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的今天,中國科學家成功挺進南極冰蓋之巔

中國的南極科考事業已邁入第36個年頭。15年前的今天,是中國南極科考隊成功抵達南極冰蓋之巔——冰穹A——的日子。

15年前的今天,中國科學家成功挺進南極冰蓋之巔

△第21次南極科考隊員登頂冰穹A合影

2005年1月18日3點16分,在挺進南極內陸冰蓋1200多公里、克服了冰裂隙、白化天氣、高山反應、嚴寒等諸多困難後,中國第21次南極冰蓋崑崙科學考察隊確認找到了南極內陸冰蓋冰穹A(Dome A)的最高點:南緯80度22分00秒、東經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

15年前的今天,中國科學家成功挺進南極冰蓋之巔

△從中山站到冰穹A(Dome A)

南極內陸冰蓋冰穹A最高點確認,彌補了我國在南極內陸考察的一個空白領域,也為後續建設中國首個南極內陸考察站——崑崙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5年前的今天,中國科學家成功挺進南極冰蓋之巔

△中國南極崑崙站

冰穹A——獨一無二的“科學觀測站”

冰穹A因其惡劣的氣候條件,被稱為地球上的“不可接近之極”。但其獨一無二的科學價值,對於世界各國的科學家來說是充滿著誘惑的。

15年前的今天,中國科學家成功挺進南極冰蓋之巔

△冰穹A地區

在冰穹A,有地球上最好的大氣透明度和寧靜度,可開展幾個月極夜的連續觀測,風速較低,被國際天文界視為進行天文觀測的最好場所。

15年前的今天,中國科學家成功挺進南極冰蓋之巔

△第21次南極考察內陸冰蓋隊車隊

此外,這裡是國際冰川學界公認的南極冰蓋理想的深冰芯鑽取地點。冰芯被稱為“氣候天書”,記錄著百萬年來地球氣候變化的信息。獲取深冰芯能對地球既往氣候有更深入的認識。

15年前的今天,中國科學家成功挺進南極冰蓋之巔

△2005年中國南極科考隊在南極大陸鑽取的冰芯

冰穹A——“兵家必爭之地”

探尋冰穹A以其重要的科學考察性,成為了世界各國南極考察的目標。而對於中國來說,這更意味著在國際南極事務上的話語權。

15年前的今天,中國科學家成功挺進南極冰蓋之巔

△“南極四點”

作為南極內陸冰蓋海拔最高的地區,冰穹A與經線交會的南極極點、全球溫度最低的南極冰點、地球磁場南極的磁點,被視為南極科考的四大必爭之點。在2005年以前,除冰穹A外,其餘各點分別有美國阿蒙森·斯科特站、俄羅斯東方站和法國的迪蒙·迪維爾站。

15年前的今天,中國科學家成功挺進南極冰蓋之巔

△中國南極考察隊員正在鑽取冰芯

當時,南極僅剩下海拔4000多米的冰穹A這個科考空白點。因此,搶先登上冰穹A最高點,不但能讓我國科學家獲得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也將提升我國在南極事務上的地位和影響力。

15年前的今天,中國科學家成功挺進南極冰蓋之巔

△南極冰蓋按網格形式劃分為17條路線

中國人擁有了登上南極冰蓋之巔的權力

1991年,德國不來梅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第一次會議上,提出國際南極橫穿計劃。該計劃將南極冰蓋按照網格的形式,劃分為17條路線,每條路線由一支考察隊負責。

15年前的今天,中國科學家成功挺進南極冰蓋之巔

△秦大河

代表中國參加這次會議的是中科院研究員劉小漢和院士秦大河,當計劃的路線被各國“瓜分”得所剩無幾時,他們據理力爭,爭取到了“中山站—冰穹A”的考察路線,讓中國人擁有了登上南極冰蓋最高點的機會。

15年前的今天,中國科學家成功挺進南極冰蓋之巔

△中國南極冰穹A(Dome A)觀測站

另一處科考空白——危機四伏的“格羅夫山”

在這條路上,還有一處南極科考空白——格羅夫山。有人曾這樣描述它:

在格羅夫山

你向任何一個方向跨出一步

都可能是人類的第一步

也可能是自己的最後一步

15年前的今天,中國科學家成功挺進南極冰蓋之巔

△格羅夫山地貌

15年前的今天,中國科學家成功挺進南極冰蓋之巔

△中國格羅夫山考察隊

魔鬼冰縫,緩慢前行,冰雪之路上危機四伏,但這並未阻擋中國探索南極的腳步。1998年,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劉小漢、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劉曉春教授,兩人開始向被稱為“國際無人救援區”的格羅夫山進發,成為中國格羅夫山考察的先行者,也為後續中國探索冰穹A積累了經驗,打下了基礎。

15年前的今天,中國科學家成功挺進南極冰蓋之巔

△劉曉春

專訪劉小漢:南極考察是艱苦而光榮的

“我們的任務很簡單,第一找到格羅夫山,第二在那活下去,第三看看能開展什麼工作。”劉小漢在接受總檯央視記者的採訪時說道。回憶起當年南極考察的往事,72歲高齡的劉小漢有些激動,用4個字總結了多年的南極之旅——“艱苦”但很“光榮”。

15年前的今天,中國科學家成功挺進南極冰蓋之巔

△劉小漢接受採訪

當年,劉小漢還給自己添了一項任務:找隕石。

戳視頻,看看他如何找到中國南極考察的第一塊隕石。

△劉小漢講述發現隕石視頻

中國人說Yes才行!

“在大的國際合作項目中,沒有中國人說Yes, 這個項目就組不起來。”採訪中,劉小漢教授談起中國南極考察的變化時,幾度哽咽。從1984年建立中山站的不易,國際會議上的缺乏自信,到如今世界各國的南極考察隊員都去長城站蹭WiFi,中國科學家的地位在發生改變。

15年前的今天,中國科學家成功挺進南極冰蓋之巔

△中國南極長城站

一批勇於進取、填補科考空白、拼搏不息的開拓者,冒著生命危險,挺進南極,中國人在如今的國際舞臺上才能昂首挺胸。採訪最後,曾經先後6次赴南極考察的劉小漢對如今年輕的南極科考隊員說出了心中話:“希望年輕的朋友們能保持住艱苦奮鬥的好傳統,保持住南極精神。”

監製丨王姍姍 張鷗

製片人丨崔霞

記者丨張熙 鄭天皓

視頻丨陳藝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