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殺衛子夫後悔嗎?

asd0147014


衛子夫是劉徹的第二任皇后。

劉徹在姐姐平陽公主府的廁所裡見到了歌伎衛子夫。歌伎是官府或貴族家中專門進行音樂表演的女奴,衛子夫和她的姐妹、兄弟的出身都很下賤,下賤到他們都是同母異父,甚至不知道父親是誰。即使這樣,劉徹後來還是封了衛子夫為皇后。

皇后之位不同於一般妃嬪,那是皇帝的嫡妻。劉徹能讓出身如此低的衛子夫做皇后,而且還封她生的兒子為太子,說明劉徹和衛子夫是有感情的。

劉徹晚年,因為奸臣的構陷,他殺死了自己的太子,殺死了孫子,逼死了衛子夫,相當於滅了自己的門。但是很快,劉徹就察覺到了太子一家的冤枉。幾十年的夫妻、父子情分讓老皇帝痛苦不堪,後悔、憤怒、自責讓晚年的劉徹痛不欲生,他殺死了構陷的奸臣,登上高臺思念兒子,寫文章懷念兒子,然而什麼都無法挽回了。


故紙匯


衛子夫是漢武帝劉徹愛上的第一個女人,而且衛子夫也是第一個為漢武帝生兒子的女人。因為衛子夫是他的最愛,還是太子劉據的母親,所以,他就把衛子夫給封為了皇后。

可是,後來劉徹逼死了自己的太子劉據,衛子夫也因為這件事而死,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還有衛子夫死後,漢武帝有後悔嗎?

我們從頭開始說起吧。

姐姐家初見衛子夫,當場臨幸

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她在家裡養了很多美女,目的就是想要獻給自己的弟弟漢武帝,有一次漢武帝來姐姐家玩,平陽公主就把那些訓練已久的美女叫上來表演才藝。

可是,漢武帝一個沒看上。

這時候他的眼光落在了一個侍女的身上,這個侍女就是衛子夫。

漢武帝就讓衛子夫給自己跳舞,衛子夫就來了一段。漢武帝很欣賞,當時漢武帝說要去換衣服。

平陽公主就讓衛子夫一起跟著漢武帝去了,漢武帝在平陽公主家,就把衛子夫給臨幸了。

衛子夫進宮受寵幸,因生兒子被封皇后

衛子夫一開始進宮,大概一年多的時間,漢武帝把他給忘了,但是,一年之後漢武帝再次見到衛子夫,才發現宮裡還有這樣一個美女。

然後,就時常把衛子夫帶在身邊,兩個人在一起久了,衛子夫為漢武帝生了三個女兒,一個兒子。

漢武帝三十多歲的時候,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兒子劉據,他就把這個兒子封為了太子。

衛子夫也母以子貴,被封為了皇后。

但是,隨著時日的推移,過了十多年的時間,衛子夫年老色衰了,漢武帝又開始移情別戀了,他又愛上了年輕貌美的李夫人。

太子劉據被逼造反,衛子夫愧疚自殺

漢武帝晚年,用了一個叫江充的酷吏。這個江充和太子劉據有矛盾,所以,他就想設計把太子給扳倒。

江充很瞭解漢武帝,對於漢武帝來說,他最討厭的就是巫蠱之術。江充就從一個案件調查開始,和巫蠱聯繫在一起,然後又引身到太子身上。

他說是太子也在陷害漢武帝,太子劉據沒有做這樣的事情,他一時沒有忍住,就把江充給殺了。

江充是漢武帝最信任的寵臣,殺江充這樣的人是需要漢武帝同意的。

但是,劉據沒經過任何人的同意,就擅自殺了江充。

江充一死宰相就說太子劉據造反了。

對於宰相的話,漢武帝還是相信的,他就讓宰相帶著他的衛隊,來和太子劉據對峙了。劉據害怕就逃跑了,在逃跑的路上,劉據就自殺了。

衛子夫作為太子的母親,兒子死後傷心過度,那時候她想要見漢武帝一面,但是,漢武帝不見他。所以,最後在十分絕望的情況下,他也選擇了自殺。

那麼,衛子夫死後漢武帝后悔了嗎?

後來太子劉據被殺這件事是冤枉的,已經被查明瞭。漢武帝十分震怒,他把江充的一家,全部給滅了族。

為了表示自己的過錯,他還修建了一個思子臺。

這說明漢武帝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但是,作為天子的人,他們即使做錯了事情,也不會承認的。

畢竟在人民的意識裡,天子怎麼可能會做錯事呢?

