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不吃月子奶,不打瞎罵啞”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

職業農民小強的故事


農村俗語“不吃月子奶,不打瞎罵啞”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

農村很多俗語老話都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而且還很愛和數字中的4有關聯,除了在押韻上可以起到朗朗上口的作用,還有很多的四大系列在我們的農村廣為流傳,像什麼四大綠、四大歡、四大紅、四大黑,當然也有四大壞和四大缺德,其中四大缺德就包括“不吃月子奶,不打瞎罵啞”四大缺德的前兩句是:“不踹寡婦門,不挖絕戶墳”,這四句是連貫的四大缺德,這些破事都是我們所不齒的典型的欺軟怕硬的卑鄙之事,也是很缺德的事情。

這幾件事情,都是老太太吃柿子,淨撿軟的捏的真實寫照,有時候遇到很多類似的事情,也會使用這幾句話來代替,仔細捋一捋還真的是這樣,踹寡婦門,是明知道寡婦是沒有男人的家庭,即是你踹人家的門,寡婦也是不敢有什麼反抗,挖絕戶墳更是如此,你去挖一個後代興旺的人家墳試一試,打不爛你至少也得半身不遂,而絕戶墳是沒有後人的墳墓,挖了人家的墳墓,由於是沒有後人,是沒人找你報復的,所以這些都是欺軟怕硬的真實寫照,這些壞人專門會抓住別人的軟肋,去欺負一些弱勢群體,是很令人不齒的行為。

不吃月子奶,不打瞎罵啞:坐月子的婦女,是因為身體的原因,是不能夠有平時的力氣,和勞累所帶來的的虛弱,坐月子的婦女也是最疲憊的時刻,這時候去吃月子奶,很難有什麼過激的反抗,而且很容易得逞,這種欺負女性在很特別的時刻,去和嬰兒爭奶吃,這是對於婦女是一種侮辱行為,不打瞎罵啞,這是利用別人身體上的殘缺,對其進行人身攻擊的行為,明明知道這樣做,別人還不能進行反抗,還是非要去做,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更是所令人不齒的,對於殘疾人是需要別人的尊重和照顧,而不是利用別人身體的殘缺進行攻擊,這種行為不但很缺德,其實也是很容易去吃牢飯的。

在農村的浩如煙海的俗語之中,很多都是和我們的生活有割捨不開的聯繫,而且都是通過對於生活之中的長時間的經驗積累,所轉化成的俗語諺語,在我們民間廣為流傳,雖然有時候很多的俗語都帶有一定的誇張性,其實這也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記住這些諺語,而使用的一種誇張的手法,對於這句老話俗語,你有什麼看法呢?

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


蜂農蜜哥


刨絕戶墳踹寡婦門,吃月子奶罵聾啞人,這是多年流傳下來的“四大缺德事兒”。如果有人做出了這種事,必定遭受千夫所指,被大家用吐沫星子淹死。


小時候在農村,就曾經遇到過“踹寡婦門”的事兒。 那時候年紀還小,家裡父母工作忙,所以每年暑假都要去農村的舅舅家玩十幾天,父母也可以安心工作。

舅舅家所在的小隊(村下面分成幾個屯子,屯就稱為小隊)有三十多戶人家,彼此住的都不遠,互相抬頭不見低頭見,關係都比較和諧。 因為幾乎每年夏天都去,所以和村子裡同齡的孩子都比較熟悉。

舅舅告訴我和大家一起玩的時候,要多照顧一個叫小濤的男孩,因為他父親早就沒了,只剩下母親帶著他過日子,很不容易。 據舅舅說,小濤的父親在他兩三歲的時候就病死了,他本來帶著小濤想改嫁,可是別人介紹了幾個男的,有的嫌棄她帶個孩子,有的她又看不上對方,還怕對方虐待小濤,所以就一直自己領著孩子過日子。

農村人都很淳樸,遇到耕地、種地和秋收的時候,勞動力多的人家就會去幫忙,所以小濤的母親這些年也都挺過來了。

不過人有三六九等,有善良淳樸的,就有動歪門邪道的。隔壁屯子裡有一個二流子有事沒事就來小濤家轉悠,明顯是對小濤媽媽圖謀不軌。



有一天中午正在舅舅家吃飯呢,小濤跑到舅舅家哭著說那個二流子又來了,還和他媽打起來了,舅舅當時是小隊的隊長,聽小濤說完趕緊撂下飯碗就奔小濤家去了,我也好奇地跟在後面。

