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什麼不救漢獻帝?

笑口常開9046874


劉備作為一代梟雄,可不像“三國演義”中那樣是所謂的忠厚君子,沒有實實在在的好處他可不會為漢獻帝冒險。而漢獻帝對於劉備也並非十分的信任,對於他來說,本質上劉備和曹操都是一路貨色,甚至於說,同為宗室的劉備還沒有曹操可靠。

在漢獻帝被李榷郭汜劫持,昭告天下,命令天下諸侯勤王的時候,劉備還不成氣候,原本漢獻帝對他就不報什麼期望,劉備就算有野心“挾天子以令諸侯”,奈何實力不濟,也只能作罷。

在漢獻帝下詔勤王的時候,最有實力,最方便做這件事的是袁紹,只是袁紹正忙著和公孫瓚打仗。還有就是在袁紹看來劉協的皇位是董卓立的,含金量不是這麼高,關鍵是袁家和董卓關係不好,迎回漢獻帝就相當於手裡拿著一塊燙手的山芋,而且作為諸侯聯軍的盟主,袁紹認為自己的身份已經足夠號令天下了,如果需要皇帝這面大旗,他希望可以像董卓一樣扶植一個新皇帝。

實際上袁紹確實實施過立一位新皇帝的計劃,在袁紹到東州組織“反董運動”期間,擔任盟主的袁紹就想立幽州牧劉虞為皇帝,不僅如此,袁紹這人還鬼得很,拉上當時的冀州牧韓馥一起去勸說劉虞,結果劉虞還比較明智直接拒絕了袁紹。只是這件事不可能做的滴水不漏,漢獻帝對於袁紹意見肯定是大大的,就算把漢獻帝捏在手裡,兩人也很難相處得好,因此儘管袁紹手下的謀士給他分析利弊,多次勸他將漢獻帝迎回,可袁紹就是不聽。

而劉備當時則像喪家之犬一樣,好不容易從徐州牧陶謙手裡騙來的徐州,又被呂布佔了,自己只能跑到小沛容身。自己吃飯都成問題,更不要說去管漢獻帝,漢獻帝可不是一個人,身邊大臣,後宮嬪妃,各種勳貴,沒有一定實力,可不敢去接這個活。

很有意思的是,漢獻帝實際上對“三姓家奴”呂布實際上是充滿期待的,呂布曾經在為董卓效力,與漢獻帝相識已久,他是諸侯中與漢獻帝關係最好的一個。漢獻帝逃出來後,曾經讓人告訴呂布接駕。但是呂布軍隊缺糧,連自己都快養不活了,又哪有多餘能力去管漢獻帝呢?只能派人向漢獻帝請罪,漢獻帝見呂布境況如此窘迫,只好不再寄希望於他,還給呂布重新封了官職。

劉備心向漢室,一心匡扶大漢,但是他心裡的大漢是太祖高皇帝創立的劉氏江山,他自己也姓劉,他要匡扶的大漢是自己做皇帝的大漢,都是劉姓子孫,漢獻帝那一支子孫做不好自然是輪到自己來做,所以劉備對漢獻帝實際上沒有所謂的愚忠。

在拿下益州後,劉備就迫不及待的封自己為漢中王,完全不顧及當時朝不保夕的漢獻帝的處境。後來,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對漢獻帝還算尊重,封漢獻帝為山陽公,允許他在其封地奉漢正朔和服色,建漢宗廟以奉漢祀。曹丕還同時給劉協說了句客氣話:“天下的好東西,我跟你可以一起享受。”

實際上,曹丕對漢獻帝還是不錯的,在封地山陽郡,漢獻帝遂拋棄帝王之尊,甘心與民同憂,躬耕菜圃,濟世懸壺,涉足農桑,訪貧問苦,深受百姓愛戴,民眾敬之如父母,由此流傳下了很多傳奇故事,後來還死在了曹丕的後面。

反觀劉備,在聽說漢獻帝禪讓後,就假傳消息說漢獻帝已經被曹丕殺死了,迫不及待的稱帝,完全不把漢獻帝放在眼裡,此時不要說營救漢獻帝,要是漢獻帝敢跑到劉備的地盤,劉備立即就會殺了他。