不過通過漢武帝對兒子的舉措,可以看出衛子夫死後,他肯定也是後悔的。但是,這時候後悔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

當然了衛子夫對他來說,也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所以,他也不需要對衛子夫做什麼了。


不才講史


後悔嗎?沒覺得他有後悔,而且衛子夫並不是劉徹殺掉的,只能算是逼死的。

一場巫蠱之禍逼死了他的老婆和兒子,事過後,他為兒子修思子臺、寫罪己詔,但對於老婆他就像裝傻一樣,堂堂大漢皇后居然以一口小棺葬身在桐柏亭,他寧願茂陵的皇后陵地一片空地也沒有在事情大白後將其遷入茂陵。


衛子夫本是劉徹的胞姐平陽公主府中的一個歌姬,劉徹在一次巡遊回程前往公主府看望平陽公主時看上了她。彼時劉徹那“若得阿嬌作婦,必作金屋貯之”的髮妻陳阿嬌一直沒有生下一兒半女,日益嬌縱的皇后讓劉徹對她的感情越來越淡。

被垂青的衛子夫跟隨劉徹進了皇宮,但劉徹卻把她給忘了。一年多後,劉徹在釋放一批年老的宮女出宮時,衛子夫才有機會請求劉徹讓她也一同出宮,這樣,劉徹又重新注意到了這個一時興起看上的小歌姬。

劉徹很快就寵幸了衛子夫,而易孕體質的衛子夫很快就給劉徹生下了長公主而越發受寵,在劉徹二十八歲那年,衛子夫又替劉徹生了下他的第一個兒子,太子劉據。按照古人早婚早育的現象來說,劉據這個晚來的兒子可謂是非常晚了。

母憑子貴,替劉徹生下長子的衛子夫一時間風光無限,盛寵一時,而陳皇后在她一次又一次的花樣作死的行動中終於刷夠了劉徹的討厭度,寡情的劉徹大手一揮就讓陳阿嬌去了長門宮唱《長門賦》去了。

皇后被貶,下任皇后的熱門人選衛子夫很快就接任後位。衛子夫是個賢惠的妻子, 她替劉徹生育了一個太子三個公主一共四個孩子,雖然寵愛不斷卻從不恃寵而驕,那種一國之母的大氣、賢良淑德在她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

在當時的大漢朝,風頭最盛的就是衛氏家族,衛子夫的弟弟衛青是戰功赫赫的大將軍,七戰七捷的戰績讓他迅速進入了政治權力的中心。而衛子夫的外甥霍去病也不輸於自己的舅舅衛青,十七歲便一戰封侯,封狼居胥更是大快人心。自己是皇后,兒子是太子,弟弟和外甥都是封邑萬石的大將軍,即使是衛子夫絲毫不沾政治,但功高震主,時間久了劉徹自然對衛子夫有了心防。

最重要的是隨著太子劉據的長大,衛子夫容顏的老去,劉徹對她的情意也斷了,有的只是對皇后的敬重。普通人都有七年之癢,更可況是佳麗三千的皇帝,劉徹的寵愛很快就給了王夫人,李夫人,鉤弋夫人,深宮裡本來就是個只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的地方。

人老了就開始迷信,像隋文帝,像唐太宗,晚年的劉徹也沒能免俗,越來越崇信方術,疑神疑鬼,害怕巫蠱之類莫須有的東西。

事情還得從丞相公孫賀的兒子公孫敬聲因為貪汙軍費說起,公孫賀為了救出兒子,就抓捕了當時正在被通緝的朱世安想將功贖罪,但萬萬沒想到的是,朱世安為求自保居然上書稱公孫敬聲和陽石公主私通,還在馳道上埋小人詛咒皇帝早死。這讓劉徹非常震怒,晚年的劉徹迷戀丹藥就是為了能長生不老,可是現在居然有人詛咒自己早死,公孫敬聲因此被捕入獄。

正所謂樹倒猢猻散,公孫敬聲入獄後,多的是落井下石之人,而晚年的劉徹又昏聵不堪,這場災禍導致公孫賀父子冤死獄中,而衛子夫的三個女兒中有兩個:陽石公主,諸邑公主被牽連而死,衛青的長子衛伉也因此死於非命,太子一黨衛氏一族開始元氣大傷。

巫蠱之禍讓整個京城是烏煙瘴氣,人人自危,因為皇帝的昏聵所以小人得以得道,奸臣江充就是趁著這個混亂的時機向劉徹進言太子劉據做木頭小人詛咒皇帝。江充和太子劉據本就有嫌隙,他擔心太子登基後會被清算,所以先下手為強進讒言中傷太子。劉據為求自保起兵誅殺江充,而衛子夫將自己的皇后印綬交予了太子,默認他的行為。

這時的劉徹並沒有在京城而是在甘泉宮修養,所以他只得派人前去打探,而前去打探的人貪生怕死,沒到長安城就回去向皇帝覆命說太子真的造反了。劉徹信了使者的話於是出兵平反,太子的起兵很快就被鎮壓,太子劉據自盡身亡。

太子一族因此被誅殺,衛子夫在劉徹派人前來收回她的皇后印綬是自殺身亡,衛氏一族就此七零八落,不復當初的風采。

劉徹對於衛子夫的死是不後悔的,自古無情帝王家,薄情的劉徹對她早就沒了當初的情意,衛子夫的死對於他來說只是死了一個早不受寵的女人,這時的衛子夫就像當初的陳阿嬌一般,還沒有自己的兒子自盡讓人那麼傷心。


疑今察古幾復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糾正提問者一個常識性錯誤。漢武帝劉徹沒有殺衛子夫,衛子夫是自盡身亡,而且是真自殺,並不是“被自盡”那種!

