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考虑一下肺炎结束之后的事了......

是时候考虑一下肺炎结束之后的事了......


是时候考虑一下肺炎结束之后的事了......


2020年的开年,差不多可以用“黑暗”两个字来形容了。

新冠病毒的肆虐、疫情的突然爆发,把原本热闹的过节气氛冲得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人们的焦虑和恐慌,也把每个人原有的生活轨迹打乱了。


疫情虽然还没结束,但生活还在继续,既然我们无法重启2020年,不如尝试重启自己的生活。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认真思索自己想要过怎样的人生,让黑暗的2020年成为你人生中最好的一年。

可现实却是大多数人心安理得地宅在家里,每天除了吃喝追剧睡觉,别的啥也不愿意做,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度过了春节假期,还美其名曰躺着为国家做贡献。

做没做贡献不知道,但她姐确定他们元旦时信心满满立下的flag是完成不了了。


不信你问问自己,年初制定的年度计划,完成得怎么样了?


是时候考虑一下肺炎结束之后的事了......


是时候考虑一下肺炎结束之后的事了......

计划无法完成的3大坑


试想一下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怎么定目标的?

上一年过得昏昏噩噩,感觉自己一事无成,于是在新一年来临的时候立志要和去年的自己告别,怎么告别呢?定个年度计划吧!

定一些什么目标呢?

同事每天都去健身房健身,但是跑步对我来说太难了,那就每周去一次吧。


去年每天只想着刷微博追剧,没有怎么好好读书,今年要读100本书!


闺蜜去年考资格证工资涨了不少,今年我也要去考一个。


......

看看上面这些计划,你觉得哪里有问题?

上面这么计划,要么是自己一拍脑门想出来,要么是看到别人做什么有了进步,就把别人的计划照搬过来的。


看上去可行性很高正能量满满,但实现的几乎其实非常低,因为每一个都踩在制定计划的大坑上。


1.没有驱动力的目标都是「假」目标


对目标缺乏内驱力,就是说这个目标并不是你发自内心想要去实现的,只是一时冲动设定的。

比如你看到别的同事因为健身练出了好看的马甲线,于是决定每周去一次健身房。


但其实自己并不喜欢运动,只是因为收到同事好身材的刺激才决定要立下这样的计划。


这样的刺激不足以让人真正做到「持之以恒」,反而会让人陷入刚开始充满热情、慢慢厌倦拖延、最后彻底放弃、下一年又重新定计划的「怪圈」中。

计划的完成靠的不是强大的自制力,而是渴望完成的内驱力。「假」目标不仅不能让你进步,反而会因为一直未能实现而让你产生焦虑和挫败感。


2.贪得无厌的计划注定会流产


有句话说得好:人总是会低估自己的意淫能力而高估自己的效率。

当我们立志从今天开始要一年读100本书,要每天背200个单词,每天写作1000字的时候,大部分都处在精神最亢奋的时候。


这个时候的我们也最容易高估自己的执行力。

也许在刚列完计划的时候,迫切想要达成目标的想法会使人处在一个执行力、自制力高度亢奋的状态,能让人坚持十天半个月。


但随着时间线越拉越长,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变量,比如今天加班到11点,回到家已经接近12点。


单词你背还是不背?开了一天会脑子里一团浆糊文章你写还是不写?......

过于饱满的计划会使人的生活失去弹性,一旦中途有变化,不仅容易打乱计划的节奏,还会无形中增加人们的心理压力,让人产生抗拒心理。


3.缺乏行动指南的计划只是愿望清单


很多人的「年度计划」,与其说是计划,不如说只是一张梦想清单,列出了自己的美好愿望。

比如很多人会在计划中写上“今年要攒多少钱”,

但通常只是列出了一个数字,却没有系统思考过自己的目标收入都由哪些渠道支撑。

是加薪?加薪通过什么方式?找领导谈?还是考资格证让公司主动加薪?还是拓宽副业收入?


怎样拓宽?还是通过投资理财?是基金定投还是股票期货?......

如果在做目标时没有把这些想清楚,这样的年度计划既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又少了详细的执行方案,那么在落地执行的时候,又怎么去实现它们呢?


结果到最后只是感动了自己,假装很努力而已。


是时候考虑一下肺炎结束之后的事了......

