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面對他人會有種自卑感?

薄君夫


我不知道你多少歲?舉個例子:有沒有發現一兩歲的孩子喜歡人多,人多很興奮,到了六七歲孩子大了會根據家庭環境慢慢變得有些內向,到了上高中十六七歲突然變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感覺,全世界都有新鮮感不懂社會但內心是覺得以後離開家裡會過的很好,知道在外面碰了釘子經歷很多之後三十歲的時候才發現其實人的能力跟大自然跟社會與人相處都是很深的學問,自卑證明自己過得不好,多看書,多與人交流,慢慢的就會發現其實人並不是想象的那麼難相處。





傲遊藍天lbg


因為內心不夠強大!記得我以前也很自卑,因為身高的原因一直在別人面前直抬不起頭,從小到大站隊形,永遠是排頭兵,心裡無比自卑。後來走出校門,不僅個子矮,零社會關係以及貧困的家境,面對陌生環境徹徹底底的絕望,總覺得比別人低一等,心裡也非常難過,但生活還得繼續啊!於是痛定思痛,從最簡單的開始,有件事我終生難忘。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一個秋天,我在省城武漢的一個工地上做鋼筋工。那天下午,秋日的嬌陽格外溫暖,微風輕拂,工友們一邊嬉笑一邊工作,日子和往常一樣波瀾不驚,可是我們的老闆,也是我的師傅對我發了很大的火,說我把串梁的尺寸搞錯了,當時我是按他說的尺寸扎的,可現在又說我錯了,還連吼帶罵。當時很委屈,想想自己平時乾的都是工友們不幹的,我的工資也是最少的,活卻是最多最累的,不爭氣的眼淚在打轉,卻強忍著。也許是年少不懂事,我丟了扎鉤,向老闆辭工,老闆不願意,更不談給車費回家,我向工友借了車費回家,於是收拾行頭步行至車站,在等車的時候,有好幾輛車居然不要我上去,這時才意識到自己一身爛衣服(已經是我最好的了)象個流浪漢,我連忙舉起鈔票向客車揮舞,終於上了車回家,那段歲月是我最自卑的歲月。因為自己太多缺陷,什麼也不會,人輕微得連個螞蟻都不如,所以才面對他人會有種自卑感。



士心文豐


自卑是在比較的情況下產生的。假如自己比較優越,那他就自信;假如他在某一個圈子中沒有優勢,他自然會自卑。

比如:一個名列前茅的初中生,在他的同學面前,他絕不會自卑,而是自信。

然而,他上了高中之後,成績在班中排名靠後,那麼,他在他的高中同學面前自然很自卑。

同樣的道理,你在你的家族成員中混得最好,你有種高高在上的感覺,但回到單位後,發現每個人的收入都比你高,住房條件好,開的車更豪華,能力也都比你強,你不自卑才怪呢!

因此,自卑是比較產生出來的,不比較就不自卑了。

此外,自卑不見得是壞事情,他有時會激發我們前進的動力。

此外,從事某種特殊工作或在某種特殊場合下就不能自卑,要自信。比如讓你發言,你很自卑,你就會吞吞吐吐,前言不搭後語:假如讓你談判或主持個節目,你更不能自卑;再比如談戀愛時,你自卑會斷送好的姻緣。


yiyi不倒翁


乾貨提示!

學會之後,無論哪方面的自卑都會消除!

樓主這個問題,我之前也遇到過

不過學了心理學之後,就解決了

我綜合分析一下原因

還有訓練方法都教給你。

一.自尊概述

自尊對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影響著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那什麼能決定我們的自尊呢?

作者說,自尊和環境是間接關係,而時刻影響自尊的因素是:你的想法。

記得有部電視劇的女主,在她落魄時,有人問:“你憑什麼硬氣?”