關於衛子夫為何要自盡這個問題,除了衛子夫自己,恐怕沒有人能給出真正的答案。兩千多年來,爭議一直沒有斷過。有人說衛子夫是覺得兒子“謀逆”有愧於漢武帝,所以自盡了。也有人說,衛子夫太瞭解漢武帝,自己不自盡將來也沒有好果子吃,倒不如自盡了事、免得受辱。還有人說,衛子夫是想以自盡的方式抗爭、為兒子鳴不平……總之,什麼樣的說法都有,這裡我們就不去鋪開說了。那麼,衛子夫自盡之後,漢武帝后悔嗎?

思子宮非思妻宮

“巫蠱之亂”平定之後,漢武帝也漸漸從氣頭上冷靜了下來,冷靜下來的漢武帝越想越覺得不對勁:劉據是嫡長子、名正言順的皇太子,只有老老實實、本本分分,熬死自己他就是將來的皇帝!為什麼要舉兵“謀逆”呢?這個“逆”謀的毫無意義,不是嗎?

不久之後,田千秋上書為劉據鳴冤。再聯繫“巫蠱之亂”前前後後發生的事情,將這一切串在一起,漢武帝忽然發現,自己讓人給玩兒了……不僅是江充、蘇文,或許還有躲在陰暗角落裡的李廣利、劉屈氂!但是,兒子劉據已經死了、無論如何也活不過來了。而且,劉據的“謀逆”罪是自己定下的,君無戲言!漢武帝絕對不能出爾反爾、絕對不能認這個錯。

最終,漢武帝只能是把江充、蘇文當成了出氣筒,將二人夷滅了三族。可是,漢武帝還是不解氣,之後又陸續尋找由頭滅掉了李廣利全族並將自己的侄子劉屈氂腰斬於市!當然,殺他們的理由與“巫蠱之亂”的定性無關,劉據依然是“叛臣、逆子”。無論劉據是否情有可原,對君動武就是謀反、對父動武就是忤逆!承認“謀逆”情有可原,後患無窮。因此,漢武帝至死也沒有從國家的層面為劉據平反。他選擇了另一種方式,從父親的層面追思兒子,並命人建起了一座思子宮,以示對兒子的思念,也等於是變相承認了劉據“謀逆”情有可原,算是給兒子一個交代了。

請注意,漢武帝建的是思子宮,不是思妻宮!對於衛子夫,漢武帝沒有任何表態。當初蘇文命人以小棺將衛子夫草草入殮,漢武帝也沒有表示出任何異議。換言之,對於漢武帝而言,對兒子的死肯定是有些內疚、後悔的。對於衛子夫,恐怕未必……

對妻妾素來刻薄寡恩的漢武帝

無論是原配陳皇后、還是漢昭帝劉弗陵的生母鉤弋夫人,包括那位曾經讓漢武帝“魂牽夢繞”的李夫人……對於漢武帝而言,她們不過就是政治棋子和滿足慾望、傳宗接代的工具罷了。

為了清除竇太后和竇氏外戚的影響力,漢武帝毅然決然地廢掉了陳皇后。為了防止子幼母壯、太后弄權,漢武帝不顧兒子劉弗陵尚幼,冷血無情地殺掉了劉弗陵的生母鉤弋夫人!在誅殺李廣利全族之時,恐怕漢武帝也未見得想起過已故的李夫人……既如此,他對衛子夫又有多少情分可言呢?

衛子夫因何得寵

衛子夫被漢武帝看中純粹是一次偶然的機會。漢武帝駕臨胞姐平陽公主府邸,平陽公主知道自己這位胞弟好女色,於是投其所好找來了幾位美女歌舞助興,衛子夫便是其中之一。漢武帝一眼便看上了年輕貌美的衛子夫,接下來的事情用腳趾頭都能想明白是怎麼回事,衛子夫就這樣成了漢武帝的女人。用現在人的話說,漢武帝當初不過就是“一過性雄激素氾濫”而已。

在對待ONS的問題上,漢武帝明顯比後來的明神宗朱翊鈞要厚道得多,沒有提起褲子就不認賬,而是把衛子夫納為了側室。在此之後,衛子夫之所以得寵,有兩個重要原因:

一)她生下了漢武帝的第一個女兒和第一個兒子!漢武帝即位之後,雖然妻妾不少,卻一直沒有生下孩子來,甚至還一度被人懷疑沒有生育能力。衛子夫女兒的降生幫漢武帝徹底擺脫了窘境。隨著兒子劉據的降生,漢武帝又擺脫了後繼無人的窘境,這一年漢武帝已經年近三十了!

