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中華中國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團團圓圓

情滿中華中國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團團圓圓

情滿中華中國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團團圓圓

元宵節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又被稱為“上元節”、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元宵節起源

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詩情畫意

提起元宵節,人們的內心總是湧出層層詩意。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對元宵節總是格外青睞和眷戀。

《元宵》

【明】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青玉案·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傳統民俗鬧元宵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全國各地也會用不同的方式來慶祝這一節日。元宵節的傳統民俗活動主要有賞花燈、猜燈謎、放煙花等,此外,不少地方還增加了扭秧歌、踩高蹺、舞龍、舞獅、劃旱船、賽戲、舞大刀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賞花燈

情满中华中国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团团圆圆

南京秦淮燈會是元宵節前的傳統“上燈日”,夫子廟景區燈光璀璨,夜色迷人。中國網圖片庫 劉建華攝

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後來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元宵放燈的習俗不僅祈求風調雨順、家庭美滿和天下太平,還為古代未婚男女出門賞花燈物色對象提供一個機會。

猜燈謎

情满中华中国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团团圆圆

海南三亞臨春嶺森林公園裡,市民遊公園、賞花燈、猜燈謎,歡度元宵節。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漢族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漢族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增添了節日氣氛。

放煙花

情满中华中国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团团圆圆

璀璨的焰火在蘭州市夜空中綻放,為元宵節增添了一份濃濃的節日氣氛。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放煙火是中國民間古老的節日民俗活動。每逢春節、元宵節以及其它重大活動,都要放煙火助興。煙火射入高空後,煙火重疊,在夜空中構成各種美麗的圖案,成為人們觀賞的美景。

扭秧歌

情满中华中国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团团圆圆

中國秧歌之鄉山東濟南市商河縣民間鼓子秧歌隊走街串巷、載歌載舞鬧新春。中國網圖片庫 李建輝攝

扭秧歌是正月十五重要的民俗活動,也是我國北方漢族民間喜聞樂見、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舞蹈,是我國第一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之一。它的前身是農民在插秧時的一種歌詠活動,起源於農業生產勞動。

踩高蹺

情满中华中国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团团圆圆

河北邯鄲市肥鄉區組織開展多種民俗表演鬧元宵活動,圖為踩高蹺。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正月踩高蹺的表演歷史悠久,踩高蹺是中國傳統民俗活動之一。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踏高蹺”、“扎高腳”、“走高腿”,是我國北方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多在一些民間節日裡由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踩高蹺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深受群眾喜愛。

舞獅

情满中华中国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团团圆圆

山東省鄒平縣一支農民文藝演出隊在元宵節舞獅子。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

旱船蚌殼舞

情满中华中国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团团圆圆

安徽黃山民俗表演隊在表演“旱船蚌殼舞”,吸引市民及遊客前來觀看。中國網圖片庫 吳孫民攝

劃旱船、蚌殼舞是元宵節十分受歡迎的民俗活動,頭戴花冠、身著彩服的船孃站在旱船內,以腳為槳歡快划動。蚌殼舞是一少女扮演“蚌殼精”藏身於殼中一張一合,另一人則扮漁翁作觀蚌、理網、撒網、捕撈等動作,趣味十足。

賽戲

情满中华中国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团团圆圆

河北省邯鄲市涉縣彈音村上演賽戲《邯鄲之戰》。中國網圖片庫 郝群英攝

賽戲是一種曾流傳於山西、河北、內蒙古、陝西的古老劇種,融民間祭祀與地方戲曲於一體,每年的元宵節和山神廟會期間進行演出。2008年賽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戲曲界有"活化石"之稱。

滾地龍

情满中华中国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团团圆圆

浙江省浦江縣檀溪鎮寺前村鑼鼓喧天,始於清乾隆年間的“滾地龍”閃亮登場。中國網圖片庫 鄭躍芳攝

滾地龍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表演藝術,最早流行於楚地,後演變為祈求豐收、祈求平安的傳統民俗活動。”滾地龍”共有12條,有黃、紅、綠、黑、藍、紫等顏色。

