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普通老百姓有機會吃肉嗎?

鹿九淵NINE


古代也有雞鴨牛羊魚,所以普通老百姓當然也有機會吃肉。

但是,像《水滸傳》或者很多影視劇裡那樣動不動就來兩斤牛肉一壺酒是不太可能的,酒沒問題,只是度數很低的飲料,牛肉可不行。

在所有封建時代裡,牛都是重要的資源,要用來耕地,無緣無故是不準殺牛吃的,哪怕牛是你家的,你也沒有權力殺,除非是生病、摔傷或者老邁到喪失勞動力,那還都要官府開了證明,你才能下刀,否則是違法的。

小地方的酒樓裡牛肉也不是常備的,想吃的話得點兒正,剛好遇上了,不然再多錢也沒處買去。

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如果能賣上好價,有些人會故意把自家的牛往懸崖趕,讓它摔死,官府根本沒辦法介定是故意還是意外。

馬肉也不常有,因為馬和牛比起來速度是有了,但耐力不行,打仗時還會被徵用。一般莊戶人家有錢也不養馬,而是養牛,天氣好的時候套個牛車慢悠悠的出外遊玩,別提多瀟灑。

普通老百姓吃得最多的是豬肉、雞肉、鴨肉、魚肉、羊肉。這些飼養成本比較低,也不歸國家管控,想養就養,想吃就吃。

話雖如此,不年不節的也只有大戶人家才會隨意吃肉,普通人家捨不得。過年殺口豬自家留得也不多,大部分要換成錢留做家用。

像中秋、端午這種節日,能殺只雞或鴨就算富裕人家了,殺豬不太可能。

那平常日子想吃肉了怎麼辦?買唄,豬肉販子有的是。只是那時買肉和現在不同,現在買肉專挑瘦的,肥的誰吃得下?古代買肉專挑肥的,肥肉比瘦肉可貴多了,主要是能煉油。

所以古代看人窮富,第一看衣服,第二看體形。肥頭大耳的肯定是財主,小門小戶的吃不起肥肉,養不出油水來。

總之,古代普通老百姓也有機會吃肉的,吃得多還是少就看各人本事了,和現在也差不多。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我是生活在一個小山村的七O後,在我小時候的整個七十年代每年都沒有幾次機會吃肉,每天保證有番薯、木薯、大薯、芋頭、幾碗稀粥加欖角鹹菜下肚就不錯了!吃肉等家裡沒油了才買點零零碎碎的邊角肥豬肉或拆腸油回來炸油,炸油後的油渣就幾天才加點在其它菜裡炒吃!每人都分不到三粒油渣!直到八十年代中後期才多些機會吃豬肉,也是十天半月的才吃上一次,九十年代也是三五天才吃一次,2000年後才真正的是什麼時候想吃肉就什麼時候買,想吃什麼就買什麼!古代就更別說了!沒餓死就燒高香了!我們現在過的就是古人至死都沒能享受一天的:錦衣玉食、瓊漿玉液的生活啦!


戀花蝶87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落後,肉類食品產量低,普通老百姓是很少有機會吃肉的。在不同歷史時期,普通老百姓吃的肉類種類也是不同的。吃肉,對老百姓來說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享受。

先秦時期,老百姓只能吃狗肉過癮

我們在看電視劇《水滸傳》的時候,看到許多梁山泊好漢吃飯的場景,都是去吃一次飯都會在店裡對小二喊道:來兩斤牛肉一壺酒,給人感覺古代普通人都有機會吃肉。其實,這也只是一種假象。仔細想一下,《水滸傳》中的梁山伯好漢,都是一些被官兵通緝的土匪。當時土匪窩就是引誘老百姓喝大碗酒和吃大塊肉來當土匪。

在周代的時候,周禮是這麼規定,天子吃牛肉,諸侯吃羊肉,士大夫吃豬肉和狗肉,普通人根本就吃不上肉。如《國語》記載,

天子食太牢(牛,羊,豬),諸候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豚,士食魚炙,庶人食菜。

春秋時期《曹劌論戰》的“肉食者鄙”,其中的“肉食者”就是當官的。實質上,在周朝時候物質資料的緊缺,肉類也是供不應求。即使是社會上層的貴族也不是天天都能吃肉。如周天子規定:

“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養,士朝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諸侯、官僚、士大夫貴族不能無緣無故殺豬宰羊,這就限制了貴族官僚的食肉數量和食肉品種。