醉美木瀆


東漢末年,諸侯割據,漢獻帝就像一個玩偶,被董卓、郭汜、曹操奪來奪取,以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之目的。

起初,黃巢起義,天下大亂,人人都想分一杯羹或坐擁天下。織蓆販履的劉備同樣有這個野心,劉備落難到許昌,雖與國舅董承盟誓“為國除賊”,但劉備心心念唸的是:“如何擺脫曹操的控制,建立自己的割據勢力”。

求賢,劉備三顧茅廬求教諸葛亮,開口便問:“如何在吳、曹兩強中求生存?”,而非營救漢獻帝。

封王,劉備登壇自稱“漢王”,提出的口號是:“漢賊不兩立,王室不偏安”,說的是自己不能久居西川,要得天下。漢獻帝被迫禪位,他非但不採取行動,反而急衝衝稱帝,並起“傾國之兵,剪伐東吳”以報兄弟私仇,全不把曹丕篡漢的國仇放在心上。

稱帝,劉備稱帝年號章武,是取自《尚書》:“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其用意顯而易見,就是要取漢而代之。因為東漢自稱“火德”,劉備自視漢室正統,仍然崇火德。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劉備想要做的不是開國功臣,而是繼往開來的帝王。如此 他還會救漢獻帝嗎?

$發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劉備被曹操稱為,英雄。漢獻帝是塊金字招牌`,被曹操接到許昌,漢室朝庭已到了許昌。在曹操挾夭子以令諸候,這招屢試屢靈,讓老曹亢奮不異。漢室朝庭吃穿供應,地盤都是老曹的。連小劉皇帝的媳婦也是老曹的三個丫頭。他們之間的關係血濃於水,不可能再分離了。劉備什麼人,他還想創業當老闆呢?弄個頂頭上司在上壓著,多沒勁呢。老劉才不幹啥本的買賣呢。自已自稱漢室宗親,連他自已都心裡清楚,是個冒牌貨。如盡皇上認自已為皇叔。心裡高興極了。要不是在朝堂上,老劉會打自已幾個耳光,試試痛不痛,是不是真的。有了皇叔這金字招牌,自已趕緊離開老曹。自已去打拼和創業,創辦一家自已說了算的公司。至於小劉皇帝,已經用過了,再也沒用了。救他?還不如自已已救自已。先開溜,自已去打拼。


用戶7250116464786高


讀《三國演義》的網友都知道,書中“尊劉貶曹”的思想處處可見,有人甚至把這稱為是羅貫中的“封建正統思想”。

不過這可能不是羅老先生的初衷。《三國演義》是在明代成書的,而早在宋代“尊劉貶曹”的思想就已是三國類文藝作品的主基調了。羅貫中只是順應廣大民眾的意願,繼承了這種傾向。

同時,羅貫中的“尊劉”也並非劉備姓劉(劉表、劉璋、漢桓帝、漢靈帝都姓劉,卻是作者鞭撻的對象),關鍵是劉備所率領的軍事集團從一開始就打著“上報國家,下安黎庶(最早在桃園結義中見)”的口號,而這一民族思想一直受人們的追慕;另一方面劉備的軍事集團中劉備的“仁”、關羽的“義”、諸葛亮的“智”、趙雲張飛的“勇”,致使羅貫中把劉備集團理想化進行謳歌讚頌。不過劉備作為集團的領軍人物,集所有的權利和榮譽於一身,在權勢和金錢的誘惑下,勢必當初的那顆“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忠義之心有所動搖。最明顯的就是他想自己當皇帝了。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劉備的身世。關於劉備的身世,最能讓人感興趣的應該就是皇叔這個身份了。現在好多人對此有疑問,那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劉備故鄉在涿縣,史實證明,他確是漢景帝玄孫,漢室宗親。所以皇叔並不是劉備忽悠人的。

那劉備對他的漢室宗親身份是怎麼看待的呢?易中天曾從他的兩個兒子劉封、劉禪的名字上說劉備有稱帝之心。其實從名字上還不足以斷定劉備有稱帝之心,劉備認劉封這個螟蛉之子時絕不會是看上他的名字裡有個封字。

