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80後,90後小時候最喜歡的美食是什麼?

80後馬小廚


70後,80後,90後可能有年代之間都吃過的美食,也可能有70後吃過,90後可能沒見過的。

70後小時候最喜歡的美食應該是“媽媽做的飯”,當然除了這個。還有很多,下面這些可能勾起你的回憶。

這個你們那叫什麼?小時候有沒有塞滿口袋,家長還千叮嚀萬囑咐,千萬別吃多了。

這個有沒有很熟悉?相信很多70,80後都知道,90後應該也知道。

野生酸棗,漫山遍野的野果子,就是70後,80後小時候的美食。

再來看看80後90後哪些能勾起你的回憶。

各種口味的冰袋!小時候有沒有吃過?那時候也不知道色素,吃的是很開心。



西瓜糖,大大泡泡糖,粘牙糖,跳跳糖。只要是糖,到手裡一會兒就吃光。你的牙吃壞了幾顆?








找不到更好的圖片了,小時候放學回家,校門口賣烤火燒,刷上醬,那是真香。

還有很多,比如干脆面,大白兔奶糖,街頭爆米花等等。還有煮大米時,起鍋後粘在鍋上的大米鍋巴,小時候吃的也帶勁吧!

你們小時候的美食有什麼呢?


美食全天下


零食萌芽:沒有什麼比聽到爆米花“嘭”的一聲更幸福了

從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開始,中國人的日子一天天充裕起來,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很多城市孩子的童年,已經不再有飢餓記憶。

那個時候的孩子每年都會有一場零食大賞——春遊,牛肉乾、午餐肉、果凍、蛋糕、麵包、動物餅乾……都是很多人至今也難以忘記的甜蜜味道。

除此之外,一批堪稱經典的零食也出現在孩子們的生活中,直至今日,仍然惹人愛。

與現在電影院裡充滿著奶油香氣的爆米花相比,七八十年代的爆米花顯然是粗糲的。沒有什麼專用的爆米花機,煤爐、鐵桶、編織袋,孩子們在一圈一圈的旋轉中等待了爆米花的出爐。

等待的過程既興奮又害怕,期待最終“嘭”的一聲帶來味覺、視覺、聽覺的多重體驗,又害怕聲音太大,早早地捂上了耳朵。

如今爆米花的香氣越來越濃、口感越來越好,但就是少了“嘭”的那一聲帶來的滿足感。

▲其實,阿華田也是一種麥乳精

麥乳精,本質上是一種固體飲料,核心成分就是麥(麥芽)乳(牛奶)精(糊精),當年簡直是探親訪友、看望病人必備的營養品,而小孩子自然一下子就愛上這香甜的滋味。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北冰洋。圖/界面新聞

到了八十年代,碳酸飲料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孩子們的零食譜上。可口可樂在那個年代顯得過於貴族,北京的北冰洋、天津的山海關、上海的正廣和、瀋陽的八王寺、西安的冰峰……這些才是孩子們的日常。

糖果作為零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這時也開始花樣翻新的吸引著小孩子,不管是足球巧克力還是金幣巧克力,儘管它們的主要成分都是代可可脂,吃到嘴裡也是一股廉價的味道,但花樣翻新的包裝,總是能觸動柔軟的心。

當然,那時的孩子對巧克力最深的印象莫過於麥麗素,柔軟酥脆的奶球外邊裹著一層代可可脂,不僅美味,也是各種cosplay時重要的道具。

泡泡糖這個發明於1928年的糖果也進入到了中國。起初是小賣部裡的窗口旁,總是擺著一個大玻璃罐子,裡邊裝著做成西瓜模樣的泡泡糖。小孩子去幫家裡打個醬油,遇到找不開零錢的時候,店家就會說:“我找你兩個泡泡糖吧。”

後來出現了有包裝的大大泡泡糖,還有的泡泡糖會在裡邊塞貼紙、塞連環畫,有時候,泡泡糖反而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和泡泡糖一樣廉價的還有無花果。這個叫無花果的零食其實跟現實中的無花果沒有任何瓜葛,一般是用木瓜絲甚至蘿蔔絲製造的。但在孩子們的心目中,真的會以為無花果就長這樣。

零食崛起:零食不只是用來吃的

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對於吃得越來越飽的孩子們來說,零食不再只是用來解饞的了,更重要的是刺激。

首先是味覺上的刺激,辣條開始興起了。那時候,還不都是叫辣條,有的叫素牛排,有的叫烤鴨,甚至還有叫唐僧肉的,儘管它們事實上都是豆製品。

▲圖/BBC紀錄片《中國新年》

放學之後,在學校門口的小賣部買上一包辣條,越吃越辣,完全停不下來。

對於糖果,小朋友們已經不滿足它帶來的甜味了,生產廠商們也只能在口感和造型上開始下功夫。

擁有刺激口感的“跳跳糖”,一放嘴裡就劈里啪啦跳、跟放炮似的;

塗在嘴唇上然後再吃掉的“口紅糖”;

可以戴在手上吃的“戒指糖”;

可以吹響的“口哨糖”;