戰國時期《孟子·梁惠王上》:“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就是孟子在給齊宣王描繪的王道樂土世界中也曾說過,七十者可以食肉。在孟子的話中,就是人活到七十歲才能吃到肉,可謂是一個理想中美好的極樂世界了。 所以,社會上層階層貴族官僚都很少有機會吃肉,不用說普通人了。

那麼普通老百姓真的都沒有機會沾到肉腥,都是吃素嗎?其實,都還是有機會的。在先秦以後,就很流行狗屠。如春秋時候第一刺客聶政,殺人之後就跑到齊國專門從事殺狗業。當時,荊軻的好朋友高漸離的職業就是狗屠,就是以殺狗為職業,兼職才是音樂。為什麼有名氣的人都在殺狗呢,那是因為狗肉的市場需求量大,好賺錢。當時老百姓吃不上官僚貴族們享受的牛肉、羊肉和豬肉,只能吃一些狗肉過著嘴癮。所以,“兔死狗烹”這個詞語也就是這麼來了。當時,狗的主要任務就是打獵的,在貴族菜單中等級是非常低。統治階層也沒有禁止老百姓食狗肉,所以在西漢以前,狗肉都是普通人家的主要肉食來源。

漢到隋唐時期

在這一歷史時期,人們擁有個人財產,就有了商品交換和買賣,於是就有了野生動物之馴養。最早定型的“六畜”,就是馬牛羊雞犬豕,之後就有了六畜、六獸、六禽。

在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之後,北方都是被遊牧民族所統治,肉類是遊牧民族的主食,普通老百姓可能有機會吃肉(羯胡鮮卑更是吃人)。當然,只有歸屬於遊牧民族的漢人才有機會吃上肉。

隋唐時候有鮮卑族的胡風,也是流行肉食。如杜甫詩“憶昔開元……”,證明了這個杜甫詩人懷念是開元時期的老百姓能吃肉,現在吃不上肉。可以看到,在安史之亂的唐朝衰落時代,普通百姓還是以穀物做主食。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普通老百姓很少能吃牛肉和馬肉。在農業社會中,牛是很重要的農業資源,馬是用來運輸和打仗的戰略性資源。為了保障社會生產、運輸和軍事戰爭的需要,許多朝代裡在法令中都禁止吃耕牛和戰馬。

當耕牛有老弱病殘,失去了耕地和託運的價值,是允許被宰殺和吃肉的。這時候老百姓可以吃上這些沒有應用價值的牛肉,卻也是一項很奢侈的事情。當牛被宰殺的時候,全村人都集體吃牛肉,以慶祝獲得的快樂享受。現在一些邊老窮地區,也保留著全村人吃牛肉的壯觀場面。

至於馬,在古代是用來運輸和打仗的,所以馬匹如同現代軍火一樣是珍貴的,也很少見的。現在史書資料中,也沒有老百姓吃馬肉的記錄。

普通老百姓吃的都還是狗肉和雞肉比較多。因為狗肉和雞肉獲得比較容易。但是,狗是用來看家,雞則是需要生蛋。在沒有客人上門的時候,都不可能會殺雞。所以,唐詩中“故人具雞黍”,就反映了民間的風俗。由於古代沒有現代化的養雞場,靠著自然野生養雞,雞的數量也是有限。一般來說,都是一年過節的時候才會有機會吃上雞肉。

鴨子是生活在水邊,可能南方河流湖泊眾多老百姓有機會吃到,北方卻是沒條件。至於鹿肉,口感比較差,也不是普通老百姓的肉食。

宋朝時候老百姓的肉類食物

宋朝之後,豬肉才登上老百姓的餐桌,成為常備的肉食。由於宋朝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商業繁榮,肉類產品增多。

在宋朝之前,民間也有人吃豬肉。但是吃的人很少,主要是富人不吃豬肉,窮人也不會做豬肉,這樣就遇到豬肉難為老百姓享用的尷尬境遇。當年《東京夢華錄》中就記載,每天有上萬頭豬從四川運輸到東京,生豬在當街上屠宰,然後切割成身體不同部分的肉,滿足京城老百姓的需要。當時,蘇軾看到老百姓烹調豬肉方法太粗糙,於是就研究出了“東坡肉”。就是用大塊的豬肉,放上姜、蔥、醬油、料酒、紅糖等,在小火慢燉之後,出來豬肉紅亮光鮮,甜甜膩膩,味道濃厚,堪稱佳餚。

