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興華:我與形式構成(一)

我與形式構成(一)

沃興華


我學習書法已經五十年,剛拿起毛筆時,怎麼也想不到會堅持到今天,更不會知道在書法上會找到一種叫做形式構成的創作方法,五十年的學書過程完全是在迷霧中一步一步摸索著走過來的,現在回想起來,大體經歷了學帖、學碑、探索碑帖結合、借鑑民間書法和追求形式構成幾個階段,這個過程很漫長很艱難,同時也很自然,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沃興華:我與形式構成(一)

沃興華作品


一、帖


小學四年級,“文化大革命”開始,在家無所事事,先練鋼筆字,後學毛筆字,沒有老師,也沒有字帖,只是看看“大字報”,見到好的就憑印象背臨。進中學,跟周詒谷先生學習,開始走上正規的學書之路。第一本帖是顏真卿的《多寶塔》選字本,先鉤,再摹,後臨,一本字帖眼看著從四個角磨損,到一頁頁脫落,再到爛掉,“韋編三絕”,非常用功。接著學《勤禮碑》,學《麻姑仙壇記》等,每一種字帖都在寫像的基礎上更換。一九七三年,用顏體楷書寫了毛澤東詩一首,入選上海市書法展。以後開始學行書,選擇的字帖還是顏真卿的《祭侄稿》和《爭座位》。當時有人說顏體行書變化多,難度大,勸我先學簡單些的,如趙孟頫,但我還是跟著感覺走。現在想來,這種選擇是對的。一個書家所寫的字,無論正草篆分,雖然點畫和結體的形式不同,但是用筆基本相同,點畫結體的造形和節奏關係一以貫之,因此從顏真卿的楷書到其行書,只不過稍加潦草而已,書寫方法用不著任何改變,順理而成章。


沃興華:我與形式構成(一)

沃興華作品


學習顏真卿書法,得到兩個好處。一是它點畫渾厚,結體寬博,風格沉雄豪放,受此影響,我以後不管臨摹什麼,法帖也好,碑版也好,不管創作時怎麼變形,平正也好,險絕也好,基本上都在顏體範圍之內,渾厚寬博與沉雄豪放成為我書法風格的基調。二是顏真卿勇於探索,善於創新,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樣,都在原有基礎上別開生面,這種進取精神和創作能力令我敬佩不已。長期以來,我學習書法也一直不滿足現狀,為尋找新的可能和新的形式而孜孜不倦,這種心態就來自顏真卿的薰陶。


沃興華:我與形式構成(一)

沃興華作品


前幾年,我出版了《顏真卿行書意臨》一書,其中有一段話講到顏真卿書法對我的影響:“牟宗三先生的《為學與為人》說,在知識世界的背後,有一個與學習者的生命品質相關聯的價值世界,而價值世界的建立,又與知識世界的充分展開密不可分,無論為人或為學,同是要拿出我們真實生命才能夠有真實的結果。他還說,為學的困難在於學的東西是否搔到癢處,是否打中我們生命中的那個核心,從生命核心的地方來吸收某一方面的學問,才是真實的學問。而生命的核心是生命最內部的地方,不容易發現,也不容易表現。我覺得自己很慶幸,在價值世界尚未建立之初,憑著藝術感覺,毫不猶豫並堅定不移地選擇了顏真卿書法。我更慶幸,幾十年來在學習顏真卿書法的過程中,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價值世界,發現了自己的生命核心,提升了自己的生命品質。”


沃興華:我與形式構成(一)

沃興華作品


學顏之後,轉寫米芾《蜀素帖》和《苕溪詩帖》。名家書法的風格都是傳統成分和個人意識的綜合,這種綜合落實到具體書家各有偏重,有的偏重傳統,有的偏重個性。以傳統取勝的作品,集歷代法書之大成,以前的技法彙總於此,以後的規範由此濫觴,它們左右逢源,四通八達,米字就屬於這種類型。米芾自述學書經歷說:少時學顏真卿,繼學柳公權,久之,知柳字出於歐,乃學歐,後慕褚遂良而學之最久,又學段季展,上溯二王,直追秦篆漢分,最後“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米書集古法之大成,往上可以溯源到顏真卿、褚遂良、唐太宗和二王,往下可沿流至徐渭、王鐸、傅山等,學習米芾書法,不僅在掌握各種書寫技巧上可以執簡馭繁,而且對今後的發展可以有多方面選擇,因此,米字非常適合初學者臨摹。


