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字當頭,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解決好我國14億人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要端牢中國人的飯碗,碗裡也得有肉有菜。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把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重要任務,切實保障城鄉居民“米袋子”“菜籃子”產品需求。

近年來我國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成效,重要農產品供給能力持續提升。我國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6億噸以上,人均糧食佔有量高於世界平均水平;肉蛋奶總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4億噸以上,畜禽養殖綜合規模化率達到60.5%,畜產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8.6%。但是,我國人多地少、耕地面積相對不足的矛盾日益凸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中低產農田仍佔耕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二,靠天吃飯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保障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存在不少隱憂。

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主任塗聖偉認為,當前我國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要始終繃緊抓“三農”穩大局這根弦,穩字當頭抓好農業農村各項工作,特別是穩產保供這個關鍵,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堅決守好“三農”這個戰略後院,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撐。要對標對錶全年目標任務,查找差距短板,瞄準重點難點,採取務實舉措,集中精力攻堅。

我國糧食連年豐收,但糧食生產能力還不穩固。部分地方放鬆糧食生產的傾向有所抬頭,一些地方甚至減少糧食生產,種糧效益下降等問題依然存在。糧食生產要穩字當頭,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2020年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要保持基本穩定,強化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主產省要努力提高產能,非主產省也要提高自給率,各省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都要保持基本穩定。調整完善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穩定農民基本收益。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提高綠色優質糧食供給率,拓展多元化進口渠道。

豬肉是城鄉居民的重要“菜籃子”產品,督促各地嚴格落實省負總責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加快恢復生豬生產,落實扶持政策,儘快擴充產能,確保2020年年底前生豬產能基本恢復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保障豬肉市場供應。加強生豬生產監測預警和形勢研判,多方引導穩定市場預期。努力促進禽肉、牛羊肉、水產品等豬肉替代品生產,豐富老百姓的“菜籃子”,改善膳食結構。

加強現代農業設施建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保障重要有效供給的基礎。塗聖偉說,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兩區”)建設是築牢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壓艙石”。要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集約高效利用耕地,確保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加大農業節水力度。加強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落實重要“菜籃子”產品儲備調節制度,引導產銷平穩、價格穩定。推進數字鄉村試點建設,加快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智慧氣象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發展富民鄉村產業,將小農戶引入農業高質量發展道路,是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途徑。”塗聖偉說。要支持各地立足資源優勢打造各具特色的農業全產業鏈,建立健全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機制,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重點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等方式,將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 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