宋朝也是中國最富庶的朝代,在宋朝前期老百姓也是能吃到肉的,主食物是羊肉。如蘇軾寫的“十年京國厭肥羜”,就是說吃羊肉都吃到膩味,證明當時宋朝的汴梁城羊肉。蘇東坡當時算是中產階級,當然有餘錢買肉吃。當蘇東坡被貶官到惠州的時候,一座城一天也只殺一隻羊。經濟窮困的他沒錢買羊肉,寫字賣錢也不是他文人文雅人物能做的,所以只能讓屠夫留一些羊骨頭,然後用慢火煨熟,烹調為“羊蠍子”。

但是,在宋朝時候的遼金朝,由於嚴寒的氣候不適合養豬,豬肉也只是貴族的享受,普通老百姓吃的是羊肉。當時,宋遼邊境的豬肉羊肉賣得紅火。同時,由於當時沒有野生動物保護法,野豬、熊、虎、野雞、狍子、狼、鶴、鷺鷥等野味也成了老百姓的肉食來源。如《水滸傳》裡的打虎英雄,獵戶解珍、解寶兄弟打獵到了一隻老虎,卻被毛太公陷害,才被逼造反。這也是當時老百姓毫無顧忌食野味的反映。

明清時候老百姓的肉類食物

在明朝時候,如果官員清廉,家裡就是沒有餘財,只能靠勤儉度日子。如海瑞,在老母親過生日時候買了兩斤五花肉。在萬曆二十年,豬肉價0.02兩/斤,海瑞為此花了0.04兩銀子。在朝廷領俸祿的官員生活如此清貧,普通老百姓更談不上吃肉了。

在清朝時候,許多文人雅士斂財有方,烹製了很多肉菜。如年羹堯大將軍、地主階級文學家袁枚,發明了許多肉的做法。但是,普通老百姓吃肉也是很奢侈的事情。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每日到酒館裡也是吃不上肉,只是問了茴香豆來做下酒菜。

一些老百姓,去打獵獲得野味,滿足吃肉的癮。如獵人去深山老林打獵,可以吃上野兔、野豬、穿山甲等等野味。

遊牧民族普通民眾的肉食

我國古代的北方遊牧民族,普通民眾也是很難吃上肉的。古代遊牧民族養牛馬羊,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出售,以及換取糧食、茶葉、鐵鍋一類的生活物資、遊牧民族是捨不得吃這些牲畜的,因為非常昂貴。吃的肉,也是一些老弱病殘的牛羊,大部分需要留著賣錢或者繁衍更多的牲畜。

所以,古代普通的遊牧民族的牧民,一般吃兩頓。早上是一頓小米粥,晚上一頓肉粥,偶爾能吃上一頓肉或者肉乾,沒有想象這麼豐富。就是因為生存資源的匱乏,才會屢次騷擾中原,搶佔中原富饒的土地資源。

本文筆者是歷史文化愛好者,渴望與喜歡歷史文化的朋友探討問題,在寫作道路上共同成長共同進步,請點“關注”。


七彩飛揚


古代俠客動不動就是一拍桌子,大叫一聲:“店小二,來二斤牛肉,一壺酒!”這就是影視劇中典型的場景。


說實話,在古代很多朝代普通老百姓要想吃肉還是比較難的。特別是在戰亂的時候,能吃上普通飯食都不錯了。但是宋朝是個例外,宋朝老百姓幾乎小酒不斷,大快朵頤。

宋朝老百姓吃不上牛肉

封建王朝老百姓最懂吃,生活最滋潤的朝代就是宋朝。但是宋朝不允許殺牛,所以牛肉是很少吃的。《宋刑統》明確規定規定禁止殺牛,殺公家的或者別人的馬、牛,在後背上打20棍,流放一年。殺自己馬牛及故意殺公家的或者別人的駝、騾、驢,後背杖責17棍”。後背上杖責,三兩棍都得吐血,身子差的能丟命,所以人們不會冒這個風險去殺牛。宋真宗時下詔規定,無論殺耕牛還是奶牛,都要投入到大牢,重判!宋朝的時候,每一頭牛都有登記,無論是牛病死老死,都要上報官府,經過檢驗批准才可以宰殺!牛肉,老百姓根本吃不上。



