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為何要將行政首都從首爾遷到小城市世宗?

王龍森


韓國自1948年建國開始,行政首都和經濟首都就一直是首爾市(漢城),這裡既是韓國的經濟中心,也是韓國的行政中心。不過近年來,韓國國內出現了一種聲音,那就是將行政中心從首爾遷至首爾市以南的世宗市。

眾所周知,首爾市是朝鮮半島上最大的現代化都市,經濟異常發達,人口超過1000萬,據統計這座城市佔了韓國全國GDP的21%以上。相比之下,世宗市位於首爾以南大約120公里的位置,現住人口只有10來萬左右,未來會持續增長。


從2012年開始,韓國政府已經正式宣佈世宗市成為韓國的行政首都。這樣一來,韓國的經濟中心雖然仍是首爾,但行政中心則轉移到了南部的世宗市。目前,除了韓國總統府和國會等重要機關外,其他政府機構已陸續遷往世宗。

“世宗市”得名於歷史上李氏朝鮮王朝的第四代君主朝鮮世宗李祹的廟號。李祹在位時期,正是李氏朝鮮王朝的鼎盛時期,後人為了紀念他,便尊稱其為“世宗大王”。因此,韓國人以世宗命名這座城市的實際上蘊含著濃郁的歷史意味,是希望韓國能夠恢復歷史上李氏朝鮮王朝的榮光(統一朝鮮半島)。


那麼,韓國為什麼要把“行政首都”從大城市首爾遷往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市世宗市呢?

第一、韓國希望世宗市能夠帶動南部地區發展

首爾市過於靠近北部,距離中部和南部較遠。如今,韓國超過半數的人口和大量的經濟資源都位於首爾市,無法帶動南部地區發展。 韓國希望將行政中心和經濟中心分離,以新興的世宗市為行政中心,帶動更南部地區的發展。相對制約了其他地區的發展。


第二、首爾市過於靠近三八線

首爾市作為韓國的首都,地位十分重要,可是距離三八線只有40公里。可以說,一旦開戰,首爾便暴露在了各種火炮的射程之下。因此,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韓國總統朴正熙就動過遷都的念頭,只不過由於各種原因沒有實現。

第三、風水不利說

位於首爾的青瓦臺韓國總統府是歷代韓國總統辦公的地位,不過韓國曆代總統一直少有善終者。從首爾總統李承晚逃亡美國、客死異鄉,再到朴槿惠的牢獄之災,迷信的韓國官方一直認為韓國總統府的風水不利。因此,將韓國行政首都遷往世宗實際上是為了改換風水。目前,韓國總統府雖然仍在青瓦臺,但現任總統文在寅已經不在此辦公了。


歷史的荒野


韓國最近的幾屆總統都有遷都的想法,地點選在首爾南部120公里外的一個小城市“世宗”,面積465平方公里,現有常住人口12萬。世宗的名字來源於韓國曆史上的偉大的世宗(廟號)皇帝,可見,韓國對這個城市寄予厚望。

最早提出遷都並付諸實踐的韓國總統是盧武鉉,他的設想是在韓國150公里外選一個地方作為新首都。在盧武鉉的推動下,韓國國會2003年通過了《新行政首都特別法》,遷都行動正式付諸實踐。2004年,韓國宣佈新首都的選址地點在忠清南道的燕歧郡與公州市的交界處,也就是現在的世宗市所在的位置。但盧武鉉的這一決定遭到了反對派的強烈反對,韓國法院裁定《新行政首都特別法》違憲,最終遷都計劃遭到擱淺。之後,韓國曆屆總統都有這個想法,也都這方面付出了努力,比如說,先遷一些不太重要的機關,最後再遷青瓦臺總統府等。現在,韓國除了青瓦臺和韓國國會,基本上大部分韓國國家機關都已經遷到世宗市了,應該講,韓國的遷都雖然沒有完全成功,但是已經取得了部分成果。

韓國曆屆總統為什麼都對遷都這麼重視?

