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易經》打通股市任督二脈,開題之顛覆認知(一)

用《易經》打通股市任督二脈,開題之顛覆認知(一)

《易經》有著萬經之王之稱,於我中華哲學思想奠定了基礎。無論是道家思想,還是儒家思想,根源都在於此。

隨著幾千年文化積澱,而到了當今時代,卻成了末流思想盛行,就是《易經》占卜之應用,然而就占卜思想來說,我還是持有不同觀點的,後面部分我們再詳細探討,所以各位既然看到了我這篇文章,不妨放下所有的成見和認知,我們正本清源,還《易經》一個本來面目,可能我探討的問題,各位在別的書籍或者學者那邊也看到過、聽到過,但又有不同,這也是我說要顛覆認知的問題。

《繫辭》裡講:仁者見之謂仁,智者見之謂智。相傳,《繫辭》為孔子及其門生所作,既然子曾曰過,對於《易經》觀點,各有不同,所以,我說說我的觀點也沒有什麼不妥的地方吧!

用《易經》打通股市任督二脈,開題之顛覆認知(一)

首先,要回答一下為啥要用《易經》打通股市之任督二脈。

學過哲學的朋友都知道,哲學是一般的,而分科之學,有時候我們也稱為科學是個體的,一旦把個體學科玩弄於極致,提煉到一定高度到達一般,那就是哲學思考了。

比如,我印象最深的是當年我們高中數學老師教我們做選擇題的時候,告訴我們三個字:狠、準、穩。狠,就是直接排除掉迷惑假象的選項;準,精準,無誤;穩,莫心慌,保持這種心態。

做到狠準穩三要決,面對選擇題,勝算率更高一些。

而當多年研究股票之後,發現把狠、準、穩這三字法則同樣可以拔高到選股。狠到可以直接排除掉大多數沒必要參與的行業和個股;準,精準找到標的行業跟個股;穩,收益穩定性,致勝法寶。

這就是哲學思考,從個體到一般,又從一般到個體,這也是經驗積累的過程。多數人學習過程也是這樣,很多人稱之為以小見大。

這種學習方法不可謂不好,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多數都是運用這種法則。

而還有另外一種法則,就是從一般到個體的學習研究方法。

這種方法先講哲學思考,然後再到分科之學,具體學科。比如我們通過數學到哲學,也可以通過股票投資到哲學,這是從個體到一般;反過來,就是從哲學到數學,從哲學到股票投資,是另外一個思維邏輯。

兩者對比有什麼優缺點呢?

從個體到一般,非常直觀,就是我們從經驗中總結出來的,不枯燥,簡單易學,大家都能體會得到。

而從一般到個體,是學習前人的經驗,這個相對就有深度,牛頓說,他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種思維邏輯,就是從哲學,到科學。我們眾所周知的“萬有引力定律”,牛頓可不喜歡稱之為科學,因為科學直接談個體,他覺得太小氣了,人家往高深裡說,稱之為《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啥意思?

牛頓說他是在講哲學,用數學模型來證明,這個邏輯就是從一般到個體的邏輯。

但作為普羅大眾,對於直接談哲學,相對非常枯燥,尤其是更為高深一點的討論,多數人看不懂的,這也是從一般到個體的劣勢。好比我寫這樣論述股票的文章,敢保證多數人看不下去一樣。

優勢也很明顯,因為討論問題更有深度,甚至不至於走彎路。

因為從個體到一般的討論過程,需要很多次總結才能到一般;而從一般直接討論個體,相對不至於方向走錯。

回到主題哈,這就是為啥要用《易經》來討論股市,原因就是可以用《易經》這個哲學原理討論股市,相對比較深刻得多。

而僅僅,從股市來討論股市,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根源在於,每一個人眼中的股市都不一樣,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簡直有點抬高了多數散戶的身價,因為很多人對於股市都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並不能瞭解全貌,虧了也不知道為啥虧,賺了也不知道為啥賺,懂點技術就認為自己了不起了,這才是最深的根源。

所以,我們從哲學根源談起,然後再回歸股市來看,這樣讓大家高瞻遠矚,才會發現自己弱點,不斷總結,更有利於從個體到一般,從局部到整體。

用《易經》打通股市任督二脈,開題之顛覆認知(一)

我對於股市的認知,也是從個體到一般這個過程的,經常跟朋友交流,一開始多數人對股票的認知,就彷彿在一個黑屋子裡,比如跟蹤一隻股票久了,知道了一點它的習性,彷彿知道它是怎麼回事了,就好比黑屋子裡面我們摸索大半天,才知道這原來是個桌子;而再玩下一隻股票的時候,又要摸索半天,後來才知道這是一個椅子。

而我說的這個摸索半天,有時候是幾周、幾個月、甚至幾年。消耗了我們人生重大時間成本,生命中最重要的成本是什麼呢?

那就是時間成本,因為生命是有限的,投資機會都在摸索中錯失,黑屋子裡摸索,我們不知道這個黑屋子有多大,也不知道黑屋子有多少東西,這個黑屋子也可以比喻成人生。

很多人對股票沒有把握,對未來沒有把控,看不到未來,也就是這個意思。

倘若有一天,一旦藉助了哲學的力量,這個力量就是從普通到個體的力量,從窗外射進黑屋子裡一束陽光,那麼整個房間就開始亮堂了。

很多人會問,有這麼神奇嗎?

當然有,聖人不是已經達到過這種境界嗎?

要不然我為啥讓大家學習牛頓思考邏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

聖人怎麼說?

子曰:吾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他這個不惑,就是對世間萬事萬物的認知不惑,而這個不惑源自於他15歲就此生立志做學問了。

很多人會說,聖人四十不惑,我們達不到那個境界的!

所以嘛,我們要借智慧,孔子通過學習前人的經驗達到四十不惑,我們通過學習孔子思想,40歲之前達到不惑也沒有什麼奇怪吧?

這就是要藉助哲學力量來打通股市的原因,從普通到個體,我們反過來思考問題,或許另一片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