但是宋朝老百姓可以吃其它的肉啊。

在古代,宋朝老百姓是最富有的,宋朝工業發達,國家有錢。從宋太宗起,老百姓出工不單發口糧,還發工錢。宋朝開國時,老百姓孩子上學的學費就大減,宋仁宗時宋朝宰相富弼,也就是范仲淹的女婿富弼說:老百姓已經給國家納糧繳稅了,上學再收學費不合理,從此學費全免。全國老百姓為宰相富弼點贊!王安石變法後,學生的伙食費也有很大的補助。宋哲宗趙煦,開辦養老福利,大建居養院,收容智障、殘疾、孤寡老人、時不時地免費發米、糧、藥品等等。宋朝老百姓穿絲綢,住好房子,關於代步工具,用朱熹的話說:人人有轎。西方史學界說,“汴京一個城門吏的用度超過當時歐洲大多數國家的國王” 。更不用說上層多有錢了。



宋朝老百姓非常有錢,吃肉吃到吐。且吃法眾多,開封城有幾萬個肉販子,豬肉、雞鴨魚應有盡有。


宋朝人吃魚,切片生吃,經常吃海鮮,他們那時的豬肉非常便宜,所有人都能吃得起,蘇東坡非常喜歡吃的一道菜就是紅燒肉,做法來自民間老百姓,他大力推廣這菜,就叫東坡肉。他還為數不盡的美食寫了詩詞歌賦。宋朝餐飲業發達,酒樓豪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可以看出宋朝經濟的繁華。



人們想象中的遊牧民族能吃上肉,真的嗎?

除了宋朝外,有人說以放牧為主的老百姓應該很容易吃到肉。其實不然。就拿元代蒙古人來說,狗肉,他們幾乎不吃,狗是他們家中一員,來保護他們的羊群,引路等。牛羊用來交換糧食布匹等,根本捨不得吃。據《元朝秘史》記載,他們早晨往往喝一些稀粥,多以小米粥為主,白天一天幾乎不吃東西,有時候喝點馬奶羊奶。家境貧寒的吃野菜野果度日,吃的肉也都是平時獵取的野獸的肉狼、虎、豹,熊等,但這些東西也很少獵取到,因為它們都很兇猛,一不小心命就沒了,所以不能常常吃到。老百姓吃肉一般都是晚上吃。每次只吃一點,而且把肉切成很小的塊,用刀尖取肉,分給每一個家中成員。骨頭上的肉也用刀子颳得乾乾淨淨,就連骨髓也被吸食乾淨。秋天,他們更不捨得吃肉,而是把獵取的動物的肉,切成條,懸掛陰乾,或者用煙燻幹,等到冬天食用。在兵荒馬亂時老百姓常常吃野菜野草,捉老鼠,例如土撥鼠艱難度日,常常食不果腹。殺馬只有在祭祀的時候才可以。殺牛犯法,元朝法律規定,私自殺牛杖責100。參考資料《元史》。



