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二十四味系列,其十六,蒜泥味型,蒜泥白肉

序言

川菜:兼容幷蓄 博採眾家之長

四川,天府之國,自古以來沃野千里、物產豐富,盛產糧油、蔬果、家畜、家禽,為川菜的發展打下了物質基礎。川菜講究色、香、味、形、器,在味字上尤為突出,以味多、味廣、味厚著稱。

川菜的烹飪技藝歷史悠久,自西漢便有有“蜀人喜滋味,好辛香。”之記載。至清朝初年,因明末的戰亂,川中人丁稀少,朝廷從湖廣遷入大量的人口,使得川中五方雜處,各地移民又帶來了各地的烹飪技藝。

因此,四川廚師在總結自己的經驗基礎上,不斷吸收南北菜餚烹飪技術之長,取長補短,達成了北菜川烹,南菜川味。近現代川菜,更是在20世紀上半葉迎來了大發展,其最直接的動力就是30年代開始接收了大量的外來人口。

四川廚師對待菜餚,從來不拘泥不化,不會厚古薄今,到一地,就以當地人的口味為服務對象,通過川菜的技法和味型,為各地愛川菜的朋友帶去一道道美味。在這背後,則是川菜本身的眾多味型支撐了四川廚師技藝多變。只有在這麼多味型裡體驗過學習過,才能造就四川廚師們的五彩繽紛。


當今川菜,常用的味型有二十四個之多,是目前全國各菜系中味型最多的一個,享有“百菜百味,一菜一格。”的美譽。


鹹鮮酸甜類型的有:鹹鮮、家常、豉汁、茄汁、醇甜、荔枝和糖醋味型。

辛香類型的有:蒜泥、薑汁、芥末、麻醬、煙香、醬香、五香、椒鹽、糟香味型。

麻辣類型的有:麻辣、紅油、糊辣、酸辣、椒麻、魚香、陳皮、怪味等味型。

我們川菜二十四味型系列,將一一為您詳解這二十四道川菜味型,每個味型還會為大家帶來一道代表菜。


川菜二十四味系列,其十六,蒜泥味型,蒜泥白肉


二十四味其十六 蒜泥味型

蒜泥味型,是以蒜泥為主體,配以紅醬油、辣椒油、香油、味精,有的菜還輔以糖和醋,調製而成,其味蒜味濃郁,鹹辣鮮香,略有回甜。


川菜二十四味系列,其十六,蒜泥味型,蒜泥白肉

大蒜辮子


咱們國家喜歡吃蒜的地區很多,南北都愛,只有以吃生蒜和熟蒜,略有點南北差異。喜歡吃生蒜的,就喜歡那股生蒜香,討厭吃生蒜的,對那股口氣避之不及。四川人民好像是生熟皆宜,只是在生嚼大蒜上稍遜山東人民一籌。


川菜二十四味系列,其十六,蒜泥味型,蒜泥白肉

章丘大蔥


跟山東朋友聊,為什麼你們生嚼大蔥大蒜那麼香。他告訴我,俺們山東的蔥蒜都是甜的。想想山東高過姚明、粗如兒臂的大蔥,一個個飽滿的紫皮大蒜,再想想山東大漢,或許,真有可能吧,至少,生吃大蒜對身體好。


川菜二十四味系列,其十六,蒜泥味型,蒜泥白肉

紫皮大蒜


大蒜(英文名稱Garlic;拉丁名稱Allium sativum L.),為百合科(Liliaceae)蔥屬(Allium)植物的地下鱗莖。大蒜整棵植株具有強烈辛辣的蒜臭味,蒜頭、蒜葉(青蒜或蒜苗)和花薹(蒜薹)均可作蔬菜食用,不僅可作調味料,而且可入藥,是著名的食藥兩用植物 。


川菜二十四味系列,其十六,蒜泥味型,蒜泥白肉

獨頭蒜


大蒜鱗莖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低聚糖和多糖類、另外還有脂肪、礦物質等 。大蒜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如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腫瘤及抗病原微生物等,長期食用可起到防病保健作用 。


川菜二十四味系列,其十六,蒜泥味型,蒜泥白肉

大蒜和水仙可是親戚關係


代表菜式:蒜泥白肉、蒜泥茄子

蒜泥白肉

蒜泥白肉算是四川一道傳統的名菜了,白肉片薄張大,肥瘦相宜,蘸上蒜泥料,蒜香中和了肥肉過膩的口感,紅油的香氣點綴了肉質本身的香氣,有廚師創新,將白肉和黃瓜長薄片相間掛在架子上,稱之為晾衣白肉,既美觀又有趣,又避免了白肉在盤內互相粘連,在食客中頗受好評。


川菜二十四味系列,其十六,蒜泥味型,蒜泥白肉


原料:豬後腿肉250克

調料:蒜泥20克,醬油30克,紅油辣子25克,味精2克,白糖8克。

製作流程:

1. 將肥瘦相連的豬後腿肉刮洗乾淨,放入涼水鍋中煮至皮軟斷生後撈出,再用原湯浸泡20分鐘。

2. 將白肉搌幹水,片成10釐米長4釐米寬的薄片,厚薄要均勻,越薄越好。

3. 將醬油、紅油辣子、白糖和味精調成蒜泥味汁,淋在肉上,再淋上蒜泥即成。


川菜二十四味系列,其十六,蒜泥味型,蒜泥白肉

蒜泥白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