華陰老腔

情满中华中国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团团圆圆

華陰老腔傳承人在西安大唐芙蓉園為遊客獻上精彩的演出。中國網圖片庫 彭華攝

華陰老腔系明末清初,陝西省華陰縣泉店村張家戶族的家族戲(只傳本姓本族,不傳外人)。其聲腔具有剛直高亢、磅礴豪邁的氣魄,聽起來頗有關西大漢詠唱大江東去之慨。

章丘芯子

情满中华中国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团团圆圆

山東省章丘市千年歷史古村落三德範村組織進行“芯子”展演,歡天喜地鬧元宵。中國網圖片庫 李建輝攝

章丘芯子於2008年6

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遺項目。三德範村自古民間藝術繁榮,“扮玩”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表演的時候,七八歲的小演員需固定在一根長約6米的木竿上,表演時需用人抬著木竿,在鑼鼓樂譜中邁花步前後左右走動,故又稱“抬竿”。

舞大刀

情满中华中国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团团圆圆

安徽省歙縣許村村民在正月十五晚上表演流傳1000多年的傳統民俗“舞大刀”。中國網圖片庫 吳孫民攝

許村舞大刀原為紀念許村先祖唐朝忠義公許遠在"安史之亂"期間鎮守睢陽的忠烈壯舉,後延伸到豐收慶賀驅邪趕怪,保一方平安。舞大刀中的日月大刀由長達兩丈的大刀,八把小刀組成,正式舞起來,需要10位年輕力壯的村民,以“手眼身法步”配合默契完成,堪稱為徽州傳統民俗一絕。

女媧九曲陣

情满中华中国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团团圆圆

河北省邯鄲市涉縣彈音村上演轉“女媧九曲陣”,祈福來年身體健康、百事順利。中國網圖片庫 郝群英攝

“女媧九曲陣”是河北省邯鄲市涉縣人按傳說中的九曲黃河而設計的,為了永久紀念女媧的功德。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人們紛紛轉九曲,素有“轉九曲,百病不欺”之說。

捏酥油花

情满中华中国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团团圆圆

在青海,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夜湟中塔爾寺就會迎來當地特有的酥油花展,圖為在青海塔爾寺一名藝僧在捏酥油花。中國網圖片庫 史廷義攝

酥油花為“塔爾寺三絕”(酥油花、壁畫、堆繡)之一。2006年,經

國務院批准,塔爾寺藝術三絕之一的酥油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酥油花具有濃郁的藏族民間藝術特色,形式多樣,題材內容廣泛,大都取材於佛經故事和歷史傳說。

舌尖上的元宵節

情满中华中国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团团圆圆

吃湯圓寓意團團圓圓。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民間有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是中國傳統小吃之一。正月十五的飯桌上,元宵代替了餃子成為飯桌上的主角。元宵這一美食由來已久,南北方存在差異,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湯圓,雖然南北各異,但都象徵著團團圓圓,和睦幸福。

情满中华中国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团团圆圆

隨著時代的變化,湯圓和元宵也經歷了改良和創新,從原來用檊碎的黑芝麻做餡,發展到現在的巧克力、榴蓮、玫瑰、鮮肉等餡料。外皮方面也從原來的糯米粉演變成了木薯粉、藕粉等。

情满中华中国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团团圆圆

南方“包”湯圓,北方“滾”元宵。北方元宵的製作精髓是“搖”和“滾”,把小塊兒餡料蘸溼水後,放到盛有糯米粉的笸籮裡搖,或者直接使用機器滾動。

情满中华中国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团团圆圆

在吃法方面,人們也從傳統的水煮探索出了新吃法,比如油炸元宵、穿衣元宵、酒醉元宵、蒸元宵、烤元宵、拔絲元宵等等。憑著圓圓的外形和甜甜的味道,元宵和湯圓被賦予了太多美好的寓意。

天上月圓 人間團圓

元宵節是繼春節之後的第一個傳統節日,是中國最重要的民俗節日之一。全家人在一起賞月,一起吃團圓飯,象徵著團團圓圓,和睦相處,就像完成了一個圓滿的儀式,預祝一整年的平安和順遂,也寄託了全家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