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挖冬筍,什麼季節挖最好?

寧德寶哥vlog


冬筍不僅非常好吃,而且營養價值還是很高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以及鈣鐵等微量 元素,還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冬筍不能過度的採挖,適當的挖是利於竹子的生長,過度的挖會破壞竹子,一般的冬筍是在立秋節氣以後開始發育的,然後等經過漫長的生長,等到冬天的時候就可以挖了。

挖冬筍的時間在10月下旬到2月初,挖不是找個地方就隨便挖的,土壤就會比較松就會有裂縫,然後四周擴散的裂縫中心開始挖。

冬筍一般都長在竹子的莖路上,相對比較成熟的筍子都能看到筍牙,比較嫩的筍子一般都可能會有一個裂開的小包,你只要順著竹子的莖路去找,有的時候運氣好,就可以找到好多呢。

冬筍味甜,和臘肉真是絕配是人間難得的美味。




奮鬥中小陳


冬筍當然是冬天年底挖最好、一般越是溼潤的土地長長的冬筍越多、像我們老家江西贛南一帶冬筍出了名的、一到冬天拿著挖筍的工具去山裡開挖、挖的時候要特別小心不要挖斷了、要從根部挖起、一條根部一般都會連長好多個筍、我們這邊冬筍炒臘肉、也是我的最愛哦


客家妹子小諾


你好,我是農村黑妮兒,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生活中很多人喜歡吃冬筍,不過很少人挖過冬筍,不知道怎樣又快又準的挖冬筍,下面黑妮兒分享給大家挖冬筍技巧絕招,一起來學習。

怎樣又快又準的挖冬筍

挖冬筍技巧絕招

首先找筍具體挖筍倒沒有太多技巧,主要是找筍比較難:

一、人工找:

(1)選竹子

嫩竹是不會長筍的,嫩竹表面顏色比較淺的,總之顏色越深就越老的。一兩年的竹子比較綠的。建議找二年以上四年以下竹子。一般是看竹子葉的顏色,黃一點嫩一點的是1-3年的。3年以後的葉子有點發暗深綠色的,葉子的紋路更清晰。

(2)選土質

最好選土比較松的地方,還有要看地上的裂縫,竹株最下一盤竹枝伸展的方向與竹鞭的走向大致平行,沿此方向觀察地面,凡見地表有土塊微微隆起、鬆動、開裂的地方,用腳輕踩有鬆軟感則是有筍的徵兆。

沒有挖過的地方,觀察地面水路痕跡。有水路痕跡的地方有筍;竹鞭分叉地方有筍;竹鞭突然由地面深入處有筍;挖冬筍時,隨便一深挖,出現大冬筍,說明此地冬筍多而大;冬筍相連幾個都是大冬筍,說明此地是挖冬筍的好地方。

(3)選結筍方向

年長的母竹,筍結在竹鞭的母枝上和母竹的前方;年幼的母竹,筍結在竹鞭的分鞭上,一般在母竹的後方。對判定無筍的竹鞭,不要開挖,以免損壞竹鞭又浪費力氣,更不要盲目地把母竹四周都挖空,遇上颳風下雪,母竹就會連根拔起,使母竹全都被毀。挖筍時應選擇枝繁葉茂、竹葉濃綠但帶有少量黃葉的竹株作為找筍的對象。

(4)挖什麼樣的

兩頭尖、中間彎、逢春爛成漿;上頭細、下頭粗、來年成新竹。筍形彎曲,基部尖瘦或筍殼乾裂老化的筍,基本不會轉化為春筍,這種是可以的挖的。而那些基部豐滿、根部發達、筍殼嫩而緊緊包裹筍肉的則是來年轉化為春筍、破土出竹,促進林地繁盛的根本,需保留,最好不採挖。

二、冬筍探測器:

像上面這樣人工找的確比較麻煩,現在有一種機器,叫冬筍探測器,淘寶上就有賣的,可以輕鬆探測到地下哪裡有好冬筍可以挖。那樣挖冬筍就不會這麼累,省時省力。

一直以來,對冬筍的採挖是憑經驗而為。可在茫茫林地中,不是經驗者一般是難以尋挖得到的,反而造成搗挖孔遍地,地下經挖斷,嚴重影響春末夏初由冬筍發育竄出底面後的毛筍和由毛筍長成的毛竹的數量,使產量全面下降,而且偶爾掘到的冬筍破損,賣不起價,甚至不能出售。人工耗勞、耗時、功效低,對毛竹和林地破壞大,冬筍探測器比較推薦。

挖冬筍技巧絕招:開始挖筍挖筍的方法比較簡單,注意不要太用力,要沿線路撥開泥土,不要挖傷筍。可以先在基部附近淺挖一下,找出黃色或棕黃色的壯鞭,再沿鞭翻土找到冬筍。

一般挖到一個筍時看筍尖彎曲的小尖尖的朝向,朝那個方向挖一般鋤去土5CM以上。把筍挖上來,看一下筍根的走向,沿兩邊挖,這可一定要小心了,不然“腰斬”可是很經常的。一般是筍根兩邊10節竹節之內85%有別的筍。

刨筍根要小心,儘量別傷害小筍芽和竹根,刨完後要用原來的土再埋上。找到筍後應小心將旁邊的土鋤去,找到生長的竹根,斬得到位(竹根和筍的交接處)。這樣才有益於保嫩保鮮,也更美觀。

人工採挖冬筍的方式

1、掃蕩式

掃蕩式其實就是順著竹鞭挖,這樣就是累。竹葉選黝黑的,越黝黑的竹葉就表示這的筍最多最大。這時可以在這幾根最黝黑的竹子周圍大概3-4米的範圍內看看有沒有浮起的綠的竹根,如果有,就可沿著竹根延伸的兩邊用鋤頭輕輕地將土地鋤去一層厚度一般在5CM以下,就會有筍了。如果沒看到有浮根,那可以在竹子底下用同樣的方法將土鋤去,筍尖也就露出來了。至於竹葉泛黃的竹林,我勸你別費太大力,這種方法費力但在竹林允許的地方效率特別高。

2、精作式

精作式要看看眼力。會挖的人一挖一個準。首先找竹葉較黝黑的,先看竹子的尾端的朝向,在尾端的朝向處找。最重要的是找到土地有凸起,或者有凸起和龜裂的這種地方下去十有八九有竹筍,這時就要小心了,如果挖了一會沒有,也不要灰心,可以挖的更深更廣點,除非是有新竹根,不然定是筍了。

如果龜裂是呈整條長龍壯一般超過60CM那就不用挖了,90%是新生的竹根,對於竹根一般是不傷害它的。這種方法省力但非眼力好的,效率也不高。用這種方法時別為了省力而省力,也得勤挖,那就行了。#p#副標題#e#

採挖冬筍的注意事項

1、查看林地條件

採挖冬筍必須海拔在300米以下,朝東或朝東南的林地,這類林地冬筍多,成熟也早,質量較佳。還有,採挖冬筍要看土層厚度,土層厚度30釐米以上的冬筍只有56%會退化腐爛,44%會在春天破土出竹,而土層厚度15釐米以內的冬筍則90%以上會退化腐爛。

2、查看林地結構

1年到2年和3年到4年的母竹各佔30%以上,每畝活立竹在160株到200株的林地採挖冬筍較佳。不宜在有很多冬筍的林緣竹、林中空地邊緣竹和疏林竹中採挖冬筍,否則會影響林地的發育。

3、冬至後的冬筍最好不挖

俗語有云,九前冬筍逢春爛,九後冬筍清明旺。也就說,冬至前的竹筍,只有少數能轉化為春筍,大多數會腐爛,所以這是採挖冬筍的主要部分。而冬至後形成的冬筍則大都能轉化為春筍的,所以最好不挖掉。

4、禁止過度採挖

冬筍好吃,但也不宜過度採挖,尤其不能為了採挖冬筍而大肆破壞竹根,畢竟還要等來年長的。可以先在基部附近淺挖一下,找出黃色或棕黃色的壯鞭,再沿鞭翻土找到冬筍而進行採收利用。