二)漢武帝慧眼識珠、發現了軍事奇才衛青。衛青不是別人,正是衛子夫同母異父的親弟弟!隨著衛青的崛起,出於籠絡衛青的需要,漢武帝自然對衛子夫另眼相待。說到底,這裡面絕大多數還是政治需要,究竟有多少感情成分,真的不好說。


衛子夫因何失寵

關於衛子夫因何失寵這個問題,無外乎兩個原因:

一)年長色衰。前面說了,漢武帝當初之所以看上衛子夫,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她長得漂亮!隨著年齡的增長,衛子夫青春不再,哪裡敵得過新進宮的年輕女子!漢武帝很快便移情別戀了,什麼李夫人、鉤弋夫人……早就將衛子夫拋諸腦後了。

二)衛霍的崛起。隨著衛青和霍去病在軍中地位的不斷提升,漢武帝的心也越來越不安。為了防止衛霍外戚勢力尾大不掉,漢武帝採取了衛霍分權、相互制衡的策略,同時又在刻意提拔一些第三方勢力、用以牽制衛霍。後來的貳師將軍李廣利早年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很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出於對衛霍外戚勢力的不放心,漢武帝刻意疏遠衛子夫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因為與匈奴的作戰仍在繼續,漢武帝短期內還離不開衛青和霍去病,加之衛霍在軍中的影響力甚廣。衛子夫雖然失寵,但漢武帝對她還是給予了相當的尊重,即便在霍去病、衛青相繼過世之後,漢武帝也仍然給予了衛子夫必要的禮遇。

隨著霍去病、衛青的辭世,衛子夫對於漢武帝的政治作用也越來越小。加之劉據性格溫和,與漢武帝處處爭強好勝的性格格格不入,被漢武帝認為“子不類父”,衛子夫的日子也越來越不好過。有心之人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不斷將髒水潑向劉據,最終引發了“巫蠱之亂”。

這個時候的衛子夫不但年老色衰、早已不得寵,而且還失去了衛霍兩大靠山,在政治上也失去了利用價值。對於漢武帝而言,彼時的衛子夫恐怕除了兒子和閨女他媽,已經沒有任何特殊的地方了。衛子夫自盡,漢武帝無非就是身邊少了一個經常看見的熟人罷了,根本談不上什麼後悔不後悔的。相反,個人認為漢武帝甚至還很有可能因為兒子的死遷怒衛子夫、認為她教子無方!那就更加不存在什麼後悔不後悔的了。當然,這一切都只是合理化猜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農民工歪說歷史


嚴格的說,衛子夫女士是自己結束了生命。當然,這個和劉徹有直接的關係。

衛子夫女士的一生實在太傳奇,即便是現在喝過狗血的編劇也望塵莫及。

衛子夫的傳奇人生,應該是從她女奴的身份開始。

一個女奴爬到皇后的寶座,沒有自身的努力和才智肯定不行,但純靠自己的努力,同樣也不行。衛子夫女士溫柔敦厚,性格和品德都無懈可擊,可就在她人生即將達到最高峰,高升皇太后之際,意外以絕大的悲劇收場,不得不讓人感嘆。

錦鯉衛子夫

衛子夫的出場和平陽公主有關。

漢武帝劉徹的老媽王娡女士是二婚,嫁得相當不錯,第二任老公是西漢王朝的第六任皇帝劉啟。王娡和劉啟生了三女一男。劉徹是么弟,長女就是平陽公主。

平陽公主的名字,不得而知,反正在儒家思想的控制下,女性往往只有姓。我們就稱呼她為平陽公主。這位平陽公主據說是很寵愛她的這位么弟劉徹,想來原因也很簡單,一是劉徹是四姐弟中的么弟,家裡最小的總是寵愛多一些。二是劉徹先生是西漢王朝的第七任皇帝,所以即便平陽公主是老姐,日常也總是馬屁迎上。

這位老姐對劉徹的關心可算得上是全神貫注。

她不久就發現小弟弟劉徹一直沒有兒子。在古代社會中,認為不生兒子,責任應該在女士身上。顯然劉徹身邊的女士們有問題,這讓老姐平陽公主有些焦心。

於是老姐就在自己的府中,親自選拔了一批嬌豔如花的少女,進行全方位的培訓。這批以捕獲劉徹為目的的少女團,總是會在劉徹拜訪老姐的時候出現,載歌載舞,左蹦右跳。

這少女團體中的佳麗,無一不做著美夢,且個個技藝精湛,萬一被劉徹看上,則必將攀上頭條,火光四濺。

但我們的女主角衛子夫女士,是女奴的女兒,還沒有資格進入這個圈圈。

公元前139年,就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次年,春季上巳節,劉徹御駕親臨渭水,與百姓一同祭祀。

劉徹在返回皇宮的途中,再一次拜訪平陽公主。少女團自然全部出場,又歌又舞,杏眼都瞧向那十九歲的皇帝。

偏偏那年輕的皇帝看慣脂粉,完全不為所動。

平陽公主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只好再換一批候補娘子軍出場,我們的女主衛子夫就在其中。這候補軍團出場跳到一半,劉徹的眼睛就已經離不開衛子夫女士。

由此可想,衛子夫的容貌是真的可以稱得上是“光豔奪人”。在一群美女當中脫穎而出的難度可想而知。

“春風雨露一相逢”,剩下的事情順理成章。

衛子夫被劉徹帶往後宮,開始了她人生的另一篇章。

炙手可熱

衛子夫進了後宮,才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實際上那後宮的確不比平陽公主的府邸,衛子夫在府邸裡可以算得上是“容貌奪人”,可在後宮面對那麼多的“杏眼桃腮”,衛子夫的優勢不再。

