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候步槍上的刺刀是怎麼安上去的?

星辰980803


刺刀的出現最初是為了火槍手在面對騎兵突擊式有一定的自衛能力,而不至於面對騎兵只能束手待斃,發展到了二戰形成了一種新的作戰形式“白刃戰”,其實對於面對面拼刺刀的白刃戰,二戰其他戰場使用的並不多,像美國面對日本二戰時所謂的“萬歲衝鋒”除了剛開始可以給予一定心靈上的震撼,一般情況下美軍面對這種廉價的消耗步兵的戰術,遠一點的直接機槍伺候,近一點的芝加哥打字機一頓招呼,就算面對面貼臉,美軍也不會傻到和日本人拼刺刀,一把M1911,一發子彈直接撂倒,所謂“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因此在其他戰場拼刺刀的情況很少,唯獨中國,由於當時中國工業基礎差,武器彈藥奇缺,尤其是重武器,因此拼刺刀是我們和日本人縮小裝備差距最簡單直接有效的方法。



回到題目步槍上的刺刀是怎麼按上去的?一般設計師在選擇刺刀安裝方式時,會遵守六個原則,1刺刀固定可靠,耐反覆安裝的磨損。2便於刺殺。3安裝方便快速。4連接刺刀後,對射擊的影響不明顯。5射擊時對刺刀影響不明顯。6價格相對便宜。二戰時的刺刀一般都是可拆卸式,這樣一來可以最大程度的發揮刺刀的作用。雖然刺刀的安裝方式大同小異,但是分類還是蠻多的比如套管式,掛環式,導軌式。咱們今天分別來說一說這三種刺刀安裝方式,並列舉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槍械。

套管式

這種方式是對一戰時插入式的改進,像蘇聯的莫辛納甘步槍也就是二戰電影《兵臨城下》主角的那把槍,固定刺刀時把刺刀尾部短套管上開口穿過準星座,然後再旋轉固定。還有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步槍也是採用的套管式,不過李恩菲爾德步槍外側上有一個小的凸筍,刺刀尾部可以旋轉180°然後與這個小凸筍配合固定。

(李恩菲爾德步槍)


掛環式

掛環式,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的三八大蓋,注意這個環是上面的那個圓環,並不是那個類似於鉤子狀的結構,那個是護手鉤,當時設計時想的是勾住敵人的刺刀,保護手部,不過這玩意在戰場上基本用不上,平常日本士兵用來掛從中國老百姓家裡搶來的家禽或者糧食,或者在休息時,可以將3,4只步槍相互勾著,保持不倒。把圓環套進步槍槍管後,將刺刀後面的一個凹槽插入步槍刺刀底座的凸槽中,刺刀的右後側有一個受彈簧控制的卡筍,彈出後卡入刺刀末端的刺刀底座缺口中,想要拔出,摁一下,一個圓形的按鈕即可拔出。



(30式刺刀)


導軌式

導軌式和掛環式結構類似,只不過是,取消了圓環,並且將後面的T型刺刀底座延長。二戰德國的98K就是採用的這種方式,直接將刺刀的T型槽卡入導軌式刺刀座上,卡筍固定,按左側的按鈕拔出,不過這種連接方式不如掛環式牢固,所以一般各國都採用掛環式。


軍武小咖


二戰其實是個邊打邊發展的時代,從栓動步槍到自動步槍。大規模的白刃戰在這個年代已經是越來越少了,而越來越少並不代表這個東西並不重要。

長槍+刺刀,這是自從有了槍之後就有了的東西,主要目的就是可以射擊,還可以刺殺。最早的刺刀是直接插在槍口裡的,這樣的話,上了刺刀就不能射擊了。後來,又改進出了套筒式。

而後來又出現了彈簧+卡筍將刺刀連接在槍管上的方式,這種方式是被人接受和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方式,雖說有改動,但是絕大多數還是圍繞著彈簧和卡筍進行設計製作的。

到了二戰時期,絕大多數的刺刀就是彈簧+卡筍連接的,刺刀上帶有一個套環,這個套環套在槍口上,靠彈簧制動,將刺刀固定在槍口的凸筍上,這樣就是固定好了的。而拆卸的時候,是有個按鈕一類的東西,按一下,直接就可以拔出來了。

這種彈簧+卡筍現在都在用的,改進也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改進,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變化,結構看似簡單,實際上在栓動步槍裡,這種結構是比較精密的。


