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他人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吗?

从结论说起,帮助他人不能成为成为生命本身的意义,但本质上与有意义的人生是相互关联的,因为"生命本身便可以是美好的"这一观念是助人的前提所在。利他主义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下二者的结合:一方面认识到人人拥有平等的价值,一个人的生命与另一个人的生命同样宝贵,这种道德冲动依赖于对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相同价值的某种体认,如杰里米边沁所说:一个人都被算成一个人,并没有人被视为超出一个人的价值。这种道德通则是普遍化的:如果某件事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是对的(或错的),那么在其他相关的类似情况下也会是对的(或错的),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仅遵循那种你同时希望能成为普遍法则的准则。另外一方面是相信使他人摆脱迫切需求或给他们过得去的人生品质是一件好事。当我们采取利他行动时,是为一种希望所驱使:让尽可能更多的人不但能够生存,而且还能活得精彩。而且我们同时也希望自己也是这样。因为我们有生而美好的愿望,也可以说,终极目标似乎就是让生命活得充实圆满,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更高目标。

我们也区分了一下,帮助他人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帮助他人的确能够赋予生命以一种目的感,也在帮助他人当中获得良好的感觉。这一点应该与我们作为社会性生物的本性有关,我们在关注自己命运的同时也关注其他人的命运,生活将会变得更加充分,这一点可以直接体验而来,也有相关的社科研究做支撑。利他主义并不是生命意义的源头,而是过有意义的生活所要求的东西,我们通过帮助他人这个手段来过有意义的人生。我们只需要记住,帮助他人的目的在于带给他人福利,而不是为了行善而行善。也就是说我们重视是帮助他人这个过程,给他人带来了多少实质性的帮助,是否增长了他人的福利,而不是自我感觉良好,获得一种被需要感、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的伟大感。虽然的虽然,自我感觉良好也是促使利他主义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同样的,我们也要明白,行善是手段,必须促成目的的实现。

而更宏大的一个观点是:在追求有意义的人生时,有时候可能必须做出个人牺牲。结合之前的三堂课,作者是在理智上不相信来生、转世、灵魂这些的存在,所以一旦牺牲了,这个活在人世的游戏就over了。但如果我们真心相信所有人的生命都具有平等的价值,不止是个体的我,而是"人类的生命",这些生命都应该尽可能活得充实,那就有可能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而为了去实现一个更多人可以好好生活的世界。

读了这一篇文章,我是读了两遍,才对"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我有了多一些理解。以往我总是觉得生命的意义就是 我活着,必须去做一些重要的事情。但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并没有一个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不断去寻找并进行判断,而从来没有一个权威或者超验的存在可以给我们答案,就算给了我也不会满意。所以我一边寻找一边活着,我首先是越来越肯定,活着本身就是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美好的事情,所以首先得活着。正如熊逸在解读莎翁的文章中提到过,正因为死亡是不确定的,我们并不知道死亡之后还会遭遇什么,如果有来世如果有地狱,说不定比在现世更加痛苦,相比之下,现在的确定的痛苦,哪怕多么不可忍受,也变得可以忍受了。人是非常害怕不确定性的。而现在很多书在叫人家拥抱不确定性,也是在保证了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再去睡觉拥抱,如果你现在每个月得靠五千块维持一个家庭的生活,你真的能拥抱不确定性把这五千块扔到股票市场?那不可能,那是找死。人的本质还是惧怕不确定性,所以才会努力去上班行动,希望能降低风险。

然后还可以再多写一些,因为看了稻盛和夫的《心法》,稻盛和夫说:人生就是"提高心性的过程"。稻盛和夫是提前悬置了一个 造物主,也就是说他相信一个超验的存在,一个上帝的存在,上帝创造了宇宙,但没有直接 创造了我们人类,而是给予了自由,让人类选择怎么成长。"我们在现世的一切体验,都是宇宙造物主为了塑造我们的人格分裂,变着手法,给予我们的考验和锤炼。"而有价值的是什么?是人生在世时所以塑造的人格、人性、灵魂、意识体,这些是不会随着肉体的消亡而当时消失。其实不得不说,如果这套哲学为真,我们人类世界必然减少许多暴力与冲突。但什么又为真?我们相信的就是真的。我们不能用科学,或者说现阶段的科学啊=来看待这些超出了科学范畴的事物,说不定这些就是现在的科学所无法理解的。如果我们这样做了,在一生当中,努力提高了我们的心性,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如果你我们能够满意,那我们相信这套哲学也就是说对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