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肺炎很嚴重,第二個潛伏期過了能正常生活,學習和工作嗎?

34572393097


第二個14天過去後,如果疑似病例不再增加,隔離觀察的人數也不再增加,應該就可以岀門了!


不偷懶的兔子


關於疫情還能影響我們正常生活多久的問題,我想沒人能給出確切的時間,但是在我分析看來,過了第二個潛伏期後正常生活是完全沒問題的,理由如下。

第一 對比官方發佈的最新每日發佈的疫情數據(文章底部有截圖)來看,最近幾日的每日新增感染數量一直保持在三千多例左右,持續很多天沒有上升趨勢,也沒有下降趨勢。在這個數據看來,它向我們傳遞一個信息就是病毒的傳染已經達到了一個峰值。學過數學的人都知道拋物線道理,既然到了峰值肯定會有低峰,所以我相信每日新增病例會馬上逐漸下降的,為什麼?理由如第二點。

第二 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病毒有個特點,那就是越傳越弱,就跟一勺糖一樣,加了越多水以後就越來越不甜了。所以病毒對我們的危害越來越小。可能有人會說為什麼峰值一定會在未來幾天降低,而不是未來十幾天二十幾天或者還要傳遞很久呢?

第三 更為人熟知的一個道理就是病毒的潛伏期大概一到兩週,第一個潛伏期已經過了。全國從大年初一到元宵節已經奉旨在家睡覺了,在這個時間段裡,如果有潛伏症狀的人,在這個潛伏期可能已經發病了。再加上潛伏期里人員流動少,所以有危險的人已經發病了,沒危險的人又沒有接觸到別人,所以到了第二個潛伏期沒有危險的自然是非常安全的(理論上安全,實際上第二個潛伏期還是要做好安全防護工作)。換個說法可以說第一個潛伏期就是控制病毒期,第二個潛伏期就是圍剿病毒期。第二個潛伏期過後還能傳染的病例我相信已經不能完全致人於死了。

第四 為何我敢說峰值已經到了,主要還是因為國家的號召起到了作用,首先就是第一個潛伏期的足不出戶,以及各種安全宣傳和突發事件的處理,讓很多潛在危險被消滅在萌芽中。我相信有國家的存在,這個病毒傳染的拋物線有且僅有一個峰值,不會再出現第二個峰值。

第五 從官方數據每日死亡人數來看。死亡人數在逐漸下降,這也間接的告訴我們一個信息就是這個病毒是越傳越弱的,過了第二個潛伏期我相信我們已經可以戰勝病毒了。

第六 從全國來看,2.10號開始大部分地區都是陸續開始正常上班,正常生活秩序正在陸續恢復,這也是間接的傳遞一個信息就是生活正在恢復如初。此外部分地區的交通客運也開始逐步恢復也在傳遞著同樣的信息。

最後總結一下個人觀點就是過了第二個潛伏期,人們的正常生活應該恢復得七七八八了,病毒也消滅的七七八八了,還存在的病毒已經威脅不大了,能致人於死的新型冠狀病毒只能存在於實驗室裡了。在這種危難時我們應該相信國家,聽從國家安排,不給國家添堵。











請出示駕駛證


全國除湖北以外的確診新冠病例9號下降到444,連續6天持續下降,現有疑似病例大幅下降。總體疫情可控,有的地方人為拔高防控等級,是一種政治上的表現,中央已發文糾正。第二個潛伏期滿後生產生活會逐步走向正常.



zuoy8018


我個人認為最多是暫時控制住了,這個病毒傳染性太厲害,不可能完全消滅,不過似乎它也在不斷適應和人體共生,所以我認為大概過幾個月它對人體殺傷力比較弱了,也就過去了,到時候也就是個普通感冒病毒了,但是現在國家做的就是在那之前,讓我們少死一些人


蘇的蘇


第二個潛伏期過了,會不會有第三個潛伏期?傳染源一天沒有達到隔絕,就仍然會影響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文雨LYG


第二個潛伏期期間人們的防範意識更強,而且連續五天新增確診和疑似的數據都在下降,所以我認為第二個潛伏期過了應該可以恢復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了


鴿子洞下捕魚人


根據目前疫情數據,儘管第二個潛伏期已過,疫情還沒結束,繼續防控還是非常重要。經過近段時間來的有效防控,人們對防控措施已經有了信心,大眾對疫情的傳播有了一定的認識,人心趨於穩定。為慎重起見,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學習還是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一)各地根據本地疫情實際情況,會逐步恢復正常交通和復工,社會經濟生活會逐步恢復正常。但仍需繼續嚴格落實防控措做好防控工作。如復工上班戴口罩,做好體溫檢測,對有疫情症狀人員繼續隔離觀察等。

(二)繼續避免大規模聚集活動,不到人口流動密集場所。因疫情尚未結束,各類人員潛伏期的長短不均等,為防止疫情的繼續蔓延,各種防控措施還必有繼續嚴格落實,人員的大規模聚集必須嚴格控制。也就是說正常的日常活動仍會受到影響。

(三)各地學校結合實際推遲開學。開學是比較大的學生聚集活動,推遲開學對疫情的防控有極其重要意義。各地學校在推遲開學的同時,結合當地疫情防控情況,已符合開學條件的學校,開學時也有必要安排錯鋒開學,各類學校不一定同時開學,大部分學校要到三月份以後安排開學,對學生的正常學習也會帶來影響。

總之,在疫情結束之前,防控任務還很重,大家還必要嚴格遵守和落實防控措施,爭取疫情防控取得最後勝利,恢復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秩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