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每年都在選秀,都在增加球員,聯盟的總人數是不是逐年增多了?

輕觀察


題主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可見其並非真正的NBA球迷,正如題主所說NBA每年都在選秀,也有一些落選秀會加入到NBA這個聯盟,但我們同時要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每年的新秀有多少會留在聯盟,同樣每年聯盟裡會有多少人會離開。對於NBA來說,每年聯盟裡拿著保障合同的人數基本都在450人左右(按規定每支球隊保障合同人數為15人)。

我們就拿去年的NBA選秀來說,在去年的選秀大會上一共有60名球員被NBA球隊選中,但除了艾頓、巴格利、東契奇特雷楊這樣的超級新秀以及吉爾吉斯.壓力山大、迪亞洛這樣實用型新秀進入聯盟外,一部分被選中的新秀(包括一些海外新秀)並沒有獲得NBA的保障合同。

同樣在這一年聯盟有多名球員離開這個聯盟,在本賽季開始前聯盟中就有多達28名球員選擇了退役,這其中包括了迪奧、莫威廉姆斯、大為韋斯特、吉諾比利以及特里等大家熟悉的球員。同時本賽季之前也有多名球員因為個人能力或者別的原因而選擇離開了這個聯盟,這其中包括了尼克揚、喬約翰遜、本內特、布萊登賴特、沙巴茲穆罕穆德等。

NBA聯盟是一個循環可持續發展的聯盟,聯賽競爭的激烈程度非一般聯賽可比,像本內特、塔比特、比斯利、安東尼蘭多夫這樣天賦異稟的球員都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在聯盟立足。每一年都會有眾多的新人進入這個聯盟,同樣這些新人也會推動者聯盟的更新換代,一些年齡大實力下滑或者無法適應聯盟的球員將會被淘汰,也就是說NBA聯盟每個賽季都會保持450名高水平球員為大家奉獻精彩的比賽。


迴環體育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句話用來形容NBA的人員編制再合適不過。NBA一共有30支球隊,開賽後每支球隊的正式名單上有15個名額,也就是說,每年只有450名籃球運動員能夠獲得打NBA的機會,這個數量是固定的,即便每年都有選秀,也不會造成總人數增加。

不過,這些名額並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動的。在每年的交易截止日前,各支NBA球隊都可以對名單上的球員進行調整,可以裁撤,可以新增,還可以交易。NBA球隊的輪換習慣,一般也就是10人左右(像馬刺這種熱衷大範圍輪換的比較少),所以能夠穩定的獲得球隊位置的球員大概也就300人左右,剩下的名額基本都是流動的。

每年的NBA選秀大會,會有60名球員被NBA球隊選中,而落選的球員中,也有部分會獲得青睞。但並非所有的球員都能打上NBA,被選中然後沒有獲得NBA合同的新秀大有人在。球隊會用各種方式來安置這些球員,放在發展聯盟打球是最常見的。

另外,NBA球隊還會通過名目繁多的合同,來保持球員的流動性,比如訓練營合同,比如七天短合同,比如雙向合同。簽訂這些合同的球員,是沒有任何保障的,隨時都會被球隊裁撤,上一秒鐘還在場上打球,下一秒鐘就失業的也很常見。

ESPN曾經做過統計,NBA迄今的歷史上,有數萬名的球員在賽場上出現過,但平均下來,每個球員打的賽季不超過3年,這也足以證明NBA球員的流動性之強。

所以,要想打上NBA,要不就要擁有超強的實力,成為球隊的主力或重要輪換;要不就認真訓練,等待機會的到來。


掩耳盜鈴的鈴


回到近年選秀來說,每年每支球隊有兩次機會選擇球員,分為首輪和2輪。一般而言,按照季後賽球隊和常規賽球隊來區分,常規賽期間,戰績越差的球隊,獲得選秀高順位的機會越高。季後賽的球隊按照戰績,從首輪第15順位開始選擇。因此,首輪前14位的球員,被稱為樂透秀。在選秀開始前,各大選秀網站會預測球員順位,NBA也會選擇當年預測高順位的新秀,邀請進入小綠屋。進入小綠屋,意味著一名球員,可以邀請親朋好友共同坐在一起,等待被總裁叫到的那一刻。1996年選秀,艾佛森就是帶著一家人,包括女兒,在小綠屋裡被時任NBA總裁大衛·斯特恩欽點為狀元。

基於小綠屋的獨特含義,每年最後一個從小綠屋叫到的球員,會成為球迷津津樂道的談資。

第二輪選秀,不會像第一輪選秀那樣,抽籤決定前14位選秀順序。一般都是按照常規賽戰績,倒序排列。

一般當年首輪前三位,都是被譽為可以改變一支球隊命運的球員。狀元,榜眼,探花,會成為新賽季各大媒體關注的焦點。嚴格意義上說,也就前10順位的球員,可以在新賽季爭取到一個先發位置。一般而言,對於已經進入季後賽的球隊,不會放太多心思在新修的培養上,而是會選擇在休賽期通過交易或者簽約球員,補充球隊陣容。而二輪秀,就已經很少能得到上場的機會。對於球隊而言,低順位或者次輪秀,都是球隊第二陣容或者第三陣容的補充。次輪秀在NBA的存活時間都不會超過2年,甚至有很多次輪秀都沒有機會上場,就消失在了NBA的賽場上。