《水滸傳》是在元末明初的時候出世的,裡面動不動也是二斤牛肉,推測應該是吃的老死的牛或者是病死的牛,牛肉屬於上等肉很貴,牛主要用於耕地,不允許殺吃。


小姐姐講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古人是很少吃肉的。

大家想想,如果經常吃肉,也不會以“大塊吃肉,大碗喝酒”來引誘人做土匪了。

周代禮制規定,天子食用牛;諸侯平時食用羊;大夫平時食用豬、犬。普通的老百姓,根本吃不到肉。

孟子給齊宣王描繪的王道樂土:七十者可以食肉。

看看,七十歲能吃到肉,這就是極樂世界了。

我們分析一下。

古代能吃的肉,無非是豬肉、牛肉、羊肉、雞肉鴨肉、魚肉。

魚肉就不談了,吃魚不能當飯的。

而豬肉,在古代其實很少人吃。

根據中醫理念,吃豬肉對身體沒有好處,會導致虛胖。大家自己看看古代四大名著中,很少有大塊吃豬肉的記載。

另外的原因是古代很長時間沒有閹豬技術,豬肉很難吃。

直到明代,豬肉才風靡起來。明代後期光祿寺留下的宮廷歲用牲口數記錄則是18900口豬,10750頭羊。


至於牛肉,除了少數朝代的少數時期,大部分時期是不能吃牛肉的。因為牛是重要的獸力,是農業生產不可少的東西。其實,新中國建立以後幾十年,農村也是不許隨便殺牛的。

那麼,剩下的只有羊肉和雞鴨肉。

古代的羊基本都是需要放牧吃草的,這就需要牧場,大部分是北方養殖,很多是遊牧民族。

自然,農村少數地主也會養一些專門吃肉的羊,但要消耗不少飼料,所以比較少見。

古代羊肉價格很高,屬於高檔肉,宮廷肉,民間吃的不多(其實今天高檔羊肉仍然很貴)。

水滸中,店小二說只有羊肉,問宋江他們要不要?李逵就大怒了,說店小二瞧不起他。其實,店小二之所以問,是因為羊肉價格較高,不是所有人能消費的起。

那麼,其實普通老百姓最常吃的就是雞鴨肉了。

養鴨子必須有水,北方大部分地區就養不了。

雞倒是所有地方都可以養,每家都可以養幾隻。

古代養雞也不困難,尤其數量不多也不需要什麼飼料。雞每天放出去,吃菜葉、高粱、穀糠、小蟲等等。

但是,這樣養雞沒辦法很多,而且大部分養雞的人家是為了吃雞蛋,而不是吃雞肉。

想要吃雞肉,就要大量養雞,甚至要開養雞場。

但古代沒有疫苗也沒有抗生素,一旦遇到雞瘟就全完了,所以大型養雞場是不存在的,只有小型。

小型養雞場不能採用放養,比如關在籠子裡喂飼料。

古代沒有今天的複合飼料,養大一隻雞要花費幾十斤小米之內的飼料(當時還沒有玉米之內)。

所以,大量養雞隻有是糧食豐收的年份,平時是絕對不可能的。

所以說來說去,古人吃的最多的就是雞。

因養的很少,即便是糧食豐收的年份,一年全家恐怕也只能過年過節才能吃1只。

小說《儒林外史》中,連窮鬼范進家也有一隻下蛋的母雞,後來被范進拿去賣了救命。

但范進賣了很久也沒賣掉,客觀說明當時的鄉民吃肉並不多。


薩沙


古代的普通老百姓有沒有機會吃肉?其實呢,這個問題說出來可能大家心裡也有點數人,如果不實用蛋白質,那很有可能會出問題。

但是那是古代老百姓吃的食物品種特別的少,而且營養也不均衡,所以古代老百姓很容易出現營養不良的狀況,在這個時候肉類是最有辦法解決掉這些東西的事情。

古代老百姓能夠吃什麼肉呢?牛肉,豬肉,羊肉這些肉都是一些選擇,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選擇,比如說魚肉或者是鹿肉亦或者是鳥肉。

為什麼突然說到鳥呢?其實古人也是有抓鳥的習慣了,有這麼個故事就是商王朝的締造者商湯,曾經的遇見一個抓鳥的人,他把四面八方都給喂上了網,並且在祈禱說四面八方的鳥全部到我的網子裡來,然湯就告訴他,你把四面八方的網全給撤掉,你應該祈禱,如果有的鳥想要遠離危險,就請從其他方向離開,如果實在想不開就從你這張網上面撞上去。

而在周天子的周禮裡面,天子是太牢也就是牛羊豬,往下分的話就是諸侯是吃牛肉的,而士大夫是吃羊和豬兒,接下來的是士族是吃魚的,老百姓則是吃菜。

當然樹挪死人挪活,規矩擺在那裡當然就不能破,但是呢,真的因為不能吃肉,最後營養不良死掉,這也太虧了點兒,況且自州成立之後再到春秋這段歷史時期,天下的人口是在不斷增加的,否則周天子也不會失去對於諸侯的統治,那這段期間老百姓究竟吃一些什麼呢?主要是兩種肉類,第一種狗肉,狗肉沒有明確的規定,歷史上面很多的名人其實也都是殺狗的,比如說葛念或者是樊噲都是殺狗的人,一句俗語裡面,(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我就可以找到這方面的記載,就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當然這一下子就帶出來三種肉類,鳥,兔子狗,這三種肉類並不是需要大型的打獵設備就能夠獵取得到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講,只要能夠花點心思還是能夠找得到,最起碼他上面的人沒有規定這玩意兒必須是統治者吃的,老百姓不能吃的,所以老百姓也可以通過以物換物的方式,從其他人手裡面換取相應的肉類,來補充一下自家的營養。

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時候禮崩樂壞,周天子制定那套早就沒人相信了,所以這個時候老百姓能夠吃到好就吃得好吃不好,那隻能怪你自己沒本事,而秦國創立軍工制度之後基本上就已經確定了,你有本事你就能吃的好,你沒本事就吃的差,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秦國是靠軍工制打天下,而一個普普通的老百姓通過軍工,制度也可以獲得爵位,所以對於老百姓來講啊,能夠拿到的東西變多,那他們可供的選擇也就變多了,至於說原先士大夫一族才能吃的豬肉,羊肉,魚肉這東西老百姓也能吃了。