採挖冬筍影響竹子繁殖,當然,合理採挖不僅可以保證竹子正常生長,也可以增加經濟收入,滿足消費者需求。







農村黑妮兒


你好,我來自江西農村,家裡就有竹林,基每年都會長很多冬筍,冬筍不像春筍,冬筍大多都長在土裡面,所以挖冬筍也是一門技術活。

1、從10月中旬開始,在竹子的周圍仔細觀察,一般地上泥土鬆動或有裂縫,用腳踩感覺鬆軟的地下,可能有冬筍,用鋤頭開始挖。

2、先選擇竹子枝葉濃密,葉色深綠的孕竹子,從第一盤枝指引的方向,判斷竹鞭方向是一樣的或者比較接近的,可以先在附近淺挖一下,找出黃色或棕黃色的粗竹鞭,再沿著根翻土找到冬筍。

3、冬季給竹林松土施肥的時候,翻20 cm左右,千萬別大塊翻土,防止鞭根損失和折斷,翻土的時候看見有冬筍,可以挖出。

補充:還有就是要掌握好挖筍的技巧,挖筍的時候,就算是找到了冬筍,如果不掌握方法,那挖出來的冬筍要麼爛了,要麼挖出來的筍不多,浪費力氣。 挖筍的時候中間可以重鋤,而兩邊要輕鋤,這樣做就是為了避免傷筍,如果側臥,則筍結在中間,另外還需要注意,挖筍的時候不要挖到一個就離開了,因為冬筍並不是單獨生長的,少則兩三個,多的能挖到一窩,在附近挖到八九個也不奇怪。

有句俗語估計不少人也聽村裡的老人說起過,其字面的意思是說冬至節氣前的冬筍到了春天也不會長成竹子,而是會在地裡面爛掉。冬至節氣以後的冬筍,則會有一大部分的會長出地面,到了清明節以後就成長為了竹子。其背後的道理是在告訴我們,在冬至節氣前是挖冬筍的好時節,這個期間的冬筍可以多挖,而到了冬至節氣以後,為了竹子的生長,就儘量不要挖冬筍了,這些以後就是竹子了。

以上是我就是我要分享交流的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希望能與大家一起交流三農知識,謝謝大家!


鄉味農野


冬筍的採挖時間:挖冬筍的時間上的講究還是挺多的,“九前冬筍逢春爛,九後冬筍清明旺。”這句老話相信很多喜歡採挖冬筍的朋友都是知道的,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將冬筍的採挖時間的問題,意思是說冬至以前的冬筍一般是不會長成竹子的,只有冬至以後萌發的冬筍才能夠長成竹筍。所以我們採挖冬筍的時候最好是在冬至以前進行,這段時間採挖的冬筍不會對竹子的後期生長造成影響。其實每年的十月份開始冬筍就已經開始生長,並且生長的速度非常的快,所以11月附近的時候採挖冬筍非常適合。

採挖冬筍的方法:想要尋找冬筍首先必須要找能夠長出竹筍的竹子,找到竹子之後才能夠找到大量的竹筍,一般生長2年到6年左右的壯年期竹子才能夠生長出大量的竹筍。處於壯年期的竹子一般竹子的顏色上呈現出青色,有的竹子上的青色當中還會帶有黃色,但是不帶有白霜和節毛。

找到竹子之後緊接著就需要尋找能夠生長大量竹筍的母竹,母竹一般下邊的竹葉細長,並且竹子的葉尖會有泛黃,這主要是因為母竹子要繁殖竹筍消耗大量養分所導致的。

找到竹筍之後就需要尋找竹鞭了,竹鞭的作用主要是繁衍後代的,也是竹筍生長的主要地方。一般情況下竹子最下面的一根枝丫,這根枝丫的生長方向一般和竹鞭的的延長方向一樣。一般順著挖下去就能夠找到竹鞭。不過如果為了避免找不到竹鞭可以將竹子下面的土都挖開,然後找到最粗的一根順著挖下去就能夠找到竹筍。

