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屆奧斯卡《浮生若夢》:一部關於人生意義的終極討論的電影

----經典的、最新的影評、影訊盡在“看電影聊世界”。點擊關注,精彩繼續。


豆瓣:7.6分;iMDb:7.9分;看聊:4星

今天要講的是奧斯卡系列第11篇,1939年第11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浮生若夢》(1938)。

1938年春開始,美國電影業出現不景氣。更糟糕的是政府出臺限制措施,控告八大電影公司違反壟斷法案,一直到1948年才停止控告。1938年秋,好萊塢提出“電影是你最好的娛樂”口號以爭取觀眾。


第11屆奧斯卡《浮生若夢》:一部關於人生意義的終極討論的電影

1939年第11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浮生若夢 YOU CANT'T TAKE IT WITH YOU(1938)

第11屆的奧斯卡頒獎典禮於1939年2月23日舉行,總的來看本屆缺乏新鮮感,許多獎項蟬聯,說明好萊塢人才青黃不接。《浮生若夢》這部改編自獲得普立茲獎的百老匯舞臺劇的電影,採用喜劇手法宣揚新睦鄰的主題,在三十年代面對經濟不景氣打擊的美國老百姓因而感受到人際溫情和生活希望,使這部洋溢著樂天思想的影片勇奪當年金像獎最佳影片獎殊榮。

第11屆奧斯卡《浮生若夢》:一部關於人生意義的終極討論的電影

《浮生若夢》拍攝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那時,歐亞大陸已經戰火紛飛,但在美國卻是一派太平景象。美國人崇尚樂天主義,這一思想也是當時好萊塢電影的一貫主題。片中故事描述了華爾街鉅子卡比為了賺錢而有意將工廠擴展到住宅區,但遭該地範德霍夫家族強烈反對。范家次女愛麗絲在卡比公司擔任秘書,又和卡比的兒子託尼相戀,引起卡比的不滿。雙方的糾紛最後由德高望重的祖父居中調解,卡比也變成樂善好施的慈善家。人生如夢,何不和睦相處,盡情享樂?該片之所以獲獎,就是因為他褒揚了作為美國精神支柱的樂天主義。

第11屆奧斯卡《浮生若夢》:一部關於人生意義的終極討論的電影

此片的意義還在於引發了關於人生意義的終極討論。浮生若夢,人生苦短,掙大把錢有意義,還是自己開心快樂更有意義?為什麼要放棄自己的夢想、快樂呢?最後的結尾很好,沒有交代大富翁生意如何了。交代作甚呢,we don't give a shit about it. 真好,這才是我真正喜歡的人生。讓實用主義什麼的都去死吧。


----經典的、最新的影評、影訊盡在“看電影聊世界”。歡迎點贊、留言、收藏、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