她說,硬氣不是靠環境,而是靠心態。

心態決定想法。當一個人無法改變外部環境的弱勢時,他的想法將決定自尊的強弱。自尊提高了,生存環境才能得以改善。

二、病態的自我批評

每個人幾乎都會自我批評,但自尊不足的人往往對自己更惡毒而病態。這種病態批評矇蔽了人正常、理性的反思。他們放大自己的缺點,擊碎良好的自我感覺,否定自我價值,從而陷入自尊不足的惡循環。

1.自我批評的根源

為什麼會形成病態的自我批評?作者說,自我批評和不良自我感覺有直接關係。而決定人早期不良自我感覺的因素有五個。

①家長將品位、個人需求等與道德掛鉤的程度。比如孩子喜歡某種髮型被指為不良少年,成績不好被認為低分可恥。把個人品位和未完成的任務批為道德問題,會導致孩子自尊不足。

②家長混淆行為和實質的程度。如果孩子在街上亂竄,家長提出危險警告,他們的自尊不會受打擊。但如果直接評價為“壞孩子”,不僅是指責行為,也是人格攻擊。這讓孩子無法區分行為和本質,認為自己和自己的行為一樣差勁。家長若能仔細區分不當行為和本質的好壞,培養出的孩子會有較好的自我感覺。他們對自己的批評也會更加溫柔。

③家長禁止手勢的頻率。孩子因為某些行為挨批受罰,這類懲罰性事件就叫“禁止手勢”。禁止手勢的頻率將對孩子的自我價值感產生重大影響。比如“壞孩子”的批評反覆提及,就會被孩子內化。他們會真的認為自己的確不好。

④禁止手勢的一致性。當孩子做同一行為時,你的反應有時大發雷霆,有時置若罔聞,有時可以,有時不行。這樣前後不一致的反饋,會讓孩子不知所措,產生莫名的負罪感。

⑤禁止手勢源於家長情緒化的頻率。家長在憤怒或心情低落時,對孩子的批評威力巨大。他們把糟糕的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讓孩子產生自我否定和恐懼。即使長大後,那種自責情緒仍會影響和傷害他們。

2.解除批評者的武力

病態的自我批評每經歷一次,都會進一步損傷自我價值感。消除它的負面影響,包括三個步驟。

①揭穿其真實目的。自我批評的聲音,就像有一個批評者在批評自己。要想制服批評者,首先要揭穿他的真面目,分辨和暴露他真正的企圖。每當意識到他出現時,洞察他的目的。比如“你痛斥我,是想讓我懊惱”、“你拿我和別人對比,是為了贏並沾沾自喜”。

②頂嘴。向批評者頂嘴,讓他閉嘴。可以運用兩種方式。

詢問代價。當批評者出現時,想想你因他的攻擊付出的代價。比如“他讓我總認為自己不受歡迎”、“他使我焦慮,總是活在不安中”。

肯定價值。學會肯定自己,用積極的自我價值意識取代批評者的聲音。相信人的存在就是生命價值。每一個為生存而努力的人,都有相同的價值,它無關成就。正如作者所說,我們應該為充實生活努力,而非拼命證實自己。

③讓其失去用武之地。作者說,解除批評者武力的最佳方式是讓其失去用武之地。之所以有人深陷自我批評的泥淖,是因為它能滿足人的一些需求。只是這種滿足猶如飲鴆止渴。止渴只是暫時,而負面影響則是長期的。我們可以通過更健康、更有建設性的方式滿足需求,而非通過自我批評。下面列出三種方式:

感覺良好的需求。老方法是通過和別人的對比,批評督促自己達到高標準,進而獲得短暫的良好自我感覺。但我們更應該學會更客觀、準確地看待自己,並且真正接納自己。

端正行為的需求。老方法是靠批評者監督自己循規蹈矩,更健康的方法是:重新審視這些“準則”的清單和個人標準,判斷哪些真正適合自己。

有所成就的需求。老方法是靠批評者鞭策自己向前。而健康的方法是:首先要摒棄“做了什麼,就有什麼價值”的觀念;其次是學會評估自己的目標,然後確定目標,付諸行動,一步步實現。