除了根據竹子的生長情況尋找冬筍之外,還能夠根據竹林的一些其他情況尋找到竹筍。比如看地面的情況來尋找竹筍,因為竹筍在地下生長的時候一定會不斷的膨大,所以地面會發生一定的情況,如果地面出現放射狀的裂痕,並且是從一個點開始的蔓延的,這個地方一般都會有竹筍。

繁衍靠竹鞭,竹鞭能夠因地而行,遇到軟的土質就穿越、遇到硬質、阻擋物就行甚至跨越、即使遇到外力斷了、潮溼爛了,也能分叉前行。竹鞭芽互生,平行於地,與竹鞭一般成30-60度銳角。主鞭有2種情況能分叉,第一種是被動分叉也就是前方鞭斷了,其導致子頂芽生長激素濃度高,發育生長成新鞭,第二種是主鞭主動分叉,讓竹子繁衍開來。

楠竹有一個規律,隔年出筍多。中途有個明顯休息的一年,俗稱大小年,大年的楠竹,除老竹外,竹陰濃密,葉呈墨綠色,遠望去感覺象一把把的雞毛撣子,而小年的竹連壯年的竹也稀稀疏疏,活脫脫一隻只脫毛雞。而有的竹林由於挖筍過度,導致大小年夾雜嚴重,俗稱“桃花畈”。竹子的出筍率和雞相反,雞是脫毛的容易生蛋,而竹則是營養狀況好的容易出筍。所以大年的竹出筍相對多,小年反之。當然大小年是指大部分竹是大年,並非全部,偶數年出的竹偶數年在出筍多,奇數年出的竹在奇數年出筍多。如何判斷竹子年份呢,新竹,節部位有很明顯的白黴和節毛。2年以上的白黴和節毛脫落,2年-4年竹竹身呈青至漸漸加重,或者青中泛黃,6、7年的往往青色有退,俗稱“白皮竹”,再上就叫老竹了。2-6年的竹稱為壯年竹,出筍多。有的農戶在竹身上標記出筍年份,那麼隔1年或者3年的、甚至隔5年的都是大年。

那冬筍出在什麼地方呢,首先識別孕竹,凡是最下枝椏竹葉片長、細、尖且略帶幾張金黃色葉而且植株濃綠的母竹,為孕竹,因為出筍消耗了一定營養,最下面的竹葉營養轉移走,導致葉片發黃。其鞭金黃色、精神有力,側芽膨大,竹鞭上鬚根發達。

找到了竹,不等於找到了筍,那要找到主鞭才行,那怎麼判斷主鞭的方向呢。第一種方法是把土全部挖開,找到最粗的就是,是最笨的,最累的,也是最準的方法。第二種方法很多朋友常用,是根據最下面一枝椏的方向大致和竹鞭方向相同。第三種方法是根據竹埠頭彎的方向來判斷。後2種方法有時候比較侷限,因為筍和主鞭的方向呈銳角,0~90度都有,很多時候無法判斷其走向,況且有時竹比較深。但是前面的方法既累又不太現實,首先來說根據最下面一枝椏的方向來尋找主鞭,如果是土地比起伏比較小的平地,且土質比較鬆軟的,在鞭比較直的情況下,那麼主鞭的方向一般和最下面一椏大致一致。當然會有誤差,因為筍在生長的同時會根據自然條件進行扭轉。這樣還不如採用最後一種方法來的有效,一般竹出來的時候竹埠頭附近都會有一個彎度,因為筍芽先是向外生長,再是象上象外生長,最後是向上生長,成為毛竹。這個彎度所形成的平面垂直方向和主鞭走向大致一致,當然也會有一定的誤差。筍與主鞭呈90度-180度均有,在45度方向向兩邊呈離散分佈。當然主鞭的走向會根據地形千變萬化,筍基本都是出在主鞭上的,所以挖冬筍基本就是在找主鞭,找到了主鞭,挖到筍的機率就非常大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一條鞭上鄰近處2芽均發育成竹,加之竹的扭轉生長,難以判斷時候,一般鞭就是穿竹中間而過的。下圖的2筍如果以後均成竹,那麼主鞭必定在中間而過。

