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靈臺不吃麵,白到靈臺走一轉”:到底什麼面讓人魂牽夢繞

每年春節,回到故鄉靈臺,其他的美食並不“勾引”人的食慾,唯獨“涎水面”,只要聽到這三個字,都會立馬口裡泛起酸水,真想美美地飽餐一頓。

“到了靈臺不吃麵,白到靈臺走一轉”:到底什麼面讓人魂牽夢繞

真正傳統的春節,其實就是讓人魂牽夢繞的靈臺手工面。

01獨特的地域孕育出麵食文化

甘肅省靈臺縣,位於隴東黃土高原南緣,屬黃土高原溝壑區,涇河與渭河之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東南與陝西省長武、彬縣、麟遊、千陽、隴縣接壤,西北與本省崇信、涇川縣毗鄰,素有“隴東小糧倉”之美稱。

“到了靈臺不吃麵,白到靈臺走一轉”:到底什麼面讓人魂牽夢繞

靈臺縣既是古絲綢之路西去的重要通道,又是“崆峒山—王母宮—法門寺—秦兵馬俑”新絲綢之路“崆峒山大景區”旅遊熱線之一。

靈臺,商為密須國。秦置鶉觚、陰密縣,屬北地郡。西漢時,今縣境分屬陰盤、陰密、爰得和鶉孤四縣,分隸安定、北地兩郡。東漢時分屬鶉觚、三水縣。魏晉南北朝時,分屬陰密、鶉觚兩縣。隋時置良原縣,分鶉觚縣置靈臺縣,取文王伐密築“靈臺”之意。唐時縣境內相繼置有靈臺、安定鶉觚、良原、潘原、宜祿等縣,並屢有分合。明為靈臺縣,隸涇州,屬平涼府。靈臺縣轄境接近現代規模。清沿明制,仍為靈臺縣。建國後,靈臺縣隸屬甘肅省平涼專員公署。1958年併入涇川縣,1962年1月復置靈臺縣,屬平涼地區行政公署(現平涼市)。

“到了靈臺不吃麵,白到靈臺走一轉”:到底什麼面讓人魂牽夢繞

靈臺土地資源豐富、植物資源繁盛,已經探明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碳、天然氣和石油三種,其中煤碳資源在靈臺縣邵寨、蒲窩、百里等鄉鎮地下煤碳儲量面積約為200平方公里,儲量在15億噸以上。

靈臺歷史悠久、人傑地靈,世界針灸醫學鼻祖皇甫謐、唐代名相牛僧孺、律學家牛弘等歷史名人彪炳史冊。境內已發現齊家、仰韶等各個時期的古文化遺址400多處,出土珍貴文物1萬多件,其中西周青銅器、北魏千佛碑和唐代舍利石函等文物被譽為“中華之最”,著名的“玉人俑”曾多次走出國門參展,是“甘肅省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全國綠色名縣”、“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

“到了靈臺不吃麵,白到靈臺走一轉”:到底什麼面讓人魂牽夢繞

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富饒豐富的天然糧倉,靈臺手工面、酸湯麵、花花面、炒麵燴麵生汆面,以及餄餎面、漿水面、疙瘩面、幹拌麵、滷麵……愛吃麵食的人絕不能錯過這裡,就讓千變萬化的靈臺麵食打開你的味蕾新世界。豐富的麵食衍化出了靈臺獨特的的麵食文化,最富盛名的當屬靈臺的特色麵食手工面,又叫“龍鬚麵”。

“到了靈臺不吃麵,白到靈臺走一轉”:到底什麼面讓人魂牽夢繞

相傳周文王伐滅密須國,在靈臺縣城築臺祭天之後,發現天空盤著一條惡龍。他帶領大軍射殺了惡龍,用大鍋煮熟了龍肉,準備用來犒賞大軍,但軍隊人數很多,龍肉數量又很少,為了讓大家都能吃到龍肉,喝到龍湯,他決定擀一些長面,與龍湯下在鍋裡,分給軍隊吃。那長面味道十分鮮美,大家都叫它“龍鬚麵”。