不過劉備有稱帝之心在後來就慢慢表現了出來。先是劉備落難到許昌時,國舅董承曾私下向劉備表示漢獻帝想除去曹操,劉備雖然咬牙切齒,並與董承等人共立了盟誓,不過排在劉備心中第一位的還是怎樣擺脫曹操控制,建立自己的割據勢力。

還有他在向諸葛亮請教天下大勢時,他最關心的還是如何與東吳、曹操抗衡,成為第三股勢力,而非如何營救漢獻帝。如果劉備真憑自己的割據勢力,打敗了曹操,他會甘心只做一個開國功臣嗎?答案是否定的,世上還沒幾人能真正擺脫權力的誘惑。

劉備聽到漢獻帝被迫禪位給曹丕,徒居山陽城時,雖然哭得呼天搶地,但他並未採取實際行動,反而託病不理朝事,政務全交給孔明。在漢獻帝禪位第二年,劉備就在諸葛亮的“妙計(實是借用耿純勸劉秀稱帝故事)”下,“被迫”稱帝。而劉備稱帝的第二天便在大殿上宣佈“欲起傾國之兵,剪伐東吳”以報關羽之仇,全不把曹丕篡漢的國仇放在心上。在眾在臣諫阻無效下,起兵七十五萬(這個是蜀漢對外兵勢最大的一次討伐戰)討伐東吳。

蜀軍一路上勢如破竹,殺得吳軍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孫權沒法可施,不得不送還張飛人頭和範疆、張達二人,並許諾歸還荊州、孫夫人來求和。但劉備並不領情,反想乘機併吞東吳。最後用兵失策,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自己也病逝白帝城。

劉備稱帝時,年號章武,是取自《尚書》:“天命有德,五服五章。”而當時的曹丕年號黃初,孫權稱王時年號黃武,稱帝后改黃龍,連黃巾起義的張角也自以為“黃天”。他們的用意都是要取漢而代之。因為東漢自稱“運應火德”,在五行中土能克火,土屬中央,崇黃。劉備不用黃是自視為漢室正統,仍然崇火德。

在劉備心目中,他要做的並不是張良、韓信那樣的開國功臣,而是漢光武帝劉秀那種繼往開來的帝王。


靜觀夕陽


劉備不救漢獻帝,要放當時的歷史大環境中思考,具體原因,靜聽懷信同學慢慢道來!

第一:當時消息傳播方式單一,曹魏封鎖消息,說是禪讓的,萬一翻供怎麼辦,劉備確實沒有得到漢獻帝死活的正確消息。

第二:請漢獻帝入蜀,請個大爺到家裡,劉備當時以什麼身份相處,所有指揮權交於漢獻帝,劉備的的位置在哪裡?手下的將領百姓不會太買賬。

第三:確認漢獻帝已死的消息,自立為帝重振漢室,劉備當時的口號是還都洛陽,在外人眼裡可謂當時大漢的絕對忠誠者,而且還是漢室後裔,師出有名匡扶正義,所以才有眾多人追隨與他。

第四:蜀地內部的政治環境不允許,大小勢力交織,都有各自利益的盤算。

第五:漢獻帝自己呢?他其實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他知道所有人都不會再去收留他、輔佐他。他就像喪家之犬一般,於是他最後也只是安心的做自己的山陽公。他不指望劉備,也不指望任何人。同時劉協自己也已經沒有了人身自由,雖然被曹丕封為山陽公。即使參見曹丕,都不用俯首稱臣。但是那不過是曹丕用來收買人心的手段,曹丕實際上是為了軟禁劉協。可憐劉協一代帝王一生都在別人的控制之下,作為帝王他自然不甘心,只是他的反抗卻都是徒勞。最後的他也心灰意冷安享自己的晚年。

綜上所述,劉備不救漢獻帝,也有他自己的考慮,身在江湖,身不由己。

我是懷信同學,歡迎大家圍觀賜評,喜歡的話就點點關注。


懷信同學


劉備當時的口號是恢復漢室,他也做到了以漢朝的名義建立的一個國家,但他卻不是把漢獻帝接過來當皇帝,而是他成為漢朝的君王。如果當時的劉備,打敗了曹操統一了中原,那麼漢獻帝所面臨的可能就是被劉備給殺死或者流放,從此隱姓埋名,畢竟當時的劉備已經稱王,不能再讓百姓們只等漢式的正宗天子還活著。

