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重症危重症患者維持“低水平” 危重比例3.52%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自疫情一開始,便採取集中全市優勢專科和專家、實行多學科綜合診療模式,為患者提供優質醫療服務。全國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教授盧洪洲介紹,除已治癒出院患者,截至昨天,中心共在院收治250例患者。迄今為止,收治患者中重症比例3.87%、危重比例3.52%,病死率0.35%。目前,收治的新冠肺炎確診患者中,有10例重症患者和10例危重症患者,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人數維持在較低水平。

頂級專家24小時駐紮中心

打響疫情阻擊戰第一刻,上海市衛生健康委、申康醫院發展中心便統籌安排,抽調全市各大醫院具有豐富經驗的危重症、呼吸重症、感染科、感控科、中醫等各個專業的高級醫師和專家教授作為本市的高級專家組成員派駐公衛中心,各路頂級專家24小時駐紮在公衛中心,對所有患者進行密切管控,從診斷、治療措施的落實到患者出院“把關”。

呼吸科,是此次直面疫情的重點科室。接到組建赴中心支援的通知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科專家醫生義無反顧踴躍報名。“隨叫隨到,支援一線,這是呼吸科醫生的光榮任務和職責!”呼吸科主任宋元林教授說。一同入駐的還有中山醫院、華山醫院、瑞金醫院等感染科團隊、呼吸科團隊,頂級專家隨時監測患者病情,並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分級處置確保患者及時救治

記者瞭解到,公衛中心努力實現降低病死率和醫務人員零感染的目標。按照疫情分級處置原則,科學設置應急病房收治流程,合理調配醫護力量,保證患者得到及時救治。中心的一棟樓集中收治重症患者,其他應急病房收治輕症患者,這樣更有利於患者分類救治。

來自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呼吸科的張有志醫生,上午10時接到通知,下午2時到中心,壓根沒有時間跟家人商量。年初一,一位70多歲的患者出現呼吸衰竭,高流量吸氧,加之情緒不穩,經常拔掉給氧裝置,需要有處理呼吸衰竭經驗的醫生現場處理。危急時刻,張有志主動請纓,穿上防護服,進入隔離病房,到患者床旁安撫,調整給氧流量和濃度,同時這個患者伴有循環衰竭,張有志又調整補液量和升壓藥用量,在和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呼吸科主任的共同努力下,逐漸控制患者的病情。

“一人一方案”確保提升治癒率

救治患者是第一要務。盧洪洲介紹,對每位重症、危重症患者,專家組經過會診討論後,都會制定個體化的診療方案,實現“一人一方案”。如患者出現呼吸衰竭,則使用ECMO(人工心肺)。

就在不久前,應急負壓病房內一位重症患者病情不穩,給予氣管插管及呼吸機治療後效果不佳。危急時刻,專家組決定給予ECMO(人工心肺)治療。駐守在應急病房內的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呼吸與重症醫學科主任李鋒迅速啟動相關流程,中心ECMO專業護理團隊與中山醫院重症團隊密切配合,實施操作。整個團隊通力協作,順利完成ECMO上機,隨著人工心肺的運轉,患者各項指標迅速出現好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