朝”。

又如,秦國與秦朝不同。秦國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其著名國主又秦孝公、秦穆公、秦昭襄王等等。秦朝是秦始皇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傳之二世而亡。

有人說,秦二世之後,有子嬰繼位。秦朝還沒有滅亡。事實上,子嬰繼承的,是關內之地,既原先秦國故土,因此,子嬰只是秦國國主,並非秦朝皇帝。

但是,中國古代大體都是尊崇漢族政權,貶斥其他少數民族政權的。

趙匡胤建立北宋,定都開封,之後南征北戰,一統黃河、長江流域。其疆域與秦朝相比,與唐朝安史之亂后土地相比,差別不大。

因此,在史書上,公認宋朝是大一統王朝,是華夏正統。

至於遼國、金國、西夏等等,就算實力強大,金國甚至一度壓服南宋,讓南宋稱臣,但是,中國曆代以來,都是以漢民族為正統,南宋為北宋延續,自然也被奉為正統。稱南北宋為宋朝,稱呼遼、金為國,是很正常的。

古代人與我們不一樣。我們現在都已經有五十六民族是一家,大家平等相處的觀念。古代人可不是這樣。像孫中山先生,打出的反清旗幟,那就是“驅除韃虜”,依然是以漢民族正統作為號召。


葉之秋


這就是大漢人的自大心理反映。

在漢人的詞典裡,

朝的概念顯然比國大。

例如,周朝,它的帝王實行分封制,統治了幾百個國家,管制了幾百個(諸侯)國王。

最後,小小的諸侯秦國征服了所有諸侯國,升級為大一統的秦朝,秦王升級為皇帝。周朝被取締。

朝的概念比國正統正宗。

我們常說改朝換代,例如,周朝被秦朝取代,中國從春秋戰國的諸侯割據鬆散時代,進去了大一統的封建集權統治時代。

可沒有改國換代之說。

在漢人坐大的漢朝、唐朝,敢於與之作對的異族,根本就會不承認他們擁有國家,而稱為遊牧流寇或蠻夷。例如匈奴、突厥、高麗。

在漢人失勢的晉朝,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遊牧部落造反,在北方建立了數十個割據政權,晉朝失去了西北半個中國,而仍然以朝自居,被迫稱那些胡人政權為國家,統稱為東晉五胡十六國。還來鮮卑人統一了五胡諸國坐大,才無奈將他們升級稱為北朝。

在北宋,國土面積已壓縮到長城、華北平原以南,北邊被契丹、女真人分別控制,但漢人控制的地區仍稱為宋朝,而契丹、女真人控制的地區只能稱為低一等的遼國和金國。

到了南宋,國家已被壓縮到江南一隅,但仍稱為宋朝。而女真人、党項人、蒙古人佔領的地區只能稱為金國、西夏、蒙古國。

直到崖山之戰南宋玩完了,蒙古統治了中原,把它列為了蒙古帝國四大汗國之一的大汗汗國,由於漢人沒有了政權,又不願意承認大中華是區區一個國家,才採用了元朝名稱來自我安慰。

現在中國人的模糊概念裡,元朝就是蒙古帝國。但蒙古人內心並不會認可。他們內心裡的蒙古帝國比中國更龐大,不僅僅有控制東亞中原的大汗汗國,還有控制歐洲、中亞、西南亞的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和伊爾汗國。


諶人


中國歷史的排序,人們常說唐宋元明清,從沒聽說唐金元明清或唐遼元明清的。為什麼要這麼排序呢?主要在於誰是中華的正統王朝的問題。

自夏朝開始,中國上古就以華夏自稱,華夏文明的特點就是農耕文明,發祥地在長江與黃河兩岸,經過上千年的孕育和發展,誕生了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和道家學派等等的具有華夏民族特點的思想文化意識。於是,在秦朝以法家思想作為統治思想,漢代以後便以儒家思想作為統治思想。直至今天,這些形成於兩千多年前的學術思想還在起著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的作用。

有人說,遼國和金國一度超過宋朝佔據北方大片土地,比宋朝要強大。遼金應該算作中國歷史上的正統王朝。實際上這種理解是錯誤的。雖然遼和金都曾統治北方很長時間,但在文化上,遼金卻幾乎沒有融入華夏文化,也未留下足夠的文獻替代宋朝成為那一時期的正統。

實際上,在東方這片神奇的土地上,除了華夏文明,其他文明都不足以立足五千年不倒。可以說契丹和女真所建立的遼金,除了能夠以武力征服中原外,在文化統治上幾乎是空白。如果把宋朝比喻成精神貴族,遼金不過是沒有一點精神食糧的小癟三。因此,遼金無法和宋朝相比。

至於元朝嘛!因為他滅了宋朝,直接統治了整個中國,並繼承了中國封建王朝的統治手段。但由於其血液裡始終存在著遊牧民族的基因,在短短的八九十年也就灰飛煙滅了。而清朝因為完全融入華夏,則統治中國近三百年之久。所以啊!遼金不能成為中國正統王朝的原因,不在於他有多大的疆土,而在於他什麼統治文化。兩個吃生肉的胡虜民族豈能算作中國歷史的正統王朝?