找到了主鞭,笨的辦法就是沿著主鞭上下順挖,一般都能有收穫,前提是這根主鞭是出筍的。那筍長在主鞭什麼地方呢,這個也是有規律的。首先要明確竹鞭的作用。1. 繁衍後代,四處伸展,發芽出筍變竹。2.輸送營養,從遠端的根吸收營養供應給毛竹生長,出筍。3.一定的固定作用,主要的固定作用是根。冬筍的營養來自2塊,母竹通過光合作用合成營養後轉送至,另一方面是主鞭,子鞭吸取營養供應。故營養最多的應該就是離開母竹不遠的主鞭和子鞭分叉處,實際也是如此,鞭的此段筍多且大。

筍非常有靈氣,總是生長最好的位置,那就是土層相對鬆軟,一來有生長空間,二來可以比較好的吸取營養。有經驗的山家會根據地形迅速判斷出筍的位置,觀地形,有腳踩踏試探都是有效方法。鞭在泥土中起伏波浪行進,一般來說筍都是出在鞭下行後平行的時候,或者是上升後基本平行的時候。這個跟黃山的松樹生長方式絕然不同的。

究其一片竹林來說。竹林邊陽光好,土壤肥沃,。沒有或者很少有其他的竹子跟它搶地盤, 俗稱“放山竹”,出筍多而且大。而且主鞭比較容易判斷尋找。

最後講幾種方法。

1.看土壤裂痕。冬筍在土壤中膨大時,迫使土壤產生以一點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狀的裂痕,淺的可以遇見嫩青、黃筍尖。腳踩時鬆軟有彈性,用鋤頭挖時感覺鬆軟,當然也可以結合主鞭的方向尋找筍的位置。

2.在晴天的上午,在已全墾過的竹林地內發現有小小圓圈並呈黑色溼潤狀態的地方,多半能找到筍。因為筍在夜間蒸發了一定的水分,當然這樣的前提是筍夠大,而且接近於地表。當然在開墾過的竹林地裡尋筍時候,由於土層過於鬆軟,裂縫往往是一條線,千萬不能放過。既然講了裂縫的問題,回到理論,土層太硬,或者太鬆軟裂縫很小,只有在土層不太鬆軟的情況下往往裂縫明顯。有時候出筍的土層上有小石頭或者硬物,其出現了起翹的現象,那證明下面有筍在頂了。 第三種挖翹青鞭筍:選擇2-3年的老青鞭,順挖

3.找到子鞭,但是子鞭無力,可順挖到主鞭,其筍往往生長在分叉處。

4..挖退筍孔筍,竹能夠計劃生育,當筍太多時候能退筍,退筍孔往往是主鞭的所在,前一年退筍孔,少數鞭重新生長出筍。也可以順挖尋找,但是幾率非常小。因為當年出筍後,此鞭的出筍位置往往不在附近了,可以結合去尋找竹筍位置。