小濤家院裡已經圍了很多人,小濤媽媽坐下地上低聲哭,那個二流子被大夥堵在院子裡出不去,就在窗戶根低下蹲著,也不敢吭聲。他臉上還帶著血道子,一看就是被撓的。院子裡有幾個小夥子很憤怒,看樣子恨不得上去打那個二流子。 大家看舅舅來了,都讓到一邊。舅舅很快就弄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二流子今天來小濤家要蹭飯,小濤媽趕他出去,他死皮賴臉不肯走,不僅嘴上不乾淨還動手動腳,小濤媽情急之下就把他臉給撓破了,接著兩人就扭打到了一起。

舅舅先讓屯子裡幾個女的將小濤媽扶進了屋裡,然後對那個二流子說:“虎子(二流子的名)你也太不是東西了,你要是看上人家了,就正經八百地找人說媒,欺負人家孤兒寡母的,是人乾的事兒嗎?” 旁邊的人紛紛附和舅舅說的話,一致指責二流子這事幹得缺德,那個二流子低著頭也不說話。

後來有人提議把他送到鄉派出所,關他幾天作為懲罰,舅舅進屋後問小濤媽媽的意見,大概是不想把事情鬧大,同時也擔心二流子以後會報復,所以小濤媽媽和舅舅商量著,就放他走了!

當然,臨走的時候也警告他,以後再有這樣的事,一定送他去派出所。

舅舅回來後還和舅媽嘆息說,寡婦帶著孩子過日子真是不容易啊。 後來有幾年沒去舅舅家,不過聽舅舅說,小濤的媽媽最後還是改嫁了,帶著小濤嫁給了自己孃家屯子裡的一個男人。那男的家窮一直娶不上老婆,結婚後對小濤娘倆很好,後來日子也過的富裕了。

在農村,說起踹寡婦門這件事,除了對女主人動了壞心之外,還有的人看著女人無依無靠,遇到事情就仗勢欺人,這樣的行為同樣讓人不齒。

其他三種事情沒遇到過,但瞭解過大概。

先說刨絕戶墳這種事。中國傳統觀念中所謂的絕戶,就是沒了後代的孤寡之人,他們在死後不能享受後代的香火祭祀,在另外一個世界淒涼無比,這在很多人看來是很慘的事。如果有人連他們的墳墓都不放過,做出挖墳掘墓的事兒來,對已經死去的人更是慘上加慘。做出如此行徑之人,自然是喪心病狂的。

再說吃月子奶。嬰兒剛出生後靠母乳生存,這時候有人如果爭搶著吃月子奶,必然讓新生嬰兒捱餓,這樣的事自然也是缺德的。吃月子奶的,基本都是嬰兒的稍微大些的哥哥姐姐。但是在農村,吃月子奶的說法是存在另外一層意思的,就是這家的男性長輩和產婦關係曖昧,如果說誰家“吃月子奶”,完全是罵人的髒話。

罵聾啞人這事兒意思大家都應該知道了,殘疾人本來就是弱勢群體,聾啞人耳不辨聲口不能言,如果有人當面罵他們,他們也聽不到更不能反駁,罵人之人的品德可想而知。


李飛叨


農村俗語“不吃月子奶,不打瞎罵啞”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

我的鄰居大媽,生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家裡的弟妹眾多,身為老大的她,從小就得時時處處的,禮讓著弟弟妹妹們。家裡的雜活,大媽能幹的就得幹,幹不了的也得學著幹。小小的年級就會做飯,洗衣服,還得領著眾多的弟妹們玩。大到上學,小到吃喝,大媽都是讓著她的弟妹們的。大媽說,從小就聽你姥姥唸叨,“不吃月子奶,不打瞎罵啞”那個時候小不懂說的是什麼意思。便問你姥姥去,你姥姥也含含糊糊的解釋不清楚。就是說反正你得讓著弟妹們。大媽說這話是民間的諺語,是老百姓自己在實際的生活中總結出來的,是教育孩子的。

一,“不吃月子奶,不打瞎罵啞”的涵義

我國的勞動人民,人數眾多,在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老人們通常的都會對家裡的大孩子說,不吃月子奶。其意思就是說,不要和比你弱小的人爭東西。不打瞎罵啞,是教育孩子不要打盲人,不要罵聾啞人,也是對殘疾人的一種基本的尊重。