上述滿足需求的健康做法,其具體的方法將在下面的內容中闡述。

三、準確的自我評價

自尊不足的人往往用一面扭曲的鏡子觀照自己。他們放大自身的缺點,縮小優點,最終產生強烈的自卑感。

準確地評價自己,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我們需要寫一張自我認知詳細列表。具體步驟如下:

①列出你對自己的看法,包括外表、個性、人際關係、處事能力、學習或工作表現等。

②在你認為是缺點的項目前標“-”,優勢前標“+”。

③把“-”的部分和“+”的部分,分為兩列羅列出來。

④開始修改羅列出的缺點,要遵循四個原則。

不要使用貶義詞。比如“齙牙”改為“前突的上前牙”、“打電話時笨嘴拙舌”改為“看不到對方的表情,感到心慌,有點緊張”。

使用正確語言。用事實說話,不要誇張。比如“大粗腿”改為實際尺寸、“桌上亂七八糟”改為“有三支筆、兩本書沒收拾”。

使用具體而非籠統的語言。刪除“每次”“總是”“從不”這樣的詞,把它們改為具體的情況。比如“丟三落四”改為“偶爾找不到鑰匙”。

找出例外情況或相應優點。比如被批評“不堅持己見”,但優點是“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

⑤修改後的缺點將和羅列的優點形成全新的自我描述。我們可以通過每天閱讀它學會更寬容、更正確地認識自己。

此外,要學會讚美自己的優點。它有三種方法。

日常肯定。把幾句優點綜合成一個肯定句,每天時不時地重複它。比如“我熱情、友好、隨和。”

提醒標識。把優點寫成卡片,把它貼在生活中的各個角落,比如門上、冰箱、衣櫃,或者放在包裡、辦公室抽屜。讓自己時時看到它們,強化優點。

主動整合。把優點從文字轉換為場景回憶。每天選幾個優點,回想證明這些優點的例子,讓自己記起和相信這些優點確實為自己所有。

四、認知扭曲

認知扭曲是病態自我批評者的工具,它以扭曲的思維方式解讀現實,打擊人的自尊。

1.常見的9種認知扭曲

生活中常見的認知扭曲有9種。

①過度總結。根據單一事件總結出普遍規律。比如,一次成績不好就認為自己笨。

②貼統一標籤。不自覺地使用誣衊性的標籤描述自己,而不是準確地描述。比如“我一事無成”、“我呆頭呆腦”。

③過濾。選擇性地只關注負面,忽視正面。

④二元對立的思維。把事物進行絕對化分類,非黑即白,對自己的判斷也是非此即彼。比如,覺得自己不是好人就是壞人,不是成功就是失敗。

⑤自責。為所有的事自責,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錯。

⑥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別人說的話、做的事都與己有關,同時喜歡和人對比。比如,朋友說無聊,你覺得他是抱怨你沉悶。

⑦讀心。沒有任何依據就揣測他人的心思。

⑧控制錯覺。要麼覺得自己無所不能,要對所有人和事負責,要麼倍感無力。比如,一個人覺得自己得為母親的健康負責,為孩子的成績負責。當無力控制時,又認為自己軟弱無能。

⑨感情用事。受控於多變的情緒,認為事情和感覺到的一樣。

2.對抗扭曲

對抗認知扭曲,要時刻對自己的想法保持警覺,同時堅持分析想法以識別扭曲思維。可以運用三欄式方法征服認知扭曲。

在一張紙上分出三欄。

第一欄:自我陳述。寫下自我批評者針對當下的情況說的話。比如“我總是笨嘴拙舌。”