劉備雖然是一個為人敬佩的英雄,但是當有他自己的利益有關的事情,還會以自己的利益為主,畢竟皇室之間為了皇位,兄弟之間都可以互相傷害,更何況他離當時的正宗皇室的血緣差得遠呢。


驢小毛69141


讀《三國演義》的網友都知道,書中“尊劉貶曹”的思想處處可見,有人甚至把這稱為是羅貫中的“封建正統思想”。

不過這可能不是羅老先生的初衷。《三國演義》是在明代成書的,而早在宋代“尊劉貶曹”的思想就已是三國類文藝作品的主基調了。羅貫中只是順應廣大民眾的意願,繼承了這種傾向。

同時,羅貫中的“尊劉”也並非劉備姓劉(劉表、劉璋、漢桓帝、漢靈帝都姓劉,卻是作者鞭撻的對象),關鍵是劉備所率領的軍事集團從一開始就打著“上報國家,下安黎庶(最早在桃園結義中見)”的口號,而這一民族思想一直受人們的追慕;另一方面劉備的軍事集團中劉備的“仁”、關羽的“義”、諸葛亮的“智”、趙雲張飛的“勇”,致使羅貫中把劉備集團理想化進行謳歌讚頌。不過劉備作為集團的領軍人物,集所有的權利和榮譽於一身,在權勢和金錢的誘惑下,勢必當初的那顆“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忠義之心有所動搖。最明顯的就是他想自己當皇帝了。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劉備的身世。關於劉備的身世,最能讓人感興趣的應該就是皇叔這個身份了。現在好多人對此有疑問,那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劉備故鄉在涿縣,史實證明,他確是漢景帝玄孫,漢室宗親。所以皇叔並不是劉備忽悠人的。

那劉備對他的漢室宗親身份是怎麼看待的呢?易中天曾從他的兩個兒子劉封、劉禪的名字上說劉備有稱帝之心。其實從名字上還不足以斷定劉備有稱帝之心,劉備認劉封這個螟蛉之子時絕不會是看上他的名字裡有個封字。

不過劉備有稱帝之心在後來就慢慢表現了出來。先是劉備落難到許昌時,國舅董承曾私下向劉備表示漢獻帝想除去曹操,劉備雖然咬牙切齒,並與董承等人共立了盟誓,不過排在劉備心中第一位的還是怎樣擺脫曹操控制,建立自己的割據勢力。

還有他在向諸葛亮請教天下大勢時,他最關心的還是如何與東吳、曹操抗衡,成為第三股勢力,而非如何營救漢獻帝。如果劉備真憑自己的割據勢力,打敗了曹操,他會甘心只做一個開國功臣嗎?答案是否定的,世上還沒幾人能真正擺脫權力的誘惑。

劉備聽到漢獻帝被迫禪位給曹丕,徒居山陽城時,雖然哭得呼天搶地,但他並未採取實際行動,反而託病不理朝事,政務全交給孔明。在漢獻帝禪位第二年,劉備就在諸葛亮的“妙計(實是借用耿純勸劉秀稱帝故事)”下,“被迫”稱帝。而劉備稱帝的第二天便在大殿上宣佈“欲起傾國之兵,剪伐東吳”以報關羽之仇,全不把曹丕篡漢的國仇放在心上。在眾在臣諫阻無效下,起兵七十五萬(這個是蜀漢對外兵勢最大的一次討伐戰)討伐東吳。

蜀軍一路上勢如破竹,殺得吳軍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孫權沒法可施,不得不送還張飛人頭和範疆、張達二人,並許諾歸還荊州、孫夫人來求和。但劉備並不領情,反想乘機併吞東吳。最後用兵失策,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自己也病逝白帝城。

劉備稱帝時,年號章武,是取自《尚書》:“天命有德,五服五章。”而當時的曹丕年號黃初,孫權稱王時年號黃武,稱帝后改黃龍,連黃巾起義的張角也自以為“黃天”。他們的用意都是要取漢而代之。因為東漢自稱“運應火德”,在五行中土能克火,土屬中央,崇黃。劉備不用黃是自視為漢室正統,仍然崇火德。