如何制定可执行的「计划」

——3-3-3法则


既然找到了为什么年度计划无法完成的原因,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大家也许在很多文章中都看过根据成长、健康、工作、财富等方面做计划的“九宫格人生目标法”和把目标具体量化的“SMART法则”。


今天她姐想给大家介绍另外一种目标设定法则——“3-3-3法则”,即:


3个核心目标

每周至少做3次

每次投入至少30分钟

这个方法相较于短期计划而言,更适合年度计划或者中长期的计划,有助于人们建立做事情的习惯。


1.设定3个核心目标


在时间管理的理念中:时间管理的第一步,是要有长远的时间观念,看到自己在未来的5年、10年想做什么。


只有了解了自己的终极目标,你每年制定的计划才不会因为眼前一些和目标无关的小事而努力错方向,这与我们前面提到的目标需要有内驱力的观念不谋而合。


那么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呢?


《只管去做》的作者邹小强在做年度计划时,

会先给自己写一封5年后的信,在信中描绘自己5年之后的样子。


把自己想要的、想过的生活一口气都写下来。然后把信里面的愿景划分成九宫格进行分类。


这样你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未来5年甚至10后想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了。


是时候考虑一下肺炎结束之后的事了......


而所谓的核心目标,就是你从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中,挑出当下最想实现的目标,也就是你发自内心想要实现的目标。


比如,5年后我想要实现理财收入达到10万,那么今年我的核心目标是先实现理财收入达到2万。


接下来你要考虑的就是评估你的核心目标是否可行,对目标进行分解了。


比如你如果想要实现理财收入达到2万,主要任务有哪些?


是不是需要阅读和投资理财相关的书籍、学习如何分配资产、学习如何购买指数基金;可能出现的风险有哪些?投入资金不够、投资市场风险大小......


可以看出,核心目标和我们一拍脑袋想要每天背200个单词不同,它会衍生出很多相关的任务,这些任务就是一个个附属目标,核心目标就是一群附属目标的中心点。

所以核心目标的数量不宜设置太多,因为你需要借由这些核心目标去完成很多大小不同的附属目标。


如果目标设置得太多,就会让你的生活失去弹性,设置3个核心目标就足够了。


2.每周至少执行3次


当你把今年的核心目标设置并进行评估拆解以后,接下来就是执行每个核心目标的主要任务了。


她姐建议在一开始时,规划每周执行3次就可以了,尤其是在你学习一个新东西的时候,这样才能保持学习的乐趣,避免冲得太快在还没培养出习惯的时候就失去了兴趣。


比如想要学习外语,那么可以在工作日的5天里选择2天背单词,周末选择1天读外刊。

而且一个核心目标每周做3次并不少,每周3次,一年有52周,一年就做了156次,如果有3个核心目标就是做了468次,这么看是不是已经足够多了?


用“周”来衡量完成情况,也比较轻松合理,避免把时间拉的过长而忘记自己的计划,也不会因为按日来衡量产生焦虑感。


3.每次投入至少30分钟


为什么是30分钟?


因为30分钟差不多就是人维持高度专注力可以达到的时间,如果把时间拉的太长,不仅人的专注力会快速下降。


而且能空出完整的一段长时间也并不容易。


如果中途因为其他的事被打断了,心态上可能就会觉得有些事情没有做完,就会产生让人分心的「柴格尼效应」。

是时候考虑一下肺炎结束之后的事了......


ps:《深度工作》一书中提到过一个心理学效应叫「柴格尼效应」,是由学者柴格尼发现的,实验证明,人的大脑会特别记住那些还没有完成的代办事项或目标,从而会影响人的工作效率,让我们在做其他事情时,不自觉担心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

把30分钟当作基准,比较容易执行,也有可调整的弹性,避免了人因为任务完不成或者书读不完而产生焦虑。


如果你恰好有一段长时间可以用于做与目标有关的事,那么可以利用番茄时钟把这段时间切割成不同的时段,中间用来休息和转换心情,方便重新集中注意力。


是时候考虑一下肺炎结束之后的事了......


「3-3-3法则」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可以提高人们做事情的专注力、持续力和培养做事情的习惯。


从核心目标到每周要做的次数再到每天至少要投入的时间,由大到小,把每年要完成的事拆解到当下每一步要做的事。


重点在于推动执行人的持续进步,而不只是有没有达成目标。


毕竟制定计划、完成计划,不是最终的目的,只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好的一种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