若愚趣談


因為首先我國的歷史思維是以漢族為基準的,尤其是宋朝是由漢族建立的漢人政權。最為正統,所以同屬時期的金,遼,只被成為國家,而不是朝代。

其次,漢朝,宋朝唐朝這些詞都是近代以來,人們為了劃分以漢族為主體的國家年代而產生的。

歷史文獻中並未出現宋朝一詞,而且這個朝代只是一個歷史時期,是一個時間信息,並非特製區域性的空間信息。

宋朝這個時期包含很多王國:宋國,遼國,西夏,大理。

好比漢朝時又有匈奴這個國家的存在,但是史書記載當時為漢朝。原因就是劃分以漢人為控制中心和權利中心的朝代才是正統的朝代。才具有大的代表性。

就比如說家中有五個孩子,老父親(史官)傳家當的時候只會傳給嫡長子(漢人,中原)最具代表性的,而不會讓給其他四子。





史前史後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國家實力,二是文化認同

一國家實力來講,宋朝並不算弱,在經濟文化上甚至可以說是整個古代封建王朝的頂峰,而人口也是達到了歷史上的巔峰,即使是軍事上也表現不俗。

之所以被詬病軍事實力孬弱,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身邊鄰居的實力過於強大。以漢唐為例,西漢時期的主要外患為匈奴,唐朝的主要外患為突厥。

匈奴與突厥雖然都曾作為草原的霸主,稱霸一時,但就本質而言還是鬆散的部落制集合體,既沒有形成國家體制,更沒有共同的文化認可。所以即使匈奴與突厥再強,也只是在軍事的一時強橫。

而宋朝面對的契丹卻截然不同,契丹立國早於宋代數十年,雖然沒有完全脫離部落的窠臼,但已經有了國家體制的雛形。同時由於獲得部分北方豪族的支持,因此在技術文化上雙方間的差距也已經沒有之前巨大了。

要知道東漢的涼州羌亂是為其滅亡埋下了導火索;極盛時期的隋唐為了滅亡剛剛形成成文法的高句麗也基本掏空了整個國庫,甚至還導致了隋朝的覆滅。面對一個比高句麗實力強大無數倍的遼國,失去燕雲之地的北宋尚且能夠與其平分秋色,由此可見宋朝絕不是用一個“積弱”可以概括的。

二文化認同來講,宋太祖趙匡胤立國後對文化的尊重以及對士大夫的優待,自然得到了文人的承認。而且北宋佔據了傳統意義上的中原之地,包括洛陽,長安等漢唐古都都在其掌握中,而失去的燕雲之地,是因為後晉的“兒皇帝”石敬瑭丟失的。

本質上與宋朝並無直接的責任,從某種意義上,有宋一代一直在為恢復故土而做的努力,也正是北宋在彰顯自身正統地位。

同時這種認同感在士大夫階級體現得淋漓盡致,陸游曾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寫道:“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要知道“輪臺”位於漢代西域都護府,失去已經近數百年了。而生活在南方的陸游,更是從未見過,而之所以有如此強烈的共情,也正是基於這種文化的認同。


壹頁歷史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金國和遼國這兩個國家非常的強盛,主要表現在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行軍、特別能打仗,可是除了軍事方面的強盛之外,經濟方面一塌糊塗。

一個只有軍事強盛,卻不能夠帶來經濟強盛的王國,哪怕表面上看起來再輝煌再厲害,依然很難成為正統王朝。

事件回顧

我們來看一下,金國、遼國、宋國這三個國家有什麼區別呢?

當我們用軍事數據來細細分析的話,就會發現一條非常有道理並且可以稱之為至理名言的話:金國打過宋國,而且把宋國打的不要不要的;遼國打過宋國,也把宋國打的不要不要的。

按照金國和遼國這兩個國家的軍隊實力來看,似乎他們只需要拿出1/5~1/10的軍隊總實力就可以打的宋朝退避三舍並且俯首稱臣。

而宋朝通過一系列的軍隊作戰以及軍隊指揮行動,再一次向世界證明,懦夫是怎樣煉成的,自己不但打不過金國和遼國,甚至還有足夠大的膽量向他們俯首稱臣,這樣的勇氣一般人可真的學不來。

可是如果一個國家通過軍事實力就可以排一個大小個的話,明顯是不切實際的,因為任何一個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比拼,往往看的是綜合國力。綜合國力,最主要的一點就是經濟實力。那麼宋國、金國、遼國這三個國家,哪一個國家有經濟實力呢?

我們舉一個例子:在南北宋時期,普遍開通了大量的夜市,什麼叫夜市呢?類似於我們現在晚上10:00~12:00,去街邊隨便去吃一些零食一樣,北宋時期就已經有了這種夜市,並且非常的發達。

與此同時,金國和遼國這兩個國家在幹什麼呢?非常抱歉,他們儘管已經脫離了茹毛飲血的時代,可是連像樣的一口鐵鍋都造不出來,對他們而言能烤著吃一些羊腿、羊肉就已經算得上是天大的恩賜了,又怎麼敢祈求滿漢全席呢。

沒錯,這就是事實

問題的關鍵又來了,國和朝這兩個字有區別嗎?

好像我們稱宋朝也是宋朝,稱宋國也是宋國,但很少卻稱金國為金朝、遼國為遼朝,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朝是更適應於華夏正統。

換句話來說,當我們稱宋國為宋朝的時候,就已經默認了南北宋是華夏的正統,也正是因為南北宋是華夏正統,才會出現在華夏曆史當中,並且以唐宋元明清這5個序列作為唐朝以後的帝王序列。

這也再一次向世界證明甭管你有多麼大軍事實力,當經濟實力沒達標的時候,一切都是虛妄之談,只有把經濟跟上了時代的步伐,並且能夠成為同時代排名第一第二的存在,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才有可能受到世人的尊重。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小生在此謝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