首先,韓國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以首爾為中心的首都圈,人口占到了韓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經濟佔到了韓國經濟的70%,韓國南、北、中經濟的巨大差異,導致韓國經濟發展十分不平衡,由此還導致資源配置上的不平衡,進而導致各個地區之間的矛盾不斷。因此,如何更好的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是是韓國政府遷都的最大動力。

其次,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韓國首都首爾距離南北邊境線距離十分近,而最近,北方鄰居的導彈技術發展迅速,韓國首爾已經完全處於北方導彈的覆蓋範圍,這對韓國政治中心的安全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除此之外,駐韓美軍已經先前一步遷到了韓國中部,沒有了駐韓美軍這個護身符,讓首都的安全保護顯得更加脆弱。

再次,首爾大城市病很嚴重。每個城市當人口發展到2000萬人後,就成為了世界超大城市,隨著城市的急劇擴展,這座城市就像一頭巨獸一樣,在無情的吞噬周圍的人口、資源、金錢。大量的人流、物流、現金流源源不斷湧入大城市,這對周圍的小城市產生了一個很大的擠壓效應。同時,城市的快速發展會帶來嚴重的城市病,如人口過量,交通擁堵,汙染嚴重,房價過高等等,巨量的人口讓這個城市和這個城市的市民都苦不堪言,而遷都可以帶動和轉移很多人口,對解決城市頑疾,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大國縱橫


韓國想遷都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從朴正熙時期就有這樣的動議,此後的歷屆政府都有過一些動作,但是一直雷聲大雨點小。



韓國遷都的最主要原因是首爾的地理位置和城市壓力。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面積僅佔韓國12%的首爾都市圈卻集中了25%的人口、50%的製造業和70%的GDP,一千多萬人居住在這個大都市,也帶來了世界各大都市圈都有的各種都市病,而且由於政治經濟資源過多集中在首都,造成了韓國南北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從首爾地理位置來看,距離三八線只有40公里,就是普通的大炮都能對首爾構成戰略威脅,坦克一個小時就可以開到城下。而駐韓美軍基地南遷後,韓國愈發缺乏安全感。


朴槿惠的父親朴正熙就有了遷都的規劃,從盧武鉉到李明博都有遷都的努力。朴正熙命秘書室花費兩年時間,投入150多名內外專家制作了名為“白地計劃”的報告,當時就選定了距離漢城120公里的世宗市作為新首都的規劃地。盧武鉉在當選總統後推動國會於2003年12月通過了《新行政首都特別法》,為遷移行政首都奠定了法律基礎。但是他的遷都計劃遭到了在野黨的反對,最後由韓國憲法法院釋憲,認為遷都計劃違法。盧武鉉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提出了在忠清南道建設一座世宗行政城市的替代方案,將部分國家部委遷往該市。李明博上臺後又提出了一個新的方案,就是放棄盧武鉉將部分行政機關遷往新都的方案,而是將首都的高校和企業遷往世宗市。但是這一方案不僅遭到了在野黨的反對,也遭到了黨內朴槿惠等反對派的抵制,結果在議會被否決,總理鄭雲燦辭職。2012年世宗特別自治市正式成立後,以總理室為首的36個韓國中央機關和19個政府研究中心已陸續遷往世宗,約有1.2萬公務人員在此工作,常住人口則約24萬人。



文在寅上臺後繼續了遷都的工作,但困難重重。對於文在寅來說,這既是政治導師盧武鉉的未竟事業,也是他的競選承諾,所以他在就任總統後就放出風聲,提議修改憲法,增加一個設立行政、經濟雙首都的首都條款。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依然困難重重:一是韓國財閥的抵制,畢竟這些大財閥在首爾經濟圈已經攫取了大量的政治經濟資源,而文在寅遷都的一個想法就是想減少財閥的掣肘。二是世宗市的建設遠遠滯後,缺乏統一連貫的規劃。從盧武鉉到李明博,世宗市的建設朝令夕改,定位模糊,城市基礎設施和配套的醫療、教育資源都遠遠不能滿足一個作為首都的城市需要。一個現在人口不足30萬的小城市如何承接一個1000多萬人口大都市的行政功能呢?三是在野黨的掣肘,出於政治鬥爭的需要可以提出很多理由反對遷都。此外,韓國定都首爾,還有南北統一後的考慮,這樣首都位於半島的中心地帶,可以帶動南北均衡發展,一旦南遷那對北方的控制力就會減弱。所以,韓國遷都的計劃只能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雲霄飛翼


韓國遷都問題早已是公開的秘密,韓國多個總統都想把首都從首爾搬遷到世宗,最後都是紙上談兵,沒有付諸於行動,遷都計劃就這個被擱置了!