第二欄:扭曲想法。識別自我陳述是哪一種扭曲。比如“我總是笨嘴拙舌。”屬於過度總結。

第三欄:反駁語句。寫出對每一個自我陳述的反駁語句。比如針對“我總是笨嘴拙舌。”可以反駁:“胡說!我也有口齒伶俐的時候。”

五、健康價值觀和病態價值觀

價值觀是人用來判斷事物的準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因此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反應。但它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

1.價值觀讓人產生“應該”的價值準則

價值觀讓人產生“應該”的價值準則。其中包括病態的“應該”。比如,“我應該瞭解一切”、“我應該內心強大,永不受傷”。這些“應該”會以兩種方式攻擊自尊。

①你的“應該”和價值準則可能不適合你。比如,“不顧一切奮進”的準則讓你的父親白手起家,但它可能讓你的生活失衡。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同。

②對行為和品位進行道德判斷和指責。作者說,這個過程從童年就開始了。比如父母說不聽話是壞孩子,弄髒衣服是沒責任心,甚至將喜歡的髮型都與道德掛鉤。這些強加的“應該”讓孩子認為:要麼遵循父母制定的行為規範,要麼做一個一無是處的壞孩子。

如何擺脫“應該”的束縛?

當意識到某個“應該”正損耗你的自尊時,必須將它剔除。在“應該”向你發起攻擊時,可以嘗試準備“口頭禪”的方法回擊它。比如,這個“應該”是:你應該時刻穿得端莊。口頭禪可以設定為:我知道應該注重穿著,但休閒時,我更喜歡T恤,讓人更舒服。

反覆使用你設定的口頭禪,直到自我批評者徹底閉嘴,默默離開。

2.健康價值觀的四個判斷標準

判斷價值觀、自己的“應該”是否健康,可參考四個原則。

①靈活可變。病態的準則一成不變,僵化死板,而靈活的準則允許特殊情況特殊對待。

②內化於心,而非從外界攝入。你的準則應該是經過自己認真思索、真心接納的。它不是生搬硬套自他人的價值準則。

③符合實際。它意味著你的價值準則是經過分析後得出的結論。切合實際的準則會促進積極結果的產生。比如,“婚姻應該天長地久”的準則不符合實際。因為它不以結果為依據,而是死守“長久”。這“長久”也許是一段比離婚還痛苦的婚姻。

④提高生活質量。健康的價值準則不會令你畏首畏尾,不會讓你不斷自我犧牲直至筋疲力盡。它會給你追尋情感、智力、消遣等需求的靈活性。它會提高你的生活質量,而不是束縛你。

六、回應他人的批評

對自尊不足的人而言,他人的批評讓你沮喪,喚醒你內心病態的自我批評,從而進一步侵蝕自尊。另外,他人的批評是根據他人的經驗和主觀作出的評價。因此,我們需要學會對這些批評作出有效的回應。

1.三種回應批評的無效方式

要想有效地回應批評,先要知道什麼是無效的回應方式。它包括以下三種:

①咄咄逼人型。這是指對批評進行反擊。比如,有人調侃你的體重,你用他的血壓反攻。有人說:“你這個做得不漂亮。”你回應:“你也好不到哪裡去。”

②被動承受型。它是指一遇到批評就表示認同、道歉或投降。比如,妻子抱怨丈夫太胖,他馬上迎合承認自己快成豬了。

③被動承受-咄咄逼人複合型。這是上述兩種回應方式的綜合方式。在被批評的當下,當事人被動道歉或答應改正。但之後卻沒有改變,或是進行其他的攻擊行為。

2.三種回應批評的有效方式

瞭解了回應批評的無效方式,我們要學會有效的回應方式。它包括以下三種:

①承認。當批評的內容準確無誤時,只需認同批評者的觀點即可。比如回應,“是的,你說得對。”這能馬上終止對方的批評。

②含糊。這個方法適用於回應非建設性和不準確的批評。它是對批評者表示象徵性的同意,包括三種技巧。

部分同意。只同意批評的部分內容。比如被批評:“你太不靠譜了,竟然忘記了接孩子!”可以回應:“上週孩子體育課結束時,我的確忘了接他們。”