更何況,衛子夫還要面對來自皇后陳嬌女士的打擊。而自從劉徹和她春宵一刻後,就已經像是完全忘記,久不見面。

衛子夫的一腔熱情,化為一腔淒涼,可在皇宮內院,誰也幫不上忙。

然而,幸運的人始終是一條錦鯉。

一年後,劉徹要釋放一批宮裡的老奶,因為人數太多,宮裡也實在裝不下。

衛子夫打報告進入這批老奶之列,想來皇后也是滿心歡喜。

當衛子夫隨著這批宮女去覲見皇帝,做最後告別的時候,她不由的流下眼淚,恰好被劉徹看到。“梨花帶雨,我見猶憐”可能就是形容此時衛子夫的狀態。

劉徹再一次看得心動,不由想起他們的第一次相會情景。於是留住衛子夫,開始寵幸有加。

自此衛子夫不但得到劉徹的愛戀,而且“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衛子夫的大哥衛長君,擔任宮廷侍從官(侍中)。

衛子夫的二哥衛青,不久擔任軍隊最高統帥,大將軍,而且還娶了他的主子平陽公主。

衛子夫的姐姐衛君儒,嫁給了宰相公孫賀。

衛子夫的妹妹衛少兒,最初和平陽公主的家人霍仲孺私通,生了一個兒子霍去病。而霍去病稍後和舅父衛青並居高位,擔任軍隊總指揮驃騎將軍。

衛少兒再次嫁給破落戶陳掌後,陳掌擔任太子詹事。

而衛子夫自己,則生了三女一男。這個兒子就是劉拒,之後成為太子。

公元前128年,劉徹正式冊封衛子夫為皇后,衛氏家族權傾朝野。說都想不到一個女奴的女兒,竟然可以手轉乾坤,成為皇后。

喪鐘敲響

按說衛子夫的地位應該是牢不可破。衛子夫和她的兒子也算得上是兢兢業業,小心謹慎。該辦的事情全都辦的漂亮,更是不敢依仗權威。


但事情還是要發生。

這個劉拒完全不像他的老爸劉徹,劉徹反應靈敏,聰明能幹,又好大喜功。而劉徹性情溫和敦厚,史書上說他“仁恕溫謹”。

事情就出在劉拒的“仁恕溫謹”上。劉徹因為年紀漸漸上去,開始讓太子逐步管理。太子劉拒一反之前官吏的肅殺之氣,往往糾正官員的過於嚴苛的刑判。

這就讓一些官員開始不滿,一開始是私自議論,逐步開始進行有目的的上書奏議。反正誣告的名目五花八門,我們完全可以腦補一下。

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衛子夫逐步失去容顏,色衰則愛馳。皇帝劉徹同萬千臭男人一個樣子,喜歡年輕貌美。後宮漂亮的王夫人、李夫人、趙鉤弋輪番上陣,衛子夫的危急到來。

公元前106年,衛青逝世。

太子一直不討好那幫子官吏,皇后又失去寵愛,大將軍逝世,於是衛氏家族遭受了一波最為嚴重的打擊,可謂萬箭齊發。

太子現在只能仰仗父親,而父子之情在宮廷中淡薄如紙。

公元前91年,權臣江充(這個人實在不想寫,太讓人噁心)將太子拉入“巫蠱”事件。

劉徹這一年已經67歲,本來準備安然的四腳朝天。正是這個準備讓江充感到絕望,因為太子如果順利繼位,那麼自己的腦袋肯定就不是自己的。

“巫蠱之亂”的詳細過程就不再這裡論述,總之這次事件的結果就是引出(或者說是逼迫)太子謀反。

香消玉殞

江充在劉拒的叛亂中被劉拒砍了腦袋(不作不死),太子劉拒也正式被逼迫造反。盛怒之下的劉徹血壓升高,派人收走衛子夫的皇后玉璽。

衛子夫聽到太子劉拒失敗的消息後,就知道會有這種結局。這世界上的女子若是要有個可以依靠的男人,那必將是兒子。

丈夫的依靠則來自於女人的運氣。可惜衛子夫此時已經感到她這一生的運氣已經用完。她是一個溫柔敦厚的女性,但也絕對是一個勇敢的女性。

衛子夫痛哭了一場,拒絕再接受更屈辱的厄運,然後懸樑自盡。

衛子夫的一生開始於香豔豔的傳奇,卻在血淋淋的傳奇中結束,一生都在傳奇中度過。

至於說劉徹是不是後悔衛子夫的死去,我們大可以看看他隨後的作為。

衛子夫死去後,劉徹發了瘋。但絕對不是為衛子夫的死去而發瘋,而是為了太子的造反發的瘋。

他沒有辦法誅太子三族,原因當然是他自己就在三族之列。於是他下令誅衛氏三族。死於這道命令下的人,直接間接的有數十萬之眾。

即便隨後不久,劉徹開始反省對待太子的冤案,也僅僅是處於對太子的思念,順便裝一下樣子,否則不會眼看著年幼的孫子被關在監獄裡面。

而對於衛子夫的感情,恐怕早已經被後宮新歡衝得煙消雲散了。


叄牛不讀書


最是無情帝王家。漢武帝是不可能為衛子夫之死而後悔的。

巫蠱一案水落石出之後,陷害太子的人都遭到了漢武帝的嚴懲,首惡江充被夷三族,蘇文、莽通全被處死,奉命捉拿太子劉據,逼得太子自殺的商丘成、張富昌、李壽也紛紛被殺,誣陷太子的李廣利與劉屈犛也都被滅族。