韓國有一個總統,叫朴正熙,是朴槿惠的父親,是漢江奇蹟的創造者,執政韓國18年,在朴正熙執政期間,朴正熙就提出遷都計劃,秘書室經過2年的努力,經過150多名專家的努力,制定了“白地計劃”,要把韓國的首都從首爾搬遷到世宗。朴正熙提出遷都計劃,是綜合韓國的地理位置而考慮的,首爾離朝鮮太近,離三八線太近,只有40公里左右,韓國的首都沒有安全感,在他國的導彈覆蓋範圍之內,韓國居安思危,時刻擔心戰爭的爆發,戰爭又是毀滅性的,韓國當局必須為韓國的未來考慮,避免戰爭時期首都被一鍋端。

韓國想著遷都,是因為首爾的風水不好,青瓦臺的風水不好,韓國政府設在青瓦臺,結果很慘,韓國的每一屆總統,不是在監獄,就是在監獄的路上,還有的被流放,韓國早就想把總統的辦公室搬出來,遷都就等於是把總統辦公室遷出來,韓國總統就可以逃過一劫,不再受到青瓦臺的詛咒,讓韓國總統得到善終。

朴正熙提出計劃,盧武鉉舊事重提,在盧武鉉擔任韓國總統期間,2003年12月通過“新行政首都特別法”,想在法律範圍之內遷都,然而盧武鉉的的遷都計劃受阻,遭到在野黨的強烈反對,盧武鉉的遷都計劃最後還被認定違憲,不符合韓國的法律,盧武鉉的計劃又以失敗告終。李明博上臺之後,盧武鉉被逼得跳崖自殺,李明博再次提出遷都計劃,又以失敗告終。韓國的遷都計劃一次次失敗,都是因為韓國內鬥導致的,如果沒有在野黨和執政黨之爭,遷都計劃早就完成。

實際上,韓國遷不遷都都沒有意義,就算是從首爾遷到330公里之外的世宗,韓國的首都還沒有沒有安全保障,韓國的命運還是掌握在美國的手裡,韓國的 經濟還是控制在韓國財閥法手裡,韓國的軍權還是掌握在美國人的手裡,周邊的國家不會發生任何改變,韓國還是要看大國的臉色,韓國總統還是會有悲慘的命運!

韓國這麼小的國家,南遷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韓國與其南遷,還不如想辦法從美國手裡拿回軍權!


老鱷魚觀天下


韓國1948年8月成立,首都漢城,2005年改名首爾。首爾城市圈佔地2000平方公里,人口2200萬,約佔韓國總人口5100萬的43%,GDP產值約佔全國總值的70%,是全國的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

遷都計劃始於盧武鉉。

2020年,韓國舉行總統大選,總統候選人盧武鉉提出了遷都計劃,將首爾的行政功能遷入韓國中部的世宗市一帶。

迀都的理由:

①首爾太擁擠,制約韓國發展;

②離朝鮮太近,不利首都安全:

③帶動中部發展,促進全國均衡。

等等。

盧武鉉的遷都計劃,得到韓國中部選民的強烈支持,也遭到部分首爾市民的激烈反對。支持者認為,利益均沾,有利韓國均衡發展;反對者認為,分散國家投資,不利於韓國的國際影響。

(盧武鉉跳巖身亡,韓國萬人空巷送“總統")

20O3年,盧武鉉如願當選總統,為兌現競選諾言,開始落實遷都計劃,遭到最大在野黨大國家黨的反對,韓國憲法法院釋憲,盧武鉉遷都計劃違法,遷都計劃擱淺。盧武炫政府為了平息中部輿論,將遷都改在2012年前,在世宗市一帶建設一個“政治首都",將國家“九部二廳二處"及部分公營企事業單位,遷入新首都(簡稱“原案")。2007年盧武鉉任滿,將遷都計劃扔給了下一屆。

