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賞讀《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詩經《蓼峩》


詩經賞讀《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初衣解詩:今天初衣解讀的是詩經的《蓼莪》。由於漫長的文字演變,許多人對於《詩經》望而生畏,那像謎語一樣的簡單的字句,究竟蘊含怎樣的秘密?

“蓼”是茂盛的意思。這首詩的主體在於“莪”。

那麼“莪”是怎樣的一種草呢?“莪”就是“莪蒿”。這是一種長在江邊水澤的野生植物,它們抱根叢生,在荒涼的地方安家,無論是草的形態,還是它們開花的樣子,都是抱團的,彷彿母親帶著孩子,在荒野的地方安家。那開出的小黃花,一團團一簇簇,像極了荒寒中的笑臉。

所以“莪蒿”又叫做“抱母蒿”。中國是一個傳統的以家庭作為社會細胞的國家,繁榮意味著每個家庭的興旺。而平凡的家庭,像“莪蒿”一樣,父母是主幹,團結著子女,付出著的最樸素的愛和溫馨。在當代的家庭,雖然由於子女的成長,往往在現實中和父母分開,但精神上的依戀貫穿了始終。所謂一日有父母,心靈有家園。

遠方的遊子心裡牽掛的是父母,父母同樣牽掛孩子。


詩經賞讀《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這是遊子在江邊看到了野草,卻回憶起莪蒿。我看見江邊的野草,想象著那繁茂的莪蒿,我思念我那父母,我悲傷他養我一生的辛勞。

再連續兩段的感嘆後,詩文轉折到自己現實的處境。

“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沒有父母在身邊,就像那沒有了水的瓶子,那瓶子的存在有什麼意義呢?一個人孤獨的生存,如同死了一樣。沒有父母,就像是失去了抱母蒿的孤草,含悲茫然,四處漂泊。真是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沒媽的孩子像根草。

轉下來寫到現實中回憶父母,情緒達到了頂點。


詩經賞讀《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父親生下了我,母親你餵養我,撫育我,疼愛我,看我成長,照顧我,出門回家把我抱在懷裡。想要報答你們的恩德,可是老天不容許。

而作者又從回憶轉到了現實。

“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我現在南山的崇山峻嶺裡,狂風凜冽。大家都有父母,為什麼我不能在你的身邊?


詩經賞讀《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這首詩有強烈的感情震撼。寫的是遊子離開父母,不能贍養終老自己的親人,感情的濃烈,真切而悲愴。那麼為什麼子女會不在身邊呢?古代和當代一樣,因為生存,因為各種不得不的原因,父母和子女並不能團圓。而這種不能團圓,尤其以父母老邁病死,而自己不能在旁,尤為牽心。

有父母在或者陪伴在父母旁邊,如同莪蒿平凡繁茂,抱母而生,享受天倫之樂,在中國,有一個美好的願望,就是大團圓,在團圓的氣氛中,感受著血脈延續,親情溫馨,家庭興旺的正能量。有很多人說討厭一些傳統劇本式的大團圓,那是沒有經過生活磨礪的孩子。只有經過了生活的苦難,才知道團圓對於中國人意味著什麼。

那是短暫的休憩,身心獲得完整的能量,那是回顧與延續,那是信心與未來。


詩經賞讀《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之所以在這樣一個節點上解讀這樣的一首詩,是因為很多人並不清楚,在這一次武漢的戰疫中,有多少父母面臨著生命的枯竭,又有多少兒女們面臨失去父母的沉痛。有多少子女奔赴一線,有多少父母牽心守望。

願意小離別,換取每家的大團圓。願意每家的父母都得救,對於每一個家庭在劫難以後,依然如同抱母蒿一樣繁榮興旺!


詩經賞讀《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