漢武帝對劉據之死是真心後悔的,他修建思子宮、望思臺,就是想招回太子的魂魄,希望太子原諒父親的糊塗。



(衛子夫劇照)

相比之下,衛子夫死後只用一具小棺材裝著草草埋葬,巫蠱一案後漢武帝也沒有給她一個說法,沒有給衛子夫定諡號,也沒有讓她入太廟享受祭祀。

直到劉據的孫子劉詢當上皇帝后,才諡衛子夫為“思”。如果漢武帝后悔,會是這個結果嗎?

早在江充把巫盅一案的矛頭引向太子之前,衛子夫的妹夫、丞相公孫賀被捕下獄,最後死在獄中;衛子夫的兩個親生女兒諸邑公主和陽石公主被武帝處死;衛子夫的外甥、衛青的兒子衛伉及衛長公主之子曹宗也坐巫盅落案而死,這一切都是直指衛家,是為了消滅衛家勢力而來。

巫盅之禍,是漢武帝用來削除外戚勢力的一把殺人的刀而已。如果沒有漢武帝的支持,江充哪裡來的那麼大的能量?

漢武帝第一個皇后是從小一起長大的陳阿嬌,是“金屋藏嬌”的主角,只是婚後性格太過跋扈,又沒有為漢武帝生下一兒半女,所以漸漸失寵。

漢武帝登基多年無子,外界傳言紛紛,令武帝也十分鬱悶。而他的姐姐平陽公主也替弟弟著急,在家中準備了許多美女以備弟弟臨幸,衛子夫就是其中之一。


建元二年,漢武帝在姐姐家喝酒,衛子夫表演歌舞助興時,被漢武帝看中,當晚就臨幸了衛子夫,並將她帶入宮中。

有人說兩人是一見鍾情,其實並不是。在漢武帝眼裡,衛子夫不過是個玩物而已。

因為回到宮中之後,漢武帝很快忘記了這個女人的存在,一年多都沒來找她。要是一見鍾情的愛情,這種情況是不可能會發生的。

就在衛子夫對自己留在宮中也不抱多大希望的時候,漢武帝又偶然遇到了她。這一次衛子夫抓住了機會,讓漢武帝的龍種留在了自己的肚子裡,從此飛上了枝頭。

在連生了三個女兒後,衛子夫終於產下一個男孩,就是太子劉據。此時陳阿嬌已經被廢,衛子夫母憑子貴,成為大漢王朝的新任皇后。


(武帝與衛子夫)

而她的孃家也從此雞犬升天,成為極具權勢的外戚。 總體來說,衛子夫的孃家人是非常爭氣的,因為裡面有兩個傑出的人物:衛青和霍去病。

他們用自己的才能。出生入死,將匈奴打得抱頭鼠竄,立下了不世的功勳。

在他們大獲全勝的同時,衛家的勢力也越來越膨脹,一門出了五個侯。

世上都在傳唱《衛皇后歌》:“生男無喜,生女無怒,獨不見衛子夫霸天下!”

漢武帝是個對權力和長生極為迷戀的人,在他的心中,愛情是不存在的,只有權力和長生不老才是最重要的。


(新婚時)

當衛子夫一天天的年老色衰之後,在衛家貴於天下之時,他一方面冷落衛子夫,寵愛更加年輕的李夫人和鉤弋夫人等其他女子,另一方面又在尋找機會消滅衛家這個龐大的外戚家族勢力。

衛青和霍去病相繼死去之後,漢武帝在軍事上信任的不再是衛家,而是新小舅子李廣利。雖然這個小舅子不堪大用,但漢武帝一直刻意提拔,利用李廣利當作軍事上制衡衛家的工具。

當江充冒出來陷害衛家的宰相公孫賀之時,漢武帝敏銳的感覺,機會來了。 對於巫盅,也許漢武帝是相信的,他是個很迷信的人。

但這麼多年下來,太子劉據是什麼樣的人,他應該是瞭解的。但凡仔細想一想,就會發現太子造反是多麼荒唐的事。


(晚年被殺)

而太子被安上“造反”的罪名,正是丞相劉屈嫠氂。做為漢武帝的侄子,他在劉據殺死江充之時,逃到甘泉宮,向武帝彙報說太子造反。

漢武帝罵他沒有周公的風範。劉屈氂有了漢武帝的命令,這才使得太子最終被逼死,衛家也從此一蹶不振。

縱觀整個事件,漢武帝從來沒有為除去衛家的勢力而後悔過,當然也不存在為衛子夫之死而後悔。

這是個薄情的男人,他可以因為擔心鉤弋夫人在自己死後專權,而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賜死自己心愛的女人,可見他有多冷血。