遷都計劃是挾私產物。

盧武炫總統競選提出遷都計劃,當時考慮的是獲得中部選民支持,結果不出所料,果然得到中部選民的高票支持。

2007年,李明博參加總統競選,他不敢公開反對遷都計劃,仍然打了遷都牌,獲得了中部選民的高支持率。

爭議突起源於鄭文燦。

2008年,李明博競選成功接任總統,鄭文燦任總理。鄭文燦上臺頻頻反對遷都“原案",認為原案的內容實質是遷都。

鄭文燦最突出的理由,遷都沒有考慮到南北朝鮮的統一,如果統一,首爾才是國家的最中心地帶。而新首都世宗則不是半島的中心。鄭文燦還有很多理由,如建立“政治首都"造血功能不足,不能充分吸引內資丶外資投入;兩個首都辦事效率低,不利國家建設;提高國家競爭力水平比國家均衡發展更重要”等等,實際上他的觀點就是李明博的意見,鄭文燦只不過是傳聲筒罷了。

(鄭文燦)

韓國遷都政治人物的政治牌。

韓國遷都計劃,實際上是政治人物打的政治牌,為的是獲得韓國中部選民的支持。每一屆總統選舉都會利用這張牌,誰也不敢去觸及支持率這根高壓線。

韓國的遷都胎死腹中是意料之中的事,如今不再被人提及,所謂遷都純屬政治把戲。


老狼48440790


首都往往是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但是隨著首都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很多城市病就會出現。比如用地緊張、交通擁堵、環境汙染、人口過於集中、城市規模過於龐大等問題。遷都對於解決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不均衡問題是比較好的選擇,在世界上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比如,巴西將首都從沿海的里約熱內盧遷到中部的巴西高原上,既分散了里約熱內盧的政治職能,也帶動了廣大的中西部內陸經濟的發展。哈薩克斯坦將首都從南部的阿拉木圖遷到北部的阿斯塔納,既解決了阿拉木圖的城市發展問題,也鞏固了中央政府對北部地區的控制,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發展。

但是對於韓國而言,遷都既有城市發展方面的問題,也有出於對國家安全方面的考慮。下面銘蘇先生就給大傢俱體分析一下:

一、韓國遷都的原因

第一、首爾在發展方面出現“城市病”。

(首爾)

韓國建國以後定都漢城,2005年改名為首爾,首爾是韓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金融中心,人口規模達到1000萬,約佔韓國的五分之一,經濟總量約佔韓國的四分之一,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超大城市。

作為世界超大城市,首爾都市圈集中了全國近五成的人口,大都市病問題日益嚴重,房價奇高,交通擁堵,環境汙染等問題日益突出。為了解決城市發展問題,韓國需要分散首爾的城市職能,遷都就成為分散首爾政治職能的首選。因此韓國早就有遷都的計劃,韓國國會還於2003年12月通過了《新行政首都特別法》,為韓國遷都提供法律保障。

第二、出於首都安全考慮。

韓國首都首爾地處漢江,距離“三八線”只有40公里遠,而朝韓長期處於對抗狀態,這就使首爾長期處於北部的威脅之下。首爾靠近“三八線”如此之近,很顯然不利於首都的安全防衛,而且北部地區由於核問題,以及試射導彈問題,加劇了半島的緊張局勢,而美韓的聯合軍事演習,又對北方構成了刺激。所以,韓國與朝鮮長期的緊張關係,這也是促使韓國遷都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帶動地區均衡發展的需要。

(釜山)

韓國國土面積雖然只有10萬平方公里,但是韓國形成南北兩個經濟中心,北部的首爾和南部的釜山,這兩個地區經濟較發達,但是對於這兩個經濟中心的中間地帶,經濟發展就比較落後。韓國為了實現全國經濟的均衡發展,需要遷都中部地區,分散首爾一部分職能,刺激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為了保障行政權力(新首都)和經濟首都(首爾)分離,可以減少對首爾的過分依賴,韓國國會通過了《地方分權特別法》和《國家均衡發展特別法》,旨在配合行政首都遷移,解決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分配和協調,促進地區經濟和社會的均衡發展。