還有另外一種版本,相傳周文王伐密凱旋築臺祭天,東海龍王途經靈臺,口水流下即成“達溪河”,龍鬚浸入河水變成麵條,萬民食用共享太平,由此演變為靈臺手工面,又稱“涎水面”。

關於涇河龍王的傳說,還在《西遊記》裡出現過,一次龍王打賭,負氣違背了玉皇大帝的命令,唐王的大臣魏徵夢斬涇河龍王,所說的地域也比較接近。

“到了靈臺不吃麵,白到靈臺走一轉”:到底什麼面讓人魂牽夢繞

當然,這些傳說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增加手工面的神奇。手工面如此被靈臺人看重,漸漸地變成了文化,有了人文意蘊。親戚朋友登門,吃的是“迎客面”,老人過壽,吃的是“長壽麵”、正月初一吃“過年面”、正月初七吃的是“拉魂面”、麥子割完吃“掛鐮面”、姑娘結婚第四天做的面叫“試刀面”、用酸湯做的叫“酸湯麵”、用肉臊子做佐料的叫“臊子面”。

02 靈臺手工面的特殊用料

“長途到靈臺,就為吃麵來”。靈臺的手工面到底有什麼好?竟讓人千里驅車赴靈臺,就為了吃一頓手工面?

這和靈臺手工面特殊的做法有密切的關係。如果細分,至少得從它的原料說起。

首先是它用的小麥是“冬小麥”。靈臺縣位於隴東黃土高原南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在890~1520米之間,其中縣城海拔966.8米;年平均氣溫10.3℃;年降水量581.3mm;年日照總時數2102.2小時,全年無霜期177天。境內有一塬(什字塬)一山(南部山區)兩道川(達溪河、黑河川區),是典型的黃土高原溝壑區。

“到了靈臺不吃麵,白到靈臺走一轉”:到底什麼面讓人魂牽夢繞

這裡屬涇渭河冷溫帶亞溼潤區,年平均氣溫8.6℃,最高氣溫35.8℃,最低氣溫-23.2℃。年平均降水量654.4mm,降雨分佈不均勻,7、8、9三個月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55.5%。年平均日照總時數2453小時,全年無霜期159天。

靈臺縣是以糧食作物種植為主的雨養旱作農業縣,也是甘肅冬小麥優勢產區。冬小麥指秋季播種,第二天農曆6月收割,小麥在地裡的生長週期約為9人月左右。

諺語“今冬麥蓋三層面,來年枕著饅頭睡”說的就是冬小麥。冬小麥是靈臺縣的主要糧食作物,連續多年來,冬小麥每年種植面積均在35萬畝以上。

“到了靈臺不吃麵,白到靈臺走一轉”:到底什麼面讓人魂牽夢繞

靈臺冬小麥澱粉含量豐富,磨成的麵粉色澤呈乳白色且富有韌性,特別適合擀制靈臺手工面。

其次用的面是“二道面”。什麼是“二道面”?在沒有機器磨面的時候,老家用的是石磨,推磨是個重體力技術活,一般由經驗豐富的老人親自負責。有條件的用牲口推磨,沒有條件的由人推磨。大致用白麵中最精華的部分,用籮面的籮一遍遍地籮出,收集起來的白麵,俗稱“飛籮面”。

後來有了磨面機以後,機器加工麵粉第一遍將小麥的外殼剝離,出來的面是比較粗糙的麵粉,俗稱黑麵。經過第二道碾磨後出來的面,光澤透亮,細緻勁道,剛好適合做手工面。俗稱“二道面”。

二是和麵用的是“植物鹼”。在沒有食用鹼之前,每年秋收,家裡的婦女們都要把收割回來的蕎麥稈晾乾後收集起來。待做面時,把蕎麥稈在碗裡燒成灰,然後在灰裡倒上一點水,用筷子攪拌,等到水和灰完全混合後再靜置片刻,和麵時,將碗裡澄清的灰水倒一點,摻著和麵(蕎麥稈的灰水相當於食用鹼)。