二,這句俗語的來源

不吃月子奶,是因為,在哪個貧窮的年代,人們吃不飽飯。如果家裡有什麼好吃的就應該讓給小的孩子吃,以免因為飢餓而導致,疾病,甚至死亡。不打瞎罵啞,是我國農村的勞動人民,傳承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不欺凌弱小,對殘疾人的一種基本尊重。

現在的我們早已是吃喝不愁了,但是仍然需要牢記的是,不欺凌弱小,對人要有基本的尊重。

聰明的父母都會關注J媽學堂,每日分享孕產育兒小知識。

有愛的父母都會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

加入J媽粉絲圈,點擊加入,更多科學育兒知識在那裡等你哦!

我是J媽,曾經以為自己足跡踏遍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是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現在認為做了媽媽才是人生的王道!曾經的職場達人,現在的育兒達人,專心在頭條碼字,每天更文,專注於育兒經驗和寶媽自我提升以及時間管理,分享我的所學所思,所有文章,一字一標點,全部是我一個一個敲打出來。


J媽學堂


“不吃月子奶,不打瞎罵啞”來源於東北農村的“四大”之一,即“四大缺德”。“踢寡婦門、刨絕戶墳、吃月子奶、打罵瞎啞人”都是欺負弱小,而且被欺負人沒法還手。那裡的農民認為是最缺德的事,常常被嗤之以鼻。其實只要正確的理解了“不吃月子奶,不打瞎罵啞”的意思,也就認可了這句話之所以流傳的原因。

不吃月子奶。“月子奶”是孩子出生以後第一個月期間哺育母親的奶。剛生下孩子的母親奶水很少,有的還不下奶。時至現在,也是這種情況,醫院食堂的“下奶粥”受青睞,也誕生了新型的職業——催乳師,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母乳餵養嬰兒的願望,又有了營養的嬰兒配方奶粉。過去就不同了,人們的生活相當艱難,有吃的就不錯了,還求什麼營養。生下孩子後自然奶水很少,有條件的家庭,孩子哭鬧熬點麵糊糊充飢。窮困的人家,也只能望著孩子餓得哭著,自己也跟著流淚。想想不顧他人孩子的飽飢去給自己孩子爭奶水吃,是欺負身體虛弱無力反抗產婦的行為,更是簡捷地剝奪著人家孩子的生存權,是缺德透頂的事。



不過,也有一種情況例外。那個時候,農村生育都比較頻繁,媳婦、婆婆都生下孩子的事時常發生,也有左鄰右舍差輩份的都生下了孩子。這“月子奶”處於一種困荒時段,誰的奶水多,只要本人及家人同意,也是可以相互“接濟”的。像我們這裡,因此而被拜為了“奶媽”(乾媽)。

不打瞎罵啞。瞎、啞之人是身體殘疾者,像我們現在的社會,把他們當作一個弱勢群體,政府從各個方面照顧著,國家還有《殘疾人保障法》。是殘疾人的合法權益得到了極大的保護。不過事情往往就怕萬一。因為瞎,你動手儘管去打,他都看不見,連一點反抗的意識也沒有;因為啞,即使你用惡毒語言罵上他幾輩人,他聽不見。只看見你的嘴在吧唧著,有意思嗎?瞎、啞之人,都是不健全的人,欺負了人家,會讓別人瞧不起你,最終遠離你、孤立你。



“不吃月子奶,不打瞎罵啞”,其實就是告訴我們,為人處事,千萬不要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慾,違背別人的意志;更不要在毫無反抗意識和能力的人面前逞強顯能,那是在貶低著自己。


為生活而提神


“不吃月子奶,不打瞎罵啞”, 來自北方農村,即“四大缺德”之一,“踢寡婦門、刨絕戶墳、吃月子奶、打罵瞎啞人”都是以強欺弱,被欺負人無法還手,這是典型的欺軟怕硬的卑鄙之事,也是很缺德的事情,也不是人乾的事,如果樂於幹此事,則與畜牲無異。

女人生孩子,在產後恢復期,俗稱“座月子”,產後奶,也稱稱“初乳”,對嬰兒而言,能吃到初乳,其日後的生長至關重要。過去也沒有什麼,嬰兒配方奶粉,全靠母乳餵養,如果實在沒有奶水,只好喂孩子麵糊糊充飢,或者抱著孩子,到處為討奶水吃。吃月子奶,實際就是與新生兒爭飯吃,是欺負身體虛弱,無力反抗產婦,剝奪人家孩子的生存權,是缺德透頂的事。