二、韓國遷都存在哪些障礙

韓國真正將遷都付諸行動的是盧武鉉,當年他將遷都作為自己的競選承諾,使其獲得更多選眾的青睞。所以,盧武鉉當選總統以後,大力推動韓國遷都。韓國國會於2003年底通過《新行政首都特別法》,決定將韓國行政首都從首爾南遷至韓國中部地區。2004年韓國政府正式將首都設在忠清南道的燕歧郡與公州市的交界處,新城市被命名為世宗市,新首都距離首爾120公里。

但是,韓國的遷都也遭到了部分民眾和在野黨的反對。他們反對遷都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漢城(首爾)充滿歷史文化底蘊,是韓國的符號。

早在1394年朝鮮國王李成桂遷都漢陽,將其改稱漢城,漢城就成為韓國曆史上的古都。韓國建國以後,將首都設在漢城,直到2005年韓國將漢城改名為首爾。漢城在韓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比較厚,民眾對於漢城充滿感情,而世宗只不過是新建的一座城市,並不能夠代表韓國的形象和內涵。

第二、韓國夢想南北終有一天會統一,首爾將是統一後的最佳首都。

在中國歷史上有天子守國門一說,在韓國同樣有這樣的影響。韓國首都首爾雖然距離“三八線”只有40公里,韓國不遷都,就會使自己時刻有危機感,保持居安思危,奮發圖強。

半島南北統一一直是韓國的夢想,8月15日文在寅在韓國光復節上的演講中提出半島和平構想,文在寅首次“大膽”設想了半島統一的具體時間是2045年,即光復節100週年之際。如果半島真的實現統一,那麼首爾無疑將是新國家首都的最佳選擇。如果現在韓國將首都遷往中部地區,那麼世宗作為新的首都將缺乏歷史文化底蘊。

韓國在遷都問題上遇到比較大的阻力,後來不得不採取折中方案,只把部分政府機構遷入新建的首都,這才使遷都工作得以繼續推進。從2012年到2014年,國務總理室等16個政府部門和20個附屬機關陸續搬遷到了位於中部的世宗市,但是青瓦臺總統府、國防部和外交通商、統一、法務、國防、行政安全、女性等部門與國會、大法院則留在了首爾。

(世宗市)

韓國雖然只將部分政府部門遷往中部的世宗市,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但是對於韓國的遷都來說,卻是一直未能全部完成,實際上韓國目前有兩個首都,一個是首爾,一個是世宗市。


銘蘇先生


大家都知道韓國其實是朝鮮半島的一個國家,在起初,韓國其實是朝鮮的領土,但是因為戰爭的原因,變成了韓國和朝鮮。而韓國首爾遷都到世宗市,其實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害怕朝鮮。現在的首爾其實離“三八線”很近,只有40公里,可以說現在的武器的射程都能達到。若是朝鮮哪天想要試試武器,那麼首爾則很有可能第一個被涉及到,所以想要遷到世宗市也是有原因的。

第二點就是怕一鍋端,首爾這個地方聚集了差不斷半個韓國的人口以及其他產業,有很明顯的大城市的弊端,並且人口產業太過於集中,一旦朝鮮在哪天又想試試炮彈,這傷害的也就不只是一座城市這麼簡單了。並且遷到世宗市也是為了能夠把人口和產業分散開來,達到紓解的目的。

最後一點就是因為總統個人的票選原因,很多人認為既然是不想喝朝鮮抗衡,那為何不直接遷到濟州島,而是遷到離首爾只有120公里的世宗市呢?就是因為總統很多的票數都是中部人民的功勞,而北部有首爾,南部有釜山和濟州島,就中部比較荒涼,這樣做說不定還可以帶動中部地區的發展,就像我國的先富帶動後富一樣。並且這個世宗市也是和韓。國曆史上十分有名的世宗大王有聯繫,這個大王除了打敗過日本,還發明瞭韓國的文字,可以說是韓國的標榜。





生活不凡


二戰之後,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進行過都城遷移,其中既有成功的,自然也有非常失敗的,成功的就好像哈薩克斯坦遷都努爾蘇丹(原名阿斯塔納)、尼日利亞遷都阿布賈、巴基斯坦遷都伊斯蘭堡那樣,而失敗的比方緬甸遷都內比都、阿根廷遷都別德瑪,還有就是韓國遷都世宗。韓國遷都計劃實際上已經進行多年,新都也都建設得差不多了,但始終都沒能正式遷成。