吃這些肉所需要花的代價太大,所以對普通老百姓來講,狗肉啊,鳥啊,兔子啊,一種肉類不僅隨處可得,而且肉比較少,不需要擔心保存上的問題,基本上殺已知就吃一頓差不多就完了,大家也就圖一個新鮮,真的要輪到保存那東西,那才真的是頭疼。

只聽說後來,等到生產力提升上去之後,豬肉啊,羊肉啊,這些肉類也慢慢的成為了物流的肉類,當然這其中包括運輸業的發達和保存的發達,輸液發達使得一個地方養了豬肉和羊肉之後,可以立刻將他運輸出來,並且販賣掉而保鮮技術的發展則是讓這些肉類能夠擁有更長時間的保質期,這樣的話不至於說宰了一頭豬豬的大部分肉還沒有問賣出去豬肉已經爛掉了,這種浪費的事情不會發生了。

其中有一種肉是必須要格外注意的,那就是牛肉牛肉是在特定的情況之下才能吃的一種特殊肉類,甚至在某些歷史時期牛肉根本就不能吃,吃就是犯法,至於說《水滸傳》裡面那種說上來2斤牛肉的那純粹就是吹牛店裡面根本就不敢這麼慢,要敢這麼慢,不用這些打家劫舍的把店給砸了,官府過來就把店主人直接給關起來,並且聯通這一整條的賣牛肉的產業線全部抓起來問罪問斬!

因為隨著農耕文明的推進,農耕技術的發達,對於更牛的需求也就越來越高,對於一個統治者來講重農抑商嗎?重視農業首先就得改良農民的勞動力,尤其是那最重要的一同牛牛是用來耕田的,這一點無可替代,所以牛肉是不可能出現的!


漩渦鳴人yy


中學語文課本上有一篇文章叫《曹劌論戰》,在文章中,曹劌有這麼一句話: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撇開未能遠謀,從曹劌這句肉食者鄙,我們可以得知先秦時代,尋常百姓吃肉的機會很少,能吃上肉的,都是達官顯貴

曾經也很納悶,古代自然條件優越,人口沒那麼多,野生動物遍地都是,沒有肉吃,為什麼不去打些野味呢?打不到兔子,抓幾條魚也成呀。後來和家中老人聊天得知,古代打獵是一種技能,也是一種高危技能,那個年代缺醫少藥,獵人每一次進山,或者進林子,都是在拿命去搏……有的米糧吃,誰願意去冒險呢

至於魚,水裡確實很多,但做魚費油,有魚,吃不起那油

還有家中畜牧養殖,尋常人家會餵雞養豬,按理來說雞蛋豬肉應該不缺,有八十年代農村生活經歷的應該知道,雞蛋有時候會吃,但大部分都是攢起來換錢的,豬也一樣,養一年,拉出去賣掉換錢……在我記憶中,我們村幾乎家家戶戶養豬,但過年殺豬的只有個別幾家,還是供應全村的……

當然,這是村裡頭的。城裡面南來北往,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吃喝應酬缺不了飯店,無論古代還是現代,所謂開店不怕大肚漢,飯店裡的肉食應該少不了……

唉,織布的穿不起衣服,養豬的吃不起肉,古代生產力低下,無奈


靈石蘊珠寶


很高興能回答您這個問題,希望我的回答能解答您的疑惑。

引言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我國幾千年歷史長河裡,吃這一塊一直是最基本的民生問題。由於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條件的限制,古人的伙食和現在自然沒法比。如今我們頓頓有魚有肉,柴米油鹽一應俱全,那麼,我國古人那會吃的又是什麼呢?

一天吃幾頓

首先我們來看看古人一天吃幾頓。

如今,一日三餐成了國人吃飯的基本,但對於古人而言,並沒有一日三餐這麼一說。在秦漢以前,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生產的數量也不盡人意,這個一日兩頓還得看人來。收成不好的時候,縮減成一日一頓或者幾日一頓,也是不無可能。

不過,到了宋代後,由於經濟開始繁榮,農業得到大幅度提升,開始出現了夜市,因此一日兩餐才變成了一日三餐。但這也僅只對富人有效,窮人仍還是一日兩餐。

吃什麼

古代窮人一般吃些什麼呢?想想也不可能好到哪去。而且,隨著朝代的不同,窮人飯碗裡的食物也是不固定的。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主要在於如今我們看到的諸多農作物,並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在不同朝代從異域傳過來的。