米書在用筆上跳躍跌宕,強調起筆收筆和轉折處的提按頓挫,“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快劍斫陣,強弩射千里”,點畫圓渾勁利,“超邁入神,殆非側勒駑趯策掠啄磔所能束縛”,在結體上左右欹側,搖曳多姿。受米芾書法的影響,我的字在顏體渾厚寬博的基礎上,變得靈動活潑起來了。


沃興華:我與形式構成(一)

沃興華作品


明中期以前的書法主要是手卷,條幅也比較短。到明末,書家特別喜歡寫大作品,六尺、八尺、丈二都不稀罕。作品風格勢暢氣旺,盡情揮灑,尤其是王鐸,點畫跌宕舒展,變化多端,結體雖然欹側不穩,但經過字與字的相互搭配,復歸平正。一切都那麼寫意,又那麼和諧,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從米芾那裡出來之後,我又一頭扎進王鐸。如果說學習米芾得到了“態”,即造形的傾側變化,那麼學習王鐸得到的收穫便是“氣”,即造形的連綿,通篇上下相屬,夭矯騰挪。


沃興華:我與形式構成(一)

沃興華作品


至一九七六年,我所臨摹的名家法書主要是以上三家,從氣象的渾厚寬博到形態的搖曳多姿,再到抒情的酣暢淋漓,一路下來,越寫越放。其間也學過歐陽詢、褚遂良、蘇軾、黃庭堅和何紹基等人,但用力不多。有些臨摹純粹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三家的風格特徵,因為周先生一再強調:任何風格都是相較存在的,它們各自的特徵只有通過比較才能凸顯出來,就好比在化學上,要辨別一樣東西的原質,必須用它種原質去試驗其反應,然後從各種不同的反應上去判斷它。遵照周先生的教導,我臨帖很用心思,在寫到沒有感覺的時候,常常會去找相反風格的帖來臨摹,尋找刺激,加深理解。我認為感覺很重要,臨摹時一旦沒有反饋,不再激動,筆墨與情緒之間失去雙向互動的關係,成為一種機械動作,就會養成習氣,有害無益,不如不寫。


沃興華:我與形式構成(一)

沃興華作品


一直用對照的方法臨摹各種名家法書,逐漸養成了我對傳統的態度:歷史上的名家書法都是一個個風格迥別的異端,每一種出色的風格旁邊都有一種同樣出色的相反的風格存在。一正一反,書法創作的真義就是在正反兩極中游移、運動、變化。我們對名家書法應當兼收幷蓄,將它們統統拿來,然後加以融合。同時,也逐漸養成了我的形式構成的創作方法,強調對比關係,將它們納入到組合關係之中,在彼此對立時,相輔相成、相映成輝。當然,這一切都是後來的認識,但履霜堅冰至,由來者漸,最初都可以上溯到這樣一種臨摹方法。


沃興華:我與形式構成(一)

沃興華作品


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這十年是我書法學習的第一個階段。跟著名家大師走,心摹手追,平靜而踏實,結果進步很快,一九七三年參加上海市書法展覽;一九七五年參加“中國現代書法展”赴日本展出,同年借調到上海書畫出版社任編輯,一九七六年元旦為朵雲軒門店書寫約3m×6m的巨幅毛澤東詩二首,並且應出版社要求,創作了京劇樣板戲《杜鵑山》唱詞選段的行書字帖。由於這些成績,一九八一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我成了第一批會員。


沃興華:我與形式構成(一)

沃興華作品


沃興華:我與形式構成(一)

沃興華作品


沃興華:我與形式構成(一)

沃興華作品


沃興華:我與形式構成(一)

沃興華作品


沃興華:我與形式構成(一)

沃興華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