膨化食品也在這一時期大舉“入侵”:奇多、乖乖、浪味仙、蝦條……

不久,膨化食品的生產商們發現,光拼口味是不行的,他們也開始往袋子裡塞東西了,相信很多80後和90後小時候都積攢過奇多圈和奇多三國卡。

▲奇多三國卡

但要說攢卡片這事兒,沒有誰能超過乾脆面了。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方便麵進入中國後,立刻抓住了孩子們的味覺,孩子們標新立異的把方便麵捏碎了吃,而康師傅和統一兩大方便麵廠商,也分別推出了小虎隊和小浣熊兩大幹脆面品牌。

1997年,小虎隊在乾脆面裡開始塞入旋風卡,隨後又藉助98世界盃的熱潮,塞入球星卡,立刻引發了一波集卡熱潮。

而最最成功的,卻是小浣熊乾脆面在1999年推出的水滸卡。當時,幾乎全校的男生都在一包一包的變著花樣的吃乾脆面,只為多吃出一張新卡來;一到放學,學校周圍也立馬形成了一個“黑市”,大家的卡片都在互通有無。

而如今,一套品相良好的普通卡,收藏價格能達到2000元。

隨後的日子裡,奶茶、薯片、蛋黃派……輪番登場,中國人對於零食的選擇也是越來越豐富。

今天,零食已經不再是小孩子的專屬

兜兜轉轉幾十年,零食在中國似乎一直是小孩子的食物。直到最近幾年,從小吃零食的那一代人長大了,情況也開始發生變化了。

有數據顯示,23-28歲年齡段的消費者是零食消費的核心人群,19-28歲的年齡段的消費者對零食消費的偏好度最高。

與小學生鍾愛“五毛零食”不同,長大成人的80後、90後們,隨著消費能力的增加,對零食的選擇也是越來越挑剔。

▲進口零食現在是零食界的半壁江山

比如辣條,這個經典的“五毛零食”伴隨著消費需求的提高,也開始走“高大上”的路線,五六塊錢一包的辣條隨處可見。

與此同時,對於健康零食和進口零食的選擇,也成為一種風潮。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人在零食上的花費也越來越多。

2019年5月,商務部發布的《消費升級背景下零食行業發展報告》顯示,中國目前零食行業年總產值已達到22156.4億元。


三個料理人


現如今外面的小吃種類是越來越多了,但是這美食種類一多帶來的問題也就有很多,像食品衛生問題就是人們關心的問題。雖然說以前的傳統小吃很少,但是至少那些小吃都是沒有任何添加劑的。這些80後,90後吃過的傳統美食,很多人都不記得了,這些都是兒時的回憶。

像這種小吃在以前就經常吃的了,但是對於現在的小孩子來說,這些小吃很多小孩子都是不認識的了。這種小吃叫做是黃豆餅還有花生餅,這些小吃一看也就能知道是用什麼做的了。這些都是直接裹上面粉之後再油鍋裡炸的,不過這種小吃吃多了也是容易上火的。

這種是蝦餅,相信這種應該就很多人有吃過了。就是直接將蝦放在一個模具裡面然後加上面糊後在鍋裡炸的,炸至這些蝦都熟了之後就可以出鍋了。這種小吃也是在以前經常會在家裡做的,但是現在幾乎沒有做這種小吃吃了,你們吃過嗎?

第三這種小吃在我們那裡是叫做“油香”,其實是用胡蘿蔔絲和蔥花炸的,同樣需要的一種食材也是麵糊。這種小吃在以前可是很多小孩子喜歡吃呢,吃起來脆脆的。喜歡吃辣的朋友還可以在上面加些辣椒醬,這樣吃起來的話就非常好吃了。

最後一種在小妖老家是叫做柿子糊塌,是用柿子肉加麵粉一起放到油鍋裡炸的。相信大家應該是有吃過南瓜餅的,這種跟南瓜餅也是有些相似的。

Ps:每個地方兒時喜歡吃的食物不同


麥芽老弟


現如今外面的小吃種類是越來越多了,但是這美食種類一多帶來的問題也就有很多,像食品衛生問題就是人們關心的問題。雖然說以前的傳統小吃很少,但是至少那些小吃都是沒有任何添加劑的。這些80後,90後吃過的傳統美食,很多人都不記得了,這些都是兒時的回憶。

像這種小吃在以前就經常吃的了,但是對於現在的小孩子來說,這些小吃很多小孩子都是不認識的了。這種小吃叫做是黃豆餅還有花生餅,這些小吃一看也就能知道是用什麼做的了。這些都是直接裹上面粉之後再油鍋裡炸的,不過這種小吃吃多了也是容易上火的。

這種是蝦餅,相信這種應該就很多人有吃過了。就是直接將蝦放在一個模具裡面然後加上面糊後在鍋裡炸的,炸至這些蝦都熟了之後就可以出鍋了。這種小吃也是在以前經常會在家裡做的,但是現在幾乎沒有做這種小吃吃了,你們吃過嗎?

第三這種小吃在我們那裡是叫做“油香”,其實是用胡蘿蔔絲和蔥花炸的,同樣需要的一種食材也是麵糊。這種小吃在以前可是很多小孩子喜歡吃呢,吃起來脆脆的。喜歡吃辣的朋友還可以在上面加些辣椒醬,這樣吃起來的話就非常好吃了。

最後一種在小妖老家是叫做柿子糊塌,是用柿子肉加麵粉一起放到油鍋裡炸的。相信大家應該是有吃過南瓜餅的,這種跟南瓜餅也是有些相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