桃源客


進入12月份以後,是挖冬筍的好時節,一般有楠竹的地方都有冬筍。不少人也有誤區,認為竹林大的才有冬筍,一些小竹林就沒有冬筍。其實並不是這樣的,越是小的竹子反而都容易長冬竹筍。而要想挖冬筍,首先就要學會找冬筍。因為它不像春筍會長出地面,是長在地裡面的。所以就要根據裂紋和一些跡象來尋找冬筍。有經驗的農民都會先根據竹葉的顏色來判斷有無冬筍。一般竹子的葉子顏色比較深的,這樣的竹子附近基本都會有冬筍。相反如果竹子的葉子枯黃,這樣的竹子長勢不好,地下也一般少有冬筍。另外一年生的竹子也不會長冬筍,只有老竹子才喜歡長冬筍的。其次是選地,這樣就進一步縮小了範圍。選好目標竹子之後,就選擇挖冬筍的地點。冬筍喜歡生長在背陽的地方,在山上找冬筍的時候,可以選擇陰涼、背陽、潮溼的山窩採挖,尤其是有竹鞭露出地面的地方。在附近查看地面是否有裂縫,如果有就表示地下基本有冬筍。在挖冬筍的時候還要注意觀察竹鞭,如果竹鞭是金黃色的,並且較為乾燥,那表示附近有筍可挖,可以追著竹鞭挖。如果竹鞭是嫩鞭,水分多的鞭那附近也沒多少筍可挖,沒有繼續採挖下去的必要了。老輩人的經驗是,竹鞭的節上鬚根多的可追;鬚根少的不追。同時鞭淺的地方先挖,而鞭深的地方可以過段時間再挖,因為鞭深的地方冬筍個頭還不大。至於竹鞭的深淺,可從竹根據蔸節的疏密來判定,節疏的為深鞭,節密就是淺鞭。最後一點就是要掌握挖筍的技巧。挖筍的時候,就算是找到了冬筍,如果不掌握方法,那挖出來的冬筍要麼爛了,賣不上價格。要麼挖的筍不多,浪費力氣。 挖筍的時候中間可以重鋤,而兩邊要輕鋤,這樣做就是為了避免傷筍;如果側臥,則筍結在中間,還要注意結在下側的“翻鞭筍”。另外還需要注意,挖筍的時候不要挖到一個就離開了。因為在民間還有著“豎一橫二臥三四”的說法,意思是說冬筍並不是單獨生長的,少則兩三個,多的能挖到一窩,在附近挖到八九個也不足為奇。採挖冬筍也要儘量小心,不要傷到其他的小筍芽和竹根,挖完之後記得要用原土把它再覆蓋上。同時冬筍雖然好吃,在市面上價格也不便宜,但是也不能為了挖掘冬筍而大肆損壞竹根。


阿發創業


大家好,我是阿波,很高興參與回答這個問題。我的家鄉在贛南一帶的一個小村莊裡,後山就有一大片竹林,冬筍對於我來說再熟悉不過了,每到冬天就能吃到鮮嫩爽口的冬筍,接下來我把我所知道的分享給大家。

一 冬筍是立冬後由毛竹的地下莖,也叫竹鞭側芽發育而成的筍芽,它是不會長出地面上來的,跟春筍有著不同,春筍是在春季發育而成的,是能夠長出土面生長成毛竹的。冬筍因它未出土,筍質幼嫩,是一道人們十分喜歡吃的地道菜,只要產區在貴州,四川,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廣西等地,它的生長跟環境氣候有關,所以並不是所有地方都有的。

二 冬筍,顧名思義是在冬天才有的。是在每年立秋後才開始發育,然後經過漫長的生長,等到了冬天就可以挖採了。一般挖冬筍是在霜降後,一直可以持續到立春前,因此挖冬筍的最佳時間是在農曆的11月中旬一直到春節期間。過了立春以後就不是挖冬筍的好時機了,因為那個時候的筍是可以長出來的,是春筍了,如果繼續採挖,會影響竹子的生長跟繁殖。在我的老家,大家挖冬筍的高峰期就是在春節假期前後這段時間,因為到了那時外出務工的回家過年,上學的也放假了,所以到了那時不管男女老少,都去參與挖冬筍,在我們這已經形成了一種樂趣。

