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给公共文化服务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前言:最近,我参加了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的公共文化万人培训项目。这也是我参加三年培训项目的最终章。

在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合并后,文化和旅游业务的合并,也会成为大势所趋。

虽然目前文化事业产业、旅游事业产业的各自互补仍然处在一个探索磨合阶段,但时间不等人,文化和旅游两个领域的融合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课题,诗和远方如何玩在一块,如何能落地?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公共文化服务应该如何拥抱大势,提升服务质量呢?


一、文旅融合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定位产生挑战

“文旅融合”给公共文化服务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上海市民舞蹈大赛

过去有段时间,人们在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有诸多迷思,认为追求文化的经济效益就是单纯的挣钱,追求文化的社会效益就是单纯的曝光率、受益面。随着文旅融合时代的来临,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将和大量的商业性文化服务机构形成正面竞争,如何脱颖而出呢?定位是关键。

在孙弓老师的《中外文旅产业融合与发展对比》课程中,我了解到了特劳特的“品牌定位理论”。定位起始于产品。一件商品、一项服务、一家公司、一家机构或者一个人。然而,定位并非是对产品本身做什么行动,而是要针对潜在顾客的心理采取行动。

定位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但不限于认知法则、心智阶梯法则、二元法则、对立法则和聚焦法则。

“文旅融合”给公共文化服务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临港新业坊

认知层面来说,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有文艺素养、有公益情怀”就是自身的认知定位;


心智阶梯层面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够被大众随时所想起,是否在15分钟生活圈里成为居民的首选去处;

二元法则来说,自身所做的业务能不能成为行业内数一数二;

对立法则来说,我们和市场上纯商业的文化机构不同,我们的定位就是比他们更有情怀,对文艺的热爱更纯粹,商业味道更少;

聚焦法则来说,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不要盲目多元化,否则精力涣散,样样通样样松,等等。

二、文旅融合对公共文化设施的变革提出了挑战

“文旅融合”给公共文化服务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人生一串


我们探讨文旅融合的“场所”,一般都会以特色小镇、文旅地产作为标杆,对于公共文化场馆而言,是否有变革的必要?国家免费开放的这些空间,是否应该增加更多的价值?

在厉杰老师的《文旅产业融合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课程中,我对特色小镇有了更多的了解。

特色小镇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项目。

打造特色小镇对我们提升公共文化场馆功能的启示也是很多的,可以借鉴其“特”“小”“镇”的发展理念,打造“特”“小”“馆”。

“文旅融合”给公共文化服务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上海徐汇滨江

“特”的角度,我们可以从本地的产业、历史、环境等诸多因素融合而成的独特之处入手,挖掘提炼本地的文化特质,呈现出某种价值追求,并把这些价值追求呈现于公共文化空间当中,从而成为文化旅游领域行业集中、相应就业者云集的“特色”工作生活区域;

“小”的角度,我们可以走是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的路线,让访客来到这里没有过多的拘束感,感到温馨而舒适。

“馆”的角度,我们可以充分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充分考虑到各个空间的服务功能,提升数字化运营水平,丰富服务内容。

三、文旅融合对公共文化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挑战

“文旅融合”给公共文化服务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大梦微城景观

我们通常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产品都是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但在文旅融合时代,我们所创造的产品都会向服务于产业、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不是一时头脑发热。就上海而言,城镇化和城市更新相伴相生,公共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应遵循一定的规则。

在谭启钰老师的《文旅融合下上海城市更新的模式》中,提到了城市更新的10个关键词,对我们公共文化资源开发有所启迪。

“文旅融合”给公共文化服务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上海的蓝天

乡村:随着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线越来越近,乡村成为城市更新的新增长点。乡村里的文化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规划和开发,我们在上海的郊县,可以充分挖掘这些方言、音乐、民俗、非遗等方面的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设计包装,形成文化产品。

文脉:包括文脉的传承、重构、有机更新、活化,以袁家村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路径为例,让文化资源成为可以被感知、被触摸、被带走、被传播的力量。

产业:先乐业才能安居,因此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必然要承载着产业发展的使命。让公共文化场馆、主题、活力与当地产业相结合,让民心更有凝聚力。

“文旅融合”给公共文化服务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临港新业坊

有机发展:适当的规模和合理的尺度,是文化资源有机发展的前提。

需求提升:人们享受文化旅游服务,不再仅仅是满足新鲜感,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追求一定的身份和团体归属感。

智能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场馆都有着颠覆性的改变,公共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应在不忘初心的前提下,面向未来开展真正与互联网有关的文化资源存储、标注、设计、衍生等运作。

政策支持:公共文化资源的开发,因为少了很多急功近利的因素在里面,故而更应该大胆地尝试,让创新的行动带动政策的跟进。

主体多元化:公共文化资源的开发从来不是政府一个角色就能大包大揽的事情,需要社会、企业、个人、媒体等一起参与。

投资:公共文化产品的正外部性,导致它单从经济角度考虑投入产出比永远是亏损的,因此适当的投资是必要的,从投资基金化、建设信贷化、运营证券化等方式来支持公共文化资源开发。

运营为王:运营的水平是城市更新的核心价值,是能否赋予资产活力、增值、传承文化的最为重要的环节。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来说,由于纯公共服务无法避免的低效,吸引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运营就显得非常现实。

“文旅融合”给公共文化服务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上海徐汇西岸大道

综上所述,在文旅融合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也应当求新求变,在人的个人素质的提升,以及知识的更新之外,以“机构+设施+资源”全面变革为发力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