同意可能性。這意味著在同意批評時會說:“你可能是對的”。

同意原則。承認批評者的邏輯,使用“如果……那麼……”的模式。比如被批評:“你的方法錯了。這樣會讓事情越來越糟。”可以回應:“是的,如果方法不對,事情會越來越糟。”

③探究。無法確定對方批評的真實目的時,可以通過提問探究他的意圖。探究的關鍵詞包括“具體來講”“比如”“究竟”等。比如提問:“我不是很明白,是否可以具體一點或者舉個例子?”

七、設定目標和計劃

作者說,強大的自尊取決於兩件事。一,學會正確地看待自己;二,實踐的能力,認清自己的所需,然後用行動去創造自己的生活。這一節將幫助你找到目標,設定行動計劃。

①你想要什麼。制定目標的第一步是探尋自己的內心所需,然後把它們羅列出來。比如,人際方面是多些時間和家人相處;物質方面是購房;心理成長方面是控制情緒,鍛鍊毅力。

根據列出的清單,問自己以下四個問題,列出相應的答案。

什麼讓你不滿意或不順心?

你渴望什麼?

你的夢想是什麼?

你的小確幸是什麼?

②選擇奮鬥目標。根據上述四個問題的答案清單,對它們進行篩選和評估。

首先從中分別篩選出四個長期目標、中期目標和即期目標。然後對這12個目標進行評估。評估方法如下:

用1~10為你對目標的渴望程度進行評級。1表示對它沒興趣,10表示願意全情投入。

用1~5對每個目標的潛在成本進行評級。成本包括時間、努力、金錢或壓力。1表示成本最低,5表示最高。

用1~5為每個目標的阻礙因素進行評級。比如需要特殊培訓、心理恐慌、他人的反對。1表示阻力最小,5表示障礙重重。

最後,總體評級=渴望程度的評級-(成本評級+阻礙評級)。如果總體評級為負數,則意味著目標很難實現;如果是正數,數字越大,目標實現的概率越高。

作者說,無論何時,都應該為至少一個長期、中期和即期目標同時奮鬥。

③把目標具體化。評估完成後,在長期、中期和即期目標中各圈出一個,開始著手行動。行動前,要明確目標內容、時間、地點和任務,同時細化目標的實現步驟,按步驟一步步完成。

此外,完成目標時可能會遇到六種阻礙,我們需要警惕並規避它們。

不周全的計劃。沒把大目標細化、具體到每一步。

不充足的知識。缺乏展開行動的必要信息,就像隨便跳上一輛地鐵,卻指望它能到達你要的地點。

不恰當的時間管理。這會招致滿盤皆輸的結果。所以在制定理性目標,細化到每一步的同時,要合理地分配時間,清楚當下該做什麼。

不現實的目標。如同井中撈月,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註定會失敗。

對失敗的恐懼。自信不足的人,對失敗的恐懼將成為他們實現目標的攔路虎。

對成功的恐懼。害怕成功後將迎來更大的失敗。他們的座右銘是“爬得越高,摔得越慘”。

結 語

自尊決定了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他與這個世界的相處方式。

自尊不足的人,很難自信,也很難通透地對待人生。反之,恰到好處的自尊,讓我們擁有健康、積極的人生。而首先,我們得有勇氣改變,行動起來。

我是老哈,如果有什麼心理問題可以關注我哦!