按照韓國本來的計劃,建設新都進行遷移,一來是為了緩解首爾地區日趨嚴重的環境壓力,二來是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再者也是為了以遷都來拉動韓國地方上的經濟發展。世宗市是韓國為了遷都而新建的一座城市,本來韓國打算將這裡建設成為未來韓國的行政首都,也是韓國的教育、科學與經濟領域的新型中心城市。

韓國是東亞地區面積最小的國家,總面積僅有10萬平方公里,然而韓國人口卻超過五千萬,人口密度位居全球前列。其都城首爾原名漢城、漢陽。是半島上的古都,擁有上千年的建都歷史,從朝鮮王朝時代開始,這裡就是半島上的發展中心。韓國首爾特別市總面積僅600多平方公里,但可這座面積僅佔韓國0.6%的城市,卻擁有超過1200萬的人口。

從成為韓國都城以來,首爾集中了韓國越來越多的人口與各項發展資源。目前僅一個首爾,就集中了韓國四分之一的人口與22%的經濟總量,如果算首爾以及附近的仁川、京畿道組成的“首爾都市圈”,那麼就集中了整個韓國近一半的人口,還有超過70%的經濟總量。由於人口與經濟的過度集中,多年來首爾地區的城市病還有其他問題越發嚴重,不堪重負。

由於首爾聚集了過多的資源,另一方面就造成了韓國除首爾都市圈之外的其他地區發展就相對滯後了。雖然韓國是個發達國家,各個地方總來來看發展其實也還好,可要是跟首爾相比那就是根本沒得比了,就算是相對發達的釜山也跟首爾差得遠。韓國希望將都城搬離首爾,一方面是為了給首爾減輕負擔,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過遷都來拉動韓國地方上的發展。

除此之外,首爾距離半島中間的分界線實在是太近了,直線距離僅僅四十公里而已,作為都城實在是非常危險,太容易受到攻擊。尤其當年駐韓美軍曾進行戰略調整,本來駐紮在首爾還有其周邊城市的大量美軍不斷向韓國總部。南部地區後撤,使得首爾的防務更加空虛。從安全角度來說,韓國跟當年的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一樣,都是希望讓都城遠離危險的地方。

理論上來說,韓國進行遷都的主要幾個目的都還好,唯獨安全角度來說,其實韓國本身縱深就小,說實在的就算把都城搬去濟州島其實還是不安全。韓國在自己本來就不大的地盤上挑來選去,也沒看中哪個原有的城市作為新都。於是就乾脆在忠清南道燕岐郡跟公州市交界之處,重新規劃建設一座新的城市,取名“世宗”,作為將來的都城。

韓國希望進行遷都其實由來已久,然而真正將計劃付諸實施還是在盧武鉉時期。長久以來,韓國內部對於遷都的相關爭論都不絕於耳,對於是否遷都、遷到哪裡,如何遷都都有爭論,當年韓國將建設世宗市進行正式遷都變成現實,也是盧武鉉為了選票才進行的。韓國遷都世宗,既有偶然也有必然,可按照目前的狀況來看,韓國想讓世宗為首爾分憂的計劃算完全失敗了。


澹奕


從面積上來說,首爾市雖然只有600平方公里的面積,但是如果附帶上圍繞著首爾所組成的一大部分都市圈,那麼首爾的面積可以達到將近12000平方公里的龐大規模。

這個數據在韓國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值,畢竟韓國整個國家才1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一個首爾就佔據到了韓國國家面積的十分之一,想想就知道首爾在韓國的重要性。

另外,首爾都市圈的人口也非常多,有2600萬的龐大人口,這個數據在韓國同樣有著很非比尋常的意義,因為韓國的總人口也才5000萬出頭,一個首爾經濟圈就佔據到了韓國總人口的一半左右,可見首爾的不凡。

在GDP方面,首爾經濟圈所佔據的份額也非常龐大,根據2016年的數據顯示,首爾都市圈的GDP總數達到了6982億美元,而在2016年的時候,韓國的GDP總數也才14148億美元。