在劉備心目中,他要做的並不是張良、韓信那樣的開國功臣,而是漢光武帝劉秀那種繼往開來的帝王。


學史泛舟


對於劉備來說,在東漢末年顛沛流離,但是,憑藉著堅忍不拔的意志和勇氣,劉備得以攻佔益州,奪取漢中,進而成就帝王之業。在此基礎上,如果讓劉備將拼搏數十年打下的基業,拱手讓給漢獻帝劉協,自然是難為劉備的。進一步來說,即便是劉備願意,跟隨他南征北戰多年的文臣武將,又怎麼會願意呢?比如張飛、趙雲、魏延、諸葛亮等人,無疑是對劉備更加忠心耿耿,而不可能支持漢獻帝劉協到蜀地當皇帝。

從這一點來看,劉備沒有迎接漢獻帝劉協,反而自己當皇帝,才是符合蜀漢文臣武將期望的行為。如果劉備真的迎接漢獻帝劉協到蜀地當皇帝,反而可能造成蜀漢的內部消耗,引發不必要的紛爭,在蜀漢本來就相對弱小的背景下,這樣的行為很可能會加快蜀漢的滅亡。

當然還有一個問題,當時劉備偏居一隅離曹魏所在的洛陽相隔千里,劉備如果相救漢獻帝劉協就必須帶兵攻到洛陽,當時劉備沒這個實力,如果真能打到洛陽,劉備也就不用一直在蜀漢偏安一隅了


FJ·榮


 劉備故鄉在涿縣,史實證明,他確是漢景帝玄孫,漢室宗親。所以皇叔並不是劉備忽悠人的。

  那劉備對他的漢室宗親身份是怎麼看待的呢?易中天曾從他的兩個兒子劉封、劉禪的名字上說劉備有稱帝之心。其實從名字上還不足以斷定劉備有稱帝之心,劉備認劉封這個螟蛉之子時絕不會是看上他的名字裡有個封字。

  不過劉備有稱帝之心在後來就慢慢表現了出來。先是劉備落難到許昌時,國舅董承曾私下向劉備表示漢獻帝想除去曹操,劉備雖然咬牙切齒,並與董承等人共立了盟誓,不過排在劉備心中第一位的還是怎樣擺脫曹操控制,建立自己的割據勢力。


  還有他在向諸葛亮請教天下大勢時,他最關心的還是如何與東吳、曹操抗衡,成為第三股勢力,而非如何營救漢獻帝。如果劉備真憑自己的割據勢力,打敗了曹操,他會甘心只做一個開國功臣嗎?答案是否定的,世上還沒幾人能真正擺脫權力的誘惑。

  劉備聽到漢獻帝被迫禪位給曹丕,徒居山陽城時,雖然哭得呼天搶地,但他並未採取實際行動,反而託病不理朝事,政務全交給孔明。在漢獻帝禪位第二年,劉備就在諸葛亮的“妙計(實是借用耿純勸劉秀稱帝故事)”下,“被迫”稱帝。而劉備稱帝的第二天便在大殿上宣佈“欲起傾國之兵,剪伐東吳”以報關羽之仇,全不把曹丕篡漢的國仇放在心上。在眾在臣諫阻無效下,起兵七十五萬(這個是蜀漢對外兵勢最大的一次討伐戰)討伐東吳。


梅姑姑318


誰說沒救?衣帶詔事件不就是劉備救大漢的努力嗎?劉備早期家境不好,書讀的也不多。雖然他起兵很早,但由於底子太薄,在曹操、袁術、袁紹這些大咖面前始終跟不上節奏,別人都已經幾個州了,他卻只能在縣裡混混,雖然一度擁有徐州,但就憑他那點兵力根本守不住。自身都難保,救漢獻帝那更是奢望

後期他雖然有了地盤,然而天下大勢已定,再想問鼎中原,那是痴人說夢,畢竟曹操太強了,劉備想救漢獻帝,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從另一方面想,如果劉備真的打敗曹操,入主中原,就一定還政於獻帝嗎?自己辛苦打下的地盤,到時候拱手讓人,誰會願意?就算你願意,皇帝怎麼想 ,會不會覺得你功高震主,想法子除掉你也未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