老哈帶你聊心理


當你發現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你自己,這場戰役,你就註定無路可逃。你必須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事實,即使這是很殘酷痛苦的:你必須適應這個凡事不如意的世界,儘管你已經很努力。在自卑面前,每個人無可逃避,你如何人面對自己的自卑,就決定了你的命運。個體心理學大師啊德勒告訴我們:面對自卑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擁抱他,能後超越他。他一再強調,自卑是人性的一部分 ,自卑不是壞事,他是讓你進化成長的“精神荷爾蒙”。但是有人無法面對自卑,於是他的自卑毀滅他自己的催名詛咒。超越自卑,你才能釋放被封印以久的潛能。或用自卑,你才能擁有面對不如意的抗體。在與自卑的戰役中,沒有人可以幫你,更沒有人可以代替你。事實上,超越困境和自卑的要鎖,就是你自己。如果自卑是詛咒,你就是解除詛咒的法師。如果自卑是毒,你自己就是解藥。



小鵬和小波


我也有自卑。自卑就是因為自身的某些方面不如別人。從小就很瘦,家境一般,學習能力也不出眾,這可能就是我自卑的源頭。身體瘦弱,不太敢和人起衝突,導致性格有些懦弱;家境不好,從小就比較習慣節儉,很容易摳門,沒有大的格局;學習能力不行,自己經常成為彰顯“別人家孩子”的墊腳石,沒有太高的學歷和高薪的工作。沒關係,這世上最多的就是平凡的人,接受自己的不出眾,與自己的平凡和解,然後在平常的日子裡儘自己的可能去改變現狀,改變自己,盡人事而聽天命,如是而已



雲之彼端123


首先咱說一說第一種。因為跟這個人不熟悉,互相交流有障礙,不知道話該怎麼說,所以就會吞吞吐吐,有一種拘束感,這是社交不廣導致的後遺症,多交流,學會見啥人說啥話,懂得察言觀色就好了,就不自卑了。

第二種就是別人比自己強,遇到比自己強的人就害羞,老認為人家就是老大,就比自己高一截,認為自己說什麼都不如人家,有崇拜虛偽的感覺,這種自卑更難受。

其實人要往寬處想,別人也是人,他也一日三餐,咱也不求他什麼,有什麼好自卑的,把腰桿挺起來,我們都是人,你說是嗎?


肖為華


真正的自信,是全然的自我接納。

很多人問我,你為什麼這麼自信?是不是因為你個人條件很好?

首先,我需要承認,我個人條件確實不差。但是,也絕對沒有好到什麼程度,我自認為,我就是個幸運的普通人。

真的,這個世界上牛人太多了。沒有一個人,敢說自己是世界上最美、最富有、最有能力、最有才華的人。但是,這些東西都跟自信沒有關係。

其實,真正的自信,就是全然的自我接納,接納自己的一切,與自己、父母、原生家庭、成長經歷等一切和解。

沒有人的成長經歷是一帆風順的,沒有人從未受到過傷害,但是,這些,並不妨礙你自信。

你自信,並不是因為你完美,沒有誰是完美的,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沒有缺點的人是不存在的,同樣,沒有優點的人也不存在。你需要多多發現自己身上的優點,同時,接納自己的缺點,發自內心地去愛自己。

你,就像你的指紋和瞳孔一樣,是這個世界上最獨一無二的你!你需要發自內心地愛你自己,放棄自我否定和自我攻擊,全然接納自己的一切,與自己和解。

不愛自己的人,絕對沒有能力去愛別人;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人,別人也不會愛你。這就是愛的真相。

——劉語絲Angela


劉語絲Angela


如果經常拿自己沒有的和別人擁有的去比,那將會越來越自卑。其實每個人都不會十全十美,有父母寵愛的孩子可能比不過一個單親家庭孩子內心強大,有漂亮臉蛋的可能沒有富豪爸爸,一個人變成熟是通過學習反觀自己,肯定自己所長,認清不足,揚長補短,磨練自己,內心深處堅強,待人溫和,建立自信。


黛絲淵


可能是你從小生活的環境和你自己性格養成的結果。比如,你生活在農村或者你家裡比較貧困,又或者你從小學習,生活上比不上別人,工作上到處碰壁,導致你骨子裡的自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