譬如在西周時期,那會不但沒有水稻,連小麥都不普及。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主食這塊吃的都是粟米,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小米。如今一般用來早上煮粥喝,而在當時,卻是一日兩餐的主食。而窮人和富人的差別在於,窮人或許只有粟米可以吃,但富人還能多幾個肉菜。

周朝結束後,小麥開始在中國普及,情況才慢慢好轉了一點。這個時候,饅頭就開始出現了,不過,饅頭需要大量的麵粉才能蒸出來,當時也只是富人的食物。而窮人吃什麼呢?還是以燒餅為主。而這種吃法,是漢代班超從西域那邊學過來的,並不是我國窮人的自創。

同時,還有一種起源於我國本土的糧食作物也是窮人的心頭好,就是大家熟知的大豆,古人稱之為“菽”(shu)。這是最常見的食材之一,隨手就能種,且生命力極強,但是不怎麼飽腹,也是古代窮人常見的食物之一。

吃肉嗎

關於肉食這塊,普通老百姓平常也就過年才能吃上一頓豬肉,窮人基本上就不要想了。有意思的是,古代權貴階層基本都不吃豬肉,在他們看來,吃豬肉是一件很跌份的事。一般吃的是牛羊肉,由於牛還有犁地的功能,除了等它自然老死外,絕不會主動屠宰。因此,牛肉比較稀少,吃的多的還是羊肉。

直到宋朝,蘇軾發明了東坡肉,將豬肉帶入了權貴階層,豬肉這才從窮人的餐桌跑到了富人桌上。但不管是哪種肉,味道都不可能好到哪去,在油鹽醬醋這些調味品稀缺的古代,大部分肉都有股腥羶味,口感並不怎麼好。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時傳入中國的紅薯,對我國窮人的伙食帶來了革命性改變。

紅薯原產自南美地區,後被西班牙商人帶到了中國。其具有極高的飽腹能力和糖分,加上耕種週期短,對環境有著極強的適應性,很快席捲全國,成了窮人最喜歡的食物。也是因為紅薯傳入,從根源上緩解了“食”的問題,明清兩個朝代我國的人口數量也迎來井噴。

當然,還有野菜糟糠這類劣質糧食也是窮人的食物,直到近代都還有窮人在吃,經歷過那段歲月的國人也比較熟悉。

一家之言

由此可見,古代窮人吃的可謂是一言難盡。沒有油鹽,基本上都還是一些相當樸素的粗糧。如今看起來是相當綠色健康,但一直堅持吃這些的話,吃飽吃不飽另說,還容易造成營養不良。難以想象古人是怎麼活下來的,要是我們穿越回去,估計一日三餐都堅持不下來。

參考文獻:《食經》、《中國飲食典籍史》

對此,各位小夥伴們怎麼看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和點贊,記得關注我呦!


上國史鑑


在封建社會,老百姓若碰上明君,政通人和,國泰民安,四海昇平,自然有肉吃,若是碰上昏君,奸佞當道,貪官汙吏橫行,狼煙四起,老百姓別說吃肉了,飯都吃不起,當然了,這個時候還是有肉吃,但只能是吃人肉。



從商朝開始,我國的畜牧業已經很發達。

大家小時候過年,還記得有些人家會在家禽家畜住的地方貼上一個橫批“六畜興旺”的不?其實這當中的“六畜”,在我國的商朝開始,就已有了。

所謂六畜,是指牛、羊、馬、豬、犬、雞。這說明,在商朝的時候,這種六種畜生已由野生變成了常見的家養。因此,沒有戰亂或者大鬧饑荒、瘟疫的情況,老百姓吃肉是非常簡單的事情。



古代描寫普通關於老百姓吃肉的詩歌

中國曆代文人留下關於吃肉的詩句,數不勝數,相對知名度比較高又通俗易懂的當數大文豪蘇東坡貶官黃州時,寫下的《食豬肉詩》。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這說明當時黃州的豬肉極其的便宜,富貴人家都不願意吃它,而即使是貧困人家也是吃得起,但貧困人家“不解煮”,意思是不懂得怎麼弄才好吃。於是,蘇東坡創造了一套方法,讓豬肉成為了美食,這也是美食東坡肉的最早來源。