三 挖冬筍也是很講究技巧的,如果你一頓亂挖,不但出了一通力氣,很難挖到冬筍,而且還會破壞竹鞭影響竹子的成長,嚴重的會導致這顆竹子壞死。我就根據我的經驗向大家分享幾個挖冬筍的方法:①挖冬筍先要學會挑竹子,不是每顆竹子就能長出冬筍的,首先我們挑一般生長2年到6年左右的壯年期的竹子,這類的竹子能挖到冬筍的幾率更大。怎樣看一顆竹子是否處於壯年期,我們的經驗都是先看竹子跟竹葉,竹子竹葉呈現青綠色,而且竹葉茂密的,還有竹子上不帶白霜和節毛的,帶白霜跟節毛的是剛成長年份不久的竹子。②挑好竹子後我們就看這顆竹子的竹兜方向,也就是竹子根部的幾節竹子我們就叫竹兜,按照經驗一般竹兜向著那邊,冬筍就長在那邊的位置,這也不是絕對的哈,有些會判斷錯的,我們尋好方向後就先在這邊距離竹子1米範圍尋找,拿鋤頭把地面上的雜物清走,先看地面有沒有開裂比較厲害的,或者有冒出一截小土堆拱起來的,一般有這樣的拿鋤頭在土面上輕輕的把泥土挖開,如果這裡有冬筍,你挖幾下就能看到冬筍的筍須露出來,假如沒看到筍須,就繼續深挖幾下,還是沒有就換個地方。如果這塊區域沒有開裂或冒土堆的,也不要這麼快放棄,先在這邊挖幾下,找出這顆竹子的竹鞭,順著竹鞭蔓延的方向繼續找有沒有土壤開裂或冒土堆的。有些冬筍它長泥土比較深處,土壤表面沒有很明顯的開裂,這時我們的辦法就是跟著竹鞭順著挖,一般不會很深就能看到。③冬筍的產量跟氣候也有很大關係,如果入冬前雨水充分,那產量就高,挖出冬筍的幾率就很高,像去年冬天我家鄉入冬以來沒下幾場大雨,雨水不充足,就不怎麼有冬筍,還有冬筍喜陰的地方,我們可以儘量往這些地方找。

以上都是我個人經驗心得,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大家可以動手嘗試一下,挖冬筍是一個可以鍛鍊身體,又能增加一道美食,還可以在勞動的過程中尋得快樂的項目。歡迎大家點贊關注,謝謝!





阿波返鄉


冬筍是立秋前後由毛竹的地下莖側芽發育而成的筍芽,是冬天藏在土中的,一般採挖時間為霜降至次年立春前,大概是在10月份下旬到次年的2月初。每年的11月左右開始慢慢上市。農曆的話則是9月到12月最合適。在筍竹株的周圍仔細觀察,一般地表泥塊鬆動或有裂縫,腳踏感到鬆軟的地下,可能有冬筍,可用鋤頭開穴挖取。

採挖冬筍的注意事項

1、查看林地條件

採挖冬筍必須海拔在300米以下,朝東或朝東南的林地,這類林地冬筍多,成熟也早,質量較佳。還有,採挖冬筍要看土層厚度,土層厚度30釐米以上的冬筍只有56%會退化腐爛,44%會在春天破土出竹,而土層厚度15釐米以內的冬筍則90%以上會退化腐爛。

2、查看林地結構

1年到2年和3年到4年的母竹各佔30%以上,每畝活立竹在160株到200株的林地採挖冬筍較佳。不宜在有很多冬筍的林緣竹、林中空地邊緣竹和疏林竹中採挖冬筍,否則會影響林地的發育。

3、冬至後的冬筍最好不挖

俗語有云:九前冬筍逢春爛,九後冬筍清明旺。也就說,冬至前的竹筍,只有少數能轉化為春筍,大多數會腐爛,所以這是採挖冬筍的主要部分。而冬至後形成的冬筍則大都能轉化為春筍的,所以最好不挖掉。

4、哪些冬筍可以採挖

兩頭尖、中間彎、逢春爛成漿;上頭細、下頭粗、來年成新竹。筍形彎曲,基部尖瘦或筍殼乾裂老化的筍,基本不會轉化為春筍,這種是可以的挖的。而那些基部豐滿、根部發達、筍殼嫩而緊緊包裹筍肉的則是來年轉化為春筍、破土出竹,促進林地繁盛的根本,需保留,最好不採挖。

5、禁止過度採挖

冬筍好吃,但也不宜過度採挖,尤其不能為了採挖冬筍而大肆破壞竹根,畢竟還要等來年長的。可以先在基部附近淺挖一下,找出黃色或棕黃色的壯鞭,再沿鞭翻土找到冬筍而進行採收利用。

採挖冬筍影響竹子繁殖,當然,合理採挖不僅可以保證竹子正常生長,也可以增加經濟收入,滿足消費者需求.