“到了靈臺不吃麵,白到靈臺走一轉”:到底什麼面讓人魂牽夢繞

加了植物鹼和出面以後,倒在案板上反覆揉。這個揉麵對於過去從事農事活動的婦女而言,並不是繁重的體力勞動,為了增強面的柔性,做面的人往往手塞盆裡,面像長在手上,反覆地揉,直至面在面盆裡成為光光滑滑、白白軟軟的一團。換作現在,有了家庭用的壓面機以後,已經沒有人會去下那些苦功夫了。

“到了靈臺不吃麵,白到靈臺走一轉”:到底什麼面讓人魂牽夢繞

面揉好後,倒扣在盆底,放置一個多小時左右,這個過程謂之“醒”,面的韌性因此增加。然後分成若干塊,放入特製的瓦缸充分“回醒”,差不多時,再取出然後揉光擀薄、摺疊犁條,使之長而不斷。然後等待下一道工序。

03 靈臺手工面獨特工藝和特點

好面是揉出來的,也是“擀”出來的。靈臺人擀長面的擀麵杖,有長短、粗細不同的好幾種,多數是棗樹、梨樹枝杆做成,使用年長日久後,木紋呈現,光豔晶亮,擀麵的女人站在特製的大面案前,把面置於手底,手在一收一攏之間,面從中間向周圍散開。擀麵講的是勁勻、力足,擀麵也是最能看出功力的一個環節,會擀的人,給面撒上玉米麵粉,用擀麵杖慢慢地擀,再將變薄的面纏在擀麵杖上一圈一圈地擀動,不能用勁太大也不能太小,勁要用勻,這樣才不至於一塊兒薄一塊兒厚。等面擀到一定大時,就可以看出擀麵者的功力了,會擀的就把面纏在擀麵杖上,在案板的上空提起來一抖,像一片柔軟的白緞,柔軟光潔,摺疊起來再往薄裡擀,一直到薄如蟬翼,透亮均勻,再一折一折地疊起來。

“到了靈臺不吃麵,白到靈臺走一轉”:到底什麼面讓人魂牽夢繞

會擀麵的女人們,常常舉重若輕,瀟灑嫻熟,叫人歎服。

最後一道工序是切,靈臺人謂之“犁”。靈臺長面分細絲、韭葉、寬片三種,犁面用的刀,是特製的長刀,刀型酷似大刀,刀身長約50公分、重量在4、5斤之間。其中細面最見刀工,切面時將擀好的面片摺疊成一指寬見方的長條,而後上刀切面。運刀時,刀尾用力,刀頭不動,左手如同切菜緊貼刀身,右手上下用力,切一把面,雙手抓起,撒上玉米麵後輕鋪於案板空處,再切下一把,即要防止粘連,又要防止切的不勻稱,這樣上下切出來的面如絲線般均勻、細長,提在手裡無風而抖美觀好看,所謂大刀犁面的說法也因此而來。

“到了靈臺不吃麵,白到靈臺走一轉”:到底什麼面讓人魂牽夢繞

靈臺手工面柔軟耐嚼,湯香撲鼻,做法精細,獨具一格。具體突出了“薄、精、光、煎、稀、汪、酸、辣、香”九大特點。“薄、精、光”是就面的質量而言的。而後面的6個字,突出了它的加工程序和味覺特點。

“煎”指湯煎,過去農家有兩個鍋,大鍋下面,小鍋做湯,面的味道好不壞,全部取決於這個湯。做湯前,先將菜園子裡新摘的蔥葉切成細沫和紅紅的辣面熗鍋,炒出蔥花,趁熱鍋中倒入自釀的陳醋稍煮,不等醋完全沸騰倒入涼開水,加熱至沸騰後熬製成湯,這樣的湯新鮮、味甘,濃淡適中。