這樣的人會為一個女人而後悔嗎?我是不相信的。 衛子夫身世低微,但品行恭謹,她的死,是那個時代的悲劇,也是皇家的悲劇。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劉徹沒有殺衛子夫,衛子夫是因為感情上絕望,對劉徹的不信任和絕情感到絕望選擇自殺的,她兒子劉據也是一樣,屬於無法自證清白狗急跳牆去反抗從而兵敗自殺。

所以如果問劉徹是否後悔?他當然不會後悔,原因有二點:

一、劉徹對衛子夫根本沒有用真情

衛子夫是劉徹的第二任皇后,不可否認衛子夫曾經權傾一時,漢武帝很寵她,但那真的不是愛,劉徹對每個女人都是很好很寵巴不得把心掏給人家一樣的,但是沒多久又像個陌路人一樣。衛子夫跟其它女人不同之處只在於她比較賢惠懂事,所以雖然劉徹到後面厭倦她了,但還保持著敬重。沒有愛,又是自殺他哪來的悔,也許心裡還很釋然,想著終於不用自己廢心力去剋制衛氏家族權勢了。

二、身為帝王,權比情重要

在衛子夫心裡,情是第一位的,她用真心愛劉徹,所以當她覺得劉徹不再信任她,甚至相信術士的話認為劉據和她會用巫蠱陷害他的時候,她認為自己活著已經沒有了意義,寧願放棄生命,但凡她不那麼軸,大不了被抓進監獄,終究還是有機會重見天日的,劉徹這人本來行事衝動巫蠱這事他很大程度上沒有經過慎重考慮的,衛子夫母子如果能冷靜下來給劉徹一個考慮的時間悲劇就不會發生,但問題就在於她把劉徹的愛當成了唯一,換成別人或許還會選擇好死不如賴活,萬一後面平反了,還能坐上太后之位呢,就這麼死了就啥也沒了,劉徹不久又重新愛上了別人。

在劉徹心裡,衛子夫只不過就是佔了一角,或者說是政治生涯中的棋子,他需要扶立一個人一個家族去把陳皇后和竇太后那幫勢力剷除,這個人恰好是衛子夫,僅此而已。在他裡,情不重要,甚至可能並沒有情。


衛子夫和劉徹的感情是不平等的,跟一個沒有情的人談後不後悔,完全是無稽之談。女人啊,千萬不要對一個“多情”的男人用真情,為這種男人死不值得,還不如隱忍迎合一點,把希望放在孩子身上,把孩子培養出來更實際,要學就學漢文帝的母親薄姬那樣的,劉邦不愛又怎樣,最後人家還是靠兒子登上人生巔峰。


歷史隨筆


古人殺兒子或許後悔,殺老婆是不會後悔的

歷朝歷代有不少皇帝都有殺子殺妻的行為,有些皇帝有後悔殺兒子,但從來沒有一個皇帝后悔殺妻的。因為皇帝和他的皇后、妃嬪本來就沒有多少的感情在內,殺了就殺了,沒有什麼後悔的。而子女是自己事業的繼承者、情感的寄託,因此才有可能後悔。

再說衛子夫的死和漢武帝沒有絲毫關係 漢武帝能後悔什麼

漢武帝對衛子夫並非太多感情:

1、在平陽公主家漢武帝認識衛子夫,但衛子夫入宮一年多的時間裡,漢武帝不再寵幸衛子夫,直到漢武帝清理宮女、衛子夫要求出宮時,才想起衛子夫的存在;

2、衛子夫得寵的時間,也就是7年左右。7年後,王夫人、李夫人就取代了衛子夫成為漢武帝的寵愛。

衛子夫因為所生兒子劉據得以保住皇后位置。

因此衛子夫的死,必須要基於衛子夫失寵只能依靠劉據的太子位置維持的角度去看。如果劉據失去了太子之位,衛子夫的皇后之位必然被廢,不是王夫人,就是李夫人成為皇后。

這就是為什麼巫蠱事件時,衛子夫為什麼支持兒子劉據發兵的原因——保住兒子劉據太子之位,就保住自己的皇后之位,這兩個位置保住了才能保住衛家和霍家的地位。

劉據在巫蠱事件中失敗,衛子夫自殺,衛氏家族被滅,這就是衛子夫一心要避免的結果。

在巫蠱時間中,漢武帝因為養病不在長安城,長安城只有皇后衛子夫輩分和地位最高。太子劉據發動兵變,是以皇后衛子夫的名義進行的:

”太子使舍人無且持節夜入未央宮殿長秋門,因長御倚華具白皇后,發中廄車載射士,出武庫兵,髮長樂宮衛,告令百官日江充反。乃斬充以徇,炙胡巫上林中。遂部賓客為將率,與丞相劉屈氂等戰。“

太子劉據失敗後,才有漢武帝收衛子夫印璽的記錄:

”詔遣宗正劉長樂、執金吾劉敢奉策收皇后璽綬“

這就實質性的宣告衛子夫的皇后之位被廢,衛子夫因此絕望自殺。漢武帝和衛子夫的死並非關係。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應該一點都不後悔。