茶鄉梅子


你好,感謝提問。

冬筍什麼時候可以挖

冬筍是立秋前後由毛竹的地下莖側芽發育而成的筍芽,是冬天藏在土中的,一般採挖時間為霜降至次年立春前,大概是在10月份下旬到次年的2月初。每年的11月左右開始慢慢上市。農曆的話則是9月到12月最合適。在筍竹株的周圍仔細觀察,一般地表泥塊鬆動或有裂縫,腳踏感到鬆軟的地下,可能有冬筍,可用鋤頭開穴挖取。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竹林的地下都是有冬筍的,一般只有在兩三年以上的楠竹林子裡,也就是毛竹林子裡才有。所以要想挖冬筍,先得去對地方才行。一般冬筍是在立秋節氣以後才開始發育的,然後才開始經過漫長的生長,等到冬天的時候就差不多可以採挖了。聽村裡的老人說,一般挖冬筍是在霜降後才開始的,一直可以持續到立春節氣。因此挖冬筍的最佳時間是在10月份下旬到次年的2月初。而冬筍大量上市則是從每年的11月左右開始。

農夫家裡也有一片竹林子,每年冬天的時候也會自家挖一些來吃,而現在馬上就要冬至了,就正是吃冬筍的好時節。尤其是用冬筍炒臘肉,更是最佳搭配的。之前在挖冬筍的時候,也是一個菜鳥,什麼也不懂,然後是一頓亂挖。後來問了一些村裡有經驗的老人,向他們取經了才明白那些地方的冬筍多。

第一個就是地上有裂縫的地方。去竹林挖冬筍並不是隨便找個地方就開挖的,先要觀察,也就是看一下地上是不是有裂縫。畢竟在地底下長了東西,那地上的土壤如果比較疏鬆,那就會有裂縫,然後會向四周擴散的。因為可以在裂縫的中心處開始挖。

第二個就是看竹子的長勢和朝向來判斷。一般楠竹長得好的地方,也就是竹子比較粗壯,葉子是暗綠色的竹子,那其樹下基本上有冬筍,只要在周圍仔細查看一下就能找到。另外就是根據楠竹的朝向來判斷,一般向陽的地方地下的冬筍比較多,因為溫度高一些,有利於冬筍的生長。而找準了位置了,那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第三個方法就是順著竹鞭去尋找,其實有些竹鞭會長出來,而順著竹鞭的方向去挖,也是可以挖到一些冬筍的。不過這是個笨方法,一般有經驗的農民是嗤之以鼻的。如果順著竹鞭挖到了一個大的冬筍,那麼在附近還會有其他的冬筍的,這也是老農民的經驗總結。

不過需要注意,冬筍雖然好吃,切不可過度採挖,因為一旦破壞了竹根,就會影響到竹子的生長。所以在挖冬筍的時候也是需要掌握方法的,如果不懂的話最好是先在竹子的基部附近淺挖一下,等找到了棕黃色,或者是黃色的或粗壯竹鞭之後,再沿著竹鞭翻土就行,這樣可以最大程度減少對竹子的傷害。







鄉下曹十一


冬竹筍不像秋天長出來的竹筍會長出地表,冬竹筍是不會長出地表的,只能根據裂紋才能挖到。

02

在去採挖冬竹筍的時候,一般都是根據竹葉的顏色來判斷,如果葉子顏色比較深大多都會有冬筍,如果葉子枯黃則一般沒有竹筍

03

竹子如果是去年長成的竹子一般也不會長冬筍,只有老竹子才喜歡長冬筍的,這些只有經常挖冬竹筍的人才有的經驗

04

很多人覺得竹子大就可能有竹筍,其實不是這樣子的,越是小的竹子一般都容易長冬竹筍的

05

如果看到有裂紋,一般情況下都可以肯定有冬筍,如果沒有明顯的裂紋則可以根據地表的突起來判斷

06

冬筍是一種非常好吃的菜,不管是炒臘肉還是炒青椒都很開味,很受農村人的喜歡,這個季節也正是採挖冬筍的時候

特別提示

冬筍不宜吃太多,可能引起胃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