軍武文齋


二戰時期,除了美軍等少數軍隊裝備半自動步槍以外,大都是單發栓動步槍為主,一般為5發彈倉供彈,所以火力非常有限,那時軍隊在戰場上,衝鋒包括拼刺刀的機會很多。

栓動步槍包括半自動步槍,都可以裝上軍刺,用來展開拼刺刀,所以為了儘量避免殘酷的白刃戰,老美大兵都裝備有一把11.43毫米大威力的M1911A1手槍,用來對付挺著三八刺刀槍口喊萬歲板載衝鋒的日本步兵。

現以老式的日軍三八式步槍上的30式軍刺來介紹,刀身截面形狀呈尖銳的倒三角形,兩側銑有血槽,其作用是刺入人體後,使血液迅速沿槽流出,以方便拔出軍刺。

護手為整體件,上端有槍口套環,下端早期型號有護手鉤,後期型號下端為直型,刀柄末端為鳥頭形金屬件,稱為刀把頭,是刺刀的閉鎖機構,其上部為一T形長槽,用以和槍管下方的刺刀座相連接。

刀把頭右側是有彈簧控制的活動卡筍,上刺刀時卡筍卡在刺刀座上,起到固定刺刀作用;卸刺刀時,要壓下刀把頭左側的圓形按鈕,使卡筍縮回,將刺刀向前推出。

所以上刺刀、卸刺刀,貌似非常簡單,但其實還是有點技術的活,關鍵是刺刀護手也即刺刀座結構有點複雜所導致。

所以,二戰時期,給步槍上刺刀,或卸刺刀,不是那麼簡單的事,現代步槍的軍刺非旦功能多,而且裝卸非常簡單,軍刺刀格上有掛環,手柄尾部有卡口,掛環掛在槍口,尾部卡在刺刀座上,就全都搞定了。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二戰時期,除了美軍等少數軍隊裝備半自動步槍以外,大都是單發栓動步槍為主,一般為5發彈倉供彈,所以火力非常有限,那時軍隊在戰場上,衝鋒包括拼刺刀的機會很多。

栓動步槍包括半自動步槍,都可以裝上軍刺,用來展開拼刺刀,所以為了儘量避免殘酷的白刃戰,老美大兵都裝備有一把11.43毫米大威力的M1911A1手槍,用來對付挺著三八刺刀槍口喊萬歲板載衝鋒的日本步兵。

現以老式的日軍三八式步槍上的30式軍刺來介紹,刀身截面形狀呈尖銳的倒三角形,兩側銑有血槽,其作用是刺入人體後,使血液迅速沿槽流出,以方便拔出軍刺。

護手為整體件,上端有槍口套環,下端早期型號有護手鉤,後期型號下端為直型,刀柄末端為鳥頭形金屬件,稱為刀把頭,是刺刀的閉鎖機構,其上部為一T形長槽,用以和槍管下方的刺刀座相連接。

刀把頭右側是有彈簧控制的活動卡筍,上刺刀時卡筍卡在刺刀座上,起到固定刺刀作用;卸刺刀時,要壓下刀把頭左側的圓形按鈕,使卡筍縮回,將刺刀向前推出。

所以上刺刀、卸刺刀,貌似非常簡單,但其實還是有點技術的活,關鍵是刺刀護手也即刺刀座結構有點複雜所導致。

所以,二戰時期,給步槍上刺刀,或卸刺刀,不是那麼簡單的事,現代步槍的軍刺非旦功能多,而且裝卸非常簡單,軍刺刀格上有掛環,手柄尾部有卡口,掛環掛在槍口,尾部卡在刺刀座上,就全都搞定了。



秒讀世界


槍上有刺刀座,和刺刀成凹凸狀,看圖就明白了,圖一圖二的刺刀是可拆卸當匕首用的,圖三是固定在槍上的,需要用的時候可以打開





兵器愛好者2019


刺刀是按設計要求,在工廠裡按嚴格的工藝標準,通過在機床上用專業的工裝、刀具、夾具銑削加工和裝配、打磨而成的。刺刀與步槍的結合與鎖定:1、刺刀柄前方有一個垂直於刀柄的圓環,步槍的槍口插入這個圓環;2、將刺刀柄正後方的"工字形"凹孔槽插入槍管下方的刺刀座"工字形"凸槽; 3、兩者之間在插入併到位之後,位於刺刀柄後部的右後側的彈簧卡筍此時會在彈簧的作用之下,卡入槍管下方的"工字形"刺刀座未端的缺口,完成鎖定(固定)。此時一把刺刀與一枝步槍的組合步驟就完成了。


6501925770藍色矢車菊


用手按上去的啊!難道總腳?


書生115


二戰各國的軍刺我只看過38大蓋和中正式(仿98K)的,兩款槍的軍刺刺刀幾乎一樣,就是套環大小和手柄長度有點差別,構造是幾乎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