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相比今天的高考難度如何?

牽著小狗看大海


明天就要高考了,高考,是如今無數的少年學子實現夢想的重要途徑。

在中國古代,高考就是科舉,這項從隋朝一直沿用到清朝,持續時間達到一千多年的考試製度,也給古代無數的少年學子提供了一條人生通達之路。

但這條路,並不好走。

如果你生活在隋朝、唐朝,你能通過最正規的途徑通過科舉考中進士,實在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因為這段時間科舉的錄取比率,比沒擴招前的高考還低得多。

但如果你運氣夠好,生活在宋朝,那你就有福氣了,因為宋朝擴大了科舉的錄取比率,一個人通過科舉走上仕途的幾率大大提升了。

當然,雖然終宋朝一朝,除了在宋太祖時期之外,科舉的錄取比率普遍是比較高的,但是也不乏例外。比如說,中國歷史上層次最高,牛人最多,可能也是最難考的一次科舉考試,就發生在宋朝。

那是宋仁宗趙禎在位的時候,嘉佑二年,1057年的科舉。

在中國的文學界,有一個赫赫有名的文學家天團"唐宋八大家"。而在這一年的科舉裡,這八大家裡的五個人都參與了。更關鍵的是,唐宋八大家中,韓愈和柳宗元是唐朝人,宋朝一共只有六大家,有五個人都在這次科舉中露了臉。

其中一個是主考官,他就是有宋代第一文豪美譽的"古文運動"的發起者歐陽修。

歐陽修這一年51歲,他在北宋乃至中國文學歷史上的地位,已經基本形成。

在當時的宋朝,沒有人不認為他是文壇領袖,是全宋朝最會寫文章的人。但是,官場上的歐陽修和文學世界裡的歐陽修是兩個人,讓他做主考官,一下子就捅了馬蜂窩。

我們知道,歐陽修是"古文運動"的代表,他喜歡的是唐代韓愈、柳宗元那種言之有物,有一說一,不事浮華辭藻,不講假大空話的文風。

當時宋朝流行了許多年的文風,偏偏就是繡花枕頭式的,中看不中用的虛名文章。基本上所有的考生都是受這種教育出來的,寫不出歐陽修大人喜歡的文章。但歐陽修眼裡是容不得沙子的,於是,他拿著一隻大紅筆,看到不爽的文章,就直接兩個大叉號,直接拍死。

沒有人知道歐陽修拍死了多少人,多少文章,史書裡給出的明確信息是,有不少人暗中買了黑道上的人,要背地裡陰了歐陽修。

換言之,他是引起公憤了。雖然大多數的文章歐陽修都看不上,但是總有幾個人是例外的。他最欣賞的文章,來自遙遠的四川眉山。來自宋朝乃至中國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三蘇"父子。

不要覺得特別驚訝,蘇洵和他的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是同一年參加科舉的。

其原因主要與蘇洵的文風有關。

在《三字經》裡,蘇洵是一個年輕時不學無術,混到中年了才開始發奮學習,最後考上科舉的勵志青年。而歷史上真實的蘇洵,他之所以一直混不出來,不是因為他沒有才氣,而是因為他的文風不被主流認可。等到真正認可他,欣賞他的那個人做考官的時候,老蘇已經芳齡49了。

只比考官大人小兩歲。

而比蘇洵更才華橫溢,千古流芳的他的兩個寶貝兒子,在這次科舉裡,也考的不錯。

蘇軾、蘇轍都考中了二甲。

要知道,即使是在科舉錄取率普遍較高的宋朝,能考中二甲也是個很不錯的名次了。而這爺仨不但考中了科舉,還因為與主考官大人歐陽修惺惺相惜的緣故,都分配到了不錯的崗位。

比如,蘇軾、蘇轍就被開了後門,他們沒有和其他進士一樣,被下放到地方做官曆練,而是直接參加了禮部試。

在宋朝,科舉從來不是最難的考試,最難的考試是禮部試。這是全天下的天才、神童都夢寐以求能參加的考試,參加都如此難,考中更是難於上青天。考中以後,就可以進入翰林院,不需要從地方上做起被千人踩萬人踹,可以留在開封天子腳下,過舒服日子。

而蘇軾蘇轍兄弟倆,為了能在禮部試裡給考官留個好印象,考個好成績,倆人暗中作弊,或者中心照不宣。那次禮部試的題目是:探討宋仁宗一朝的施政得失。

於是,這哥倆就和商量好了一樣,一個唱紅臉,給宋仁宗唱讚歌,一個唱白臉,狂踩宋仁宗。

最後,哥倆都考中了。

而這一科裡,還有曾鞏,雖然他彷彿是唐宋八大家裡最不起眼的一個,但他是和歐陽修關係最近的,他是歐陽修的弟子。

於是,在這場科舉裡,就有了一個段子:

歐陽修看到了蘇軾的文章,覺得寫得太好了,但是他覺得這篇文章的文風,像是曾鞏寫的。他很想定這篇文章為狀元,但是想想自己已經因為刷文章搞的仇人都快上門殺他了,就少找點麻煩吧,結果就把蘇軾的文章搞成了二甲。