NBA每支球隊是15個合約合同簽約,總共能有合同的球員是450名,每年能被選中的球員是60名。這還不包括已經在NBA立足的球員。像大家熟悉的03一代球員,能叫上名字的,詹姆斯,安東尼,韋德,都打了16個賽季,波什,打了13個賽季。不太著名的大衛·韋斯特,打了15賽季。粗略數了一下,打球超過10個賽季的球員,超過20個人,已經算是特別能打的選秀年。逆推10年,2009年選秀,狀元是格里芬,榜眼塔比特,在NBA只打了5個賽季。總共打了10年的球員,不超過15個人。次輪秀僅有5個人還在NBA打比賽。在NBA有三類人,一類人是巨星,只要自身沒有傷病,保持穩定輸出,就能在聯盟待的足夠長;一類人是角色球員,他們沒有太多抱負,球迷對他們也沒有太多期待,但他們是球隊當中必不可少的球員,只要他們可以接受在不同的球隊當中流浪,他們也可以在NBA待得足夠長;最後一類人,就是飲水機球員,他們幾乎沒有什麼保障,球隊對他們沒有足夠的耐心,他們掙得微薄的收入,拿著10天短工合同,很多人球迷都沒聽說過,就消失在了NBA賽場。

NBA的比賽,競爭激烈,一個蘿蔔一個坑。為了進入NBA,很多球員擠破頭都沒用,一是看天賦,二是看年齡。

像當年NCAA冠軍,MOP的獲得者,凱爾·辛格勒,2011年第二輪第3順位(總第33順位)被底特律活塞隊選中,短暫當作首發培養後,一直作為替補登場。交易至雷霆隊,也沒打上主力,在NBA呆了6個賽季,就退出了NBA賽場。很多球員,不像科比,不像韋德,不像諾維斯基,聯盟和球迷給他們一年來向球迷告別,來弄退役演出。一些角色球員,進入NBA時,默默無聞,離開NBA時也靜悄悄,就像從來沒有來過一樣,鮮有球迷記住他們。


如果電影


優勝劣汰是自然規律。在NBA這個競爭激烈的地方,更是如此。能者居之,球隊不會養閒人。

NBA每支球員大名單隻允許有15名球員,每場比賽只有其中的12人可以上場打球,另外3人處於非激活名單。所以按照目前30支球隊來計算,NBA每個賽季最多隻能有450人同時在冊。但是,NBA每年都在舉辦選秀,被選中的球員通常都有60人,那麼為什麼總人數沒有增多呢?

首先,NBA每年都有球員退役。這裡的退役不僅僅是因為年齡大了而退役,還有很多比如傷病,比如成為自由球員後沒有球隊簽約而退出NBA的球員。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比如很多二輪秀在新秀合同到期後,球隊沒有與其續約的想法,便成為了自由球員,但是其他球隊也沒有與他簽約,那麼他就相當於自動退出了NBA。

很多新秀並並沒有首輪秀那麼幸運,雖然他們被NBA球隊選中,但是球隊只是擁有與其簽約的權利,並不一定會與其簽約,比如2016年被灰熊隊選中的王哲林。

買斷和被裁。有合同在身的球員,球員有時候為了補強,忍痛只能換掉那些性價比低的球員,當然,薪水依然是要照付的。當然買斷和被裁是有區別的:被裁,實際上就是被淘汰,球隊可以單方面決定,並不需要球員同意,被裁的球員可以加入其他隊,但是也有可能失業;而買斷,是球隊和球員通過協商離隊,包括薪水支付方式,和價格等等。

一個蘿蔔一個坑,有出就有進,有進就有出,而總數不變。


溪北風


憑實力說話!NBA沒有永久的“飯票”球隊從不養閒人!

優勝劣汰!在NBA這樣一個世界最高級別的舞臺上向來講究適者生存。的確每年聯盟都會通過選秀大會來引進人才,但是每一年球隊球員的流動性也很厲害,球員在加盟後因為種種原因被裁,被下放發展聯盟繼續深造,都會有這些情況出現,總而言之,NBA球隊從不養閒人,如果你沒有在球隊中打出自己的價值,你的球隊經理可能就會找你談話。因此聯盟的人數不會逐年增多!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NBA聯盟亦是如此,比你優秀的人還在努力,也許你在進入聯盟之前是學校裡的“超級明星”但是如果你沒有經受住NBA聯盟的“洗禮”,那麼你就可能什麼也不是!每一年世界各地的最好球員爭先恐後的進入NBA聯盟,就是為了打出自己的水準,擠走在這邊“混日子”的一些球員。

畢竟NBA每支球隊的人員配備總是有限,一支球隊最多15個人,每場比賽最多上場12個人,通常是輪轉上場。只要你不是頂尖的超級球星,這就意味著你獲得的上場機會微乎其微,即使教練讓上場,也不會給出太多時間。如果你在這短短的幾分鐘上場時間內,沒有把握住機會證明自己,而別人打出了水平,那麼你就很可能面對被淘汰的威脅,特別是同一個位置上的球員們之間總是充滿競爭!如果你沒有成為成為球隊需要的那個人,就需要做好顛沛流離的準備,還有可能面臨失業!