“不打瞎罵啞瞎”,瞎、啞,指社會殘疾人。身體殘疾者,他們是社會的弱勢群體,政府從各個方面,對他們均有照顧,《殘疾人保障法》維護的就是他們生存與發展的權利,在現代社會,殘疾人的合法權益得到了極大的保護。不過仍然有一些缺乏社會公德的行為發生。因為他看不到,你動手儘管去打,因為他說不了話,即使你用惡毒語言,罵上他幾輩人。這個確實不是一個正常的人乾的事。

這幾件事情,都是老太太吃柿子,淨撿軟的捏,你欺負一個正常的健壯的人試試,不打你個七竅生煙才怪。這是欺軟怕硬的真實寫照,專門會利用別人的軟肋,去欺負一些弱勢群體,是很令人不齒的行為。

其實,就是告訴我們,為人處事,不要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慾,違背別人的意志;更不要在毫無反抗意識和能力的情況下,逞強顯能,那是在貶低著自己。


德雨50926495


原來農村俗語“不吃月子奶,不打瞎罵啞”是這個意思!

在古代的時候,那個時代的人對一些事情是十分講究的。其中有些是封建迷信,而有些這是有事實依據的。那個時候有兩件事是最缺德的,如果有誰做了這兩件事,走在路上都是要被人給戳脊梁骨的。

第一、喝月子奶 !

在現在這個社會,流傳著人奶比其他奶更加有營養,尤其是月子奶,因而有很多人喜歡喝人奶。但是這樣的一件在現在很平常的一件事,在古代卻是要絕對禁止的。在古代,可沒有現在奶粉之類的物品,嬰兒出生以後只能夠是去吃母親的奶來存活。古代條件也沒有現在的好,夭折率是極高的。嬰兒在剛出生的時候,免疫力是極差的,營養和抵抗力都是來自母乳。

而且那時候農村家庭孩子們多,並且年齡相差不大,有的只是一兩歲的差別。因為貧窮飢餓,有時候稍微大一點的孩子便也會撲到母親懷裡搶奶吃。本就奶水不足,如果再任由大孩子吃了,那剛出生的嬰兒就會捱餓,甚至會夭折。不跟月子裡的孩子爭吃奶水,本身就是一種善舉。與嬰兒爭嘴,也是為世人所不齒。

第二、打瞎罵啞!

這件事說的就是不要欺負啞盲人,這些人都屬於是社會的弱勢群體。打瞎子他又看不到是誰打的,罵啞巴他又不能夠回應你。這是一件極其缺德的事,而在現在的社會當中,竟會有人以此為樂。在古代欺負這樣的人是有說法的。如果你欺負了啞盲人,那麼你的下輩子還不如他呢。這體現出古代人對於殘疾人士的一種關懷。

現代社會也是一樣,盲人、聾啞人本身作為殘疾人,就很自卑,他們在心理上會因為自己有殘疾,而覺得抬不起頭來。農村有這樣一部分人,閒來無事願拿這些殘疾人取笑,有時候抓唬盲人看不見,偷偷打他一下,或者辱罵啞巴,欺負人家不會說話。這種人的行徑惡劣,他們的行為叫人瞧不起。 所以,村裡的老人們會教育後代,不欺負殘疾人,即使不能伸手拉他們一把,也不能再在他們的傷口上撒鹽。捉弄殘疾人本身這種行為就不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應該做的,儘自己的努力,幫助殘疾人樹立信心,才是正道。


其實還有些地方還有著“不踹寡婦門 ”的說法!這主要因為俗話說:寡婦門前是非多。在古代,女性的社會地位是很低的,在那個時候講究的是男是女人的天。如果那個女子死了丈夫,人們都會認為是是這位女子剋死了丈夫。而且在古代,女性對於自己的名聲是看的非常重的,如果有誰無聊去踹寡婦的門,那麼不僅是他自己會遭到議論,而且還會害了哪位寡婦。周圍了鄰里鄰居的會對這位寡婦風言風語,有的寡婦會為了清白自己上吊自殺。所以,踹寡婦門也是一件非常缺德的事。