“到了靈臺不吃麵,白到靈臺走一轉”:到底什麼面讓人魂牽夢繞

“稀”指撈到碗裡的麵條少,一般就“一筷頭”面,挑面裝碗,再用小鍋裡嗆炒好的酸湯將面滾澆幾遍,這一道功夫在當地稱為“套面”,套好面後,再在湯麵中央放上早已炒好的菜花做點綴,一碗酸湯麵方才大功告成。

“汪、酸、辣、香”指的是佐料。手工面也講究:一紅二白三清四綠。辣子油要紅、長麵條要白、湯必須清而爽,點綴的菜料則十分的綠和翠。那一碗麵端到面前,看來內容豐富紅彤彤,聞起來,蔥香、醋香、湯香撲鼻;那長長的麵條柔嫩勁道,咀嚼起來口感絕好,韻味悠長;那清清的湯水十分酸辣,麵湯油汪汪的,喝一口令人全身酣暢淋漓,毛孔頓張,很是酸爽。不論是吃的還是看的,看到此面,都口流涎水,所以稱之為“涎水面”並不為過。

“到了靈臺不吃麵,白到靈臺走一轉”:到底什麼面讓人魂牽夢繞

手工面在靈臺不僅做面有講究,吃麵也是一門藝術。一般農家待客,一次上四碗麵,稱為福祿壽喜四喜面,也有一次上十小碗的稱為“一口香”。吃麵時,主人先擺上幾個小小的精緻菜碟,一碟盛蒜瓣,一碟是油潑辣子、一碟肉臊子、一碟炒韭菜(面料料),紅者赤紅,白者玉白,十分樸素鮮亮。對著農家特有的辣子蒜瓣,或者小菜,細細品嚐,別有情趣。

吃麵時,筷子夾起的面要不多不少好,多了,一筷子將碗裡的面整個挑起,饕餮而食,不免有損風雅;少了,長長的麵條,靈臺人形容面長,說要“搭著梯子撈麵”,由此可見面的長度。長了一口吃不下,令人尷尬。吃麵時,只須用嘴吹開上面的辣子油,用筷子把上面的菜撥開,夾起一小撮面放入口邊,用嘴一吸面就進入嘴裡……因而吃手工面時有“心急吃不了熱湯麵”的說法。但凡此時,客人只須靜心享用美食,心無旁騖,方能品出靈臺手工面的那種酸、辣、鮮、香,從中領略靈臺美食的禪味和古韻。

“到了靈臺不吃麵,白到靈臺走一轉”:到底什麼面讓人魂牽夢繞

靈臺手工面的只吃面不喝湯,過去家家戶戶經濟不寬裕,客人、主人把面吃完後又把湯倒回在鍋裡,這就是“涎水面”的來歷。現在人們講究衛生了,湯自然會被倒掉,但基本的吃法還是不變的。

“到了靈臺不吃麵,白到靈臺走一轉”。外地人到靈臺,手工面是一定不能錯過。“下到鍋裡蓮花轉,挑上筷子一條線。走過七州與八縣,沒吃過這麼好的面”。曾有歌謠這樣描寫靈臺的酸湯手工面。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專家來考察針灸鼻祖皇甫謐的家世,三天裡吃了九頓,學會了一句靈臺話:“酸湯細長面,真棒!”

“到了靈臺不吃麵,白到靈臺走一轉”:到底什麼面讓人魂牽夢繞

現在,靈臺縣最有特色的手工面在邵寨鄉,因特別細和口感好在全縣非常有名。平時要吃長面,還可以去靈臺賓館,他們創新出了一道“四喜面”。其實最有味道的還是自家的手工面,一則有一家人親情的味道,二則包含了豐富多彩的童年記憶。其實,麵食文化是一種獨特的童年記憶。


姑且慕容,愛好詩文,願與君一道品鑑文字,感悟親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