除了唐宋八大家裡的五個人之外,這一年的科舉的學子裡,還有宋朝的理學大家張載、程灝,以及未來宋朝政壇的風雲人物呂惠卿、章惇、曾布等等。

這一次科舉,完全可以稱之為中國千餘年科舉史中,最牛的一次了。


煮酒君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古代歌曲相比今天的高考難度如何”,這個問題不用考慮,肯定是古代科舉難嘍。正好今天是2019年高考的第一天,據統計,今年的高考人數已過千萬,這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古代科舉考試有這麼多人嗎?顯然沒有。


在如今這個時代,只要你是中國公民,高三畢業生,都能夠參加高考。在古代則不然,雖然說普通人也能去考科舉,但這個前提是一步步通過鄉試、會試和殿試,這三試通過了,你就是正兒八經的國家公務人員。有人就說了,這有啥難的這不是一般的難,在古代,可以說有90%的人都過不了會試,甚至還有些讀書人,連童生都考不上,更別說參加鄉試了。現在的高考叫什麼,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要我說,這句話已經不適合了。可是在古代封建社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那是實實在在的,普通人想要成為人上人,科舉是唯一的出路。


說完古代科舉考試的等級和高考的不同,再來說說科舉的試題。現在的高考科目是語數英加文綜或者理綜,科目看似挺多,但通過三年的學習,只要不是太笨的人,都會一點,換句話說,都能考上,有個前程,只不過考上的學校有區別。科舉科目不多,就考四書五經,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已明朝科舉為例。四書五經,很明顯的就是死記硬背,誰能夠倒背如流,加上掌握八股文的格式,那就離做官不遠了。但能做到的人有多少,鄉試、會試和殿試,每一場都刷吊掉無數人。再有一點,高考每年一次,而科舉不是,單鄉試就得三年一次,家裡貧困的,很難負擔得起。

說完這些,我感覺把科舉與高考相比較,有些不適合,我覺得應該是公務員考試,這才是現代的“科舉考試”。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讓大家滿意。


青史回聲


科舉並不是歷朝歷代都一樣的,這個問題並不能呆看。

比方說唐代,最為看重的是“進士”科,考試難度極高,因為考察“詩賦”寫作,這個東西不是一般人能來的,需要生活閱歷和眼界,變相地向大族們傾斜了不少,而另一方面,錄取率也極低,每年錄取人數的中位數只有23人。

像是王維這種一舉成名考上狀元的,往來的都是皇親國戚,一生平順無比。

所以,難度上定然是高於現在的高考的。就算是到了宋以後,大規模放開了錄取人數規模,能考上的依舊是鳳毛麟角。

但高難度意味著高回報,《阿Q正傳》裡頭的白舉人,僅僅是個舉人,在地方上的威望就已經很高了,高中進士,和現如今高考考清華北大的性質不同,更代表著直接就獲得了入朝為官的資格。

現如今的高考,雖然還保留著選拔性的特徵,但是實際上比科舉降等了不少,也就是說它的含金量遠遠不如科舉。

就算你高考是“狀元”,在之後的人生路上,其收益遠不如古代的狀元,更不用說義務教育加上廣泛擴招,一般的大學生找個合適的工作都難,怎麼跟古時候的進士、舉人們相提並論呢。

所以,這個時代的高考已經是科舉衰落之後的形態了,雖然在選拔性上,高考弱於科舉;但在學科的完整性,教育的普及性上,功績大於科舉。

歷史終究是進步的。


夜小紫


科舉制度自隋朝建立以來,經過個朝代的不斷改善,形成了比較完備的體制,三年一試,產生狀元,榜眼,探花。鼓勵了眾多寒門子弟讀書報國,也打破了門閥士族壟斷上層官位的制度,絕對是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而如今的高考制度雖然與科舉的性質相同,但絕對要簡單的多。就比如古代科舉制度產生的狀元,有幾百位,他們大都出將入相,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青史留名,而現在高考的狀元,縣狀元,市狀元,省狀元,一年幾百狀元,含金量太低,大學後大都淪為平庸之輩,能留名者少之又少。所以科舉應該比高考難多了。


半畝仙客


二者考查項目有著明顯的差別。前者更重執政品行的考查,而後者是知識的儲備。雖然後者項目更多,終究是從書本而來。我更覺得,考究經典,推出己見,論述自主觀點的古科舉難度更大。一者考人,二者考題。


落桑6


當然是現在的高考了呀!古代的八股取士,主要考的是四書五經了。而現在的高考不光要考國學還有現現代學科等,可想而知現在的高考是全面的,相對而言古代的科舉是比較簡單的。


影像視覺風尚


這個沒可比性,雖然說科舉三年一次,實際上鄉試、會試、殿試加複核時間,透徹是殿試時間把握不住,最快也要三年多四年,遇到皇帝老兒忙可能還拖拉了,四年時間全國才區區百十人,三甲進時少則一兩百,多則七八百。現在清華北大每年都幾千了,院士的評選每兩年都四五十個了。


風雅秀仕


科舉應該更難!!在古代寒門更難出貴子!你看現在高考!努力的清華北大還是有很多人考的上吧!


17307065233


古代的科舉,需要學習四書五經,寫八股文,並且和現在的高考相比沒有真題,模擬題。但是種類單一。現在的高考,科目多。滲透性強,各有長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