從一個首爾都市圈就佔據到了韓國GDP48%的狀況,我們更是可以清楚認識到首爾都市圈在整個韓國的核心地位。

首爾規模過大的利蔽

對於身在首爾的人來說,這樣的城市規模、這樣的城市地位會讓他們心生出一種有別於其他地區人的高貴感,同時,這個城市給他們帶來的經濟、教育、政治利好也讓他們深深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在首爾有房子的人都不會希望這座城市的首都地位轉移到其他城市,他們會希望首都的職責仍舊留在這座城市。


但如果是其他首爾之外的人就不一樣了,在韓國其他地區的人看來,首爾就是一座靠韓國全國輸送血液才崛起起來的城市。

這座城市在輝煌的同時,極大壓迫到了韓國其他地區的經濟狀況、使得韓國其他地區一直無法得到多麼有效的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首爾以外的人就產生了希望首都職責遷移出首爾的想法。

覺得應該把凝聚在首爾的大多數經濟力量轉移到其他地區,讓大多數韓國人都能享受時代變化下帶來的經濟好處,而不是隻讓首爾人成為這個新時代的寵兒。

遷都失敗

為了解決這個經濟高度集中在某一個地區的問題,從朴正熙時期開始,韓國就出現了遷都的計劃。

只不過由於受到種種原因的限制,韓國的遷都一直無法真正地展開。

後來,一直到21世紀初的時候,遷都的提議才再度被擺到的檯面上。

在21世紀初的時候,韓國總統競選人盧武鉉為了能獲取那些首爾以外之人的選票,他就向那些地區的選民們做出了會把首都遷移到其他城市的承諾。

由於盧武鉉的這個承諾足夠吸引人,所以在那大多數人的投票下,盧武鉉最終成功參選為了韓國總統。

在當上總統後,盧武鉉讓人制定出了一個計劃,計劃在2012年的時候把首都職責遷移到位於韓國中部地區的小城市世宗市。

只是由於受到多方勢力的阻撓,盧武鉉最終只能改變了計劃,那就是不轉移大部分的首都職責,只轉移少部分的行政職責、把一些政府部門遷移到世宗。

在他們看來,這樣退而求其次的做法會更加容易通過、會更加容易實行。

但是他們終究還是小瞧了一些勢力的阻撓,因為韓國的一些人不希望首爾政治首都的職責被轉移,所以在新總統上位,遷都的計劃就完全被終止了。


孤客生


韓國在首都命名和搬遷上煞費苦心,多年前其首都一直名叫漢城,後來覺得不妥,就改名首爾,如今不僅首都名稱要重起,原來的首都還要南遷。未來韓國的新首都名字叫世宗,地點在忠清南道燕岐郡與公州市兩地交界處,距離首爾約160公里。

那麼,韓國為何要將首都從首爾遷至小城市世宗呢?

首先,有利於減緩首爾各方面壓力。首爾是一個有上千年曆史的古城,其建城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8年。1394年,漢城作為半島王國都城被確定下來,經過600多年的發展,目前已是一個集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於一體的大型現代化都市,集中了全國1/5 以上的人口,交通擁堵,基礎設施負荷太重,難以承受未來的發展。所以搬遷勢在必然。

其次,有利於減少國家國防安全威脅。首爾地處三八線不遠處,緊鄰半島北方國家,這給韓國的國防安全帶來了一定的挑戰。縱觀世界上很多國家,很少將首都建在邊境或沿海一帶,就是出於安全考量。諸如美國將原首都從紐約搬至華盛頓、巴西將首都從沿海城市裡約熱內盧遷往內地巴西利亞、哈薩克斯坦將阿拉木圖搬遷到該國中北部阿斯塔納(現名努爾蘇丹),就是從安全角度加以謀劃。

再次,有利於提升民族形象。韓國的民粹主義傾向比較嚴重,早期的都城名稱漢城就因為帶有漢化色彩而被換成具有韓國民族特色的稱謂首爾,而今又改名世宗,更具民族意味。歷史上,世宗曾為半島王國的繁榮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一直被譽為世宗大王,知名度很高,而今將未來的都城定名為世宗,就是要擴大韓國曆史影響力,並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

點贊太容易,評論顯真情,歡迎關注、留言,等你評論,等你『一鳴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