漢武帝終身追求的目標就是“皇權至上”,也就是“父權至上”,因為他一生的目標就是代表男人征服女人。

他的婆婆竇太后,他的母親王皇后,他的妻子陳皇后,共同努力使他得以榮登大寶,坐穩皇位,也就是說,他走的是道家提倡的“萬物負陰而抱陽”的女性路線上的臺。

在這一過程中,漢武帝作為一代強人,深刻感到受人掣肘是怎麼的一種滋味,所以一上臺就迫不及待的與董仲舒達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同盟,首先將作為道家女性代表的陳皇后拉下後宮,然後使道家人物被驅逐出朝堂建立道教,實現政教分離,將道家從權力統治核心驅離開來,只保留帝王的皇權作為大“道”的根源。

漢武帝就此確立了儒家治國的理念,三個方面的儒者得以應運而生,行政文儒的符號由董仲舒(教書先生)、桑弘羊(商人)擁有,軍事武儒的符號由衛青(騎奴)、霍去病(私生子)、李廣利(樂工)擁有,後宮婦孺的符號由衛子夫(侍女)、李夫人(歌姬)擁有,一句話總結,就是全盤提拔沒有任何根基的平民進入國家統治體系。

對於準備繼承大統的皇子,漢武帝后來確立了“殺母留子”制度,更有可能這是漢武帝的既定方針,本來準備是要立劉據為皇帝,當然必然就是要附帶殺死衛子夫,結果在準備懲罰太子劉據,不一定誅殺的過程中,衛子夫竟然組織武裝進行了反抗,這就是根本的違背了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既定國策,是屬於儒家平民向道家貴族轉變意圖的現實表現,所以漢武帝逼死了衛子夫,相當於對衛子夫死亡的目的和方式的一種修正。

原來漢武帝是準備讓衛子夫為了太子劉據的上臺作為祭旗之用,現在是漢武帝準備讓衛子夫為太子劉據陪葬。

當然,漢武帝最後選定的皇位繼承人,仍然是皇家血緣與儒家載體的混血,可以天然的代表皇權的“道”與相權的“儒”的結合,皇權通過儒術成為天下治理的根本,樹立平民立國的基本理念。


河東來


提到衛氏家族就不得不說衛子夫這一傳奇人物,衛子夫出生卑微,入宮後漢武帝卻對這個普通的女孩子一見傾心,衛子夫憑藉自己的絕世美貌以及優良美德而受到漢武帝的萬般恩寵。而後衛氏家族開掛一樣的平地崛起,衛子夫成功的改變了一個家族的命運。但是衛子夫和衛青死後,為何漢武帝著急誅殺衛氏一族?真相藏在深處。 既然衛子夫這麼受寵,為什麼漢武帝后來會在衛青死後著急的殺掉衛氏家族?關鍵的問題還是在於衛子夫,衛子夫其實在衛青未死10年之前就已經失寵。衛子夫失寵後,衛氏家族不再是漢武帝特殊關照的對象,衛氏家族從此衰退,而衛青也因此受到冷落,但是衛青受到冷落不僅僅是因為衛子夫。 霍去病大家應該熟悉,霍去病和衛青是舅舅和外甥的關係。衛青與霍去病都是漢武帝手下的大將,不同的是衛青性格穩重,霍去病性格猛烈。二人用兵自然也有所不同。衛青擅長持續漸進的進攻,歷來求穩。霍去病擅長速戰速決絕不拖拉,漢武帝考慮到當時的國情,希望與匈奴的戰爭快點結束,所以十分欣賞霍去病的用兵策略。最後霍去病在追擊匈奴的過程中大獲全勝,而衛青卻損失兩元大將,後來霍去病成了漢武帝的寵兒,衛青就此被冷落,最後患疾而死。 衛子夫和衛青死後,衛氏家族地位大大受損。此時,聰慧過人的漢武帝想趁機廢除外戚涉政的制度。劉邦建國與外戚呂氏密切相關,但是劉邦一死,呂后就開始讓呂氏家族掌管朝中大權,直到呂后死後,朝中大權才慢慢回到劉氏手裡。漢武帝劉徹上位後,表面看起來風平浪靜,其實真相藏在深處,劉徹每日每夜都想著不能重蹈覆轍,一個皇帝手中沒有實際大權,擱誰心也慌啊。解決外戚干政問題成了漢武帝目前心中最大的擔憂。正當掌管兵權的衛青病死,最大的角色衛子夫也不在了,漢武帝想方設法的收回大權,衛氏家族掌權的人該殺的殺,職位該撤的撤,衛氏一族漸漸退出朝政,但是漢武帝也並非如此絕情之人,在自己獨攬大權以後,衛氏其他不涉政的成員都沒有受到牽連,並且同屬於衛氏一族的霍去病仍繼續輔助劉徹,衛氏家族雖然日益衰竭卻還能夠得以延續。 最後補充一下:漢武帝劉徹在改變外戚涉政現狀時沒有對衛氏家族趕盡殺絕,其實本身並不是多麼心狠手辣,而是自己聰明才智的體現,作為一個管理國家的皇帝手裡卻沒有實權,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而漢武帝改變了可怕的局面,是一位睿智的君王,值得敬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