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沉沒》不敢說它在“預言”什麼,只是在用“事實”說話

1973年上映的《日本沉沒》導演森谷司郎不知道會不會想到,在時隔幾十年後的日本,真的遇到了9級地震以及巨大海嘯、核輻射等這樣的滅頂之災,雖然島嶼並沒有沉沒,但是仍然有數以萬計的災民同電影中那般流離失所、痛不欲生。

《日本沉沒》不敢說它在“預言”什麼,只是在用“事實”說話

2006年日本電影《日本沉沒》新版上映,是當時災難電影中的經典之作,現在看來,電影中對災難畫面、憂患意識、人性力量、地球物理知識等元素的展現依然不過時。電影與1973年那版一樣,都是改編自日本科幻小說作家小松左京的同名作品。

小說是一部格局宏大、思想深遠、感人至深有發人深省的作品,在發行後便達到了銷量和口碑的雙贏,不僅在日本文壇擁有極大的影響力,在中國也擁有很多讀者,所以對於擁有龐大受眾群的小說改編電影來說,是很困難的。

《日本沉沒》不敢說它在“預言”什麼,只是在用“事實”說話

可能當年《日本沉沒》這部電影或者是小說會被定義為科幻災難片,但如今看來更像是一部紀錄片,電影中紀錄著地震、海嘯、火山爆發的破壞場面,紀錄著在這些大災難面前,渺小人類的無助和絕望,也紀錄著人民的智慧和堅持。

20世紀70年代發行的小松左京長篇小說《日本沉沒》,從題材上看也很特殊——島嶼沉沒,這種只會發生在島嶼國家的自然災害,島嶼的沉沒又與地震、火山爆發、海嘯等自然災害有關,但又不是最單純的一種。作者選擇沉沒的,並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無名島,而是日本列島。

《日本沉沒》不敢說它在“預言”什麼,只是在用“事實”說話

1973年和2006年版的電影並不相同,初版電影與原著相比幾乎一模一樣,但兩個半小時的電影對於一部長篇小說來說顯得有些倉促,有的地方不清不楚,不過小說最後寫了一個日本誕生的傳說:孤島上懷孕的少女誕下男嬰,最終繁育出整個國家。(不得不佩服日本人思想中自帶的頑強啊。)

2006年的新版雖然沒有像小說裡一樣,讓日本列島沉沒,而是憑藉假想的科技實力,挽狂瀾於既倒,將正在沉沒的日本救活。這也算是電影導演的美好願望了,雖然有點違背原著作者的初衷,不過電影與嚴肅的小說不同,所謂大眾娛樂,讓所有人滿足才是最重要的。

《日本沉沒》不敢說它在“預言”什麼,只是在用“事實”說話

所在2006年同年,日本還上映了一部名為《日本以外全部沉沒》的電影,電影用惡搞的方式講述除了日本之外其他國家全部沉沒,最後全球的難民都湧入日本這片小地方,導致人口激增,物資緊缺,同樣日本人的優越感急升,就在他們陷入高傲的情緒時,“島國”也沒有幸存,因此,在影片的結尾處,日本也只是活了短短的三年,之後全世界都沉沒了……

《日本沉沒》不敢說它在“預言”什麼,只是在用“事實”說話

這麼看來,日本人從古至今始終擺脫不了危機意識所帶來的的“島國謙卑情緒”。

不過他們的“危機意識”確實值得我們學習,日本人在廢物回收和利用方面確實訓練有素,很少有人逾越規矩,只能說這種危機意識已經滲透到他們的血液裡去,並不需要大張旗鼓的去宣傳環保意識或者概念,因為他們也怕因為自己的行為導致自然災害的到來,這應該能夠看做是危機感給日本人帶來的正面效應。

《日本沉沒》不敢說它在“預言”什麼,只是在用“事實”說話

就像是電影《2012》帶給人們的危機感一樣,在2012年還沒有到來的時候,每個人心中都有那麼一點害怕,臨近2012年更是人心惶惶,《日本沉沒》和《2012》一樣,都是領先全球似的做出一個告別手勢,體現臨摹好了未來,畫上了句號,一次次用藝術的形式來做出假設,而今這種假設可能會成為現實的時候,國民和政府都應該保持冷靜,這種姿態就是他們一次次“提前演習”的結果,至少能讓人們意識到,科幻片的假設也是基於人類對災難的恐懼意識而構建的,它提供了一種可行性的借鑑。

《日本沉沒》不敢說它在“預言”什麼,只是在用“事實”說話

引用一句《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一句話:

“希望是一個美好的東西,而這種美好在於,它永不消逝……”

2019年10月,湯淺政明將與Netflix合作,製作出動畫劇集版《日本沉沒2020》

《日本沉沒》不敢說它在“預言”什麼,只是在用“事實”說話

雖然還是改編自《日本沉沒》這部小說,但是故事背景卻是以2020年東京奧運會之後的日本為背景,講述的主人公姐弟在大地震發生後嘗試逃離東京的故事,據悉這部動畫一共十集,將於2020年播出。

時隔這麼多年了,日本人用文學、電影、動畫的方式來詮釋《日本沉沒》,可以說這個梗也已經根深蒂固了,動畫導演湯淺政明表示:“國家是什麼?日本人又是什麼?生存場地與環境決定了什麼?小時候我就有這些疑惑,為了得到解答挑戰這部大作,在奧林匹克之年,一家人迎來關乎國家存亡的天地異變,敬請期待。”

《日本沉沒》不敢說它在“預言”什麼,只是在用“事實”說話

不過事實證明,只要日本一天不沉沒,日本的文藝工作者們就對 “沉沒”這個題材的創作永遠不會終止……

總的來說日本人可能一生中都存在這樣的憂患意識,畢竟出生在一個島國,常年地震,生命隨時都會受到威脅,如果他們的生存空間更加廣闊,可能他們的文明會更可怕,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忽視日本人的侵略和佔領意識,畢竟這些都已經根植在他們的潛意識裡。

但是,和平年代我們本就該和平共處。

《日本沉沒》不敢說它在“預言”什麼,只是在用“事實”說話

還是那句話“把每天都活得像最後一天那樣。”

這樣你會輕鬆一點,而且生存環境不只是日本的困境,也是全球面臨的問題,隨著人類對環境的不斷索取,我們的生存空間也更加脆弱,在任何自然災害面前,人類都顯得微不足道,所有的逃避都是徒勞的,用力的活下去,言語很多是蒼白無力的,只有在大難臨頭的時候,我們才會緊緊的抱在一起,即使真的無能為力,無法挽回,那也是盡力後的結果了。

我們彼此間都有一個期限,你會不會因此而勇敢?

《日本沉沒》不敢說它在“預言”什麼,只是在用“事實”說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