從《水滸傳》的情節描述,老百姓吃肉是很容易的。

鼓上蚤時遷,曾偷吃了祝家莊酒店圈養的雞,引得宋江帶人來三打祝家莊,也算得上是由一隻雞引發的戰爭,但從中可以看得出,當時的老百姓養有家雞是非常普遍。

武松喝了十八碗酒,猛的吃牛肉,然後幹掉了一隻老虎。這情節說明當時牛肉並不貴。



李逵瘋狂的吃魚,宋江嫌魚有些餿,想吃新鮮的,李逵與張順大幹一場。這情節說明當時老百姓吃魚是經常的事情。

魯提轄拳打鄭關西,說明當時的老百姓在街上買賣豬肉是很常態化的事情了。



人類若沒有戰爭,社會環境安穩,基本上生存是很容易的,老百姓吃肉也易如反掌。

若沒有戰亂,社會安寧,稅賦不重,老百姓隨便耕耘幾畝地,種些糧食,種些蔬菜,圈養一些雞鴨牛羊,基本上都能生存下來。

天災不是年年有,關鍵是人禍常常來,這才是古時老百姓有時吃不到肉的原因。戰亂之下,炮火連天,刀劍亂舞,老百姓居無定所,無法進行正常的生產活動,這人禍才是真正的令人痛心的。


我就是竹韻


“故人具雞黍”、“豐年足客留雞豚”等等,都可以說明這肉還是有機會吃得。但是在嚴格的封建禮教管制之下,機會並不是很多,而生活在不同的時代,所能接觸到的肉類更是大不一樣。

在物資匱乏的奴隸社會,對於各個階層所食之物有著嚴格的規定,《國語》中便清晰的記載過,天子食太牢(牛羊豬),諸侯食牛,卿食樣,大夫食豚,士食魚炙,庶人食菜。所以在那個時候,老百姓幾乎是吃不上肉的。不過朝廷的封建禮教雖然嚴苛,但是卻漏了狗肉這一種。所以這狗肉自然就成為了眾人捕殺的對象,也算是解了老百姓的饞。

當然隨著面臨的時代不同,自然老百姓的飯桌上也會出現相應的肉類。就拿中國古代的造字來說,“家”字的構造,有房有豬方可為家,可見家裡有豬在民間百姓家也已經比較流行,這種情況在北宋時期比較盛行,就比如說最為出名的“東坡肉”。不過,豬肉算是一種民間百姓的肉類,貴族一般都不屑於吃豬肉,羊肉才是貴族的最愛。

至於牛,《水滸傳》倒是經常出現牛肉的描寫,半斤牛肉一壺酒乃是英雄好漢的標配,但這種描寫完全是扯淡。中國以農耕文明盛行五千年,牛是最為主要的耕地工具,可以說是神物,百姓對牛肉的信仰有點類似今日的印度,所以這宰殺牛可是犯了大罪,所以牛肉自然是民間碰不得的。而這馬自然也是碰不得的,中原是人們居住之地,養馬所用的地方是少之又少,戰馬更是稀缺,吃馬肉豈不是直接與朝廷作對?

所以到了後期牛肉基本上上不了飯桌,不過家禽類倒是經常在飯桌上出現,若是生活在沿海地區飯桌上還可以看見魚類。

但是考慮到老百姓的生活,雞鴨魚肉的出現一般是過重大節日,或者是有親朋好友來到家中才可能出現。畢竟古代就算是經濟再發達,老百姓的生活也無法真正的富庶,只能說勉強維持溫飽,所以這些雞鴨魚自然成為老百姓維持生計的一個主要來源。

一般老百姓都會養殖雞鴨以貼補家用,這裡主要就是拿著各種蛋類去集市上售賣,所以這雞鴨老百姓是捨不得吃的,而沿海地區的捕魚技術遠遠沒有今日發達,捕獲的魚自然也是售賣成分為多,所以所謂的雞鴨魚肉雖然出現在了飯桌上,但是還是少。

這個時候獵人自然是派上了用場,古代的獵人倒是不少,像是一些老虎或者是熊、狼有可能出現在集市之上,這皮毛自然是被售賣,而這肉肯定是成為了人們的口中之物。不過就算到了今日這些獵物一旦本性大發,人們也是奈何不到。所以幹這方面獵人還是有著一定的風險,而且獵物也不會每日都出現在集市之上。

值得一提的是,遊牧民族的肉類無論在哪個朝代都比較稀缺。首先馬是遊牧民族必備品,其後牛羊也是遊牧民族賴以生存之物,所以這三樣都是碰不得的。這就可以解釋得清楚,每逢秋收之際,遊牧民族強搶中原百姓的食物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