我覺得很多農村俗語放在今天,不僅僅聽起來有意思,也同樣有著它實用的道理。生活在於不斷的學習新知識,對於老人長輩們流傳下來的我們也要有所瞭解。


做你永遠得太陽


我是少言,此題我可答。

原順口溜:踹寡婦門、挖絕戶墳、吃月子奶、欺殘疾人。

這是農村幾種不道德的行徑,村裡人淳樸,智慧,所以編成順口溜傳唱,順便讓小孩子們在樂趣中學習做人的道理。


舉幾個例子,自然清楚原因了。

1,踹寡婦門

古代寡婦挺慘的,男的經常戰死、病死,又沒有個福利保證,還被村裡人或者婆家罵剋夫、災星。這麼可憐了,還有無聊人士去騷擾、去強佔。

最有名的就是漢高祖劉邦死後,老婆呂雉被匈奴單于調戲了吧。

劉邦雖然是一代神皇,但對老婆呂雉蠻坑的:找小三不說,還在外面打架,打輸死了後還讓呂后被仇家調戲。他欠呂后的太多了。

匈奴單于是這麼調戲的:

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意思是“我生在水草豐富,牛羊成群的地方,國土遼闊,願意來你中原大地,而且我們孤男寡女,不如互補所需”

呂后氣的不行,召喚大臣開會呀。

劉邦的好兄弟樊噲不能忍,要帶兵去打,出一口惡氣。但被季布叫住了,就是“一諾千金”那個季布。

“高祖40W兵都打不贏,你10W能打贏?你想說你比高祖更厲害嗎?”然後讓呂后為了長遠考慮,忍忍。

呂后也是狠角色,吞下了這口氣,回信:

年老氣衰,發齒墮落,行步失度,單于過聽,不足以自汙。弊邑無罪,宜在見赦

意思“我老了,牙也掉了。服侍您,怕髒了您身子啊,我們也沒犯什麼錯,放了我們吧”

後來大家都知道了,漢武帝報世仇。“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把人家匈奴趕到窮鄉僻壤去了。

可見,踹寡婦門,不僅缺德,還很危險。

當然,現在思想開放,離婚後再婚,追求幸福已成常態,若是真心和兩情相悅,可以用光明正大的方式去提親。

(圖為李沁白鹿原和黃渤的殺生)

2,刨絕戶墳

就是人家斷子絕孫、孤家寡人,死了還被刨墳。

這事分幾種情況。

一是仇家,對方都斷子絕孫了,夠慘了。死後應該死者為大,恩怨已了。如果還去挖絕戶墳以報私仇,就太小肚雞腸了。

二是盜墓,絕戶生時便是鬱鬱寡歡,死後陰氣更甚,且盜墓多是夜晚時分,容易中邪、疾病纏身。

三是無聊,很多村裡的小混混或者小孩子,不信命不懂因果,總喜歡招惹是非,更多的是影響自己的陰德和命運,被大家所唾棄,也會指責父母不教育好。

當然,明清的太監也算是絕戶了,他們多在北京的八寶山和中關村埋葬,被挖了發展到現在,也挺不錯的。

所以,絕戶,也得看生前的德行如何,壞事做絕了,真的是斷子絕孫、死無葬身之地。

3,吃月子奶

這個在當時封建時期是十分殘酷的

古時有許多寶媽,命運沒現在這麼幸福:有老公疼,有婆婆帶。她們自己都吃不飽、穿不暖,還要帶孩子,幹活。

然而很多地主豪紳,覺得奶水營養價值高,專門買、甚至豪搶她們的奶水,讓小寶寶都沒有足夠的營養供給,間接性影響了孩子的身體發育,甚至剝奪了生命。

很多地方的藥引子都有奶水,可見在他們思維裡,奶水是十分稀缺難得的。

而現在科技發達,物產豐富,奶水充足,還有各種配方奶粉。城裡已經不太講究這些了,孩子吃不完也會倒掉浪費,索性肥水不流外人田。


4,欺殘疾人

也就是打瞎子,罵啞巴,騙傻子,踢瘸子,絆跛子,追瘋子,偷乞丐,扔瞎子探杆,劈瘸子柺棍……

這些我們小時候,基本都做過一部分,因為自己淘氣,覺得好玩。

但長大了,有同情心了。正常人都覺得生活不易,更何況殘疾人,他們被社會區別對待,受盡世人奇異的眼光,他們同樣活在這個太陽下,卻感受不到一點溫暖。

如果我們再去嘲笑、甚至欺負他們,以取樂自己,覺得自己厲害,那就太不人道了。

總結

這是村裡有智慧,有善心的長輩們編出的順口溜,旨在提高年輕朋友們不要幹缺德事,欺負弱小,要多行善積德。


我是少言,用真誠和詼諧,分享和記錄。

少言近道


農村俗語“不吃月子奶,不打瞎罵啞”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

古人說“與人為善,善莫大焉”,與人為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個民族和諧的根基。而在農村,老人們教育子孫後代的時候,往往會具體到一些事例,告誡後人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