一支NBA球隊中甚至沒有永遠的“非賣品”。因為你是超級球星,所以沒有選擇交易你的前提也是架構在你需要持續具備了超級球星的能力的基礎上。NBA聯盟一直都是個商業聯盟,球隊的存在就是為了盈利,沒有太多情懷。所以別看每年選秀大會中有大批球員進入聯盟,他們來的目的就是為了替代那些“混日子”沒有打出自我價值的球員,這是一個好的循環,也是NBA籃球賽事持續精彩紛呈的關鍵原因所在!對此你怎麼看?歡迎一起討論。

大吉大利!喜歡的朋友幫忙點個贊,右上角關注“籃壇觀察家”與您分享更多最新NBA精彩籃球資訊,萬分感謝!


籃壇觀察家


任何一種體育賽事如果能做得成功,那麼一定有它固定的一套生存法則。而對於NBA來說,它的生存法則就是優勝劣汰。

聯盟人數基本維持不變

NBA聯盟的總人數並不是像題目中所說的那樣,每年都在選新人,總人數也在增加。聯盟中30只球隊,每個球隊的受保障人數名額是15名,也就是說NBA每年維持的球員總數在450米左右。儘管每年參加選秀的人有60名左右,但並不是這60名球員都能進入NBA打球,很多海外被選中的球員,有的不願意到NBA打球,有的還沒收到球隊的召喚。即使新人進入球隊,但很多排名靠後的球員很少獲得上場的時間,久而久之沒有表現的機會就會離開NBA,去海外淘金。


NBA沒有永久的飯票

對於球迷來說,NBA是一個籃球的最高殿堂。但對於聯盟管理者來說,NBA就是一個生意場。任何一名球員都是管理者手上的棋子,只要表現不好,隨時都有可能成為交易的對象。所以NBA是從來不養閒人,沒有永久的飯票。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泰·勞森,說起勞森似乎有幾年沒有在NBA看到他的身影了,但其實他也今年也不過才32歲。09年參加選秀的勞森,前6年在掘金打出了身價,穩坐首發位置。後來被交易到火箭之後,由於酗酒並且酒後駕駛,迅速被火箭買斷拋棄。後來再也沒有當初在掘金時的巔峰狀態,輾轉步行者、國王,甚至CBA各個球隊。


這種現象在NBA真的非常普遍,只要球員展示出一些個人的缺陷,立刻就會被球隊拋棄。當年在更衣室與隊友拔槍對峙的“0號特工”阿里納斯正值巔峰狀態,也照樣也被聯盟拋棄。

NBA要想長期穩定繁榮的發展,就必須保持一個穩定的狀態,有進就有出。有新人選秀進來,就有老人退役告別;有人從發展聯盟得到合同,就有人到海外進行撈金……

12年球迷的90後,主打03一代,因為熱愛所以專注。如果喜歡請關注我,歡迎評論發表你獨特的見解

03一代球迷


當然不會增多,每支球隊15名球員,30支隊伍合計450名球員。當然這是常規狀態下的人數,在賽季開始前期,球隊其實是可以18人的,不過隨後肯定要確定15人大名單。

每年都有一些老將選擇退役,從而為新生代球員騰出了空間。球隊板凳末段的競爭是極其殘酷的,要麼進一步進入輪換陣容,要麼去發展聯盟發展自己,要麼就直接從聯盟中離開。在nba你的關係網和名氣很重要,有的球員競技狀態下滑特別明顯,但是依靠關係或者名氣依然可以在聯盟立足。

而每年夏天的選秀為聯盟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這些新秀大都是世界各地潛力出色的年輕人。nba選秀分為首輪和次輪,合計60名球員。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選秀名單都能進入nba,像王哲林之前被灰熊隊選中,並沒有前往nba打球。當然更多的二輪秀是因為實力原因,被各支球隊所放棄。

這樣的循環機制有利於聯盟的不斷進步,為我們帶來更好的看球體驗。但是聯盟球隊的總人數並不會增加,基本處於恆定的狀態!




球球點球


平均每個人在NBA打8年球,450個名額加一些搖擺人,總共就500人,平均每年離開60人,補充60人。


木道人48523372


NBA聯盟是一個商業聯盟,在那些老闆和球隊管理層眼裡從來都沒有非賣品。除非你是超級巨星,但是如果你。不再像之前那樣有著出色的表現,一樣會被老闆擺上貨架。每年選秀大會不僅僅只是說年輕球員的夢想也是。你對於一個球隊重建的開始,更是擠掉那些混日子的球員,這都是一個非常好的循環。


嶽麓李


今年進60個的話意味著十年前那批進的60個新秀老了可以退役了,況且有些人打不了那麼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