農村人認為爭吃月子奶,打罵聾啞人等行為是非常卑鄙的行為,所以用“不吃月子奶,不打瞎罵啞”來告誡後人,注意自己的品行,與人為善。

不吃月子奶

在這裡,不吃月子奶是指不與月子裡的孩子爭奶吃。過去農村,經濟條件落後,產婦有了小孩子以後,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就是母乳了。有的家庭生活貧困,因為自身營養卻反,即使是奶水,有時候也不能夠滿足嬰兒的需要。

過去農村家庭孩子們多,並且年齡相差不大,有的只是一兩歲的差別。因為貧窮飢餓,有時候稍微大一點的孩子便也會撲到母親懷裡搶奶吃。本就奶水不足,如果再任由大孩子吃了,那剛出生的嬰兒就會捱餓,甚至會夭折。不跟月子裡的孩子爭吃奶水,本身就是一種善舉。與嬰兒爭嘴,也是為世人所不齒。

不打瞎罵啞

盲人、聾啞人本身作為殘疾人,就很自卑,他們在心理上會因為自己有殘疾,而覺得抬不起頭來。農村有這樣一部分人,閒來無事願拿這些殘疾人取笑,有時候抓唬盲人看不見,偷偷打他一下,或者辱罵啞巴,欺負人家不會說話。這種人的行徑惡劣,他們的行為叫人瞧不起。

所以,村裡的老人們會教育後代,不欺負殘疾人,即使不能伸手拉他們一把,也不能再在他們的傷口上撒鹽。捉弄殘疾人本身這種行為就不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應該做的,儘自己的努力,幫助殘疾人樹立信心,才是正道。

“不吃月子奶,不打瞎罵啞”其實就是農村人教人向善,將一些事情具體到事例上來,讓後人知道什麼事情不該做,從小養成與人為善的習慣,將優良的傳統繼承發揚下去。


建行漸遠


農村人實在,說話淺顯、形象、生動。不吃月子奶,不打瞎罵啞,不踹寡婦門,不挖絕戶墳。這很好理解,是勸人不要幹這四件最卑鄙最缺德最無仁義之事。為人不要恃強凌弱,稱霸欺軟,乘人之危,落井下石,傷口撒鹽,柿子專揀軟的捏。與人為善,善即至;與人為惡,惡將臨。做人要多行仁善,不幹惡毒壞。

坐月子的女人,弱不經風,孩兒才出世,如與孩兒爭奶吃,不是明擺著以強欺凌弱小嗎?這不該是有智有仁善之人所為,只有流氓地痞惡毒之人才會幹這卑鄙缺德天人道之事,這人不譴責,也會遭天收雷打的。

盲人瞎子聾啞人,看不見,聽下到,說不出,身體有殘疾,已夠自卑,已夠悲慘的了。要是再利用他們的弱點打他罵他,不是乘危趁弱,仗勢欺人嗎?這那是正人君子之所為,十足是小人無恥之行徑,是萬萬做不得。不踹寡婦戶,不挖絕戶墳也是同樣的道理。做人應有品德,多行善,不作惡,趁人之危,見人之弱,就欺負,凌霸是卑鄙缺德的,不應是常人所為,只有無人道,奸邪無比的地痞流氓才會幹這極缺德的事。

做人要互相幫助,更要有仁善之心,多行善舉,扶危濟困幫助弱小才對。有句說得好:行善之人,福雖未至,禍已遠離;行惡之人,禍雖未到,福已不至。做人千萬不要幹卑劣鄙陋的缺德事,不要恃強凌弱,作霸欺小,趁人之危還落井下石,再在傷口上下刀子。錦上添花可不做,雪中送炭切要為。





樹德漢碩


打瞎子,罵啞巴,踢寡婦門,挖絕戶墳。一起大概就是我們所說的道德的底線吧,如果你真的這麼做了,那麼你真的是禽獸不如了。其實老祖宗就給我們很多東西,其中有一句就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有問題不懂得,特別是文學方面的,那就多讀幾遍。什麼問題都要問,那我們帶著腦子有何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